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重新认识阴阳

翻开《伤寒论》,我们看到最多的两个字应该就是阴和阳。放下我们固有的对阴阳的定义,无论是哲学、玄学还是人体部位的定义,我们重新回到古人的思维里,从阴阳的根源来探究阴阳的本意。

阴与阳这两个字在张仲景的思维中最为重要,贯穿始终。现代人一提到张仲景的思维就认为他是六经辨证,其实静下来看这个提法不准确,准确地说张仲景就是用阴阳辨证,六经是阴阳的进一步划分。《伤寒论》中很多条文都两两相对地以阴阳来思维,同样的症状或病情,发于阳与发于阴的辨证很多,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伤寒论》的阴阳辨证,随处可见,甚至第一卷《辨脉法》的最前几段话都是讲如何通过脉象来辨阴阳。在《伤寒论》正文的方证条文中,有的条文辨证精确到了六经的某一经病,有很多方证条文并没有精确到某一经,尤其是很多病经过汗吐下误治后成坏病,此时最重要的不是辨六经而是辨阴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诊疗第一步最重要也是必须要搞清楚的就是阴阳,是阴病还是阳病,每一个方证都必须准确无误。

究竟阴阳是什么,是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还是古人朴素的矛盾思维?我们不要急着下结论,反复翻几遍《内经》,对有阴阳的语句仔细读几遍,就会发现在《内经》里阴阳是古人表述万物的起源,一切外在变化的根源,又是古人用来分析世界的工具,又是一切中医治疗的依从根本。下面我们静下心来用心体会一下经典中对阴阳的定义。

我们把对阴阳的定义归一下类,先看如下一类相似的定义: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古人创造出阴与阳这一对概念不是单纯的哲学概念,更不是复杂的玄学概念,更不能把阴阳理解成矛盾论中的对立矛盾概念。阴阳是“万物之终始”,就是宇宙的诞生和终结是由阴阳所支配,“死生之本”,就是对于天地间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阴阳是决定生与死的根本。

我们再结合《道德经》等先秦的经典,反复阅读,用心体会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包括你与我甚至整个世界,我们如何来描述这一切万物?

就在我写作的当下,在我的书桌前摆放着一盆兰花,我该怎么描述这盆兰花?我描述它有细长的叶子,描述它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这一切的描述都是静态的,是局部的,当我们静下心来把思维与天地合一时会怎么来看这盆兰花?在我眼前的这个物体,它几年前来到这个世界,再过几年就会离开这个世界,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静态的画面来描述这盆花,而应该在动态中来描述。无论是描述这个世界,还是株植物,还是这株植物的一个叶片,都应该在动态中描述,只有在动态中的描述才符合事物的实相,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一切都是变化动态的。如果我们沉迷于某一个静态的局部,说明我们被表象迷惑了,坚固地相信只有自己眼见的为真理,这样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以此思维只会不停地否定而永不得真相。

当我们以动态来描述这个世界,会发现整个世界在周而复始的变化着,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从大处的一年观察,天地经历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天地间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都与天地一同经历这变化。由春到夏天地间温度越来越高,天地间越来越丰富,动物也开始活跃起来;由秋到冬天地间温度越来越低,天地间越来越凋零,动物也开始封藏起来。天地间的万物如此和谐的周而复始的变化着,这周而复始的变化内部必然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在引导着,这个力量就像人呼吸一样,或者像古代生活中的鼓风机一样,一张一合地运行着,从而引起天地的变化,这一张一合便是古人认为的阴阳。

人的一生也像天地一样,大的节奏变化是经历青少年的健壮成长和中老年的身体衰老,每一年人体也有变化,每一天,每一个呼吸,人体都在有节奏的变化,而主导着一切变化的便是这一张一合的阴阳。因此古人说阴阳是一切的源头,是天地的源头,是生命的源头,无时无刻不在主导着天地与生命的运行方向。用心体会“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天地间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在上下波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像正弦曲线围绕着坐标轴上下波动一样。古人不懂现代数学,因此古人用一个太极图来表示这种运动。这个运动也存在于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体内部,而且一切生命体的变化,无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都是因这个波动引起,甚至可以说这世界的一切都是这个波动的投影,这个波动的中心点或中心轴古人便称之为道(古人亦将整个波动的范围称之为道),而这个上下波动便是阴阳。因为天地间变化趋向中心点则可长生不衰,当变化背离中心点就会走向灭亡。中道即是谨守中心点、时时回归中心点的行为。因此古人认为天地间最珍贵的就是这个中心点的道,将一切离开中心点的变化引导使其趋于中心点的行为便是德。

用古人的数学(即数术)来表示,这个中心点或被称为一,上下波动古人用二到九表示,超过九就代表着毁灭,是不存在的,这个“一”是最宝贵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由于视角不同,古人亦把中心点定义为五,上下波动的两端分别用一二三四与六七八九,超过十或少于一都代表着毁灭,是不存在的,这个“五”是最宝贵的。河图与洛书都是以五为中心,其他数字罗列五的四周。

如果以坚毅的眼光盯着实体看,这世界太复杂,其变化也太复杂,用一堆公式也很难推测其变化。而如果放松下来看一切实体背后的气,是气生成了实体,维系着实体,主导着实体的变化方向,而气永远沿着同一个规律在变化,这个规律就是阴阳,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所以阴阳是一切的根本。靠近天地的绝对中心点是不可能做到的,每一个生物都有其偏性,人是天地间所有生物中离中心点最近的生物,为万物之灵,相对于其他生物而言人得气之全,草木得气之偏。人得病就是因为远离中心点超过了健康的范畴,这时候就可以用草木偏的气来纠正人体气的偏差。阴阳一方面是代表围绕着中心点的运动行为,另一方面古人也用阴阳来表达这种变化,在中心轴下方的运动称为阴,在中心轴上方的运动称为阳。由于视角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和下会有不同的定义,甚至连这个上和下亦可以改成左与右,左半部分为阳,右半部分为阴。故《内经》曰:“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的大部分篇章都是以天地四时的阴阳为切入点展开论述的,从天地四时的角度来看阴阳,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天地间气的特点为越来越充实,秋冬天地间气的特点为越来越衰减。就像人的呼吸一样,一年为天地的一个呼吸周期,春夏就是吸气,秋冬就是呼气。这是天地四时阴阳。

人体以应天地四时亦有阴阳变化。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

“阳注于阴,阴满之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就是说外界的气进入人体为阳,内里的气外出为阴。或者抑制人体的气外出为阳,促使人体的气外出为阴。“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这里的“内”是动词向内之意,“出”亦是动词向外出之意。人体每时每刻都在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这种交换主要通过呼吸进行。人体的气在任何时刻都不可能处于有进无出或有出无进,这里的阴阳是相对的,即人体总体的气越来越实我们就说是阳,即阳道实;人体总体的气越来越虚我们就说是阴,即阴道虚。天地阴阳以外宇宙进入地球的气越来越多为阳,以地球向外太空消散的气越来越多为阴。阴阳应用于人体,外界进入人体的气越来越多为阳,人体向外界散发出去的气越来越多就为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如果一切都是静止不动的,那就不会有这个世界,因为不动代表着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产生不了这个世界。中国文化的起点是从客观地观察天地的变化而来,中国现存最早的经典《易经》就是详细记载天地间各种变化的书,这变化的初起点就是“一”,它与道一体两面。

我们观察一下人的变化——呼吸。人有呼吸则生,无呼吸则死。人从开始有了呼吸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呼吸是气在人体出入变化的表现,伴随着气入的吸气与气出的呼气,人体的一切变化才开始,这一呼一吸便是“二”。人是以一呼一吸为一个小周期变化的,人的气也会随着天地之气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这也是一个周期;人的一生经过生、长、壮、老、已也如同呼吸一样是一个周期。天地亦是如此,一天以日出日落为一个小周期,一年以春、夏、秋、冬为一个大周期,古人还认为六十年一甲子的循环为一个更大的周期。这阴阳之间不停的周而复始的转化运动便是“三”,就是这“三”生出了一切变化。一切变化如果不是因为出入的周而复始则不可能产生,在这个周而复始的变化中,我们把气入的过程称为阳,把气出的过程称为阴,吸气必然是从最外边往内发生,而呼气必然是从最内里向外发生,因此万物负阴而抱阳,这阴阳的交换便是冲气,冲气以为和。仔细用心体会一下人体的变化,仔细观察一下世界的变化,是不是这样子的。中国文化是研究天地间一切事物共同的变化规律,而中医就是这个规律在人体中的表现与应用。 CKZf/cF6ZOmFBZkQsv5Cwu4Ko23wBv4pIxgP9QzpA37e9WhuvMkVpzgiQ6B5YwN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