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医食疗营养学的治法理论

治法就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中医食疗营养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发挥作用的,其治法与自然和运用方药的治法一样。

治法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内容:①广义治法是对具体治法中共性内容的高度概括,在临床上具有极为普遍的指导性作用,主要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②狭义治法是针对具体的病证所采取更为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治疗风寒表证时所选用的辛温解表法。

作为中医学理论渊源的《黄帝内经》中早就记载有多种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温、补、越、竭、泻、汗、热、寒、散、攻等就是治法,并且都属基本治法。汉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中,总结出很多具体治法,如“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可发汗,宜麻黄汤”“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当温之,宜四逆汤”,既有具体治法,又有相应的具体方药。清代程钟龄将历代医家的诸多治法加以归纳总结,概括为八法,在其所著《医学心悟》中曰:“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这又是对治疗大法的高度凝练。

气、血、津液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一旦生成、运行、输布等发生异常,就会引起人体功能失常,发生疾病。因此,调理气血、祛除湿邪也是比较重要的具体治法。

一、汗法

汗法又称解表法,是指通过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或食物发汗解表、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宣肺散邪,以达到祛除在体表的六淫等邪气,从而解除表证的治疗大法。代表性的药膳,如辛温解表的姜糖苏叶饮、姜葱枣汤,辛凉解表的菊花茶,益气解表的黄芪苏叶饮,发表透疹的芫荽葱豉汤等。

无论采用哪种治法,都应注意不能太过,以免耗伤阴阳气津。有时候还要注意汗法与补法、下法、消法、清法、温法等其他治法的综合运用。

二、下法

下法又称泻下法,是指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或食物,通过泻下大便、荡涤肠胃,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肠排出,以此来达到攻逐体内痰、湿、水、饮、虫、石、积食、瘀血及肿块等病理产物结聚的治疗大法。代表性的药膳,如寒下热结的实明黄糕,润下燥结的郁李仁粥、松子仁粥、肉苁蓉粥等。

无论采用何种下法,应用时间过久都容易损伤人体正气,故运用时应以驱邪为宜,不可使用过度。

三、温法

温法又称温阳法,是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的理论确立的,是运用具有温热性质的方药或食物,通过温里、回阳、祛寒等作用,以使在里的阴寒邪气得以消散祛除的一种治疗方法。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本法多配伍温热食物,以使阳气得复。代表性的药膳,如温中散寒的荜茇粥、高良姜粥,温肾壮阳的羊肾苁蓉羹,温经散寒的胡椒汤等。

使用温法需注意食物的用量,当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随病证灵活调整变化。

四、清法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指运用具有寒凉性质的方药或食物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使在里的热邪得以祛除的治疗大法。代表的药膳,如清热泻火的竹叶粥、生芦根粥、五汁饮,清热解毒的马齿苋粥、栀子仁粥,清热凉血的生地黄粥,清热祛暑的绿豆汤、茶叶粥,清虚热的梨汁冰糖汤、羊肺汤等。

由于清法所用药物多系寒凉之品,容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不宜久服。临床上根据病情之虚实,邪气之兼夹,清法又常需与汗法、下法、温法、消法、补法等配合应用。

五、消法

消法又称消导法,是指运用具有消食导滞或化瘀破积、软坚散结作用的方药或食物,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以消除食积、痰凝、血瘀、痞块、积聚等病证的治疗大法。代表性的药膳,如健脾消食的萝卜羊肉汤、莲子猪肚、鲈鱼健脾汤等。

六、补法

补法又称补益法,是指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或食物通过补养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恢复人体正气、振奋机能、改善虚弱体质或低下的功能状态的治疗大法。无论外在形体,还是内在的精气,只要有不足的,都应该用补法来帮助恢复。由于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和不同脏腑功能下降、减退的区分,所以补法相应的就有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以及补心、补肝、补肺、补脾、补肾、滋补肝肾、补脾养心等。代表性的药膳,如补益肺脾的黄芪粥、猪肚白术粥,补肝血的炒羊肝、葱炖猪蹄汤、冬瓜薏苡仁瘦肉汤,补益气血的当归羊肉羹、熟地黄黄芪羊肉汤、南瓜牛肉汤,补阴的枸杞菜羊肉羹、白糖鱼肚汤,补阳的羊肉虫草膏、肉桂鸡肝汤,阴阳双补的十全大补鸡鸭汤、补益海参汤、枸杞羊脊骨方等。

补法能扶正疗虚,但也要根据具体病情对证使用,不得滥用,以免造成“闭门留寇”“误补益疾”等问题。有时又要根据具体情况,与汗法、消法等综合运用。

七、理气法

气为一身之主,运动异常时均可引起多种疾病。气病概括起来主要有气不足和气不畅两大类,气不足类证候的治法都在补法中,气不畅类证候的治法就属理气法的适用范围。

理气法,是指运用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的方药或食物,通过调畅气机、降逆平冲等方法,使气机郁滞不畅甚至不通,或气机逆乱、上冲无制,而引起脏腑功能紊乱的情况得以消除的治疗大法。适用于由气机不畅造成的气机郁滞、气逆不降等证。代表性的药膳,如疏肝行气的橘皮粥、梅花粥、茴香粥,健脾行气和胃的白术猪肚粥、香橼粥。

从大法来说,理气法实质上属“八法”中的消法。使用理气法时,首先应辨清气病之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八、理血法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各种致病原因往往导致血液运行不畅;或血不循经,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而形成血瘀、出血、血虚的证候,从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理血法,是运用具有活血、止血、补血等作用的方药或食物,通过活血、化瘀、止血、补血等方法,使血行不畅,或离经之血,或妄行之血,或血液空虚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的情况得以消除的治疗大法。理血法又分为活血化瘀与止血两种。血瘀宜活血化瘀,出血宜以止血为主,血虚应当补血,而补血法已在补益法提及。代表性的药膳,如活血化瘀的当归红花酒,止血的白及肺汤、脏连丸、藕米糕等。

活血化瘀剂虽能促进血行,但其性破泄,易于动血、伤胎,故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忌用。

九、祛湿法

湿邪是最常见和主要的病理产物之一。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湿邪导致的病证也是临床极为常见的情况。

祛湿法,就是运用具有祛除湿邪作用的方药或食物,通过燥湿、利湿、化湿等方法,使感受外来的湿邪或水湿内停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障碍得以消除的治疗大法。适用于湿邪在表或水湿内蕴引起的各种病证。

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所以在治疗上须结合脏腑辨证施治。代表性的药膳,如化湿和胃的藿香粥、扁豆粥,健脾化湿的茯苓粥、黄芪茯苓粥、莲子小米粥,清热利湿的瓜皮茅根汤、车前子粥,利水渗湿消肿的郁李仁薏苡仁粥、葶苈杏仁粥、鲤鱼冬瓜羹等。

针对具体病证,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治法,使之切合病情,方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v12cLjLRt8AZ+ZpVt+pQQeOn4LINxSwqQdDeGbQYC5diXGj4OhmY5ud+sD2483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