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英叭创造世界

(傣族)

原初—

它没有天地/它没有万物/

没有日月星辰/没有鬼怪和神

只有烟雾在滚动/只有气浪在升腾/

只有气风在逞能/只有大水在晃荡(傣族创世史诗)

这就是“混沌”。

创造大神“英叭”出现了。他是“巨人”的样子。“他母亲是气浪,他父亲是大风。”他在风与气、水与雾的激烈冲突中产生出来,有研究傣族历史的学者称他作“蒸气人”。“由于他是气体、烟雾和狂风变成的(最早的)神,所以名字叫英叭”(祜巴勐:《论傣族诗歌》)。“叭”是原气,“英”是大神;“英叭”就是“气”的人格化,或称“大气之王”。

英叭要创造大地,材料是他身上的污垢:“英叭体大吓人,污垢附体十万层。”这是对原初人类身体的想象。他们时常要与野兽和种种自然力搏斗,沾上泥垢,又没有工夫多洗;而且泥垢夏天能防晒,冬天能御寒。

人为什么是泥做的呢?就因为身上能搓出泥来。这样一类推,当然由泥土构成的大地,也是由“宇宙巨人”身上搓下来的污垢形成的了。

[英叭]用力搓污垢,搓声响如雷……

随着他不住地搓擦,又黑又厚的污垢啊,

势如山倒地陷,密似倾盆大雨,

哗哗滚落下来,堆了一层又一层。(史诗)

这种“污垢”有点儿像伯鲧用来防堵洪水的“息壤”,能够无限地自我生长,“让它定在水面,使它膨胀变大,好在上面行走”。因为,它是神身上的“土垢”。

英叭制造的大地,不像别的民族想象的或方或圆的“大盘子”,而是像野果(麻宗补 ),这就有点像“地球”了。它如同自我生长的“息壤”,在英叭的祷告下,“像有了心脏生命,慢慢向四周延伸,缓缓向上下扩展,膨胀了一千亿倍,增重了一万亿倍”(请参看下卷“鲧盗息壤”一章)。这是多么宏伟的景象!

为了维持“果形大地”的稳定,他又用同样的办法制造了“地柱”和“地架”,柱子架在大象身上(这大象浑身光芒,力大无比),一直“支”到天,天地大致形成。他还用脱落的手指甲为大象做“蹄垫”,并且让四只蹄垫生长,连成一片,稳稳地支撑住上面所载的重物。

傣族的宇宙结构或层次是非常繁复的:大地浮在海面上,巨象负担着“宇宙轴”,支开天和地,还有地架等维持其稳定;地架外有“四门”,四门有“镇石”和守护神(兽),此外还有“四洲”与大山……这里肯定有印度的影响(傣族长期信仰佛教)。

史诗孤立而又具体地描写了一条像《庄子》中的鲲(鲸)那样的“宇宙大鱼”巴阿嫩,即水神鱼,“它主宰着大水/鱼身粗又长/体长超过二十万约/体粗一万约札拿 /花花绿绿的鳞片呀/一片就有一千约……”;它的母型是巨鲸,也就是通常说的“鳌”。

大水的泡沫和水气,

都从它的鼻孔涌出,

升腾到水面上,

就变成腾腾烟雾。

它张口大水晃荡,

它吐气浪柱冲天。

可大鱼在宇宙结构中有什么作用或功能呢?恐怕不仅仅是“英叭(气)管天,巴阿嫩(鲸)管水”。大地原来是驮载在它(或龟)身上的,史诗在传播过程中失落了这个情节。但它还是说,“插不到水底”的地柱晃荡,“或是神鱼在作怪”,会造成地震。所以,史诗在“回叙”这条神鱼时,就说:“它稍一睁眼,地盘就摇晃,海水就翻腾。”跟许多“巨鱼托地”相似,巴阿嫩有金鸡立背看守,“鱼稍睁眼皮,金鸡用嘴啄”。但神特许它一百年眨一次眼,这就是地震的周期。

那么,地球上的火山或地震是怎么爆发的呢?

原来,天上曾出现过七个太阳。英雄惟鲁塔(相当于后羿)射落六个,“惩罚入海底,变成大油锅”。这就像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其上有一只大螃蟹,用硬壳盖住(油锅)火焰,使其“冲不出海面”。然而,“蟹挪动巨身,张口吸大气”—大概,海底火山就爆发了,海啸就发生了,海床地震就开始了!正常时,“锅底有岩缝,水随岩缝走,流向四方去,到时涌出地,有的成大江,有的成小河,有的成热泉,有的成龙潭”。这又是多么巧妙的构思!

巨蟹

东西方都有大蟹的奇闻。《逸周书·王会篇》说海阳有大蟹,孔注说,一只螃蟹能装满一辆车子。《山海经》有大蟹。郭璞注及《图赞》都说“大蟹千里(长)”。但是哪里有傣族这样巨大的怪蟹呢?

接着惟鲁塔用污垢造成一对“夫妻神”,给他们一个大金葫芦—“一切活的生命都在金葫芦里面”。夫妻二神把葫芦籽撒向四方:“大地上就生长出亿万种花草树木,变出无数的飞禽走兽、昆虫和鱼虾,分别生活在陆地和水里、高山和平地,它们有的会爬,有的会飞,有的会跑,有的会游。”(《论傣族诗歌》)可是葫芦籽用光了,还没有造人呢!于是他们用黄泥巴造出了人。

傣族对诸神“第二次创世”的构想很有民族特色。夫妻神桑嘎西和桑嘎赛从来没有见过“人”。“人”该是什么样呢?那么,按照“神”的样子来造人吧—基督教上帝耶和华也是按照自己的样子用泥土来造人的(或许,神才是按照人的样子来创造的;“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神”)。人类用这类神话证明自己是“万物之灵”(好处是自觉、自尊、自重;坏处是容易恶化为“人类中心主义”,不懂得尊重动物和环境)。创造人类光用泥土还不行,还需要一种神秘的“人种果”:神“把仙果碾碎,用仙药拌拢,双手揉啊揉,使之变柔软,使之有黏性,像黄泥一样”,而后捏成神的样子,再吹七次仙气,“三对药果人,就有了生命,心脏跳动起来,渐渐睁开眼,变成活人了,开口说人话”。

延伸阅读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意思大致是“神王(英叭)头一次开创人类”,本是巫师经典,由歌手传唱增补而成;此处用岩温扁汉译本],是一部不断在“生长”的神话活宝库,到当代还在繁殖增生,渗进多民族与各时代的成分,以致整顿与研究起来十分困难。

它的一个“原生性”特色,是大神用身上的“污垢”造大地、造地柱、造地架……造诸神。这好像“不雅”,却有其“神话的真实”(原初,他们很天真地想:人为什么身上会搓出泥来呢?就因为人是泥土造的)。作为原始性文学,神话绝不仅是优美、神奇的,有时不免荒诞、卑俗,这些都属于“野性思维”或“原初想象”的艺术特征,我们要锻炼自己的“口味”或“兴趣”,既要会“审美”,还要会“审丑”(其实审丑也是一种审美)。

近年,傣族学者兼诗人祜巴勐写于1615年(傣历976年,相当于明朝末年)的文艺理论著作—《论傣族诗歌》(岩温扁汉译)被发现,它保存、简述了创世史诗的一些神话,有很独特的想法,可供对照研究。

傣族史诗好像对机械或建筑原理有极大兴趣,不管其来源或时代归属,许多想法是很独到的。例如巨大的地柱受不住海浪的冲击,便在“四向”掏了四个“通水孔”,以减少冲力。这是极为先进的设计思想。中国古代建造赵州桥,就在非主要桥墩上留了大孔,以减低洪水对它的冲击。

史诗开头,在开天辟地之前,“空气大王”创世者英叭就用身上污垢造了一辆有翼有头有尾的“飞车”(如果是机械化的大鸟,就相当于印度“迦楼罗”,中国“大鹏”)。

金光万道的神车/犹如披红的“烘相”(宝凤凰:大鹏)/

从雾浪中徐徐升腾/太空骤然豁亮……

[它]车身长达九亿约札拿/

车头粗达七万座山/车尾可装纳海洋

车子的发明不过四五千年的事,何况“飞车”;哪里看得到 这种天地开辟前就有“飞车”的想象?《山海经》注文有“飞 车”,“从风远行”,是独臂国或独臂国人所造。上古中国与希 腊都有人想装上鸟翅膀(扑翼机)飞上天。但这些都是很晚的 事。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里说,在一大片太阳般耀眼的光 亮之中,英雄驾驶着某种会飞的装置,发出雷鸣的声音。史诗《罗摩衍那》也说,罗摩发令,让一辆“车子”带着巨大的声响升到云端。基督教《圣经·旧约·以西结书》说,天上有长着四张面孔的人形活物,脸旁有四个“水苍玉”色泽的轮子,“四轮都是一个样式、形状和做法,好像轮中套轮。轮行走的时候,向四方都能直行,并不掉转”。

飞车

(《山海经》“长肱国”插图,古人的构拟)

《山海经》长臂国人会造飞车—当然发明了轮车以后,才会有“飞车”的想象。南亚、东南亚(包括傣族)古代史诗里有一些对“飞车”的描写,反映初民对飞行或飞行器的向往或想象。

傣族史诗也写到,将要去造地的大神英叭—

他兴高采烈/跃身坐进车里/

神车就飞响转动/驮着他上下飞行/

飞向东又飞向西/飞向南又飞向北/

在广阔的太空里遨游/如同穿行在海里的神鱼

我们不想从这里推出什么惊人的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飞车”是后人掺杂进去的东西(《论傣族诗歌》没有提到“飞车”)。这说明民间口传文学的复杂性,也反映初民对飞行(器)的向往。

在这部史诗“最初的人”章节里,有个帝娃达,“冒犯了天规”,被大神赶下天宫。他变成“大绿蛇”,到“神果园”(伊甸园?)唆使守园的神兄弟品尝不准吃的“仙芒果”。他(极像魔鬼撒旦)带头吃,吃了不但不死,还变成更好看的黄蛇。神兄弟偷尝芒果以后变美了,又吃了另一种“禁果”,转化成男女二神。这很像基督教创世神话中的人祖亚当、夏娃。这种故事很可能是歌手们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听来,并且编进他们的唱词的,失去了神话的原生形态和本来意义。 Pwef/iXwUjvCTz7CEs1+W3P9bVoNw3gb7wxOwep9SyovTIVATDDxXCBSude+7m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