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聚力区域创新:长三角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

一、聚力创新:振兴长三角实体经济的四个关键问题

聚力创新,振兴实体经济可总结为四个词: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区域情怀、国际企业。

(一)全球视野

创新要站在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其基本要求是把目标转向全球创新链,成为其中的一个环节。现阶段应把重点放在获取全球创新资源上,这也是聚力创新的主要工作目标。主要思路是以中国不断扩大的内需作为吸引力,通过长三角城市群这一平台,虹吸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尤其是人才)到长三角来创新。具体策略如下:一是鼓励长三角企业将研发活动外包给发达国家企业,把长三角需要的一些技术外包给国外成熟的企业;二是从长三角联合体的高度提出构建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地(特区);三是对长三角主导产业行业中的研发人员实施个税即征即返政策,对企业实施研发投入抵扣政策。长三角要依靠现代制造业走向未来,但是目前整个社会的金融、文化、制度体系都不利于制造业发展。因此,建议长三角地区率先实施首席技工制度,以党和政府的名义设立工匠奖,让技工占有企业的股份,让职业技术学院享受“211”政策,凭借长三角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把这个文化扭转过来。

(二)国家战略

把国家的战略跟长三角的战略结合起来,好的机会有“一带一路”、长江流域开发以及各省市区域内的国家战略,如江苏沿海发展战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战略、上海自贸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等。这些政策的有效着力点和结合点在哪?沿着“一带一路”推进产业转移,建立以我为主的价值链,这是一个基本想法。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推出一批具有长三角产业特点的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拉动相关领域创新,同时注重新一代技术的研发和集聚;二是利用金融资源探索新机制;三是利用国家战略跟金融科技系统的推动,将军工系统技术应用到民用当中。

(三)区域情怀

长三角过去靠制造业发展起来,现在也要靠制造业走向未来。这是基于实体经济的基本情怀。但是现在长三角的制造业缺乏个性,布局和分工散乱,专业化分工不够细、程度也不深,如何重振其雄风?针对当前的问题和矛盾,我们给出四个具体建议:第一,长三角各地要在目前四位数产业分类的基础上细分类,找到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企业,利用政府力量推动资产重组,整合出产业集中度比较高的企业。第二,长三角地区要明确提出建设区域价值链。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集中建设信息工业化园区,发达地区建设企业总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意识地通过各个产业来逐步推动。第三,通过采购设备抵扣税收的办法,鼓励长三角地区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第四,建议长三角针对实体经济企业一年减负20%。

(四)国际企业

目前长三角尤其是江苏位列全国500强的企业当中拥有现代产能的并不多,增速也不快,而传统的500强企业也正在衰落。长三角的全球性创新企业如何产生?我们的主要建议和策略是:(1)从宏观战略资源配置角度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型国有企业的优势,尽可能去推动它们做具有连续积累特征的技术创新工作。尽管我们对国有企业的功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航空航天、造船、核电等现代巨型工业,民营企业要在短期内超过它们,是不太可能的;况且,国家的职责是推动承担这些任务的国有企业通过创新的积累,不断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真正达到世界级企业的水平。对那种具有飞跃性、破坏性特征的创新活动,可能更多的是要鼓励或推动民营企业去承担。民营企业在这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要比国有企业更强。(2)从产业发展阶段看,在那种市场、技术和管理相对比较成熟的产业中,如机床、汽车等产业,要更多地提倡和发扬工匠精神;而对那种市场、技术和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年轻、成长性较高的现代新型产业,则更多地要强调发挥飞跃性、破坏性的企业家创新精神。这是保证经济既具有潜在增长动力又能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和基础。(3)从创新的微观主体看,那种有利于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的持续性的创新活动,如果在其成长的初期,能够得到来自政府的、自上而下的纵向产业政策的支持,无疑会有助于这些产业的技术和能力的最终突破,并形成竞争能力;而那些具有毁灭性、飞跃性特征的企业家创新活动,实践证明不可能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或预先计划,而是主要来源于微观企业,来源于企业家精神,来源于基层员工的自发进取精神,以及活跃的自由探索,因此在促进其发展方面,宜多用横向的竞争政策。

二、为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通过创新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当代中国,加快产业升级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大踏步地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法宝。因为,只有不断地依靠技术进步和各类创新,不断地提升产业的生产率,才能克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才能降低产业产出的单位成本,才能使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才能奠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长期处于低速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格局。这给我们降低增长速度、主动进行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能不能紧紧地抓住这个机遇,在未来世界经济舞台中全面显示竞争优势,取决于在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中,我们自己在政策创新方面能否有大的作为。其中,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要明晰究竟谁是产业升级的主体,谁为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激励环境。

实践中在这个方面所付出的代价,是中国未来产业升级中必须予以认真反思的重大问题。由此必须坚决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的一系列表述,即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以此来界定产业升级的主体选择和边界。这就是说,要让企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体,同时要使政府真正成为优化产业升级环境和氛围的主体。企业要在产业升级的自主选择、自主决策方面强势,政府则要在创造产业升级的环境和氛围方面强势。这个秩序和边界绝对不能颠倒和扭曲,否则我们将有可能会痛失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机遇。

以下我们从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加快推进产业升级问题,提出若干政府亟须考虑的政策取向建议:

(1)在实虚关系上,要坚决抑制虚拟经济利润率长期过高的不良趋势,让实体经济企业能够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率,让创新企业获取超额利润。这是实体经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更是走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基础条件。为此,一是要加快民营企业进入银行业的速度,打破现有银行对融资渠道的垄断;二是适当增加一、二线大中城市的土地供应,加大这些城市对现有土地的开发强度,缓解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三是在资本市场上把不良企业的退出与新进入的首发企业挂钩,从而抑制资本市场泡沫。

(2)在供求关系上,应主要利用竞争政策、环保政策而非行政手段化解过剩产能,通过资本市场鼓励产业内的优势企业收购兼并,提高制造业企业的集中度,强化其调控市场价格的能力。过去中国是资本短缺、商品短缺的“双短缺”经济,现在是资本过剩、商品过剩的“双过剩”经济。前一环境下,产业升级要用产业政策,以推进产能迅速增长;后一环境下,促进产业升级要用竞争政策。例如,多用补贴用户和消费者的政策,少用或不用补贴生产者的政策;要保护竞争,但不保护竞争者;在去产能中救劳动者,但是不救僵尸企业;等等。

(3)在内外关系上,要构建有利于外资和民营企业投资发展的法治化市场营商环境,进行产业升级的长期预期管理。产业升级是长期的投资行为,需要稳定投资者的长期预期。为了增强外资、民资等实体经济企业的投资信心,必须坚决地遵守过去给予的优惠政策的承诺,甄别纠正一批侵害民营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精神。

(4)在新旧关系上,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的同时,运用一切手段,鼓励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在经济周期的底部阶段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如对购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可以在一次性全额作为“进项”抵扣的基础上,按1~2倍的比例进一步给予优惠税收鼓励,以及给予技改全额贴息,等等。

(5)在劳资关系上,应该看到,技术工人是中国制造业的顶梁柱,是中国制造的未来,必须大幅度提高制造业中技术工人的待遇,实施首席技工制度,并鼓励他们持有企业的股份,跟企业共命运、同成长。要大张旗鼓地表彰中国制造业中为国争光的各类品牌企业、优秀企业家,对在国际竞争中胜出的企业设立“中国工匠”的表彰制度。要大幅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把一些优秀的大学改造为职业技术大学,对其实施类似“211”大学或者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而不是让办学水平较低的三本院校转制为职业技术学院。

(6)在费税关系上,当前对企业大幅度减税的空间并不存在,可以降低的主要是各种企业费用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如融资成本、高额的社保负担、不必要的额外的各种收费支出负担,同时要坚决打破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

(7)在宽严关系上,应该看到,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是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中国应尽快实施严厉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制度,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激励制造企业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投资,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彪.积极塑造引领性发展[N].人民日报,2017-09-17(5).

[2]刘志彪,王建国.工匠精神与破坏性创新如何兼而有之[N].解放日报,2017-06-13(10).

[3]刘志彪.“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振兴[J].中国工业经济,2017(6):35-41. FYK9ZHmovhXq9PDTPNIW/T6Ud5fM8S14tf6rbogZMqHtcM0VYTJhB+Ia0slYDF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