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部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你会了解到1913年之前国际货币事务管理的一般方法的金本位制。但本章揭示了,金本位制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成为西欧处理国际货币事务的基础,19世纪末才在世界其他国家普及。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机制作为金本位制的特征,与其说是常态,还不如说是特例。
或许最不正常的是,经济和政治环境促成了金本位制的繁荣。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使其国际收支免受冲击的影响,并且允许英币充当国际体系的锚。英国一方面借出资金,另一方面出口生产资料稳定了境外账户,减轻了英格兰银行的压力。实行金本位制的欧洲核心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19世纪晚期多边贸易的增长与扩张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金本位制下汇率稳定导致的结果。市场开放与贸易自身发展支持了金本位协调机制的运转。英国要想让生产资料顺畅地出口到海外市场,就要求在出口商品的同时出口资本,以稳定系统中国家的收支。英国等工业化国家自由地接受初级产品生产国出口的商品,让这些国家得以偿还外债并应对支付危机。金本位制既依附于又支持着这样的贸易体系。
从政治角度看,货币当局的独立性也促成他们维持兑换黄金的承诺。其效果可以自我强化:当一国货币走低时,当局的承诺增强了投资者购入货币的信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为稳定兑换比率而进行的干预,避免干预造成的不良后果。1871~1913年,是欧洲难得的和平时期,国际协作开展顺利,体系遭遇的冲击得到很好的化解。
有理由怀疑这样的均衡是否能持续得更长久。在世纪之交时,英国地位有所下降,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速度加快。资本出口份额的日渐缩小自动限制了生产资料出口的增长,减少的贷出资金自然转化为伦敦的外国存款。
由于19世纪90年代黄金开采量缩减,黄金供给能否满足世界经济扩张需要的问题又摆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上来。当时尚未清楚的是:根据外汇补充黄金到底能不能稳定国际货币秩序。外汇储备的增长加大了风险,信心冲击对外汇储备流动的影响最终会影响体系的流动性。美国的增长是全球金融市场冲击的主要来源,提高了危机进一步扩大的风险。美国依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19世纪末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依然是农业导向的经济,加上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银行体系,导致对货币和硬币的需求、相应的利率水平和黄金需求在每个播种及收获季节大幅上升。所需的大部分黄金是从伦敦金融市场提取的。每隔一段时间,美国银行就会因为满足这样的信贷需求耗尽储备,陷入困境。由于担忧银行偿付能力,美国投资者转而投资更安全的黄金,从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购买黄金,使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陷入紧张状态。英格兰银行的能力受到严峻考验,用英国财经杂志记者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的话来说,就是要能够“到月球上”提取黄金。
政治局势的发展也对金本位制很不利。选举权的扩大、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的兴起,使货币当局可兑换黄金优先权的变数增大。失业备受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货币政策应该在国内平衡与国外平衡之间做出取舍。在对非洲进行瓜分之后,德国、英国、法国和英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关系紧张化,损害了国际金融合作的坚实基础。
这些变化是否严重威胁金本位制的稳定,或者货币体系是否应该与时俱进等问题,由于一战的爆发而显得毫无意义。但对于有意探究这个问题究竟的人而言,最好去研究一下20世纪2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