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 ◎ ◎ ◎ ◎ ◎ ◎ ◎ ◎

形篇

本篇的主旨在于探讨军队的实力建设。军队的实力构成,既包括武器装备、粮草供应等经济基础方面的因素,也包括思想谋略、法规军纪、组织编制等上层建筑方面的因素。两者汇总在一起而彰显出来的,便是众寡、强弱等军队外显的战斗能力。形,有“形状”“表露”之义。《毛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形”字为本篇命题,盖欲凸显一种客观的静态的军事实力。军事实力的外在表征。王皙曰:“形者,定形也,谓两敌强弱有定形也。善用兵者,能变化其形,因敌以制胜。”赵本学曰:“形者,情之著也,胜败之征也。见其形则得其情,得其情则得其所以制之之法。凡两兵未相见,彼此虚实各不相知,多用侦察、谍候,潜窥而窃听之者盖为此。然兵之有形,犹物之有影,虚实之可见,犹影邪正之难逃,惟先内自治而深秘之,然后徐观密察敌人之形而巧乘之,斯为用兵之善者矣。孙子以此篇次于《谋攻》之后何也?盖谋攻而不可得必主用兵,用兵之道,形与势最为首务,故以《军形》次《谋攻》,而《兵势》次于《军形》。军形之义专以自固立言,若以诈形反示敌人而误之者,则诡谲之计精,实以后之事,故至《虚实篇》而后发之。此亦序次之所在也。”以上分析有助于人们把握本篇的题旨,体悟孙子编排各篇次序的逻辑思路。

一开篇孙子即提出“先为不可胜”的理论,强调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自己首先必须拥有强大的实力。实力的强弱与否,实乃判断是采取进攻还是防守的前提。“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不可胜者,守也”,不能战胜敌人就采取防守;反之,“可胜者,攻也”,可以战胜敌人,就实施进攻。简单而言,实力强就进攻敌人;实力弱就牢固防守。战略理论家柯林斯说:“战斗力是诸因素的总和。”如何培育军事实力,孙子的理论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经济资源;一方面是政治制度、社会氛围等精神方面。在如何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问题上,孙子提出了“度”“量”“数”“称”“胜”等五大指标,并排列出了五大指标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即所谓“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五大指标测量出来的主要是一个国家的粮食产量与军队规模,在孙子所生活的大国争霸的历史环境下,这些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篇末用譬喻的方式对“形”这一概念解释道:“胜者之战民也,若绝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突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旦形成所具有的荡涤万物的巨大威力。

在本篇第三段,孙子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里着重讲在软实力方面的培养。孙子认为,一个国家政治清明,战争初衷合乎道义,民众拥护上下同心,就是重要的实力组成。篇末用譬喻的方式对“形”这一概念解释道:“胜者之战民也,若绝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突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旦形成,具有的荡涤万物的巨大威力。

该如何把握此处“道”的内涵?一般注家都会联系《计篇》“五事”中的“道”,认为指的是“令民与上同意”得以实现而采取的政治举措。然而,如此理解似有褊狭之嫌。在何守法看来,“修道而保法”的“道”,“所包者广,乃用兵之本,敌之不可胜我者也。要虚虚说,犹云道理法度之谓。”钮先钟也说:“我个人认为作较广义的解释似乎比较适当。”联系《形篇》的语境,可知“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的命题提出之前有一段文字,对“善战者”具备的素质作了具体的描述,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因而,“胜于易胜”与“修道”是有内涵上的相互关联的,后者是前者的思想准则,前者则是在军事实践中对后者的贯彻。“胜于易胜”指的是决策者能够洞察军事领域暗藏的玄机,找准软肋,加以攻击。这种胜利看似容易,实则超难,需要用兵者具备对“道”的体悟与认识的卓绝能力。在这一语境中,“道”已越过一般政治领域的疆界,深入到复杂多变的用兵领域,涵盖了战争事务的“道理法度”与本质规律,堪称“用兵之本”。如果这一解读能够成立,那么“修道而保法”的“道”与《老子》的“道”便有相通之处。它虽然还未达到《老子》“道”的哲学高度,但毕竟显示了《孙子》对军事斗争原则与规律的某种概括与揭示。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 [1] ,先为不可胜 [2] ,以待敌之可胜 [3]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4]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 [5] ,不能使敌之可胜 [6]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7]

【注释】

[1]昔之善战者:意谓从前善于用兵的人。吴如嵩说:“孙子十分强调‘善’。《孙子兵法》用33个‘善’字,《形篇》占13个,《势篇》占5个,可见孙子对将帅实施正确指挥何等关切。”

[2]先为不可胜:意谓首先做到实力强大而不被敌人战胜。张预曰:“所谓‘知己’者也。”李零说:“自己有实力,在实力对比上有胜算,先立于不败之地。”陶汉章说:“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致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例如,战国末年,赵将李牧率兵防备匈奴时,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加强防务建设,‘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资治通鉴》卷六),并告诫部众:若遇匈奴来犯,立即退守,不可与敌交战。如此数年,匈奴以为赵军懦弱怯战。于是,李牧利用匈奴轻敌情绪,挑选精兵十余万人,出奇制胜地歼灭十余万骑。”刘庆说:“奠定强大的军事实力,确保自己在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孙子兵法》‘重战’、‘慎战’思想的著名观点,其主要内容:一是加强自己的实力,形成不可战胜的基础。无论是智战还是兵战,都要拥有一支武器精良充足,士卒训练有素的‘霸王之兵’,对敌人要有‘以镒称铢’的明显优势,形成‘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九地篇》)的强大威力。二是综合道、天、地、将、法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不可战胜的条件。在战争中要始终牢牢把握军事行动的主动权,防则‘藏于九地之下’,攻则‘动于九天之上’;当敌人不可战胜时,要暂时采取守势;当敌人有可能被战胜时,要不失时机地主动进攻;当实力、士气、地形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又能够及时‘逃之’、‘避之’,避免全军覆灭的悲剧。三是抓住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导因素,在努力强化自身‘不可胜’的内因的基础上,再察明敌人暴露出的‘可胜’之隙,将主客观条件完全结合起来,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或‘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最终战胜敌人。”

[3]以待敌之可胜:意谓敌方可能被战胜的机会或条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梅尧臣曰:“藏形内治,伺其虚懈。”张预曰:“所谓‘知彼’者也。”邓廷罗曰:“此言善战者,贵先立于不败之地,以伺敌之隙,故攻守皆善而全胜也。先为不可胜,如修道保法之类,就己言。待敌之可胜,谓乘敌可胜之机,就人言。”李零说:“要打败敌人,不能光靠自己,还得靠敌人帮助。敌人不犯错误,不好办,一旦犯错误,千万别错过。这个机会,在敌不在我。”

[4]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谓不被敌人战胜的关键在于自己不犯错误,能够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敌人是否出错。 曹操曰:“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杜牧曰:“自整军事,长有待敌之备;闭迹藏形。使敌人不能测度。因伺敌人有可乘之便,然后出而攻之。”杜佑曰:“先咨之庙堂,虑其危难,然后高垒深沟,使兵练习,以此守备之,故待敌之阙,则可胜之。言制敌在外,故自修理,以候敌之虚懈;已见敌有阙漏之形,然后可胜。”王皙曰:“不可胜者,修道保法也;可胜者,有所隙耳。”曹操曰:“守固备也。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杜牧曰:“自整军事,长有待敌之备;闭迹藏形,使敌人不能测度,因伺敌人有可乘之便,然后出而攻之。”赵本学曰:“承上文,言不可胜其道由己,可胜其隙在敌。虽善战之将不过多方严备尽其在我,敌人无形可见者固不能用力于其间也。愚谓求己而不求人,此圣贤治身之要语,而孙子用之于兵其利害尤切。”

[5]能为不可胜:意谓能创造自己不可被敌战胜的条件。杜牧曰:“不可胜者,上文注解所谓休整军事、闭形藏迹是也。此事在己,故曰‘能为’。”张预曰:“藏形晦迹,居常严备,则己能焉。”李零说:“上文讲‘先为不可胜’,这里讲‘能为不可胜’,都有‘为’字。这两个‘为’字,为的只是‘形’,还不是‘势’。这里的‘不可胜’是‘形胜’。‘形胜’只是胜之半,‘胜’的另一半是‘使敌之必可胜。’”

[6]不能使敌之可胜:杜佑曰:“若敌晓练军事,策与道合;深为备者,亦不可强胜之。”杜牧曰:“敌若无形可窥,无虚懈可乘,则我虽操可胜之具,亦安能取胜敌乎?”施子美曰:“事有可必者,有不可必者,可必者在己,不可必者在人。我虽能为不可胜,而不能使人之必可胜,使赵不空壁而争,则韩信之计亦未可施也。所以谓之不能使敌之必可胜也。”李零说:“‘必可胜’是决定性的胜,最后的胜。最后的‘胜’,要靠‘势’。没有‘势’,还没有最后的胜。‘形胜’之胜只是备战之胜,还不是应敌之胜。备战之胜只是预期的胜,还不是实际的‘胜’,实际的‘胜’要靠跟敌人过招,一招一招,逼近胜利。”

[7]胜可知,而不可为:言胜利可以预见,但却不能强求。杜牧曰:“知者,但能知己之力,可以胜敌也。”贾林曰:“敌若隐而无形,不可强为胜败。”何氏曰:“可知之胜在我,我有备也;不可为之胜在敌,敌无形也。”张预曰:“己有备,则胜可知;敌有备,则不可为。”李零说:“这话和《虚实》篇的一句话正好相反。《虚实》篇说:‘故曰:胜可为也。’这两句话,表面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各是强调问题的一个侧面。‘胜可知,而不可为’,是说实力强弱有先定之数,事先就可以估计出来,不是临时能造出来的,实力是造不出来的;而‘胜可为也’,是说真正的胜利,最后的胜利,不可事先传授,只能在实际战斗中,因应敌情。实力的发挥,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势’的角度看,还大有可为。”于泽民在《孙子·形篇主旨探析》一文中说:“如果把‘胜可知而不可为’和‘胜可为’都从用兵技巧去理解,这些观点显然是互相矛盾的。如果从治军和用兵两个不同角度去理解,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既重视实力建设,又重视灵活运用的辩证的理论体系。”从治军的角度看是“胜可知而不可为”,因为“敌我双方实力的强弱是个客观存在,这个情况是可以了解掌握的,但是不可以一厢情愿地造成我强敌弱的形势”。从用兵角度看是“胜可为”,“因为实力的优势,并不等于是胜利的现实,指挥的艺术可以变虚为实,转弱为强,以弱胜强。这在《孙子》中多处有极其精辟的论述”。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过去擅长打仗的将帅,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战胜敌人。首先做到实力强大而不被敌人战胜,其次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不被敌人战胜的关键在于自己不犯错误,能够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敌人是否出错。所以擅长打仗的将帅,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能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使敌人必然被战胜。所以说,若我军实力强大,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若仅凭实力强大而敌人却无隙可乘,就不一定能战胜敌人。 J892M0eorK/2JgSNJqDeooYWuoXIMs74Fv27SlHFYZXtk4YndRtBAIyYaudyt32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