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又称为山参、园参、高丽参(朝鲜半岛出产),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成“红参”“生晒参”“糖参”“大力参”等。以干燥、质地紧实者为佳。
道地产地为黑龙江、吉林、辽宁。
本品含多种人参皂苷、挥发油、人参多糖、氨基酸、人参酸、胆碱、维生素B 1 、维生素B 2 、烟酸、泛酸等。
性温、平,味甘、微苦。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药性论》曰:“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
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用于气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无力,以及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虚脱。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用文火另煎,或将参汁加入其他药汁内引,常用量3~15g。
在食疗、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烧、炒、蒸、煮、炖、炸、焯、酒浸等烹饪技法。
不能与萝卜、藜芦、五灵脂同用;不宜长期服用;实证、热证忌用。
灵童化参
很久以前,山东有座云梦山,山上有座云梦寺,寺中有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经常虐待小和尚并命令他干很多活,幸亏有一个红肚兜小孩经常帮着小和尚干活。一次老和尚从外面回寺庙时,发现小孩不见了。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小和尚时,发现他面色变得红润了。老和尚感到很奇怪,威逼盘问后得知有一童子相助。老和尚深疑是神草棒槌,便叫小和尚将一根红线的针别在小孩兜肚上。最后真的找到红线在一棵红松树边,刨出两个“参童”。带回去叫小和尚生火烧煮。正巧,老和尚朋友来邀老和尚下山。临行,老和尚对小和尚万般叮嘱:“我不回来,不能揭锅。”师父走后,小和尚好奇,揭开锅盖,原来锅内煮的是一个大棒槌,一尝,香甜异常,便将棒槌连汤吃光了。老和尚回来后气急败坏地追赶小和尚,小和尚跑了两步就悠悠腾空飞去。原来红松树下长了两棵人参,被老和尚挖走一棵,另一棵正哭啼求救。老红松树说:“好孩子,别哭了,我带你到关东去吧。那里人烟稀少,我永远保护你。”于是,“参童”随红松逃到关东长白山的深山老林安家落户。从此关内人参日渐消失,而在长白山日渐发达兴旺。
1.清蒸参芪鸡
【来源】《常见慢性病食物疗养法》。
【组成】人参30g,黄芪10g,母鸡1只(重约1500g)。
【做法】先将人参、黄芪用水洗干净,去除杂质,人参用黄酒1勺浸泡;母鸡宰杀后,去毛及内脏,洗干净,切成小段,与前面两药同入瓷盆内,拌匀,撒入精盐、黄酒各1勺,用旺火隔水蒸3个小时,至鸡肉熟烂。
【适宜人群】适用于糖尿病之消渴症、多食善饥,以及身体虚弱、畏冷,或老年气虚脱肛等。
【注意事项】不能和萝卜、五灵脂一同使用。
2.参蒸鳝段
【来源】《中国药膳学》。
【组成】大鳝鱼1000g,人参10g,当归3g,熟火腿150g,清鸡汤500g。
【做法】鳝鱼宰杀干净,开水略烫,刮去黏液、剁去头尾,切成6cm长段;熟火腿切成大片。锅中放清水,加葱、姜、绍酒,烧沸后,把鳝段下锅中烫一下捞出,装入汤锅中,上面放火腿、人参、当归,加入葱、姜、绍酒、胡椒粉、精盐,倒入清鸡汤,加盖,把棉纸浸湿封严口,蒸约1小时,取出启封,挑出葱、姜,加入味精,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步履乏力、风湿痹痛、关节沉重冷痛、浮肿等。
【注意事项】不能和萝卜、五灵脂一同使用。
3.参芪干烧鲥鱼
【来源】《中国药膳学》。
【组成】鲥鱼1条(约600g),人参10g,黄芪10g,酱牛肉50g,玉兰片50g。
【做法】先将人参、黄芪洗干净去除杂质,再水煮两次,合并后将药液浓缩至20mL。鲥鱼宰杀干净,洗净,放热油锅内炸至金黄色。炒勺中加入植物油15g,葱、姜、蒜末、大料、豆瓣酱、辣椒糊一起炒至金黄色,料酒烹后,加少量水、米醋、酱油、味精、白糖、香油,鱼下锅,烧沸后,去浮沫。酱牛肉和玉兰片放在鱼的一侧,移至文火上翻转烧透,再移至武火上,加入参芪汁,待剩少量鱼汁时,离火。鱼摆盘中央,将调料及鱼汁一起浇于鱼身上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体倦食少、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崩漏等。
【注意事项】不能和萝卜、五灵脂一同食用。
4.人参大枣粥
【来源】《百病饮食自疗》。
【组成】人参6g,大枣8枚,粳米50g。
【做法】人参洗干净去除杂质,大枣去核,粳米水洗一遍;将上述三味一起入锅加适量水煮熟烂成粥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气虚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及神疲乏力等。
【注意事项】不能和萝卜、五灵脂一同使用。
5.人参阿胶龙眼羹
【来源】《中华名中药养生药膳大全》。
【组成】人参3g,阿胶20g,龙眼肉30g,赤小豆100g。
【做法】先将人参洗净,烘干,切成片备用。阿胶研成粉。再将赤小豆、龙眼肉洗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煨半小时。最后待赤小豆软烂时调入阿胶粉使之溶化,加入人参片,再煮至沸即可。早晚分服,饮汁,嚼食人参片及龙眼肉。
【适宜人群】适用于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纳食欠佳、手脚不温等。
【注意事项】不能和萝卜、五灵脂一同使用;气血充实之人慎用。
6.人参枸杞酒
【来源】《中国药膳学》。
【组成】人参20g,枸杞子50g,熟地黄10g,冰糖200g,白酒2000mL。
【做法】人参烘软切片,枸杞子去杂质,装布袋备用;冰糖入锅中,加适量水,加热至溶化煮沸,炼制黄色时,趁热用纱布过滤去渣备用;白酒置坛内,将人参、枸杞子装布袋入坛内,加盖密封浸泡10~15天,每日搅拌1次,浸泡至药味尽淡,用细布滤除沉淀,加入冰糖搅匀,再静置过滤,澄明即可服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各种虚证劳损、食少乏力、自汗、眩晕、失眠、腰痛等症状。
【注意事项】不能和萝卜、五灵脂一同使用;酒精过敏者忌用。
7.人参山药糕
【来源】《中国药膳学》。
【组成】人参3g,山药10g,白茯苓10g,芡实10g,莲子5g,糯米粉500g,粳米粉500g,白糖200g。
【做法】莲子去芯,与其他药材一起研磨成粉,再与糯米粉、粳米粉、白糖一起揉成面团,制成糕状,上蒸笼武火蒸30分钟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气血亏损等。
【注意事项】不能和萝卜、五灵脂一同使用。
山药又称山薯、怀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主产于河南、湖北、湖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地。以质量较重、须毛较多、肉质雪白者为佳。
道地产地为河南。
本品主要含薯蓣皂苷元、胆碱、自由氨基酸、维生素C、多酚氧化酶等。
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
益气养阴,补肺脾肾气,固精止带。
《本草纲目》曰:“山药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去头面游风、止腰痛、除烦热、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润毛皮、生捣贴肿、硬毒能治。”
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
煎服,常用量15~30g。
在食疗、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烧、炒、蒸、煮、炖、炸等烹饪方法。
实邪积滞者忌用。
绝处逢生,溃退敌军
传说,战国时有两国交兵,一方被困山谷,数年后被困的一方兵强马壮,神奇杀出。事后方知,山谷有大量的山药生长,其块根养人,藤茎可以养马,使人们认识到了山药可食。
1.山药枸杞蒸鸡
【来源】《滋补保健药膳食谱》。
【组成】母鸡1只(重约1500g),山药50g,枸杞子20g,香菇(水发)25g,火腿片25g,笋片25g,清汤1000g。
【做法】母鸡去爪,剖开脊背,抽去头颈骨留皮,入沸水锅内汆一下,取出洗净血水;山药去皮,切成7cm长、0.2cm厚的纵片;枸杞子洗净。鸡腹向上放在汤碗内,将诸药铺在鸡上,加入料酒、精盐、味精、清汤,上蒸笼蒸2个小时至鸡肉熟烂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昏眼花、耳鸣耳聋、乏力倦怠、腰膝酸软等症状者;亦可以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贫血等。
【注意事项】实邪积滞者忌用。
2.山药蒸鲫鱼
【来源】《膳食保健》。
【组成】鲫鱼1条(重约350g),山药100g。
【做法】鲫鱼去鳞及肠杂,洗净,用黄酒、盐腌制15分钟。山药去皮、切片、铺于碗底,把鲫鱼置上,加葱、姜、盐、味精、水少许。上蒸笼蒸30分钟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肾虚体弱、肾炎、遗尿、遗精、尿频不利、水肿、带下等。
【注意事项】实邪积滞者忌用。
3.山药烧甲鱼
【来源】《养生食疗菜谱》。
【组成】甲鱼1只(重约800g),怀山药70g,枸杞子20g,熟地黄10g,肥瘦猪肉100g,蒜50g,姜20g,葱白10g,熟猪油70g。
【做法】将甲鱼宰杀洗净,然后放入沸水中煮约10分钟捞起,用小刀将甲鱼周围的裙边、腹部软皮与四肢粗皮刮洗干净,再入开水中煮5分钟去其腥味捞出。将猪肉洗干净切块,入开水中汆几分钟。中药洗净切片,装入布袋中封口。砂锅置于旺火上,下熟猪油烧至六成热时下葱、姜炒出香味,加猪油炒几下,再放精盐、酱油、绍酒15g、肉汤,中药包烧开,倒入砂锅内加盖,至于小火上,放入甲鱼、胡椒粉、独头蒜,烧至甲鱼软烂。待汤汁收浓至100g时,拣出葱、姜、药包不用,加入味精,淋麻油拌匀入盘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腰酸痛、遗精、头昏眼花等。
【注意事项】实邪积滞、湿热、实热者忌用。
4.山药参枣炖肉
【来源】《中国药膳》。
【组成】山药60g,人参6g,大枣8枚,瘦猪肉250g。
【做法】人参洗净去杂质,大枣去核;山药去皮,滚刀切段;瘦猪肉切块,入开水汆几分钟。再将以上诸药、食材共同入锅加料酒、酱油炖至熟烂,加入精盐、鸡精等调味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肺肾阴虚、气血两虚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注意事项】实邪积滞者忌用。
5.山药软炸兔
【来源】《家庭药膳》。
【组成】兔肉250g,山药100g,鸡蛋2个,湿淀粉50g,猪油70g。
【做法】将山药去皮、切片、烘干、研细末;生姜洗净切片、葱切细长段。兔肉洗净去筋膜,切成2cm 3 的块,放入碗内,加料酒、精盐、酱油、白糖、葱、姜、味精拌匀,腌制20分钟。鸡蛋去黄留清,加入山药粉和湿淀粉拌匀,调成蛋清糊倒入兔肉内和匀,使糊均匀的黏附在兔肉上。净锅置火上,放入猪油,待烧至八成熟,逐块放入兔肉,略炸一下捞出,带第一次炸完后,同时倾倒入锅内,反复翻炸,当炸至金黄色时候捞出装盘。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乏力、懒言,或邪热伤阴的口渴、消瘦等症状者;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尤宜。
【注意事项】实邪积滞、实热者忌用。
6.山药茶
【来源】《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组成】山药50g。
【做法】将山药去皮,切丁捣烂再绞汁,山药汁加水稍煎。
【适宜人群】适用于结核潮热、咳喘、自汗、心悸,或者糖尿病见尿频量多、口渴喜饮、腰膝酸软、手足心烦热等。
【注意事项】实邪积滞、实热者忌用。
7.山药酒
【来源】《寿亲养老新书》。
【组成】山药100g,白酒1500mL。
【做法】山药刮皮,切碎,研细烂;于一锅中加水倒入1000mL白酒煮酒,酒沸下山药,不得搅拌,待山药熟烂放盐、葱白,再加剩下的500mL白酒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下焦虚冷、小便数、瘦损无力等。
【注意事项】实邪积滞、实热、酒精过敏者忌用。
8.山药粉苡米粥
【来源】《常见病食疗食补大全》。
【组成】山药粉60g,苡米30g,粳米50g。
【做法】将苡米、粳米一起洗净,倒入锅内加适量水,倒入山药粉一同煮至成粥稠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各类糖尿病、口渴善饥者尤宜。
【注意事项】实邪积滞、实热者忌用。
9.山药扁豆糕
【来源】《中国药膳》。
【组成】山药100g,鲜扁豆50g,陈皮20g,红枣50g,面粉200g。
【做法】山药洗净去皮,切成薄片;枣肉、鲜扁豆切碎;陈皮切丝;以上诸药、食材同置盆内,再加入面粉,加水调和,制成糕状,上蒸笼用武火蒸25分钟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大便溏薄或泄泻不止、面黄肌瘦、乏力倦怠等。
【注意事项】实邪积滞、实热者忌用。
甘草又称蜜甘、甜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陕西、新疆等地。以颜色红棕或灰棕色、根痕细疏、气香味甘者为佳。
道地产地为内蒙古杭锦旗县为最优。
本品含有甘草酸、黄酮类、多糖类、胶质、生物碱等。
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心悸气短、四肢拘急疼痛、痈肿疮毒、药食中毒等。
煎服,常用量6~10g。
在食疗、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蒸、煮、炖、熬、炒等烹饪技法。
不宜久服,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实证中满腹胀、水肿者忌用。
民间医生用“国老”给御医上了一课
明代陆粲《庚巳编》记载,御医盛寅(字启东)一天早晨刚进御药房便昏倒在地,众御医束手无策。一民间医生自荐配药煎服而愈。皇帝喜而问其故,答曰:“非奇方妙药,因盛寅未吃饭而进药房,胃气虚,中诸药气之毒,吾用甘草一味浓煎,饮而去毒而愈。”帝大喜而厚赏之。
1.甘草姜糖茶
【来源】《药食同源物品使用手册》。
【组成】甘草10g,干姜15g,红糖20g。
【做法】将三味药一并入锅,加水同煮煎汤,去渣取汁饮,每日1剂,不拘时代茶饮。
【适宜人群】温中散寒、燥湿和肠、除湿止痢等。
【注意事项】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实证中满腹胀、水肿者忌用。
2.甘草藕汁饮
【来源】《药食同源物品使用手册》。
【组成】甘草6g,藕100g。
【做法】藕洗净,切成细丝,用白布绞取汁液,甘草洗净。把甘草放入锅内,加水600mL,煎煮25分钟,滤去甘草,留药液。把藕汁与甘草液混合均匀即成。
【适宜人群】适用于肺热燥咳、胸闷烦躁、口渴口干、小便黄赤等。
【注意事项】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虚寒患者慎用。
3.甘麦大枣茶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6g,小麦20g,大枣6枚。
【做法】将以上三味清水浸泡,去除杂质清洗干净,加水煎煮40分钟,取汁代茶饮。
【适宜人群】适用于妇人脏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至言行失常等。
【注意事项】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4.甘草酒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甘草15g,生姜6g,瓜蒌1个,酒两大杯。
【做法】甘草、生姜清洗干净,生姜切片,加酒煎取六成,去渣,趁热放入盛有瓜蒌的碗中,绞取汁。
【适宜人群】适用于虚寒畏冷、咳嗽气喘、痰多壅盛、不能平躺、呼吸困难等。
【注意事项】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5.甘草甘蔗粥
【来源】《养老奉亲书》。
【组成】甘草10g,甘蔗汁50mL,粳米100g。
【做法】甘草清水洗净,加水煎煮取汁50mL;粳米清水洗净后清水浸泡15分钟;粳米、甘草汁、甘蔗汁共入砂锅,再加适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熬粥,待成粥稠时关火焖5分钟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脾胃虚热、口渴、小便不利等。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忌食;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大枣又称为红枣,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以色泽光亮、颗粒饱满、柔软甘甜为佳。
道地产地为山东、新疆。
本品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黏液质、维生素类、微量元素等。
性温,味甘。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神农本草经》曰:“枣能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益少气、少津、和百药。”
脾胃虚弱、消瘦、倦怠乏力、便溏等,又可治疗心失充养、心神无主之脏躁等。
煎服,常用量6~15g。
在食疗、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各种烹饪方法。
湿盛、积滞、齿病、虫积、痰浊者慎用。
悲伤之情,“枣”用早好
宋代有一妇人,时常莫名其妙哭泣不止,祈祷备至,百医无效。后请医者微用大枣汤调理身体,症状好转。与此同时,医者遇一患者,其经常痛哭流涕,哭后便感到特别舒服。医者用甘草二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煮水服十余次而愈。
1.大枣炖乌鸡
【来源】《药膳食疗大全集》。
【组成】大枣8枚,桂圆肉20g,党参10g,乌鸡1只(重约1500g)。
【做法】将大枣、桂圆、党参清洗干净;乌鸡宰杀去毛,内脏洗干净,去爪,剁块,入沸水汆水数分钟捞出,冷水冲洗干净;将乌鸡、大枣、桂圆、党参共入砂锅,加冰糖及适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2小时至鸡肉熟烂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消瘦、倦怠乏力、便溏,心失充养、心神无主之脏躁等。
【注意事项】湿盛、积滞、齿病、虫积、痰浊者慎用。
2.大枣花生炖排骨
【来源】《药食同源物品使用手册》。
【组成】大枣6枚,花生200g,排骨400g。
【做法】先将花生泡水洗净去杂质,大枣洗净;将排骨倒入沸水中汆水数分钟捞出沥干备用;将红枣、花生、排骨一起入炖锅,加料酒、葱、姜片、酱油、胡椒粉、适量水,大火炖30分钟转小火炖1小时;关火后加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消瘦、倦怠乏力、便溏、心悸、失眠等。
【注意事项】湿盛、积滞、齿病、虫积、痰浊者慎用。
3.大枣人参汤
【来源】《十药神书》。
【组成】大枣6枚,高丽参6g。
【做法】大枣、人参洗净入炖盅内,加水炖煮1小时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消瘦、倦怠乏力、口渴、虚烦、心悸不安等。
【注意事项】湿盛、积滞、齿病、虫积、痰浊者慎用。
4.大枣粥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大枣6枚,茯神10g,小米100g。
【做法】先将大枣、茯神清水浸泡,去除杂质清洗干净,加水煎煮40分钟,去渣留药汁;小米清水洗净再用清水浸泡15分钟;将小米与药液共入砂锅,再加适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慢熬煮成粥。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消瘦、倦怠乏力、便溏心失充养、心神无主之脏躁等。
【注意事项】湿盛、积滞、齿病、虫积、痰浊者慎用。
5.益脾饼
【来源】《药膳食疗大全集》。
【组成】白术30g,干姜6g,红枣250g,鸡内金15g,面粉500g,菜油、食盐各适量。
【做法】将白术、干姜用纱布包成药包扎紧,放入锅内,下红枣,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用文火熬煮1小时,除去药包和枣核,把枣肉搅拌成枣泥待用。将鸡内金粉碎成细粉,与面粉混合均匀,再将枣泥倒入,加水适量,合成面团。将面团分成若干小团,做成薄饼,用文火烙熟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胃痛、慢性腹泻、慢性肠胃病等。
【注意事项】消渴病患者慎用。
白扁豆又称藊豆、南扁豆,为豆科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原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后从汉晋间引入我国,主产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地。以粒大饱满、色白光亮者为佳。
本品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微量元素、胰蛋白酶抑制物、血清凝集素A、血清凝集素B等。
性微温,味甘。归脾、胃经。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炒白扁豆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等。
煎服,常用量10~15g。
在食疗、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烧、炒、蒸、煮、炖、焖等烹饪技法。
不宜多食,烹饪时应高温,时间要长。
1.扁豆蒸鲫鱼
【来源】《药膳食疗大全集》。
【组成】鲜白扁豆200g,鲫鱼1条(重约300g)。
【做法】先将鲫鱼宰杀,去鱼鳃、内脏,洗净血水,加料酒、精盐、酱油、葱、姜片腌制15分钟;鲜白扁豆洗干净入热油锅加豆瓣酱炒熟装盘;另置油锅烧热炸鲫鱼,炸至金黄色出锅;将炸熟的鲫鱼放置装盘的白扁豆上,再轻覆一层白扁豆,入蒸笼蒸10分钟,出笼淋麻油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妇女缺乳、水肿等。
【注意事项】不宜多食,烹饪时应高温,时间要长。
2.扁豆炖排骨
【来源】《药食同源物品使用手册》。
【组成】黄芪10g,鲜白扁豆150g,排骨300g。
【做法】先将黄芪泡水洗净去杂质,将黄芪煎水两次混匀后在浓缩至50mL;将排骨倒入沸水中汆水数分钟捞出沥干备用;将黄芪煎水、排骨、白扁豆一起入炖锅,加料酒、葱、姜片、酱油、胡椒粉,适量水大火炖30分钟转小火炖1小时;关火后调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四肢无力、大便溏泻等。
【注意事项】湿热患者慎用。
3.扁豆炒猪肝
【来源】《药食同源物品使用手册》。
【组成】鲜白扁豆200g,新鲜猪肝250g。
【做法】先将猪肝洗净,挑去筋膜,切成细片,加料酒、淀粉、酱油、胡椒粉、葱白末、姜末腌制15~20分钟;白扁豆洗净下油锅炒数分钟,再加水煮熟,出锅装盘备用;另起油锅烧至油温六成热,下腌制的猪肝,快炒起锅;将前面炒熟的白扁豆与猪肝一起下锅快熟翻炒调味出锅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妇女缺乳、夜盲症等。
【注意事项】扁豆不宜多食,猪肝要挑选新鲜健康的猪肝。
4.扁豆益胃饮
【来源】《中国药膳学》。
【组成】炒扁豆10g,党参5g,玉竹5g,山楂5g,乌梅2g,白糖适量。
【做法】将党参、玉竹、山楂、乌梅泡水洗净,去除杂质;将以上诸药共同入锅加水1000mL煎水,煮至豆熟时取汁,加白糖饮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虚气弱、胃酸缺乏、食欲不佳等。
【注意事项】
5.扁豆荷叶粥
【来源】民间药膳方。
【组成】白扁豆50g,冰糖30g,鲜荷叶1张,大米100g。
【做法】大米洗净,浸泡待用;荷叶洗净剪碎煎水两次取混合药液200mL;将扁豆倒入荷叶煎水中水煮;水沸后放入泡好的大米一同煎煮,煎煮至扁豆软烂后,加入冰糖溶化,再煮至成粥状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中暑所致的发热、烦渴、泄泻等。
【注意事项】不宜多食,烹饪时应高温,时间要长。
6.扁豆薏米粥
【来源】《补身》。
【组成】扁豆50g,薏苡仁50g,大米100g,冰糖30g。
【做法】先将大米、薏苡仁洗净泡水备用;水煮扁豆至水沸,加入浸泡好的大米、薏苡仁一起用文火煎煮,煮至白扁豆软烂,加入冰糖溶化;继续煎煮至成粥状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中暑所致的发热、烦渴、泄泻等。
【注意事项】不宜多食,烹饪时应高温,时间要长。
7.扁豆山药糕
【来源】《药膳补养全家健康》。
【组成】山药100g,鲜扁豆50g,陈皮20g,红枣50g,面粉200g。
【做法】山药洗净去皮,切成薄片;枣肉、鲜扁豆切碎,陈皮切丝;以上诸药、食材同置盆内,再加入面粉,加水调和,制成糕状,上蒸笼用武火蒸25分钟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大便溏薄或泄泻不止、面黄肌瘦、乏力倦怠等。
【注意事项】实邪积滞者忌用。
沙棘又称醋柳、沙枣,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的成熟果实,主产于西北、华北、西南各省。以粒大、肉厚、油润者为佳。
本品含有多种黄酮类物质、酚类物质、多种脂肪酸、脂类、氨基酸、三萜类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性温,味甘、酸。归脾、胃、肺、心经。
健脾消食,止咳祛痰。
《本草纲目》曰:“实,气味酸、温、无毒,主治久痢不瘥及心腹胀满黄瘦,下寸白虫,单捣为末,酒调服之甚效。盐、醋藏者,食之生津液,醒酒止渴。”
脾虚食少、食积腹痛、咳嗽痰多等。
煎服,常用量3~9g。
在食疗、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烧、炒、蒸、煮、炖等烹饪技法。
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慎用。
元始祖“长寿果”
相传,元代皇宫御膳房曾把沙棘果作为长寿食品,让始祖忽必烈经常食用,有生津、提神、助气活血、消食等功能。忽必烈活了八十岁,与他常食沙棘果是分不开的,故在我国民间沙棘果历有“长寿果”之美称。沙棘果渣中可提取沙棘黄色素,是高营养的理想食品添加剂,也可做成糖果、果丹皮、沙棘糕等食品;亦可做成沙棘调料、沙棘沙司和沙棘醋等。
1.沙棘煲猪肺
【来源】《药膳食谱集锦》。
【组成】沙棘20粒,猪肺100g,冰糖适量。
【做法】将沙棘去除杂质清洗干净;猪肺仔细清洗干净,切块,入沸水汆数分钟捞出;将猪肺、沙棘一起入砂锅,加冰糖和水炖煮,至猪肺熟烂为止。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虚食少、咳嗽痰多、肺气虚弱等。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慎用。
2.沙棘炖老鸭
【来源】《药食同源物品使用手册》。
【组成】沙棘100g,玉竹15g,老鸭1只(重约2000g)。
【做法】沙棘洗净,捞出装碗备用;玉竹清水泡洗,去除杂质,沥干备用;将鸭子宰杀,去内脏洗净,剁成块,入砂锅,沙棘、玉竹、精盐、料酒、味精、白糖、鸡汁及各种调味料,置火上先大火烧开30分钟,再转小火炖1.5个小时;将鸭子捞出装盘,下鸡油、水芡粉入原汤内勾芡成汁,淋在鸭身上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营亏虚、腹痛、饮不解渴、便秘等。
【注意事项】体内有痰湿患者慎用。
3.沙棘焖羊排
【来源】《家庭实用药膳小全书》。
【组成】沙棘100g,麦冬20g,羊排400g。
【做法】沙棘洗净,捞出装碗备用;麦冬清水泡洗,去除杂质,沥干备用;羊排放入沸水中汆水数分钟去掉血水捞出沥干水;将羊排、麦冬、沙棘共同放入砂锅,再加陈皮、姜片、葱白段、姜片、蒜瓣、胡椒粉、食盐、水适量,盖严锅盖;先开武火30分钟烧开,再转至文火慢焖1个小时;加酱油、淀粉、鸡精将汤收浓汁即可装盘。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虚食少、脾胃虚寒、四肢不温、渴不欲饮等。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而有积滞者慎用。
4.沙棘酒
【来源】《中国药膳学》。
【组成】沙棘50g,青黛5g,米酒1000mL。
【做法】沙棘洗干净,晾干,拍碎;青黛温开水泡洗干净,去除杂质;将沙棘、青黛放入酒坛,倒入米酒,加适量冰糖,上盖密封盖严,放置阴凉处15日,期间每隔几日适当摇匀几次。
【适宜人群】适用于中焦湿热、咳嗽痰多、虚烦无力等。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酒精过敏者慎用。
5.沙棘粥
【来源】《药膳与长寿》。
【组成】沙棘20g,党参10g,粳米100g。
【做法】沙棘洗干净,晾干,拍碎去核;党参清水泡洗,去除杂质,沥干,切碎备用;粳米清水洗干净再用清水浸泡15分钟;将粳米、党参、沙棘入砂锅,加水武火烧开煮40分钟,调入冰糖转文火煮至成粥稠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虚食少、四肢无力等。
【注意事项】实热患者慎用。
蜂蜜又称白蜜、食蜜。以质地细腻、颜色光亮、口味芳香者为佳。
本品富含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类、多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等。
性平,味甘。归脾、胃、肺、大肠经。
调补脾胃,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润肤生肌。
《本草纲目》曰:“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脘腹虚痛、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目赤、口疮、溃疡不敛、风疹瘙痒、水火烫伤、手足皲裂等。
凉水或温水冲服,常用量15~30g。
冲服时不宜高温,脾虚便溏、实热、过敏者忌用。
外伤“百草药”
话说唐朝中后期,吐蕃入侵,民不聊生。皇帝派了赫赫有名的将军赵靖,率领10万大军,在剑南道予以抵挡。两军交锋,伤亡惨重。几个月过去了,唐军平息了战乱,终于结束了战争。然而,赵将军却身负重伤,伤口日益恶化。疲惫不堪的大军在黔中深山迷了路,赵将军又染上了风寒,真是举步维艰。在一个秋风瑟缩的清晨,人马依旧艰难前行。突然,士兵们眼前一亮,看见一个美貌如仙的女子正在密林中采摘野果。女子乐施善举,成了将军人马走出深山的向导。看到赵将军受了重伤,女子便拿出一种称之“百草药”(即今天的蜂蜜)的乳浆,给赵将军食用并涂抹伤口。两个月后,将军痊愈,伤口无痕。临走时,赵将军请求将“百草药”带回京城献给皇上。结果皇上用后红光满面。从此,“沿河一宝”成为朝廷的贡品。
1.蜂蜜羊胆汁
【来源】《疾病的食疗与验方》。
【组成】蜂蜜200g,鲜羊胆汁100g。
【做法】将两者混匀,入蒸锅蒸2小时,待冷,装瓶,每次服用15~20g。
【适宜人群】适用于肠燥便秘、目赤、口疮等。
【注意事项】冲服时不宜高温,脾胃虚寒者慎用。
2.蜂蜜炖川贝
【来源】《疾病的食疗与验方》。
【组成】蜂蜜20g,川贝母10g。
【做法】将川贝母清水浸泡,去除杂质清洗干净后碾碎;将川贝母加水炖煮1.5小时关火,待冷却至微温时调入蜂蜜调匀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等。
【注意事项】冲服时不宜高温。
3.蜂蜜百合羹
【来源】《疾病的食疗与验方》。
【组成】蜂蜜20g,百合50g。
【做法】将百合清水浸泡,去除杂质清洗干净,放入碗内,加入蜂蜜,入锅内蒸30分钟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咳嗽等。
【注意事项】痰湿壅盛者慎用。
4.蜂蜜桃肉
【来源】《家庭实用药膳小全书》。
【组成】蜂蜜200g,核桃肉200g。
【做法】核桃肉加水煮沸去皮,捣烂,加入蜂蜜调匀,每次服用15~20g即可饮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脘腹虚痛、肠燥便秘、失眠健忘等。
【注意事项】痰湿壅盛者慎用。
5.蜂蜜蛋
【来源】《膳食保健》。
【组成】蜂蜜50g,鸡蛋2枚,黄酒适量。
【做法】鸡蛋打成蛋液,调入黄酒及适量水,入锅蒸;煮熟后调入蜂蜜拌食。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寒疼痛、肠燥便秘、口疮、风疹瘙痒等。
【注意事项】湿热及痰湿体质者慎用。
6.蜂蜜萝卜汁
【来源】《家庭药膳手册》。
【组成】蜂蜜100g,萝卜300g。
【做法】将萝卜洗净切碎打成汁,调入蜂蜜拌匀即可饮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目赤、口疮、风疹瘙痒等。
【注意事项】寒湿体质者慎用。
7.蜂蜜桑葚膏
【来源】《良药佳馐》。
【组成】蜂蜜200g,桑葚400g。
【做法】将桑葚清洗干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熬煮,熬成糊状后关火调入蜂蜜调匀,冷却后装瓶,每次服用15~20g。
【适宜人群】适用于津伤口渴、肠燥便秘、目赤、口疮等。
【注意事项】寒湿体质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