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3章 |

战争间歇中不稳定的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这个术语包含一个谬误,一个迷惑了全世界的代价最昂贵的谬误,即有且只有一个特定的金本位制,并且那些冠名为金本位制的形形色色的货币本位制是一样的。近来,这个谬误将世界引向了崩溃的边缘。

——查尔斯·摩根–韦伯爵士《金本位制的兴衰》

在第2章我们看到,金本位制在一战前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有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以实施,而在两次大战间歇的表现则南辕北辙。英国货币曾经在政策协调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今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已风光不再。英国工商业的强势已成明日黄花,在一战期间不得不变卖若干外国资产。在1913年前行云流水般的海外投资与出口生产资料的组合拳,如今时过境迁,不再管用。德国等国家由国际债权人变为国际债务人,依赖从美国筹集资金以保持外部均衡。

随着工会主义和官僚化 在劳动力市场的深化,工资增长不再受传统速度的干扰。不利干扰导致失业加剧,迫使政府铤而走险,不惜牺牲货币本位制的稳定来提高就业水平。 随着选举权的扩大,议会劳动党的发展和社会支出的扩大,战后各国政府屈于压力采取的措施更迎合当时的需要。不再有如战前那段时光一样的因素支持金本位制的实施。

战争间歇的金本位制,在20世纪20年代的后半期复苏,并受益于战前金本位制的些许优势。由于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不具有传统弹性,新体系难以轻松地应对冲击。各国政府迫于压力刺激增长与就业,导致新政权信用缺失。当体系受到干扰时,原本流动稳定的金融资本四处逃逸,使一次无足轻重的扰动演化成一场政治经济危机。1929年从经济下滑变成大萧条正是活生生的样板。最后,金本位制自身也遭受重创。

可以得到的教训是,不要徒劳无益地想让时光倒转。官僚化的劳资关系、政治化的货币政策制定,以及20世纪的其他显著特征最终成为人们的共识。当人们在20世纪40年代又一次试图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时,以更富弹性的汇率应对冲击、限制国际资本流动牵制不稳定的投机成为新特征。 MT8fjMHcgFB+WSSU7EG0r6yV369vxuF7QWfVbfkiTbSiJaljg+U7CT92yxAnNgd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