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外生货币与内生货币的含义

在主流经济学中,货币存量是外生决定的。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注入量,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决定货币存量(Anderson and Jordan,1968;Balbach,1981;Bofinger,2001;Brunner,1968;Meltzer,1982)。若用H表示高能货币,那么货币总量M可表示为M=mH,其中m表示货币乘数,等于 ,其中b表示现金与存款的比率,r表示储备占存款的比率,储备包括法定和超额储备两部分。在这个框架下,实际经济中货币供给量的波动来自两部分: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当央行无法准确预测货币乘数的时候,即使其努力控制基础货币数量,也会导致货币存量不必要的波动。为了分析现实中货币供给的波动情况,Meltzer(1982)区分了中央银行对货币总量的“潜在控制”和“实际控制”。他认为,中央银行有许多方法可以相对精确地控制货币总量,而美联储没有很好地控制货币总量并非做不到,而是缺乏动机。因此,各国央行应该设计更好的体系来控制货币总量。

如果货币是外生的,那么货币数量公式MV=PY的因果关系就是从左向右,即货币量(M)的变化导致了名义收入(PY)的变化。当货币流通速度(V)保持稳定,通货膨胀率就等于货币增长率减去实际产出增长率。因此,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央行控制的外生货币供给速度过快。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Moore,1988;Wray,1990),上述外生货币理论中的M=mH仅仅是一个核算等式,只表明一种从基础货币向货币存量的运动逻辑,而因果链条应该是 。这个因果链条开始于银行对于企业的贷款,贷款引致形成货币存量M,央行供应这些货币存量需要准备金,逻辑是“贷款创造存款、存款寻找储备”(Holmes,1969),因而货币存量就是经济的内生变量,由企业的贷款意愿和银行的信贷标准等决定。这样的因果链条,是由货币的性质——债务计量单位——决定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中,货币通常被定义为交易媒介。这种定义关注货币的使用,认为货币是一种工具,不会影响经济的实际值,只会影响名义值,从而是一层面纱。而内生货币方法关注货币的来源,即货币如何被创造出来并进入市场经济。概括来说,货币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种计价单位(Wray,1990)。当私人产权出现后,参与人之间就会发生借贷关系,债务借贷合同中的计量单位就是货币。因此,对于货币现象的分析就不是从其作为交易媒介、价值储藏这些功能入手,而是关注其作为债务的性质。

在不同的信用体系下,会有不同的债务工具,在现代社会表现为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这种多级体制下的银行贷款。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由于生产和销售要耗费时间,企业需要预付资金给工人,也就有了贷款需求。银行在认为企业可信赖的前提下,给企业供给信贷,这通过向企业的银行账户注入资金或给企业信用额度等方式达成。企业以此为基础进行支付购买。当企业获得劳动和资本后,就可以进入生产过程。通过这样的贷款过程,就产生了货币(Lavoie,2003,2007)。这个创造过程是无中生有,其发生的前提是银行负债必须被广泛接受。这样企业才会需要银行的信贷,银行也才可以满足其需求。否则,如果工人不接受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来作为其收入,那么工人和企业之间的合约关系就无法执行,生产也就不能进行。正是将银行存款接受为货币使得银行可以发行贷款。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变动表示这一货币产生过程(见表3-2)。

表3-2 银行创造货币

企业获得贷款L后,可用其支付工人工资,工人获得收入D,体现为银行的存款。工人用银行存款D进行消费,并将余下的储蓄配置为银行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股票、基金等)。此时,货币(存款)就变成了存量,对应于工人持有金融资产组合的一部分。而工人之所以持有货币主要是由于货币的流动性。当然,工人也可以持有现金,而现金本质上是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工人选择持有现金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如下的资产负债表(见表3-3)表示。工人将存款的一部分转换为中央银行的银行券,商业银行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获得这些现金。总之,银行的贷款L创造了这个社会的货币存量(银行存款和现金)。

表3-3 具有银行券的货币创造

这种分析的结果就是货币内生,其内生性是由于货币的债务性质。货币在循环的开始和结束都由需求决定。生产循环开始时,货币流量由信贷流量需求决定,结束时,货币存量由资产组合决策需求决定。

内生货币理论的特点在于信贷、货币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在外生货币理论中,家庭资产组合变化会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总量。但在内生货币理论中,家庭资产组合的变化并不能为生产融资,无法产生信贷能力,也就不能产生货币。信贷可以支持生产过程并创造出收入。当企业进行支付后,货币就从信贷中创造出来成为工人的收入,可以用于消费。因此信贷和货币承担的功能完全不同。所以,货币并非生产的润滑剂,而是伴随着生产中企业对于银行的负债产生的,从而货币不是因为各种职能而被需要,而是通过生产过程进入经济。

根据这种思路,央行无法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由企业的贷款意愿和商业银行的信贷标准等决定。银行扮演了为企业和工人进行债务结算的会计角色,其记账单位就是货币。只要有生产,企业和工人之间就会有债务关系,银行为双方记账,对于企业是贷款,对于工人是存款。所以,货币在市场经济中永远是内生的。

如果货币是内生的,那么货币数量公式MV=PY的因果关系正好与外生货币相反,即从右向左,也就是通过银行贷款,名义收入(PY)的变化导致了货币量(M)的变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量的变化就不是通货膨胀率变化的原因,而是和通货膨胀率同时决定的,取决于最初的贷款结构。现实中,通货膨胀率和货币量的数据呈现出同时运动的情况,实际上这二者都是由一个更深层次的第三方因素决定的。

我国一些学者运用这种分析货币供给过程的思想做了一些实证检验(王彩玲,2002;王兰芳,2001;唐彬,2006等)。这些检验认为,我国的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内生的。不过,这些检验存在一些缺陷。首先,部分检验考虑的是货币乘数的变动导致货币总量不稳定,这个思路并非内生货币理论的思路,而是外生货币理论的思路;其次,这些检验仅仅应用传统的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仅仅反映了滞后信息的效应,结果并不稳健;最后,这些分析没有深入讨论货币内生的具体机制。为此,本章准备进一步对内生货币理论进行检验,并探讨其背后的形成机制。所以,本章需要检验的命题就是贷款产生货币,货币存量导致了基础货币的产生。只有说明了我国货币是内生还是外生的,我们才能够确定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从而找到相应的对策。 TxTyfGh8zQkzQph5QvV0mmSTaj8+/aIAc4SfFGlb9y5SYTcw6khNi++4t6fTae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