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民族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体制更新,要求文化建设与之同步发展。如何建设适应新时代之新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所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否一定要与一段时间以来流行的所谓“解构主义”的道路保持一致,否认对价值和意义的哲学追问,否认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是否一定要以解构为前提和基础?正如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能做出自己的特殊选择一样,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可不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后现代以“解构”为主要特征的新路子?

我们认为,这是可能的。因为单独的个人,也许可能像动物一样,浑浑噩噩地生活,饥来吃饭倦来眠,今朝有酒今朝醉,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对于诸如安身立命、终极关怀、人生意义等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这是关系到人类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的问题。因为发展不单纯是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提出,科技的进步是一柄双刃剑。科技发展必须为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经济与科技进步的重要尺度。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寻。在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寻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解构”,即所谓“不破不立”;为了寻求意义和价值而“解构”现存的一切价值和意义,或者说为“解构”而“解构”,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特定时期,也许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工具理性的高度发达导致人日渐成为技术的奴隶,反理性主义的出现使人能够重拾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但仅有非理性还不足以体现和维护人的真正的尊严,因为非理性本身并不能将人从动物群中分离出来,非理性也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身心自由和全面发展。后现代主义对现存价值和意义的破坏性“解构”,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和所有的历史发展时期而言,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古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传统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如果处理不好,就是一个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沉重包袱;如果处理得好,也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是财富还是包袱,关键在于我们当代的中国人怎样对它进行创造性地转换。如果说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进行创造性转换的这么一条新路子,那么接下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新路子是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个创造性转换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来扬弃自身亦即弘扬什么,汲取什么,消解什么?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道、释,通过彼此融通、互补、互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可以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一整套价值理论体系的建设。每个社会皆承担有“教化”的功能,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塑造人,要宣传某种理想人格、理想社会,表达某种社会期望,进行社会教育。为此,社会就要提供一整套支配人类外在活动和内在思想的价值观念,将其推广于人群之中,帮助人们形成价值评判,提供价值尺度,使社会、人群形成一种规范的日常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引导人们遵循良性的价值理念,不断培养人们高尚和健康的思想和情感。故价值为人伦、政教之本,无论是公民自身健康人格的养成,还是建设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皆离不开价值观念的指导。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确立起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以之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使人们的活动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要对社会活动是否有价值进行评价,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肩负着对人们的行为、观念进行价值导向的重任,它要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肯定其进步的一面,使人们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不了解理想社会的价值理念,我们就不可能在实践中真正找到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模式,因此,构建一个科学、严谨、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就能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导向,这对有效解决存在于人们思想当中的价值观冲突、价值危机等问题,对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研究,是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所提出的重大课题,而对民族文化中优秀民族精神之继承、弘扬,将会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历史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衍化、整合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中国人基本的思维方式、价值理想,成为人们修身、治国的指导思想。可以说,不理解民族文化及其特性,就不能透彻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也不能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与民族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与现实中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精髓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之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要求出发,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总结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内容,这是我们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也许有人要问:旧的、传统的民族文化怎么可以照搬到现代社会?对此,我们建议这样来理解: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为支柱,并不意味着死守传统的一切而不与时俱进。

应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的价值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各不相同,以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整体为主体,则其价值观具有时代性、社会性;以不同民族为主体,则其价值观又具有民族性。推而广之,个人、集体、阶级、国家等,其价值观亦如此。因此,我们强调继承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而不对之进行现代创新,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精神做出理性反思和重塑,对我们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参考和借鉴作用。

第二,我们还要看到,我们当前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些在性质上是和过去相一致的。

民族精神的凝聚、弘扬,爱国情操的培养,对社会、他人的关爱,对事业的追求等问题始终存在,民族传统文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为我们当前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故文化虽然在时间上有新旧之异,但文化发展中亦存在某些共时性的话题,这也是不容我们忽略的。民族文化、道德、价值观中对社会主义社会有促进作用的方面,我们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

第三,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并不是从虚无开始,过去特定时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理念总是作为现实一切活动的前提和预设条件而存在的,是我们当前行动和实践的出发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能割裂自己的历史,社会主义的所有创造无不是在既定的历史传统基础之上进行的。我们今天处于古与今、中与西哲学文化大冲突、大融合的时代,研究影响中国社会深远的民族文化、价值哲学问题,可以为构建符合现代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

民族文化价值观思想体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思考和总结的文化精华。为了实现教化,我们的民族文化探讨了关于德性之善的种种表现和实现方式,为个体修养和社会完善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原则和尺度,使之成为调整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部分内容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相当丰富,如知与行、涵养与省察、正心与修身、持敬与存诚、格物与致知等。综观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关于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养成的内容,其中存在着许多健康的、积极的、高尚的道德、价值追求,能够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为人们提供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活力。通过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将可以获得不竭的精神资源。 wgaBuilCTdsTLdwkkcuGk21jkVDXxuilaYd+aUy7oFFmhRKve0LtHmydqgvFj4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