王昌龄(约694—约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王昌龄因其在开元、天宝年间诗名极著,故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王昌龄最善七绝。今《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2] 。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3] 。
荏苒几盈虚 [4] ?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 [5] ,是夜越吟苦 [6] 。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1]此诗由赏月而怀念友人,并称赞和表扬友人高洁的节操。
[2]帷:帘帐,帘幕。
[3]演漾:形容月色如水波荡漾。
[4]荏苒(rěnrǎn):渐渐地。盈虚:指月满月缺。
[5]美人:指思念之人,此处指崔少府。
[6]越吟:比喻思乡之情。
丘为(约703—约798),嘉兴(今属浙江)人。丘为与王维、刘长卿友善,时相唱和。《全唐诗》存其诗十三首。
绝顶一茅茨 [2] ,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 [3] ,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 [4] ,黾俛空仰止 [5] 。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 [6] ,自足荡心耳 [7] 。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1]此诗写攀山访友不遇却对隐居生活的迷恋。
[2]茅茨(cí):草屋。
[3]扣关:敲门。
[4]差(cī)池:原指参差不齐,此指我来你往,交叉而错过之意。
[5]黾俛(mǐn miǎn):踌躇不定的样子。
[6]契:惬意、融洽之意。
[7]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
綦(qí)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虔州南康(今江西赣县)人。《全唐诗》收其诗一卷。
幽意无断绝 [2] ,此去随所偶 [3] 。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4]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5]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6] ,愿为持竿叟 [7] 。
[1]此诗描绘了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若耶溪,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
[2]幽意:指隐居之心。
[3]偶:二人相遇。
[4]际夜:到了夜晚。
[5]溶溶:形容暮霭迷濛。
[6]生事:指世间之事。
[7]持竿叟:钓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