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五单元
防治原则

细目一 预防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

1.治未病的概念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统称为“治未病 ”。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论诊候》中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这是中医学最早的三级预防概念,亦与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甚为相合。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2.未病先防 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未病先防,包括:

(1)养生以增强正气: 其措施主要有: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 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早期诊治,防止疾病的传变。

(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2)防止疾病的传变: 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常考考点]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常见措施。

细目二 治则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

1.治则、治法的基本概念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 。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属于基本治则,从属于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法等八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较高层次。治疗方法则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的证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它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较低层次。

2.正治与反治 是针对疾病过程中病变本质与征象是否一致而提出的治则。

(1)正治: 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原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药, 故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反治: 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相符的病证,即病有假象者 。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假象性质相同, 故又称为“从治”。 究其实质,仍然是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包括: ①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②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③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④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适用于“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证

[常考考点]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3.治标与治本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这里主要是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 如邪与正,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与症状,病机为本,症状为标;疾病先后,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在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中,根据标本主次的不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分。

(1)缓则治本: 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症状的情况下 。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因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得治,标病自然也随之而去。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肺肾阴虚是本,咳嗽、潮热、盗汗是标,标病不至于危及生命,故治疗多不选用单纯止咳、敛汗之剂来治标,而采滋补肺肾之阴以治其本。本病得以恢复,咳嗽盗汗等诸症也自然会消除。

(2)急则治标:适用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这时则应当先治或急治,此时的危重症状已成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若不及时解决就要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故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 如病因明确的剧痛、频繁呕吐、二便不通等,可分别采用缓急止痛、降逆止呕、通利二便等治标之法,缓解危机再图其本 。又如水臌病人,就原发病与继发病而言,臌胀多是在肝病基础上形成的,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如腹水不重,则宜化瘀为主,兼以利水。但若腹水严重、腹部胀满、呼吸急促、二便不利时,则为标急,此时当先治标病之腹水,待腹水减退,病情稳定后,再治其肝病。又如大出血病人,由于大出血会危及生命,故不论何种原因的出血,均应采用“急则治其标”紧急止血,待血止,病情缓和后再治其本。

(3)标本兼治:病变过程中标本错杂并重时,当标本兼治。如素体 气虚 ,抗病力低下,反复 感冒 ,如单补气则易留邪,只解表则易伤正,当标本兼顾, 治宜益气解表等

[常考考点]标本缓急的临床应用。

4.扶正与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适用于各种虚性病变,即“虚则补之” 祛邪,即祛除邪气以安正气,适用于各种实性病变,即所谓“实则泻之 ”。

扶正祛邪的运用,包括: ①单独运用 。扶正,适用于虚性病变或真虚假实。祛邪,适用于实性病变或真实假虚。 ②同时运用 。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变。按主次有扶正兼祛邪和祛邪兼扶正的不同。 ③先后运用 。适用于虚实夹杂病变。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应于正虚为主,兼祛邪反更伤正气,或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适用于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或正气尚能耐受攻伐者。

[常考考点]扶正祛邪的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5.调整阴阳 即针对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恢复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的治则

(1)损其有余: 即“实则泻之”,适用于疾病过程中人体阴阳偏盛有余的实性病变。“阳盛则热”的实热则”热者寒之”,“阴盛则寒”的实寒则“寒者热之 ”。

(2)补其不足: 即“虚则补之”,适用于疾病过程中人体阴阳中一方虚损不足的病变。 阴虚则热 的虚热,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可“阳中求阴 ”,即在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如肾阴虚衰而相火上僭的虚热证,可用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少佐温热药性的肉桂以阳中求阴。 “阳虚则寒”的虚寒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可“阴中求阳”, 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如真武汤中大量补阳药中配以芍药,以阴中求阳。

(3)阴阳两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病变。 阳损及阴者,以阳虚为主,则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补阴;阴损及阳者,以阴虚为主,则应在补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

[常考考点]调整阴阳的临床应用。

6.调理精气血津液

(1)调理气与血的关系:气虚生血不足,而致血虚者,宜补气为主,辅以补血,或气血双补。气虚行血无力而致血瘀者,宜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气滞致血瘀者,行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气虚不能摄血者,补气为主,辅以收涩止血。血虚不足以养气,可致气虚,宜补血为主,辅以益气。但气随血脱者,应先益气固脱以止血,待病势缓和后再进补血之品。

(2)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虚而致津液化生不足者,宜补气生津;气不行津而成水湿痰饮者,宜补气、行气以行津;气不摄津而致体内津液丢失者,宜补气以摄津;津停而致气阻者,在治水湿痰饮的同时,应辅以行气导滞;气随津脱者,宜补气以固脱,辅以补津。

(3)调理气与精的关系:气滞致精阻而排出障碍者,治宜疏利精气;精亏不化气或气虚不化精的精气两虚,治宜补气填精并用。

(4)调理精血津液的关系:“精血同源”,故血虚者在补血的同时,也可填精补髓;精亏者在填精补髓的同时,也可补血。“津血同源”,病理上常有津血同病而见津血亏少或津枯血燥,治当补血养津或养血润燥。

7.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是根据时令气候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 。不同的地域,地势有高下,气候有寒热湿燥,水土性质各异,以及生活习惯与方式的不同,病理变化亦不尽相同。因此,处方用药要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所谓老年慎泻,少年慎补即是

[常考考点]三因制宜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知识纵横比较】

阴病治阳与阴中求阳及阳病治阴与阳中求阴的鉴别

续表

【例题实战模拟】

A1型题

1.用补益方剂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属于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2.调整阴阳,其中满者,应

A.因而越之

B.按而收之

C.泻之于内

D.引而竭之

E.散而泻之

3.少年慎补、老年慎泻,属于

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病制宜

D.因地制宜

E.因证制宜

B1型题

A.因地制宜

B.因时制宜

C.正治

D.反治

E.调整阴阳

4.用寒远寒,属于

5.寒因寒用,属于

【参考答案】

1.D 2.C 3.A 4.B 5.D +cqCjslKoocZfhX7YieFqb1cSPW0DFJv5b+IDCx6iKo06YUL01TTCtKQgL9Qaj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