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经典中的阳脉与阴脉

阳脉为寸脉,阴脉为尺脉

《伤寒论》中多次提到阳脉与阴脉,如“阳浮而阴弱”“阳脉涩阴脉弦”“脉阴阳俱微”,这里的阴阳不是指人迎气口,而是指寸和尺,这在《伤寒论》中有明确的记述。我们读一下《辨脉法》,“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对这一段不要过度思考,静心读就会知道张仲景所说的阴脉为尺脉,阳脉为寸脉。

寸脉为阳,主卫气候表;尺脉为阴,主营血候里

“呼吸者,脉之头也”。在古人的思维里,人的脉搏是由于呼吸产生的。我们先不理会西医的认识,而是静下心来去观察天地:天地间,水的波浪是由风吹动的,同样道理人体内的血液是因为呼吸气的鼓动而周流全身。所以肺为脉搏的搏动提供了原动力,肺经原穴太渊处的寸口脉可以诊断身体气血的问题,我们要细细地体会气血在寸口脉的运行。人体所有血液总称为营血,《灵枢·经脉第十》记载了营血在手太阴肺经由胸腹流向四肢末梢,营血属阴在经过寸口脉时,由尺部向寸部流动。人体还有呼吸之气,《灵枢·本枢第二》记载了人体经脉的气如何从四肢末梢一步一步地聚集入于内里,卫气属阳在经过寸口脉时,由寸部向尺部流动。所以人体在寸口部的气血运行状况为营血由尺流向寸,卫气由寸流向尺,营血在脉管的底层流动,卫气在脉管的表层流动,如此则“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这样脉管的底层流动的是营血,尺部是营血的根源;脉管的表层流动的是卫气,寸部是卫气的根源。我们体会一下人体的气血,就会知道经典的记载是正确的,且不矛盾。相对于寸脉与尺脉而言,寸脉为阳,主卫气候表;尺脉为阴,主营血候里。我们可以通过寸脉候表的气血状况,通过尺脉候内里的气血状况。

假设一个病人两尺脉微,即两尺脉芤而无力,大多情况下能明显摸到尺脉的脉位塌陷,这反映出病人内里气有余而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热,会表现出内里虚热,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无论怎么治疗都需要注意照顾尺脉,这种内热李东垣则认为是阴火,“火与元气不两立”,这种火不可清,需要辨证治疗,有时需用益气的甘味药填补气血则燥热自除,有时需要用滋腻之品填补使营血充足而热自除。

假设一个病人,两尺脉沉细,则代表病人内里气营血不足,需要进一步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表证之脉

假设一个病人两寸脉微,这里的微是指脉象浮弱,即浮取能摸到一层微弱的脉,轻轻按,脉无力,按之指下空空,说明病人当下卫气在表不足,或表中风未解,往往会比较怕冷,这时候治疗需根据整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益气固表或调和营卫的方药,或用矿石类的固涩药,或益气固表,或用桂枝汤类方调和营卫。

表邪未解在脉象上会有两个表现:第一,有一部脉浮,即寸关尺有一部脉鼓起,像一个隆起的小包,脉搏表层有力,下按无力。刚刚起的表证脉浮会出现在两寸脉,随着误治表邪入里,浮脉的位置也会随之由寸脉转到关脉、尺脉。第二个脉象特点就是寸脉微。

里虚之脉

很多人说两尺脉中,左尺候肾阴,右尺候肾阳,或左尺候肾,右尺候命门。肾有两个,左为肾、右为命门的说法未见于《内经》,最早见于《难经》,就诊法上定为左尺候肾、右尺候命门最早见于《脉经》。就部位而论,两尺脉候下焦腰肾,若通过脉诊候人体的气血状况,则两尺脉就是候内里气血的状况。我这里并不是说两尺脉候肾是错的,若要以《伤寒论》的视角观察人体,两尺脉就是候内里的气血。若以后世一些医家的视角观察则两尺脉主肾。当两尺脉虚大时,后世医家会辩证地看待:若左尺较虚大,有时后世医家会认为肾为藏精之处,脾为生精之源,多用益气健脾的甘温药而愈,有时后世医家亦会多用滋腻之品峻补而愈;若右尺脉虚大,有时后世医家会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用一些滋补的甘味药少佐以温通之辛味药而愈;当两尺脉沉细滑利时,有时后世医家多用补肾的如地黄之类甘寒黏腻之药而愈。这些补肾的方法其实就是根据各种人体的状态,辨证治疗,使内里气血充足,只要人体内里气血充足,两尺脉就自然充盈。

表与里的虚实在《伤寒论》中非常重要。尺脉弱的时候,无论选择发汗还是下法都需要谨慎,或者在选择汗法与下法的时候要照顾到尺脉弱的因素。寸脉微说明有表证,在脉象还很躁动的时候,需要先辨证解表,然后才有接下来的治疗,否则表邪不去会一直影响内里。很多久治不愈的疑难怪病,往往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表邪长时间不解所致,很多方剂也只有在确定没有表邪的情况下才能应用。临证摸脉表与里都是必须要明确诊断的。 IZGeNG1VmSA4n0UKhuuY2Rdw3anSQ2+q0D8hherV6jztp81NPSkA0H0edAL+CdI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