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帝
—轩辕氏

(华夏—汉人)

每年到黄帝生日这天,海峡两岸各界代表都聚集在陕西黄帝陵,拜祭这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那么,传说中的“轩辕黄帝”是什么样的呢?

据说,古时有一位“有蟜(jiǎo)氏”,曾经变成一条长长的龙鱼,又据说还曾变成背部弓起像一座桥的神虫。她生下一个皮肤微黄的漂亮男孩。这孩子看起来倒还文静,不哭不闹,见人就笑,人见人爱。没过几天,他突然开口叫了一声“妈妈”,这让大家都吃了一惊。母亲倒是欢喜得不得了,整天捧着他,逗他说话。

“黄黄”这孩子,一张小嘴甜甜蜜蜜,能说会道。他喜欢各种动物,成天和它们打得火热,滚成一团。小鸟、小虫似乎也不怕他,他从不欺负它们,只是静静观看它们怎么找东西吃、吃些什么、玩些什么。

有熊氏

(人斗熊,汉墓画像石,山东沂南)

黄帝号称“有熊氏”。古人有对熊的崇拜。后来夏人的祖先鲧和禹,都曾化熊。熊会“人立”,做一些类似人的动作。它又是野兽中较罕见的会冬眠的一种,被看作能够“再生”的神兽。

黄黄看起来安静、温顺,胆子却不小:居然跟三只小熊玩得乐此不疲。母熊看他一副柔软幼小的模样,倒也不怎么担心:甚至允许他们爬到土穴里,玩一会儿“捉迷藏”。可有一次,他们闹得太厉害,黄黄不小心撞到其中一只小熊敏感的鼻子,小家伙痛得叫喊起来。母熊护崽心切,猛地扑向黄黄,举起巨掌,朝他的脑袋拍下去— 危急间,只见黄黄把身子一歪,躲过了母熊的巨掌,熊妈妈用力过猛,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黄黄赶紧躲到那只小熊身后,它已经不疼痛、不叫喊了。另一只小熊跑过来,挡在黄黄前面,护住他。第三只小熊更是向母熊扑去,用小爪子抓它、擂它,不让它伤害它们的朋友。母熊看到孩子们没事,“哼哼”几声,瞪了黄黄一眼,自顾自地找食去了。大人、小孩都惊奇极了,到处传说着这个奇迹。有位巫师甚至宣称,他亲眼看到黄黄变成一条小黄龙,就像他们老祖宗的样子,才把母熊“镇”住了。

“黄帝”一族,人称“有熊氏”。又说他是轩辕氏,是“黄龙体”。历史书上说,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疾速),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参见《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或黄帝族)最大的特征是有许多发明创造,是公认的人文初祖。过多地搬家,文化就不能积累。所以,游牧人跑得很快,文明却发展很慢。“游农”好一些。勤劳而又聪慧的黄帝部落较早找到水土丰美的地方,由半定居而转为定居,较快地创造与积累自己的文化,越来越强大。后人也就把许多发明、发现都归功于他们。其实并非全都如此,这里只介绍或澄清几样。

(1)刀耕火种与简单灌溉

当然不能说游动与刀耕火种的农业全是黄帝族的发明。但可以肯定,黄帝族较早开始“游耕”,并不完全靠天吃饭。《管子·轻重戊》中记载:“黄帝之王,童山竭泽。”在那个时代,“童山”指火烧山原,“竭泽”可能指利用汪塘做简单灌溉。

《初学记》(卷七)说:“黄帝见百物始穿井。”《周易·井卦》释文引《周书》说:“黄帝穿井。”《世本》用之。但《吕氏春秋》《淮南子》多说夏初的伯益作井。跟仰韶文化大约同时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已发现简陋的水井。北方地下水太深,挖井极困难,但黄帝利用相对固定的较深的“水洼”做“原初水井”大有可能。

(2)驯化牛马和用车

黄帝有个响亮的称号:轩辕氏。“轩”指车厢,“辕”指大杆,所以有的古人就附会说黄帝作车(有的说,“轩”指轩冕,一种帽子)。《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可以理解为,较早地驯化牛马,让它们做一些搬运负重的活。轮车发明以前,黄帝族使用“拉杆”“拉橇”等,为未来做了可贵的准备。真正带轮的车子,尤其是马拉战车,是黄帝直系的夏人在夏朝后期由“西部”引进的。《墨子》、《荀子》、《世本》、《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书都说夏人的“车官”(车正)奚仲作车。《山海经·海内经》说:“……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黄帝“游农”,兼营一些牧副业,这是中国农业一大特征,黄帝跟古羌人关系密切,开始驯养牛羊,是合理的(中原仰韶遗址中,羊的遗骨很少,他们已会养猪)。所以《史记·五帝本纪》说他“淳化鸟兽虫蛾”,“淳化”指驯化某些野生动物,包括养蚕。

(3)文字

文字能够把人类的经验与想法记录下来,传留给后人。不识字等于“睁眼瞎”,创造并且运用文字,就有文化而又光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的一大标志(一般所谓“文明”三要素,指使用金属器、有文字与城市)。先秦到初汉的若干古籍说,黄帝史官仓颉发明文字 。传说仓颉有四只眼睛

黄帝所处的仰韶文化时期,陶器上已有些记事表意的奇特符号,这是文字的前身。夏朝晚期可能已有简单的文字。黄帝族使用某些方法或符号为记录,促使了文字的发明。《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掌握了文字,人类就跟“神”差不多,鬼都吓得在晚上偷偷地哭。文字提高了生产或生产力。夸张地说,就是天上掉“粟米”。

仓颉与文字创造

相传黄帝史官仓颉创造文字。从此人类不做“睁眼瞎”,倒仿佛多长了一双眼睛,像太阳那样能够烛照一切,传播“有文化的光明”,吓得鬼都“夜哭”。

(4)天文历法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能“迎日推 ”, (jià)指一种可用来占卜的条状草木;有人说,就是“策算”的“策”。《史记·封禅书》就说黄帝得到“神策”,借以“推策迎日”。或说,“ ”或“策”指的是一种有些神秘的“蓍(shī)草”,古人用来占卜,计算太阳的运行。河南淮阳太昊陵庙庭院里就种植了许多蓍草,比别处长得茂盛,老百姓很尊敬。黄帝长期实行“游农”,跟游牧民族一样要懂得一些日月运行规律,懂得初级的计算,不然容易迷路,更没法种庄稼。

“历法树”

(彝族的神树,采自彝文经典插图)

相传黄帝时期已开始制定历法。观测天文,制定历法,多属游牧—游农之需要。黄帝正属这个时期。

历法,原初的依据之一是植物生长周期。西南兄弟民族也多有“历法树”神话。彝族的“黄神树”,纳西族的“中央”神树(海英宝达树)等,都跟历法相关。

(5)蚕桑丝绸

相传这是黄帝之妻嫘(léi)祖发明的。她观察发现桑树上有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成的,因而倡导养蚕取丝的方法,被后世尊为“先蚕娘娘”。

此外,还有传说黄帝乐官伶伦取谷之竹以做箫管,定五音十二律;黄帝与岐伯讨论医理,成《黄帝内经》等。上述都是极为重要的发明创造。虽然按照严格的历史研究,这些并不是那个时期完全能够做到的事,但是,由于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传说祖先,他和他的部落确实在文化上有很大贡献,启发了后代(特别是其直系的夏人)完成那些伟大的建树,所以人们把许多发明发现都归功于他。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常见的事。

黄帝不但耳聪目明,反应敏捷,而且敦厚诚信,循规蹈矩。后代许多书说,黄帝作为一代明君,“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大戴礼记·五帝德》),知人善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 特别是能够放手让政府各部门大胆开展工作,不随便干扰;令行禁止,又不任意折腾,使百姓安居乐业。古人称之为“无为而治”。

黄帝还是个大军事家,他跟蚩尤打了一场大战,让中国南北方文化在早期就有了一定的融汇与交流。相传黄帝有四张面孔,像太阳一样烛照四方。这表示,黄帝用文武两手,“抚万民,度四方……”(《大戴礼记·五帝德》)。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就是说他被推举为“大联盟长”。

相传黄帝统一中原后,以龙为图腾,并“以云为纪”。所以,我们既是“炎黄子孙”,又是“龙的传人”。包括匈奴在内的南北方兄弟民族有的也崇拜龙,并且以夏人(黄帝直系)为自己的祖先。黄帝的文化影响了许多地区或群团,而且随着历史的进展,影响愈来愈大而持久,最终成了中华民族都承认和敬仰的共同祖先。

延伸阅读

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三千年以上;如果连传说时代都算上,由黄帝开始,则有五千年左右。再根据《考古学文化》,从山顶洞人旧石器文化算起,则在五万年以上。所谓“蒙古人种”(黄种人)大致也在此时形成。这是中国数量最多的人种(少量白色的高加索人种则主要分布在新疆)。

中华民族的基干是“华夏—汉人”,是由西北方的“夏人”、东方的“夷人”与部分南方“苗人”、部分北方“狄人”长期融合而成的。黄帝本来是西北方夏人的传说始祖,炎帝是羌人的传说始祖;夏商周三代里的夏、周都说自己是黄帝直系后裔 。夏人及其先祖黄帝(集团)都发祥于西北黄土高原,很快东徙南下,进入中原。东部濒海地区,包括部分东北和东南,原住民被称为“夷人”,具有高度文明、文字记录明确的商王朝,就是由夷人后裔建立的。夏商大体都已进入文明时期,疆域广大,影响至巨。在他们的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主干、珠江流域等地区为大支,主要活动着苗人。而极其广阔绵延的北方(包含西北、东北),是以草原、山原或沙原为主体的游牧文化带,被笼统地称为“狄人”。神话、传说跟严格的历史不大一样,涉及的文化、族属要宽泛得多。我们尝试用一些特征来标识它们,主要介绍它们的神话传说。

这些“特征”在各篇里或多或少会有介绍。

现在简单介绍“黄帝”名称的由来。

如上所说,黄帝本来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一支强大部落集团的领导人。为什么叫作“黄帝”呢?首先因为他的集团发祥在黄土高原。“黄”字的来源,说法很多。比较合理的是“黄色田土及其光辉”,也有人说,黄是黄土沾染人身之色。这个黄或黄土之色,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关系太大了。中华民族大多数是黄种人(原称蒙古利亚人种)。北方黄种人主要发祥在广大的黄土地带。黄土具有一定的自肥力,它的柱状结构便于吸水和保水,当年的黄土是比较肥沃的,炎黄等族在这里开创旱作农业,收获不小。只是后来过度开发,管理不当,加上连年战乱,才逐渐贫瘠荒凉。

黄帝族开发黄土,尊敬黄土,《史记·五帝本纪》说:“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由《周易》开始,古人都说“天玄而地黄”。黄,不是极端的白或者黑,被看作中和之色。在后起的五行学说里,土与黄都居中。我们的祖国至今还叫中国。“中庸”与“中和”是古代中国有代表性的哲学、美学思想。所以,汉代的《白虎通义》说:“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长存,故称黄帝也。”

至于“帝”,最初并不是“帝王”的意思。甲骨文中,“帝”是放在木架子上的倒三角形,这本来表示对繁殖力量的崇拜,暗指大母神,后来借用为大神或祖先(神)。黄帝就是黄土地上黄种人的老祖宗,始祖神。

相传,五千年前,黄帝及其集团就在黄土地上征战、生活、耕作。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根据就是这一点。这个时候,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时期,或其前后,中国的主干已进入农耕时代。《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艺五种”,意思是说开始了五谷的种植,却又说他“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其实较可能就是游农。 HHO9QLuoq2Ac9Ay2p8Sh1UMCHan5+eODnMfF7bhpoviBM7qKSryGTbefS83Br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