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盛誉,中华民族以重“礼”而著称。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周王朝就分封建国,把土地分封给周王室的同姓宗室子弟和在灭商过程中立有战功、与周王朝有世代同盟关系的异姓贵族。通过这种分封制,构建周王室与所立各诸侯国的君臣关系,形成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的礼制关系。周公还在夏、商已有的基础上,建立了与周王朝封建制度相适应的礼乐文明,与这种封建制相为表里,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周公正是通过分封制度的完善和制礼作乐,有效实现了周王室治理天下的目的。因此,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周公对中国历史文化之贡献,一为创建封建制度,二为制礼作乐。
自周以降,礼制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即为此意。如周公在继承制上,明确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继承完全靠自然命定,谁是长子谁就是继承人,这种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是中国社会一种公认的合法继承制,这种继承制为防止兄弟间产生矛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传承制度,即是封建社会遵从的“经礼”。所谓“曲礼”,则渗透到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调节社会关系,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发生,培育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修养,营造人与人之间的美善关系。这种仪礼,后来又演变为一种精致的、具有高贵品德的生活艺术。
周公封邦建国与制礼作乐,实质是为中国历史创建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与文明理念。周公创建的封建制,以及制礼作乐,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重要作用,西周后的中华文明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核就是礼乐文明。孔子为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其精神实质为继承周公的礼乐精神。亦如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公所创西周封建制,虽后为秦汉郡县制所代,但以周公为主导所创建的礼乐文明,一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核心要旨。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在先秦时代就建设了一个礼制完备的国度。这种创设于周代的典章礼乐制度,不仅是政治治理的制度基础,更是社会尊卑位序的外化。
北京有辽、金、元、明、清五代建都史,浸润了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是现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礼”“乐”制度、思想遗存最多的古城之一。经年的历史变迁,王朝更替,这些源于庙堂的礼乐制度也已深深地渗透于民间,影响着社会的民风礼俗。老北京特有的尊卑分明、位次礼数周详,不仅反映了老北京的历史传承,更是折射出老北京礼俗的文化源流,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从这个角度讲,北京的社会礼俗文化,不仅是重要的地方历史文化,更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北京礼俗文化中的诸多礼仪习俗,以及人们所说的“北京人的礼数大”,都与中华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密不可分,有其特有的历史成因与文化源流。只有深入走进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才能全面理解北京礼俗文化中的历史含义,从现在遗存的民风礼俗中感知那个日渐逝去的历史北京,捕捉社会礼俗的文化基因,珍视传承浸润中华历史文化的社会礼俗、乡风文化,滋养心灵,服务于当下的文化建设。
编者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