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单元
精、气、血、津液、神

细目一 精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

1.人体之精的概念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 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人体之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概念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古代哲学的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人体之精,有狭义之精、广义之精和一般意义之精之分:狭义之精,特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是精的本始含义。广义之精,指一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液态精华物质,如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以及血、津液等,都属广义之精范畴。一般意义的精,即通常所说的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不包含血、津液。

2.人体之精的生成 精气学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精气,生命现象的本质是精气,生命过程就是精气的运动过程。故天地自然的物质性,决定着生命过程的物质性。新生命的产生,乃是由于精气凝聚而成,同时,精气亦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故精气一旦离散,则生命活动亦随之终止。因而,人之生命始于精气之聚合,而终于精气之散失,从而说明了生命过程的物质性。精气也是生成人类的原始精微物质。

人体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学认为人体之精藏于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人出生后,这种精 藏于肾,成为繁衍下一代的物质基础 。所以有人又将先天之精称为“ 生殖之精 ”。 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是胎儿出生以后,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从饮食物摄取来的精微物质 。它是维持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物质基础,具有 滋养脏腑的功能 ,故有人又称之为“ 脏腑之精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虽然来源与功能有异,但均同归于肾,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先天之精”的存在以及所产生的激发、推动作用,为“后天之精”的摄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后天之精”又不断地充养“先天之精”,使之经常保持充盛而不枯竭,保持长久的活力。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可概括为 “先天生后天 后天养先天 ”。

此外,人体之精血可以相互化生,如《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故肾精充盛与血液充盈也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人体之精的生成与全身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和旺盛,尤其是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肾所藏精的充盛以及气血的充盈直接相关。

[常考考点]人体之精的生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肾所藏精的充盛以及气血的充盈直接相关。

3.人体之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而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由于具有遗传功能的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并且五脏六腑之精都可资助藏于肾的先天之精,故生殖之精实由肾精化生。

(2)濡养作用:精能滋润濡养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充盛,则脏腑之精充盈,肾精也充盛,因而全身脏腑组织官窍得到精的濡养,各种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3)化血作用:一是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二是精作为精微的生命物质,既可单独存在于脏腑组织中,也可不断地融合于血液中。如心精一般融入心血中,肝精一般融入肝血中以发挥其濡养作用。

(4)化气作用: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精是气的化生本原。

(5)化神作用: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之一。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现。其产生离不开精这一基本物质。只有积精,才能全神,这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反之,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散,生命休矣。

[常考考点]人体之精的功能。

4.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人体之精从生成来源来说,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由脾胃等脏腑吸取饮食精华而产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为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使一身之精生成有源,逐渐充盛。

(2)生殖之精:生殖之精源于肾精,在天癸的促发下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在水谷之精的资助充养下合化而成,起着繁衍后代的作用。人们在生殖活动过程中,通过生殖之精的交合将生命物质遗传给下一代。男女双方生殖之精结合成为胚胎,产生了新的生命体。

(3)脏腑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脏腑,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指脏腑所藏的具有濡养、滋润本脏腑及其所属的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各脏腑之精都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融合而成,其中肾精主要由先天之精构成,而心、肺、脾、肝四脏之精主要由后天之精构成。

各脏腑之精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及生理作用:心精的概念源于《素问·大奇论》,心精与心血相融合贮存于心内,起到濡养心脏、血脉和心神的作用。肝精与肝血融合贮存于肝内,发挥濡养肝脏及筋目的作用。肺精的概念源于《素问·经脉别论》“输精于皮毛”之论。肺精与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和津液融合贮藏于肺中,具有滋养肺脏及皮毛的作用。脾精的概念源于《素问·示从容论》,主要由水谷之精构成,并由脾气输布到其他脏腑,化为该脏腑之精,故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厥论》)、“中央土以灌四旁”(《素问·玉机真脏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脉要精微论》)之说。脾精还有化生气血、生长肌肉的作用。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分藏于肾的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生成。肾精主要有濡养肾脏、化生殖之精以繁衍生命、化髓通脑以养神等作用。

脏腑之精不仅濡养脏腑,而且化生脏腑之气,推动和调控脏腑的生理功能。如心精、心血化生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搏动、血脉的舒缩以及精神活动。肺精、肺津化生肺气,推动和调节呼吸运动和水液的输布。肝精、肝血化生肝气,疏泄气机,调畅情志,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脾精化生脾气,推动和调节水谷和水液的运化、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肾精化生肾气,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以及水液代谢、呼吸运动等。

[常考考点]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的关系。

细目二 气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

1.人体之气的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人体之气的概念与古代哲学的气的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人体之气是客观存在于人体中的运动不息的细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对生命活动起着推动和调控作用。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中的气,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生成本原。

精与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气是由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

人体之精化为人体之气。人体之气含有阴气、阳气两部分。阴气是气中具有寒凉、抑制等特性的部分;阳气是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等特性的部分。气中的阴阳两部分对立互根,协调共济,共同推动和调控机体的生命进程。

2.人体之气的生成

(1)人体之气的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 ),并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2)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

1) 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2) 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水谷之精化生水谷之气。

3) 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肾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脾胃和肺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的功能协调,密切配合,则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不断,人体之气得以充足旺盛。

[常考考点]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和相关脏腑。

3.人体之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

1) 气的推动作用: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激发、兴奋、促进等作用 。主要体现于: ①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②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③激发和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④激发和兴奋精神活动

2) 气的调控作用 指气中属阴部分(阴气)的减缓、抑制、宁静等作用 。主要体现于: ①抑制和减缓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②抑制和宁静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③抑制和减缓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④抑制和宁静精神活动

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的协调平衡和稳定有序,是一身之气中阳气部分的推动作用与阴气部分的调控作用相反相成的结果。若阴气不足,宁静、抑制等作用减弱,阴不制阳,阳气相对亢盛,激发、兴奋作用过亢,则脏腑功能虚性亢奋,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运行、代谢加快,消耗过多,精神亢奋,可见遗精、多汗、出血、烦躁、失眠等症。反之,若阳气不足,激发、兴奋等作用减退,阳不制阴,阴气相对过盛,宁静、抑制等作用过亢,则脏腑功能减弱,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代谢减缓,运行不畅,精神抑制,可见精瘀、血瘀、痰饮、精神委顿等病症。

(2)温煦与凉润作用

1) 气的温煦作用: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①温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②温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助其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③温煦精血津液,助其正常疏泄、循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2) 气的凉润作用:指气中属阴部分(阴气)的抑制产热,消除热量,使人体寒凉的作用 。气的凉润作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①凉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②凉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防其生理功能过亢。③凉润精血津液,防其过度代谢和运行失常

人体体温的恒定、脏腑功能的稳定发挥及精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输布,是一身之气中阳气部分的温煦作用和阴气部分的凉润作用对立统一的结果。清·何梦瑶《医碥·杂症·气》说:“阳气者,温暖之气也。”若阳气不足,温煦作用减退,产热过少,可见虚寒性病变,表现为畏寒肢冷、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迟缓等。若阴气不足,凉润作用减退,产热相对增多,可出现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等脏腑功能虚性亢奋、精血津液代谢加快的虚热性病变。

(3)防御作用: 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也可以祛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气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若气的防御作用低下,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的防御功能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邪气有阴邪、阳邪之分,人体正气含有阴气、阳气两部分。正气中的阳气部分能抵抗寒冷等阴邪的入侵并能祛除已侵入的阴邪,正气中的阴气部分能抵抗火热等阳邪的入侵并能祛除已侵入的阳邪。

(4)固摄作用: 指气对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 保证它们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为: ①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 ②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之有度而规律地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 ③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

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有可能导致体内液态物质的大量丢失。例如,气不摄血引起各种出血症;气不摄津引起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呕吐清水、泄泻滑脱等症;气不固精可以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症。

(5)中介作用: 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 。气充斥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彼此相互联系的中介。外在信息感应并传递于内脏,内脏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脏之间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都以人体之气作为信息的载体来感应和传导。例如,针灸、按摩或其他外治方法产生的刺激和信息,是通过气的感应运载而传导于内脏,达到调节机体生理活动协调的目的。

[常考考点]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防御、固摄和中介。

4.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因其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而有着各自不同的名称。一般可从三个层次进行分类:第一层次是人身之气,亦即一身之气;第二层次是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都属一身之气的组成部分;第三层次是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它们都由先天元气和后天宗气来构成。

(1)人身之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于全身的极细微物质,简称“人气”或“气”。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先天之精化生为元气,水谷之精化生为谷气。人身之气从分布部位而言,其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2)元气: 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在《难经》中又称“原气 ”。《内经》中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真”“原”本为儒家或道家术语,中医学用之表述先天禀赋。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

元气由肾精化生,根于命门 。《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但必须得到水谷之精的充养,方能充盛而化生充足的元气。元气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元气的生理功能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含有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根,脏腑阴阳之本。元阳具有推动、兴奋、温煦等作用,元阴具有宁静、抑制、凉润等作用。元阴与元阳协调平衡,元气则能发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元气根于命门,故《景岳全书·传忠录下》说:“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

(3)宗气: 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 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 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三个方面 。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临床上常以“虚里”处(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的搏动情况和脉象变化来测知宗气的盛衰。

(4)营气: 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从性质、功能和分布进行比较,则营属阴,卫属阳。有些医籍将营气称为“营阴”,将卫气称为“卫阳”。

营气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化生,并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营气注于脉中,化为血液。《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气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气的滋养。

(5)卫气: 是运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

卫气由水谷精微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在脉外运行 。《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卫气行于脉外,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卫气的生理功能 ,主要有: ①防御外邪。②温养全身。③调控腠理。 《灵枢·本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又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营气与卫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营气与卫气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但是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卫相偕而行:白天以卫气为主导,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行于体表。夜间以营气为主导,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行于内脏。若营卫二者失和,则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6)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

脏腑之气由脏腑之精化生,也可以说是一身之气分布到各脏腑的部分。一身之气含有阴气与阳气两个部分,因而各脏腑之气也含有阴气与阳气两个部分:脏腑之阴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脏腑之阳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在正常情况下,脏腑之阴气与脏腑之阳气维持着协调平衡关系,因而脏腑之气冲和畅达,运行有序,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由于肾气由肾精所化,而肾精的主体是先天之精,故肾气也主要属于先天之气,其所含有的肾阴、肾阳分别是各脏腑阴气与脏腑阳气的根本。所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脏腑之气不足,如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肝气虚、肾气虚等,一般出现推动、调控、固摄、防御等作用减退的虚弱无力的病证。脏腑之阴气不足,如心阴虚、肺阴虚、脾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一般出现因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而产生的虚热性病证和虚性亢奋的病证。脏腑之阳气不足,如心阳虚、肺阳虚、脾阳虚、胃阳虚、肝阳虚、肾阳虚等,一般出现因温煦、推动等作用减退而产生的虚寒性病证和抑制太过的病证。

经络之气,是一身之气运行于经络系统的极细微物质,是各种刺激、信息的感应、负载和传导者。经络之气在经络系统中运行,感应、负载和传导各种刺激、信息(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到达病所,因而起到治疗作用。

[常考考点]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作用。

5.人体之气的气化 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升降出入是气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诸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都属气化。气化的形式多种多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就是对气化过程的简要概括。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如精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精的充盛和后天水谷之精的化生;精化为气,包括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和后天之精化生谷气,以及谷气分化为营卫二气;精化为髓,髓充骨而造血或汇脑而化神;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养神;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如此等等,皆属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常考考点]气化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细目三 血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

1.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又称血液。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液必须在脉管中循行,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效应。如因某些原因而致血液逸出于脉外,则失去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即为出血,又称为“离经之血”。

2.血的生成

(1)血液生化之源

1) 水谷之精化血 :《灵枢·决气》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是说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其中包含营气和津液,二者进入脉中,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因此,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2) 肾精化血 :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而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如《张氏医通·诸血门》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2)与血生成相关的脏腑: ①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 ②心肺对血液的生成起重要作用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 ③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同时肾精充足,肾气充沛,也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常考考点]血的生成来源及相关脏腑。

3.血的运行

(1)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①血液的正常运行需要 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的协调、温煦与凉润作用的平衡 。②血的运行还需要 气的固摄作用的发挥 。③血的运行需要 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 。④血的运行还与 血液的清浊及黏稠状态相关 。⑤ 血液的或寒或热 ,直接影响着血运的或迟或速。⑥ 阳邪侵入则阳盛,易致血液妄行;阴邪侵袭则阴盛,可致血行缓慢,甚至出现瘀血

(2)影响血液运行的相关脏腑: 心、肝、脾、肺等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心阳的推动和温煦、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心阴的宁静与凉润、脾气的统摄、肝气的藏血是控制和固摄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

[常考考点]血液运行的相关脏腑及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4.血的功能

(1)濡养作用: 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含有人体所需的丰富的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提出“血主濡之”。《素问·五脏生成》也提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的濡养作用,较明显地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血量充盈,濡养作用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如若血量亏少,濡养作用减弱,则可能出现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失灵等。

此外,血液亦是化生经水、乳汁,养育胎儿,哺育婴儿的物质基础。若血液亏虚,则经水无源,乳汁亦见缺少,临床则可见经少,甚则经闭,以及缺乳等症。

(2)化神作用: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活动。若人体血气充盛,则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反之,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出现血液亏耗,血行异常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方面的病症,如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甚至神志恍惚、谵妄、昏迷等。

[常考考点]血液的功能是濡养和化神。

细目四 津液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常考考点]津液的概念及津和液的鉴别。

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1)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及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生成。 胃主受纳腐熟,“游溢精气”而吸收饮食水谷的部分精微。小肠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和水液大量吸收后并将食物残渣下送大肠。大肠主津,在传导过程中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液,促使糟粕成形为粪便

(2)津液的输布: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①脾气转输布散津液。②肺气宣降以行水。③肾气蒸腾气化水液。④肝气疏泄促水行。⑤三焦决渎利水道

(3)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排泄主要 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 。除此之外,呼气和粪便也将带走一些水分。因此, 津液的排泄主要与肾、肺、脾的生理功能有关 。由于尿液是津液排泄的最主要途径,因此 肾在津液排泄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常考考点]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的相关脏腑及功能。

3.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津液是液态物质,有着较强的滋润作用。津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又有着丰富的濡养作用。 如若津液不足,可致皮毛、肌肉、孔窍、关节、脏腑失去滋润而出现一系列干燥的病变,骨髓、脊髓、脑髓失去濡养而生理活动受到影响。

(2)充养血脉: 津液入脉,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枢·邪客》中已说明津液在营气的作用下,渗注于脉中,化生为血液,以循环全身发挥滋润、濡养作用。

另外, 津液的代谢能调节机体体温以适应自然环境的气温变化 。当天气炎热或体内发热时,津液化为汗液向外排泄以散热。当天气寒冷或体温低下时,津液因腠理闭塞而不外泄,如此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

[常考考点]津液的功能。

细目五 神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

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人体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人体之神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的表现,包括形色、眼神、言谈、表情、应答、举止、精神、情志、声息、脉象等方面;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人体之神与古代哲学中的神,在概念内涵和生成来源上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神,是有关人体生命的认识,其产生有着物质依赖性,由精化生,由气培养。古代哲学中的神,指宇宙的主宰及规律,是有关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认识。

2.人体之神的生成

(1) 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

(2) 脏腑精气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应答,便产生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心是接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事物和刺激而作出应答,产生精神活动的脏腑,故《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刺激,作用于心及其他脏腑,其精气血对各种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则产生了相应的情绪、意识、思维、认知、感觉等精神活动。

[常考考点]人体之神的生成。

3.人体之神的分类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而狭义之神又有五神、情志及思维活动之别。

(1)五神: 即神、魂、魄、意、志,是对人的感觉、意识等精神活动的概括 。五神分属于五脏,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魄是与生俱来的感知觉和运动能力;魂是人的意识活动;意、志是人类特有的理智、理性等精神活动。心神统率魂、魄、意、志诸神,是精神活动的主宰,故张介宾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

(2)情志: 包括七情、五志,亦是精神活动的表现,属于神的范畴。七情,是喜、怒、忧、思 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的概括 。根据五行学说,情志分属于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合称五志。情志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形式,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志虽分属五脏,但受心神统摄调节。

(3)思维: 思维活动,《内经》概括为意、志、思、虑、智,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是以心神为主导的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协调的结果 。即《灵枢·本神》所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外界事物的信息通过耳目等感官入心,心接受外界事物信息进行思维活动,通过心的忆念活动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称为意。将忆念保存下来,即通过记忆来累计事物表象认识,形成志向,称为志。在此基础上酝酿思索,反复分析、比较事物的过程,称为思。在反复思索的基础上,由近而远地估计未来的思维过程,称为虑。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准确处理事物,支配行为对事物作出适当反应的措施,称为智。

[常考考点]五神和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4.人体之神的作用

(1)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神既由精、气、血、津液等作为物质基础而产生,又能反作用于这些物质。神具有统领、调控这些物质在体内进行正常代谢的作用。《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

(2)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精气产生神,神通过对脏腑精气的主宰来调节其生理活动。

(3)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盛衰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因此神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神是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标志,形离开神则形亡,形与神俱,神为主宰。

细目六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

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生理功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概称之为“神”。形与神二者之间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1.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 ①气能生血 :气能参与、促进血液的化生。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②气能行血 :气能推动与调控血液在脉中稳定运行。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和调控,以及肝气的疏泄调畅。 ③气能摄血 :气能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气的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作用中。

(2)血为气之母: ①血能养气 :指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 ②血能载气 :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发生大量丧失,导致气的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

[常考考点]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

2.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过程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气能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的协调和升降出入运动的有序。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后,经过脾、肺、肾及三焦之气的有序的升降出入运动,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

(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制的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例如,卫气司汗孔开阖,固摄肌腠,不使津液过多外泄。肾气固摄下窍,使膀胱正常贮尿,不使津液过多排泄等,都是气对于津液发挥固摄作用的体现。

(4)津能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5)津能载气: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定导致气的损耗。例如,暑热病证不仅伤津耗液,而且气亦随汗液外泄,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等气虚表现。而当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之为“气随津脱”。

[常考考点]气和津液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精血同源: 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精与血的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津血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由于汗由津液化生,故又有“汗血同源”之说。《灵枢·营卫生会》有“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之论。

[常考考点]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精是生命产生的本原,气是生命维系的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

(1)气能化精、摄精: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气又能固摄精,防止其无故耗损外泄。气虚可致精的化生不足而出现精亏,或致精不固聚而出现失精等病证。临床上常常采用补气生精、补气固精的治疗方法。

(2)精能化气: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激发作用下可化生为气。各脏之精化生各脏之气,而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化为元气,水谷之精化为谷气。精为气化生的本原,精足则人身之气得以充盛,分布到各脏腑经络,则各脏腑经络之气亦充足。各脏之精充足则各脏之气化生充沛,自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3)精与气化神: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和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精盈则神明,精亏则神疲。故《内经》倡导“积精全神”以养生。气充则神明,气虚则神衰,故称气为“神之母”。

(4)神驭精气: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及精气血等物质的新陈代谢,都必须受神的调控和主宰。形是神之宅,但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

【例题实战模拟】

A1型题

1.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是

A.肝、肺

B.肺、肾

C.脾、胃

D.肝、胆

E.心、肾

2.下列与患者自汗、多尿、滑精有关的是

A.推动

B.温煦

C.防御

D.固摄

E.气化

3.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

A.心气

B.肺气

C.营气

D.卫气

E.宗气

4.具有助心行血、助肺呼吸功能的气是

A.元气

B.卫气

C.宗气

D.营气

E.中气

5.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6.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肝、脾、肾

B.心、肝、脾

C.心、肺、肾

D.心、肝、肾

E.肺、脾、肾

B1型题

A.推动功能

B.温煦功能

C.防御功能

D.固摄功能

E.气化功能

7.易于外感病邪,是气的何种功能减弱

8.使血不溢出脉外而在脉中循行,是气的何种功能失调

A.气

B.血

C.津

D.液

E.精

9.对孔窍起滋润作用的主要是

10.对关节起润泽和滑利作用的主要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摄血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11.治疗血虚,常配伍补气药,其根据是

12.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

【参考答案】

1.C 2.D 3.E 4.C 5.A 6.B 7.C 8.D 9.C 10.D 11.A 12.D qgMP9kujAmCTOLNdfMiLNKyUV6K3ijygn2s6V205G0/vtGG0I62suhP6xvd3Jl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