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炎帝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炎,是烈焰升腾。“炎帝,太阳也。”(《白虎通义》)他曾被崇拜为日神兼火神。有人说,这是因为炎帝发明用火。但是,五十万年前的中国猿人北京种就已用火。
炎帝可能是扩大或者改良火的用途,改进取火的办法。例如用火逐兽围猎。起初的“田”或“畋”(tián),指“畋猎”,而不仅是种田。
后来,东夷集群有个伯益,掌管火种,同样是“烈山泽而焚之”,禽兽四处逃窜(参见《孟子》),猎人趁机围捕它们。种田,也要先用火把杂草乱树烧掉,再用刀在空地上挖个洞,丢下种子,这就叫“刀耕火种”(草木灰做肥料)。因此,炎帝又被称为“烈山氏”(烈山,就是以烈焰烧山)。
《国语·鲁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 [名]曰‘柱’,能植百谷百蔬。”有了火田、农神或社神(“柱”是柱形“社主”),就能让人顺利栽种作物,发展农业。这跟炎帝的神农身份完全一致。
炎帝及其子孙、部属,作为文化英雄,还改良炊煮器具,发明灶。
汉代王充《论衡·祭意篇》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神)。”炎帝用灶,所以,以火神、日神被祀为最早的灶神。《淮南子·泛论训》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左传·昭公十七年》说,炎帝以“火”纪年,部下是“火师”,领袖以“火”名。
最初的灶,只是挖个圆坑,用三块石头支起某种容器(锅),生上火就能蒸煮。这适合于游牧、游耕的流动生活。后来固定为火塘,成为家庭生活中心,大家围着炉灶(火塘)吃喝、议事、聊天、娱乐。弄灭火种或者毁灭炉灶,叫作“倒灶”,倒灶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灶灭其火,维家之祸”,就是说断了烟火,一家就有灾殃。
三块石头支个锅,演进为三脚支架,这启发初民进而创造出一种锅灶连体的炊具:上面是圆锅,下部三条腿是中空的(袋形足),叫作“鬲”(lì),可以随便搬动。底下烧起火来,食物很快就煮熟了。
“鬲”旁边加个“虫”,就成了“融”(火焰熔融的意思)。它的人格化就是祝融— 炎帝系统的火神、灶神兼太阳神。
祝融(祝诵)
炎帝和祝融,是记载最早的中国火神兼灶神。他们把火的用途扩大到狩猎、农耕、蒸煮,据说还发明了原始的灶和锅。
据说,祝融是炎帝后代(参见《山海经·海内经》等)。他能彰显“天地之光明”(《国语·郑语》),所以可能兼任太阳神。“虫”字旁也许表示祝融有一个蛇龙的化身,可能化为“烛龙”。他利用“太阳火”,改进人工取火和用火,“为祝融,祀以为灶神也”(《风俗通义》引《周礼》)。
这个与炎帝—祝融相联系的三足器,最有中国特色。
大概由于定居、半定居,炊具不必搬来搬去,就专业化了,锅是锅,灶是灶,鬲也因而简化。袋形足越缩越小,越来越实心化,终于缩成了圆锅加三条腿— 这便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神器”:鼎(就是三足锅,福州话至今称锅为“鼎”)。鼎代表着综合国力,它的形制、规格、数量,都是不能打听、不可言说的。这不仅是国家最高机密,而且是最高权力象征。“问鼎”就是试图篡夺政权,颠覆中心霸权;问鼎中原,等于争夺天下。
人格化的祝融,也以火神兼灶神进入国家一级神祇的系列,从帝王的辅佐一直升到君、王、帝的高位(有时炎帝、祝融一体化)。
中国和希腊、罗马,都以灶神为家神,灶神的地位很高,被认为关系着家运国威。汉族有灶君菩萨,平时关心主人家的一举一动,劝恶扬善。腊月二十四日祭灶,供点糖果就能“收买”他:
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
祭完灶后,这些糖果便是孩子们的了。小孩子有五颜六色的糖果吃,兴高采烈。
西南方的民族,则多是围绕着火塘载歌载舞。羌族至今还在火塘周围供奉火神、白石神、家神等。西南地区多数民族都极为尊敬火塘,不能跨越、脚踏火塘,更不用说弄灭火种了。云南西盟佤族,盖好新的竹楼、安装火塘以后,边跳边唱道:
新建的竹楼新火塘,风吹雨打不会烂。
堆得下金山银山,堆得下谷山米山;
住得下祖孙三代,住得下“司岗里”的唱歌人。
借灶火纪念教他们创造粮食和财富的祖先。有的民族在收成新谷、举行尝新仪式时,自己不能吃第一口,要由“家长” 抓一把新谷丢进火塘,表示让灶神(始祖神)先吃—吃饭不忘神农氏,祭灶拜火不忘本。
用火,实际上是扩大人类生存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能够在任何季节的白天与黑夜,在地球的任何角落,生存、生产、工作和娱乐。用火,使人类强大于任何动物——所有的猛兽都怕火;加上食谱的扩充与改善,寿命也延长了。《管子·轻重篇》说:“炎帝作,钻燧生火。”远古的时候,人类吃生冷腥臊的东西,伤害肠胃,容易生病;有了火,才健康长命。
“钻燧”有三种:钻木取火,那木就叫“木燧”;击石生火,那石就叫“石燧”;用金属取火(如青铜凹镜等),那金属就叫“金燧”。“燧”的人格化,便成了燧人氏。“燧人氏”这个名称出现得很晚,战国后期的《韩非子·五蠹(dù)篇》才把“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归功于燧人氏。炎帝应该是最早的燧人氏(请参看《上卷》里回族《阿丹寻火种》的故事)。所以,入日盗火的夸父,借助火由猴子变成人的冉必娃,都属于羌(炎帝)一系。
元谋猿人(1973年在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可能已会用火。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肯定已能用火。但火种的保存与方便取得,用途的扩大……还要经历很长时间。于是有炎帝或燧人氏等的传说发生。
人类用金属很晚,一般已进入所谓文明,那时已不容易产生原生态神话。金属取火(例如用钢刀敲击火石),当然也很晚。钻木取火,其实很不容易,但作为人工取火的方法,却早于其他。木头里怎么会有火呢?因为远古人最初是看到太阳或雷电令木头燃烧——水和岩石一般不会燃烧。
台湾高山族的神话说,狂风把树林吹得东倒西歪,树枝相互碰撞、摩擦,终于“砰”的一声擦出火来。樵夫看到,就用两根粗糙的树枝使劲摩擦,一直到迸出火星,此后摩擦生火逐渐得到认识和推广。
有的则说是用两根缠在古树上的枯藤摩擦出火来。
有一位老者说,在梦中,有神教他用两块竹片摩擦生火。
壮族传说中创世大神布洛陀有关火的事迹,就体现了发现火、利用火、控制火的过程。
首先是发现并且利用自然火。
有一天,雷公劈打大榕树,打出了雷火。人们跟动物一样吓得跑回洞中躲藏起来。布洛陀却接近观察,觉得身上暖和和的。他灵机一动:人要是有了火,不就不怕冷了吗?
他勇敢地取来一点点火,燃起火堆烤火取暖;又发现着火树林里动物的肉特别香,尝一下特别好吃——于是开始了用火烤食物。
于是,人们都跟布洛陀学习用火了。
后来,一场大雨把火堆浇灭了。不打雷,没有山火,到哪里取火呢?
曾经劈山砍树的布洛陀,模仿雷打榕树,用大石斧猛劈木头,劈啊劈啊,好不容易劈出火星,点燃了周围的木屑,得到了火和火种—“钻木取火”也是从此演化出的。
人们吸取上次的教训,就把火种带到洞穴里“存”起来,决不能让它再熄灭。从此,人类就拥有了火。
传说布洛陀发明了灶(火塘),规定这是家庭最神圣、最重要的中心,谁都不许乱碰、乱摸。布洛陀就是西南方的炎帝—燧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