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医食疗营养学的基础理论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强调从事物本身及其与周围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整体性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它以五脏为中心,生理上脏腑与皮、肉、筋、脉、骨等形体组织,以及与五官诸窍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共同完成人体的机能活动。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构成物质来说 构成机体各部分,并维持其机能活动的物质是同样的,即精、气、血、津液。

2.从形体结构来说 人体任何局部都是完整机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整体在形态结构上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和相似性。

3.从机能活动来说 人体各种不同机能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协调制约、相互为用。

4.从病理变化来说 各脏腑之间,各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医学根据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阴阳之间“阴平阳秘”,五行之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来说明各脏腑与机能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医学认为正是由于这些调控机制的存在,才能维持各个脏腑组织及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从而使整体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

(二)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除了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之外,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从中医学来看,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和自然环境有着物质构成上的同一性;人生活在环境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给人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1.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中医学自古就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认为季节、昼夜、地理等环境条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许多方面均有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涉及许多方面,如一年的季节气候可分为四时(或五季)。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是一年气候变化的普遍规律。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功能与四时气候密切相关,即四时之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作用。人体受自然界气候的影响,其生理活动亦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说,天气暑热时,人体毛孔开泄以汗出散热来适应;天气寒冷时,人体毛孔紧闭而不汗出以保温,代谢剩余的液体从小便排出。人体的这种适应机能,不仅表现在适应四季气候方面,还表现在适应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及昼夜变化等。一旦气候环境条件变化过于强烈,导致人体无法调节适应,或者由于人体本身调节机能不足或减弱,对外界变化无法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时就会引发疾病。尤其是有明显季节性的多发病、流行病的发生受自然界之影响尤为明显,如痹痛、咳喘等某些慢性病多随气候和季节变化而病情发生变化。地方病和职业病的发生,则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2.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变化动荡、人的社会地位变动等,对人体的影响很大。

社会进步能为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多益处。但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工作压力加大,也给人以各种各样的困扰和压力,引发了很多新的疾病,使疾病谱发生变化。

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必然造成物质生活的改变,也会造成精神上的改变,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素问·疏五过论》曰:“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蹙为挛。”

总体来看,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面对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人体整体机能活动的影响。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了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二、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医原》曰:“天地与人,不外阴阳二气。”这就是说,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的,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是指用阴阳来概括同一系统中两个不同事物或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的相互对立属性。其运用范围较广,既可以用来表示同一系统中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又可以用来代表同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上和下、左与右、动与静、明与暗等。要准确说明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首先必须了解阴阳的基本特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医贯》云:“阴阳者,虚名也;水火者,实体也。”由于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广泛地用来说明事物或现象的不同属性,如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属性,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属性,都属于阴。阴阳的这些基本特性是用来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在阴阳之中还可以继续再划分低一层次的阴阳,如相对而言昼为阳、夜为阴,而白昼的上午与下午、夜间的前半夜与后半夜又可再划分阴阳。

2.阴阳依存 阴阳依存是用阴阳说明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关系。即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正如《质疑录》曰:“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阴阳依存也称为“阴阳互根”。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两者是缺一不可的,缺少任何一方则另一方就无法存在。就是所谓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用阴阳表达事物对立双方力量对比不断变化,相互之间此消彼长的运动变化形式。也就是说,对立事物双方不是处于完全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停的变化。由于阴阳两个对立面的相互排斥与斗争,其结果必然会出现一增一减或一盛一衰的情况,这就是事物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它含有“量变”的意思。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

4.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用阴阳来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各自向其相对立的一方转变的情况。也就是说,事物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作用下,可以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旧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量变”的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就是“质变”的过程。事物的对立双方必须发展到“重”的程度或“极”的阶段,才能有转化发生的可能,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规律,还能用于指导诊断和治疗。

1.说明组织结构 阴阳对立、依存的理论可以用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上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两部分。人体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背胸腹四肢来说,背属阳、胸腹属阴,胸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内侧属阴。以脏腑来说,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阳;五脏之中,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由此可见,人体组织器官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具体体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还可以再分阴阳。

2.说明生理活动 阴阳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是阐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其中主要是用阴阳对立、依存、消长、转化等理论,来说明人体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相对来说,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以物质为基础,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而功能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生理上物质属阴,功能属阳,只是相对而言的,其实物质中有属阴属阳之别,功能中亦有属阴属阳之分,这就是阴阳之中还有阴阳,即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的具体体现。

人体进行各种机能活动(阳),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须依赖于脏腑的机能活动并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阳长阴消、阴长阳消的运动变化过程。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无论是物质之间或物质与功能之间,同时存在着阴阳转化的关系。

3.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理论也可以作为概括和分析病理变化的总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是邪正斗争而导致人体阴阳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出现阴阳失衡(失调)的结果。可以用阴阳区分正气和邪气的属性,如正气中的精、血、津液属阴,气属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即邪气必然要损伤人体的正气,其中,阴邪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阳邪容易耗伤人体的阴液。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凡正气虚则形成虚证,邪气盛则形成实证。所以人体的病理变化虽然复杂,而其总纲不外乎阴阳偏盛和偏衰两个方面。

阴阳偏盛包括阴邪和阳邪致病的两种病理变化。阳邪盛所致病证的性质为实热证,阴邪盛所致病证的性质为实寒证,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胜,即盛的意思。阴阳偏衰则截然相反,包括阴液虚和阳气虚两种病理变化,可概括为“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根据阴阳依存的原理,还存在“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情况,即无论初期是阴虚还是阳虚,最终都能导致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此外,无论阴阳偏盛或偏衰,当疾病发展至极其严重的程度时,正气耗竭,阴阳之间失去依存、消长关系,最终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人的生命也就此终止。

4.用于疾病的诊断 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总纲,所有病证的基本性质都可以概括为阴阳两类。因此,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诊断学的诊法与辨证等内容之中。在诊法方面,对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搜集来的临床资料,常用阴阳学说进行分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明确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为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提供了可靠依据。在辨证方面,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是辨别证候的纲领,所以称为“八纲辨证”。其中阴、阳二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而作为总纲。临床辨证中一定要辨别清楚证候的阴阳属性,以便把握疾病的本质,执简驭繁,为治疗提供正确的方向。

5.用于疾病的治疗 从阴阳学说来看,疾病的根本病理变化就是阴阳失调,因此在治疗时,其治疗原则就是纠正阴阳之间的盛衰,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灵枢·邪客》),以调整阴阳失衡,使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状态,这也是治疗的基本目的。阴阳偏盛表现为邪气盛的实证,治疗时采用“泻其有余”(实者泻之)的原则;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治疗时采取“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原则。

另外,阴阳也被运用来归纳药物和食物的性能,作为选用药物和食物的依据之一。药物和食物的性能,主要靠其性、味来决定,药性和药味则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如基本的药性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即“四气”),其中,寒、凉均为阴,热、温均为阳;基本的药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即“五味”),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淡味,其中,辛甘、淡均属阳,酸、苦、咸均属阴。

三、藏象系统

“藏象”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准确地说明了“藏象”的含义。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可见的生理、病理现象,运用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研究描绘在内不可见的内脏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的核心是内脏,总称为脏腑,根据其不同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特点而划分为脏、腑、奇恒之府三类。脏,指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它们都是胸腹腔中内部组织比较充实的实体性脏器,功能上虽各有专司,但共同担负着主“藏精气”的任务,都有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功能。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这里“满”是对精气而言,“实”是对水谷而言。“满而不能实”指出了五脏只可充满精气,而不能容纳任何水谷浊物充实其中的生理特点。由于五脏所藏的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宜固藏而不宜耗泄,即“藏而不泻”。

腑,指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都是胸腹腔中内部组织中空的囊状或管腔性脏器。功能上亦各有专司,但共同承担着“传化物”的任务,具有主管饮食物的受纳腐熟、传导变化及排泄食物残渣和糟粕的功能。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其指出了六腑容纳转输水谷浊物而不能满藏精气的生理特点。出于六腑中的水谷食物不能久留体内,必须传化为糟粕排出体外,即“泻而不藏”。

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异也;恒,常也。它们都是机体内形态上中空似腑,功能上藏阴精似脏的异于常态的腑。虽然形态与腑相似,但相对密闭,又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功能上主藏阴精,“藏而不泻”,与六腑同中有异,故称奇恒之府。奇恒之府与五脏关系密切,中医理论多将它们隶属于五脏,如肾主骨生髓通脑、心主血脉等。

藏象学说有一定的特点。首先,藏象学说表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其次,藏象学说还表现在中医的脏腑是在解剖学基础上,对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所做的综合概括,不能简单地与现代医学的组织器官等同。

(一)五脏

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五脏是脏腑中的主要内容。心肝脾肺肾不仅是综合性的功能单位,并各具有较为广泛的生理功能,而且又以其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形体的五体和五官九窍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1.心 心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对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所以《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主血脉”和“主神明”两方面。

(1)主血脉 指心能推动血液运行输布于周身。人体的血液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血者,皆属于心。”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2)主管精神活动 心主管精神活动的功能,古人称为“心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此处的神是人体精神活动的总称,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2.肝 肝为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具有调节情志活动、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血液运行、促进水液代谢、通调月经、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等多种功能,古人将其概括为“主疏泄”与“主藏血”两方面。

(1)主疏泄 指肝具有调节疏通全身气机,使之顺畅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调节情志活动。②促进消化吸收。③促进血液运行。④促进水液代谢。⑤通调月经。

(2)主藏血 《素问·调经论》记载了“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3.脾 脾具有主管消化吸收、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古人概括为“主运化”与“主统血”两方面。脾又被称为“后天之本”。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恶湿”,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这具体体现在脾主运化的功能之中。

(1)主运化、主升清 主运化,是指脾消化饮食物,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化生成气血,然后转输至心肺。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气,二为运化水液。《临证指南医案》曰:“脾宜升则健。”脾主升清是指脾将水谷精气和水液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此外,“升”还有升举、提举的含义,即脾气充足,能够固摄胃、肠等一些内脏,保持其位置恒定,防止内脏下垂。

(2)主统血 脾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简称“脾统血”,是指控制血液在脉管之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4.肺 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被称为“娇脏”。肺具有主管呼吸、辅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三种功能。肺气运动的特点有宣发和肃降两个方面。宣发,是宜通、发散的意思。肃降,是清肃、下降的意思。这两方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主管呼吸与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之中。

(1)主气,司呼吸 即肺有主管呼吸的功能。通过呼吸,吐故纳新,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肺除主管呼吸之气外,还包括主一身之气。意思是说,肺与宗气的生成及与全身气机的调节有关。

(2)朝百脉,辅心行血 肺对血液的运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即肺气有辅助心脏行血的作用。《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3)通调水道 肺具有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古人称肺“主通调水道”。

5.肾 肾的生理功能范围较广,包括主管生长发育、生殖、水液代谢、纳气和藏精气等方面。由于肾中有精、气、阴、阳,主要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故称肾为“先天之本”。如《医原》曰:“肾为阴阳互根之地,精气之本原。”

(1)主生长发育 肾具有主管生长发育的功能。人体从受孕成胎至胎儿出生,从婴儿至成年时期,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及其生理变化都是由肾中的精和气推动激发所发生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具体叙述了肾气的作用。

(2)主生殖 肾具有主管人类生殖繁衍的功能。

(3)主水液代谢 肾能主管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正如《素问·逆调论》所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4)主纳气 是指藏肺所吸入的清气,并维持呼吸保持一定深度的功能。这种功能,依赖于肾气的固摄作用。而肾受藏清气,又能维持肾气充足。《景岳全书》说:“肺出气也,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也。”

(5)藏精气 肾中阴精与阳气,简称肾阴和肾阳,又称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它们为肾中蓄以备用的两种物质,能充实各脏腑之阴阳,是人体各脏腑阴阳的根本。肾中阴精与阳气,除先天来源者外,还要依赖于后天各脏腑之精气阴阳的滋生、化育。因此,其他脏腑的阴精或阳气的不足,日久也必然累及于肾,导致肾中的阴精或阳气不足。肾阴肾阳与脏腑阴阳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二)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统称为六腑。

1.胆的功能包括贮藏和排泄胆汁两方面。

2.胃又称胃脘。其生理功能是接受容纳和消化饮食物,古人称为受纳和腐熟水谷。《灵枢·海论》曰:“胃者,水谷之海。”胃的生理特性是“喜润恶燥”。胃气的运动特点是“主降”“以降为顺”“以通为和”,也称为“胃主通降”。胃的功能正常与否,能直接影响气血的生成,关系到整个人体的生理活动,所以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脏腑之本”。

3.小肠的生理功能是主饮食物的消化和精微的吸收。古人将其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受盛和化物,二是主泌别清浊。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在脏腑学说中,往往把它归属于脾主运化的范围之内。

4.大肠的功能是吸收部分水分,排泄粪便。这种功能,一般概括为“传导”与“变化”两方面。

5.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功能。

6.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上焦部位,一般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中焦部位,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下焦部位,一般是指脐以下的下腹部。三焦是人体的主要管道系统之一。它的功能一是运行元气,二是运行水液。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任何一脏都与各个腑有关,任何一腑又都与各个脏有关,一脏一腑之间有经脉在其间互相联络。就其主要关系而言,脏与腑之间存在着阴阳表里关系。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它们的联系方式除在结构(包括经络)上有一定的联系外,主要是生理上存在着协同关系与依存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脏腑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如“脏病多虚”“腑病多实”,心火可以下移小肠,奇恒之府的病多从五脏辨证论治等。

四、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三者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气

气是极精细而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着的一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的构成就是以气为其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故《医门法律·大气论》曰:“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而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来维持。

1.气的生成 人体气的来源,有先天与后天两个方面。来源于父母的是先天之气;来源于出生后自己吸收饮食物中的水谷之气(亦称谷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就是后天之气。

2.气的功能 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推动作用 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2)固摄作用 主要是指防止血、津液、精液、二便、月经、白带等物质异常流失的功能。

(3)营养作用 气遍布于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是各组织器官生理活动所需的养料。

(4)温煦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就是说气是产生热量的主要物质,能温煦周身各组织器官,以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

(5)防御作用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能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二是邪气入侵后,正气通过斗争,驱邪外出或消灭之,防止邪气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促进恢复健康。

(6)气化作用 是泛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人体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各种变化,都是气化作用的结果。

3.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基本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实质上都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

4.气的分类 由于生成过程、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气有许多不同的名称。

(1)元气 又称“原气”(有的书籍亦称“真气”)。它是人体的原始之气,又是人体的根本之气,来源于先天,又称为先天之气。

(2)宗气 又称“大气”。它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气和由脾吸收转输而来的水谷之气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

(3)营气和卫气 简称营卫,又称荣卫。其阴阳属性是营阴、卫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运行于脉外。一般来说,营气的分布偏于内脏,卫气的分布偏于体表。此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二)血

血即血液,是红色的液态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具有营养和滋润等作用。

1.血的生成 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和气,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另外,肾精输泻于肝,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

2.血的功能 血液主要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血中所含的营气和津液,是人体所需的养料。正如《难经·二十二难》曰:“血主濡之。”

3.血的运行 血液在经脉中运行,流布于全身,循环不息。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它是“如环无端”“营周不休”。

(三)津液

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故亦称“水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津液的生成 津液的生成涉及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活动。津液来源于饮食物。

2.津液的功能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滋润和营养作用、化生血液、运输废物。

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津液(水液)代谢,是指津液的生成、输布,以及被人体充分利用后的排泄,是在脾、肺、肾、三焦、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诸脏腑生理功能的协同配合,以完成人体津液代谢的全过程。如果脾、肺、肾三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失常,皆可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使水湿停留于体内,而产生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其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对血的作用,包括气生血、气行血、气摄血三个方面;血对气的作用,包括血载气、血生气两个方面。在病理情况下,气病与血病又常可互相影响。

2.气与津液的关系 由于津液主要存在于脉内,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所以气与津液的关系和气与血的关系有某些相似之处,即气生津液、气行津液、气摄津液,津液载气、津液生气。

3.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液主要由营气与津液两部分所组成,津液在经脉内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在生理上表现为相互依存、化生,在病理上则可以相互影响。

五、食药性味

除人们所熟悉的普通饮食外,有许多是药食相兼的,既是食物,又是传统的中药,如肉桂、生姜、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桑葚、大米、小麦、牛羊肉等。食物的性质大多比较平和,它们均有一定防治疾病、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这些食物具有治疗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与药物一样,本身也有性味的偏胜。只是与药物相比,一般不那么明显。

对食物性能的认识,是通过长期反复食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与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相融合而形成的。因为中医食疗营养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同源异流,故在性能的表达和性能的归纳上与中药学无本质区别。药物有药性,食物有食性。因此,自有食疗相关专著以来,都是按本草学的特点,用性、味、归经、功效等来反映并指导应用的,就是把食性也按照寒热温凉四气(或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进行划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凉者温之”等治疗原则同样也适用于食疗。因此,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针对疾病的性质,采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祛邪扶正,使阴平阳秘,恢复健康。

(一)四性

四性又称四气,是指所食之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寒、热、温、凉通常所指四气,是与病性的寒、热、温、凉相对而言。寒凉与温热是相互对立的食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仅是程度的差异;寒性较小的称为凉性,热性较小的称为温性。寒与凉、温与热虽然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因其属性一致,故在功效上具有相同点。饮食物寒热性质的确定与药物相同,亦是从食物作用于机体,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概括出来的。它反映饮食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泻火、生津作用的食物其性多属于寒凉,如西瓜、梨、荸荠、绿豆等食用后有清凉的感觉,可清热解渴。当身体体质偏热时,食用后有祛热的作用并有凉爽可口的滋味;而当身体体质偏寒时,食后会自觉不适,甚或有寒凉感,故可认为西瓜、梨、荸荠、绿豆等食物是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具有温里生热、散寒助阳作用的食物其性多属于温热,如当盛夏时食用羊肉、狗肉会引起燥热烦渴,而严寒时或阳虚怕冷的人食用则能增强抗寒能力;又如寒冷引起的腹中冷痛者,喝生姜红糖水可温中散寒止痛,于是就将羊肉、狗肉、生姜等归入温热性食品之中。多数食物的寒热性质不甚明显,故常概括为平性,如粳米等。平性的食物一般表现为作用缓和、无明显副作用、应用范围较广。可见,食物的寒热之性是确实存在的,但表现显著的却不多见。

了解食物的寒热属性,实际生活中就可以针对不同性质的体质或疾病进行有选择的食疗,辨证施膳,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此外,食物的四气还应与四季气候相适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此其道也。”其指出在温热的季节应少吃温热的食物,寒冷的季节少食寒凉的食物,此即属于“因时调食”之法。总体来说,遇到热证、阳热体质,或在炎暑、温热疫毒盛行的季节就可选用寒凉食物,此即“疗热以寒药”(《神农本草经》);遇到寒证、虚寒体质,或在寒冷季节就可选用温性或热性的食物,此即“疗寒以热药”(《神农本草经》)。由此可知,掌握食物的不同属性,对于临床辨证施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五味

食物的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除此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和“涩”味,长期以来有“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所以习称“五味”。食物也同药物一样,其五味不同,对人体也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从中医学“五味”的角度入手也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拓宽了食物的应用领域。

(1)辛味 具有能行能散的特点。即有发散风寒、温经活血、行气化湿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辛味药食可促进胃肠蠕动,刺激消化液分泌,增强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通常用以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的食物,都含有辛味,如葱、姜、薄荷、辣椒、胡椒等。对于风寒感冒者,可以选用具有辛味的生姜、葱白、大蒜等以宣散风寒;对于寒凝气滞引起的胃痛、腹痛或痛经患者,宜用辣椒、砂仁、茴香等以行气散寒止痛;而对于痹证患者,可用辛辣的白酒或药酒以散寒除湿、温经活血。此外,辛味食物又多兼有香味或辣味,所以又常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2)甘味 具有能补能缓的特点,即补虚、缓和的作用。具有和中缓急和补益气血作用,通常用于滋补强壮以治疗人体气、血、阴、阳任何一方的虚证及拘急疼痛的食物,如蜂蜜、饴糖、甘草、大枣等都含有甘味。用糯米红枣粥治疗脾胃气虚及胃阳不足诸证,主要是取糯米、红枣之甘味,再合其温性,而求其补气、温中之功。但若过多食用甘味食物则易导致肥胖,甚至诱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故对此类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则当慎食甘味食物。

(3)酸味 具有能收能涩的特点,即收敛固涩的作用。通常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和遗精诸证的食物,多数都含有酸味,如乌梅、山楂等。因气虚、阳虚不摄所致的多汗证,以及泄泻不止、尿频、遗精、滑精诸症,皆应注意摄取酸味之食物,以辅助治疗。如以米醋煮豆腐治疗腹泻,即取米醋性温味酸、收敛止泻的作用,又取豆腐性凉味甘、益气和中的作用。但若过食酸物,又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4)苦味 具有能泄能燥的特点,即泻下、燥湿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热证的便秘心烦,肺气上逆的喘促。湿证的食物多数都含有苦味,如杏仁、苦瓜、莴苣等。如苦瓜茶,其中苦瓜性寒味苦,有清泻之功,可明目、清热解毒,常食对于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肿毒诸证极为有效;茶叶苦甘而凉,亦有清泻之效,可清理头目、除烦止渴。夏季将苦瓜与茶叶同用,沸水冲泡,频频饮服,可祛暑清热、除烦止渴、利尿,效果明显。但应注意苦味食物过度食用则易损伤脾胃,引发腹泻。

(5)咸味 具有能下能软的特点,即泻下、软坚、散结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体内硬结、瘰疬、肿块等的食物,多数都含有咸味,如海带、海蜇、海藻等。在食疗方剂中,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如海参,味咸甘、性温,有补肾、养血润燥的作用。用海参配羊肉可治疗肾阳虚导致的阳痿、尿频;配大枣治血虚;配黑木耳治阴虚肠燥便秘。猪肾性平,味咸,能治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小便不利等。蛤蜊肉,味咸,性寒,有滋阴润燥、利尿消肿、软坚散结的功效,可治疗痞块、瘰疬、瘿瘤等。

(6)淡味 具有渗利水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病。在各类食物中,纯属淡味者极少,一般皆显示味甘,性平的特点,其味虽甘,但甘味不浓,其性寒,温亦不明显,如冬瓜、白扁豆、花生、红薯、白菜、芹菜、藕、百合、豌豆等。如将冬瓜、鲤鱼加葱白少许,制成冬瓜鲤鱼汤,佐餐食用,对水肿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将白扁豆同怀山药、白糖一同煮食,有健脾利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所致的妇女白带过多等。另外,食物中淡味还指一些清淡之品,即素菜食物,多宜于病后体虚者,与药性中的淡味概念不同。

涩味和酸味相比虽口感不同,但作用基本相同。一般来说,食物中具涩味和酸味者还有生津的功效,如菠萝、番茄等。

食物都具备气与味的偏性,气味不同,作用各异,在食物的选择上应予以重视。食物性味用之适宜,可强身健体,但过分偏嗜,则使脏腑失调,形成疾病。 tZqUTilEgDpoNoE5UW2YA4DVuQ4H1dkfULu4Hu2hI7UbhtalajmrT/TcxD2UQy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