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
1.胆的生理功能 胆位于右胁腹腔内,与肝紧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盛胆汁,因胆汁清静,称为“精汁”,故《灵枢·本输》称 胆为“中精之腑 ”,亦有医家将其称为“ 中清之腑 ”。胆为中空器官而类腑,其内盛的胆汁应适时排泄,具有“泻而不藏”的特性,故胆为六腑之一;又因其内盛精汁,与六腑传化水谷、排泄糟粕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胆汁生成后,进入胆腑,由胆腑浓缩并贮藏。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主决断: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常考考点]胆的生理功能及其含义。
2.胃的生理功能与生理特性 胃位于腹腔之内,横膈膜以下,上接食管,下连小肠。胃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为中脘,包括胃体。其中贲门上接食管,幽门下连小肠。
(1)生理功能: ①主受纳水谷 :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于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②主腐熟水谷 :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容纳于胃中的饮食物,经过胃气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后,精微物质被吸收,并由脾气转输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经过胃的腐熟,水谷才能游溢出人体所需要的精微物质,人的气血才能充盛,脏腑组织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而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故又称胃为“ 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也 ”。如胃火亢盛,腐熟作用亢进,表现为吞酸嘈杂、消谷善饥等。胃的腐熟作用减退,可见胃脘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甚或饮食停滞等。
(2)生理特性: ①胃气下降 :指胃气的向下通降运动以下传水谷及糟粕的生理特性。胃气下降,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一是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二是经胃气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三是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四是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②喜润恶燥 :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饮食水谷的受纳腐熟和胃气的通降下行。
(3)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生理作用:胃津,即胃中津液。含义有二:一指胃中分泌的津液及摄入的水饮,有滋润胃腑、促进胃气向下运动及有助于饮食物受纳和腐熟等作用。胃津不足则滋润作用减退,可出现纳呆食少、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二是泛指水谷精微,如《素问·厥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其津液即指水谷之精。
胃气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指推动胃的运动以发挥受纳腐熟水谷作用的一类精微物质,是一身之气分布到胃的部分。二是指脾气与胃气的合称,又称为“中气”。中气的盛衰影响着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关系着机体的营养来源,乃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与存亡。三是指水谷之气,即水谷之精化生的气,简称谷气。谷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气充则五脏之气足,故有“胃为五脏之本”之说。谷气充盛,随脉运行,则脉见从容和缓、节律一致之象,所谓脉有“胃气”。脉中胃气的强弱有无,对判断病情预后有着重要价值,故《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四是指代一身之气或正气。如李杲、张介宾等都视胃气为一身之气或正气。胃阴、胃阳都是胃气(上述第一义)的一部分:胃阴为胃气中具有凉润、抑制作用的部分,胃阳为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共同完成胃气的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作用。胃阴不足,凉润、抑制作用减退,可出现胃脘嘈杂、隐隐灼痛、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胃阳虚弱,温煦、推动作用减退,可出现腹胀脘冷、喜食热饮、食欲减退、呕逆、舌淡苔白、脉沉缓等症。
[常考考点]胃的生理功能及其含义。
3.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小肠的生理功能有:
(1)主受盛化物: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 。小肠承受适时下降的经过胃初步腐熟的饮食物,并在小肠内停留一定的时间,以便进一步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二是由脾气对小肠中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若小肠的受盛失常,可见腹部胀闷疼痛。如化物失常,可致消化、吸收障碍,出现消化不良、腹泻便溏,甚或完谷不化等。
(2)主泌别清浊: 指小肠中的食糜在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至全身;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 。
(3)小肠主液: 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的津液 。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如《类经·藏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临床上, 以“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泄泻,就是“小肠主液 ” 理论的具体应用 。
[常考考点]小肠的生理功能及其含义。
4.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与小肠相接,其下端连肛门,是一个管腔性器官。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1)主传化糟粕: 大肠将食物残渣经过燥化变成粪便,并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的传化糟粕,实为对小肠泌别清浊的承接,并与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相关。
(2)大肠主津: 指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吸收津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 。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津液,由脾气转输全身,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由于大肠参与体内的津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大肠主津的功能失常,津液不得吸收,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常考考点]大肠的生理功能及其含义。
5.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位于小腹部,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1)汇聚水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作用,布散至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 。其代谢后的浊液则下归于膀胱,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津液由脾吸收后,经三焦之腑渗入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因此,膀胱是水液汇聚之处,故《灵枢》称之为“津液之腑”。《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汇聚于膀胱中的水液,经肾气和膀胱之气的蒸化作用,其清者上输于脾,重新参与津液代谢,而剩余者则留于膀胱为尿。
(2)贮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中尿液的贮存和排泄,由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 。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与固摄作用协调,则膀胱开阖有度,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若肾气与膀胱之气的激发与固摄作用失调,膀胱开阖失权,既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又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 故《素问·宣明五气》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此外,由于膀胱通过尿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故湿热邪气易从外直接侵入膀胱,引起膀胱湿热蕴结,气化不利之膀胱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甚或可见血尿等症。
[常考考点]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含义。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概念有六腑三焦、部位三焦与辨证三焦的不同。
(1)六腑三焦: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与其他五腑相同,有着特定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三焦的形态结构,据多年来的研究和考证,大多认为是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淋巴管道等组织。这些组织充填于腹腔脏腑之间,能通透津液,为津液自胃肠渗入于膀胱的通道,与六腑中空有腔的形态结构特点相符。《灵枢·经脉》说“三焦手少阳之脉……下膈,循属三焦”,“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也说明三焦是位于腹腔中的实体性脏器。
六腑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津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三焦者,决渎之官 , 水道出焉 。”津液自胃肠经三焦下渗膀胱,三焦水道通畅,则津液源源不断渗入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灵枢·本输》说:“ 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
(2)部位三焦: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源于《灵枢·营卫生会》的“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之论,与《难经·三十八难》所谓“有名而无形”的三焦相通。部位三焦,包含了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已经超出了实体六腑的概念。张介宾等医家 将其称之为“孤府 ”。
部位三焦的总体生理功能 有二: 一是通行诸气 , 即部位三焦是一身之气上下运行的通道。肾精化生的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布散于全身 。胸中气海的宗气,自上而下达于脐下,以资先天元气。诸气运行输布于周身,皆以三焦为通道。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难经·三十八难》指出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 二是运行津液 , 即部位三焦是全身津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 。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在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三焦水道不利,肺、脾、肾等脏腑输布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则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津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状态,称作“三焦气化”。
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如下:
1) 上焦: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上焦如雾” (《灵枢·营卫生会》)作为其生理特点,是对心肺输布营养至全身的作用和形式的形象描写与概括,喻指上焦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如雾露之灌溉。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2) 中焦:在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中焦如沤” (《灵枢·营卫生会》)作为其生理特点,是对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作用和形式的形象描写与概括,喻指中焦消化饮食物,如发酵酿造之过程。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通‘氣’,指饮食物)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通‘氣’)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就解剖位置而言,肝胆属中焦,《内经》的脉法以及《脉经》等,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就功能联系而言,肝肾同源,肾居下焦,故肝从肾又属下焦。明清温病学以“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精血亏虚和动风病证,归于“下焦”的范围,即以肝属下焦。
3) 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作为其生理特点,是对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的排泄糟粕的作用和形式的描写与概括,喻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排泄二便,如沟渠之通导。
(3)辨证三焦:既非六腑三焦,亦非部位三焦,而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究其概念的来源,则可能是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来。
[常考考点]三焦的生理功能及其含义。
脏与腑的关系 ,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脏腑之间之所以构成这种紧密关系,主要根据有以下几方面: ①经脉属络 :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则构成表里经。其他脏腑依此类推。 ②生理配合 :六腑功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五脏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如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也有助于肺气的肃降。 ③病理相关 :脏病可影响到其相合的腑,腑病也可影响其相合的脏。如心经有热,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火亦可循经上扰于心等。因此,在治疗上,相应的就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诸法。
1.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 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等功能。小肠化物,泌别清浊 , 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 ,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此外,小肠虚寒,化物失职,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现心血不足的病证。
2.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上, 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 。
在病理上,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反之,若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是谓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在治疗中,常通过通腑泄热治疗肺热咳喘,亦常采用宣降肺气治疗大肠腑气不通。
3.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以膜相连,通过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与胃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1)纳运相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受纳与运化相辅相成,二者一纳一运,紧密配合,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正如《景岳全书》所说:“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在病理上,胃之受纳失常则脾之运化不利,脾失健运则胃纳失常,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称为“脾胃不和”。
(2)升降相因: 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气主降,以降为和。脾气主升,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头目心肺;胃气主降,将水谷下降于小肠而泌别清浊,糟粕并得以下行 。脾胃之气,升降相因,相反相成,饮食物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在病理上,脾气不升,水谷夹杂而下,出现泄泻,甚则完谷不化。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3)燥湿相济: 脾为阴脏,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喜润而恶燥。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脾易生湿,得胃阳以制之,使脾不至于湿;胃易生燥,得脾阴以制之,使胃不至于燥。脾胃阴阳燥湿相济是保证两者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病理上,脾属阴,阳气易损;胃属阳,津液和阴气易伤。如湿困脾运,可导致胃纳不振;胃津不足,亦可影响脾气运化。脾湿则其气不升,胃燥则其气不降,可见中满痞胀、排便异常等症。
4.肝与胆的关系 胆附于肝,通过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的互为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1)同司疏泄: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藏泄胆汁。两者协调合作,疏利胆汁于小肠,帮助脾胃消化饮食物 。肝气疏泄正常,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排泄无阻,又有利于肝气疏泄的正常发挥。病理上,若肝气郁滞,可影响胆汁疏利。胆腑郁热,也可影响肝气疏泄,最终均可导致肝胆气滞、肝胆湿热,或郁而化火、肝胆火旺之证。
(2)共主勇怯: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有关,而决断又基于肝之谋虑 。 肝胆相互配合,情志活动正常,处事果断 ,如《类经·藏象类》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实际上,肝胆共主勇怯是以两者同司疏泄为生理学基础。病理上,若肝胆气滞,或胆郁痰扰,均可导致情志抑郁或惊恐胆怯等病证。
5.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与膀胱通过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了表里关系。
生理上, 肾为主水之脏,开窍于二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与膀胱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尿液的生成、贮存与排泄 。膀胱的汇聚水液及贮尿排尿,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蒸化及固摄作用正常发挥,则尿液正常生成,贮于膀胱并有度地排泄。膀胱贮尿排尿有度,也有利于肾气的主水作用。
病理上,若肾气虚弱,蒸化无力,或固摄无权,可影响膀胱的汇聚水液及贮尿排尿,而见尿少、癃闭或尿失禁。膀胱湿热,或膀胱失约,也可影响到肾气的蒸化和固摄,出现尿液排泄异常。
[常考考点]脾与胃的关系可概括为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胃与小肠生理功能的比较
小肠与大肠生理功能的比较
A1型题
1.下列属于胃的生理功能的是
A.水谷精微的转输
B.水谷的受纳和腐熟
C.水液的吸收和转输
D.脏器位置的维系
E.血液的统摄
2.利小便而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脾主运化
B.肺主通凋水道
C.小肠主受盛
D.小肠主化物
E.小肠主泌别清浊
3.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受盛
B.传化糟粕
C.化物
D.泌别清浊
E.通行元气
4.被称为“决渎之官”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小肠
E.膀胱
B1型题
A.肺与大肠
B.肾与膀胱
C.心与肾
D.肺与肝
E.脾与胃
5.脏腑关系中,被称为“燥湿相济”的是
6.脏腑关系中,被称为“纳运相得”的是
【参考答案】
1.B 2.E 3.B 4.C 5.E 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