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平脉法中的脉学精华

摸脉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脉诊摸出病人患病的病名,另一种是通过脉诊更清楚地看清疾病的真相。

能摸出病名的摸脉方法以《濒湖脉决》为代表,类似于全息理论的指导。细细地记录双手寸关尺的脉学特征,任何一个脉有微细的变化,都会反映出相应的部位有相应的变化。这种诊脉方式稍加训练,就可以做到不需病人开口,便能说出病人大体的不适症状,如果摸脉足够精细,甚至可以做到直接说出病人的西医检查数据。这种脉法如果用于临床,往往会给病人一个较强的震撼,可以快速地让病人佩服医生,因为病人不开口直接说出病人的不适确实挺让人意想不到的。这种震撼就如同我们看到一个盲人不借助外物可以自在行走,因为在我们的常识里确定:人看不见是不可能通过其他感受系统来准确地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我们自己如果蒙上眼睛走路只能摸索着缓慢前行。可是如果一个盲人,因为不能用视觉来获取外界环境信息,只能发展其他的听觉、触觉等系统来代偿视觉的能力,久之就能发展出强大的听觉、触觉系统。同样的,如果我们自愿舍弃中医的问诊系统,发展脉诊与望诊的代偿能力,久之手指会越来越灵敏,便可以通过摸脉摸出病人的很多不适症状,望诊经过训练亦可以看到很多别人不注意的细节。这种脉诊方法作为茶余饭后的玩耍无可厚非,但是失去一个感官而发展另一个本不该如此发达的感官,这种行为是不明智的。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四诊合参。而且如果用简单的问诊就能得到数据,我们没有必要非用另一个费劲的方法来获取。很多人会说作为医生病人不说话便可以说出病人的不适,这样快速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难道不好吗?如果是用自己的真诚换取的医患之间的信任是我们该学习的,这种建立起的信任是长久的。如果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我掌握了你不具有的信息,神话这个不对称的信息,以此来取得的患者信任是不长久的。因为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建立的医患关系往往不是相互的信任,而是病人神话医生,病人以为遇到神医,会对医生有过高的预期。而长期的临床让我们知道,任何医生也不能像神仙一样对所有的疾病都轻松搞定,有很多疾病是不易康复的,而这些病人如果对医生有了过高的预期,但疗效却低于这种预期,病人反倒不再信任医生了。因此以神话脉诊来取得病人的信任是不长久的,非智者所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只有真诚地通过四诊合参来给病人看病才是长久之计。

再说另一种脉诊方法。脉诊不是为了摸病人的症状和病名,那脉诊究竟是摸什么?目的只有一个,脉诊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疾病的真相。这个真相不是指究竟是什么病名或者什么有形的病理变化,而是无形的气的运行状态。

我们通过人迎气口脉法知道人体气的大的状态,还需要更进一步地知道人体气的具体状态。通过人迎气口脉法所得到的人体状态相当于我们知道了当下天地间的时节,是春夏还是秋冬,这个状态可以通过人迎气口脉法清楚无误地表达。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知道天地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刮风还是来寒流,有没有下雨等。《伤寒论》开始就是太阳中寒、太阳中风等概念,太阳中寒就是说病人当下气血状态为太阳病的状态,同时又有了寒象,就相当于天地间夏天来寒流了;太阳中风就是人体当下气血状态为太阳病的状态,同时又有了中风象,就相当于天地间夏天刮大风了。六经皆有中风与中寒,同样的寒邪,夏天和冬天的寒是有差异的,人体气血处于夏天的太阳状态受寒与处于冬天的少阴状态受寒是不一样的,或寒邪引起人体处于太阳的状态还是处于少阴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表现在病人的状态上,同样在治疗上也不一样。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看病上的应用就是以取象比类的思维把人体当下的状态与天地间的状态相比类,没有任何概念的介入,是最直观的感受。

关于如何进一步知道病人当下邪气的性质,已在《伤寒论·平脉法》的第一段作为概括性提出了。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很多文献学者通过这篇的文辞与《伤寒论》不同判断非仲景所写。但我反复阅读相关文献,如果说在所有的诊断方法中找到最有可能是张仲景所采用的,我觉得就是这一条了。最确凿的证据就是王叔和所著的《脉经》中有专门一篇名为“张仲景论脉”,其所收录的就是这一段。王叔和作为晋太医令如此权威,且甚至很有可能王叔和就是张仲景弟子,在博采古脉法时所收录的张仲景论脉是绝不可能出错的,这一段脉论可以说是张仲景独特的脉诊精华。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我们细细地品品这几句看张仲景所体会到的“道”我们是否能够如实地体会到。这里再强调一下:对于经文的学习,不能用紧张的大脑去死磕,而是要放松下来体会。千万不要用数据来分析,也不要用逻辑来推理或用概念来定义,要用心来感受。如以“风则浮虚”为例,当人体的状态与自然界风大的象一致时,感受人体处于中风时体内的气血状态,感受这种状态表现在脉管中的特点。中医是体悟之学,一定不要去强硬的思辨。下面我们就逐一感受一下。

风则浮虚: 感受一下全身心沐浴在暖风里,这里的风是单纯的风邪,不会感觉到任何寒冷,如果风中有寒邪会影响我们对中风的体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全身是松软的,经脉中运行的气也处于松软的状态,体会一下指下的感觉,就是在脉管的表层会有很松软的感觉,这种感觉如同手指按在海绵上一样。

寒则牢坚: 感受一下身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全身会拘紧僵硬。那么脉中的气也会很拘紧,表现为在脉管的表层会有很坚硬紧绷的感觉,这种感觉像是手指按在石头表面。

风与寒是相对的感觉,是脉管表层压力变化所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如果脉管表层松软,像松缓的皮筋一样,就是中风;如果脉管表层拘紧,像绷紧的皮筋一样,就是中寒。六经皆有中风与伤寒,风和寒是临证时必须要明确诊断的,不能笼统地说风寒,这两个邪气无论是病机表现还是治疗方法都是相反的,辨不清楚,用药很容易加重病情。

沉潜水滀,支饮急弦: 水滀和支饮是中医认为的两种病理产物,是水的两种状态。

首先说人体正常情况下气脉畅通,任何代谢产物都会随着气脉的运行通过汗、二便等通道排出体外。当各种因素导致人体气脉不畅就会产生水滀或支饮。下面用古人取象比类的思维来体会这两种病理产物。

自然界中的水滀就是池塘,我们体会一下这种状态:体内如有某一片区域聚集了很多水,病人就会有相应区域沉重的感觉。当风吹过池塘会形成层层波浪,同样当人体的阳气吹拂水滀时便会出现心悸、头眩、身 动等表现,这种水滀在脉管的搏动中就会表现出像脉管的底层有水的感觉,即我们摸到脉管后用力按压,在脉管的底部会有宽大有力的脉力,此即沉潜水滀。

水滀脉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会在脉管的中部摸到沉沉的搏动,手指按到脉位的中部会感觉有脉搏把手裹住;第二下按到脉管中部后,脉力会变得比较宽泛;第三,当指力下压脉管到一半左右的力度后,其他的所有脉象搏动都是正在指下,会感觉到指下有明显的反抗、向上抬举的力量,而沉潜水滀的脉象感觉不到这种对抗,而是脉搏从手指底下滑过,从手指的尺侧流向桡侧,就如同我们把手指放在流动的河水中的感觉一样。

支饮相当于自然界河流的支流中有瘀堵,使得支流中的水不能通畅地汇入大河。在人体就是痰浊等郁滞经络的状态,表现为某一部位郁堵的胀痛、沉重满闷等,脉象上也会表现出气血郁滞的象,这就像将自来水管末端堵住的感觉,这种脉管因不通而表现出压力增大,指下感觉就是如绷紧的琴弦一样,往往会在寸关尺的某一个点摸到一个如豆大的疙瘩般的硬点,这个点便是郁滞的部位,其他脉会感觉像绷直的一条线在上下跳动,此即支饮急弦。

支饮脉也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脉搏比较有力地搏击脉管的上壁;第二脉搏比较短,因为比较短所以会形成像摸到羽毛的感觉,中央比较窄而坚硬,左右两边比较软弱无力;第三很多时候脉搏由于很有力地撞击脉管的上壁,会在脉管的上壁形成声波样的震动,如同我们手摸到震动棒的感觉,后世形容这种感觉如轻刀刮竹。

水滀就相当于后世所说的水病,支饮就相当于后世所说的痰病,两者合称水饮或痰饮。

动则为痛: 中医常言“不通则痛”,其实如果病人主诉以疼痛为主,一方面反映出人体气脉运行有不通之处,另一方面人体的气血与不通的地方发生强烈的正邪相争,人体的正气奋力地去攻冲引起不通的邪气,这种正邪相战越剧烈疼痛得越剧烈。正邪剧烈的抗争表现在脉搏上就是脉搏搏指瞬间非常快速有力,痛甚者脉搏搏指如同爆炸一般。大声读“动”这个发音,在声音中体会这个字。轻轻的敲门声为“咚”一声,用力打击的声音就是第四声的“动”的感觉,取象比类,人体脉管中的气剧烈撞击手指的感觉就是“动”,因此动则为痛。

动则为痛与支饮急弦都是不通畅的象,指下脉管的感觉很相似,都是弦脉。

支饮急弦是因为有痰堵住了经脉,其脉力的特点是在脉搏搏起到最高峰的时候急象最明显,是在脉管的上壁急剧的撞击;动则为痛是气道的不通顺,其脉力的特点是在脉搏刚刚要搏起时有很明显的急促感,是在脉管的内部急剧的撞击。

数则热烦: 感受一下人烦躁时的状态。人烦躁都是因为外环境不如意,同时人的根基不牢固感觉不如意的外环境让自己有危险,故而焦虑地要去改变外环境。就像一个人关在牢笼里,发了疯似的要挣脱牢笼的状态,这时候的脉象特点就是脉搏如滚开的沸水般的感觉,脉搏在搏起时非常急躁,故数则热烦。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这六个纲领性的脉诊是用来测量脉搏搏指的感觉,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脉搏从容和缓,无明显的浮虚、牢坚、沉潜、急弦、动与数。

当人体的正气与外邪交感,首先会有虚实的变化,即浮虚与牢坚的中风与中寒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的基础上或兼有其他变化,当相兼时仲景用两个邪气相搏来形容。能引起人体气变化的邪气种类无论多少,而人体内气的变化永远逃不出这六个纲领。“邪不空见,终必有奸”,人体只要感受了邪气,必然产生相应的症状,也必然会在脉诊中体现出来。只要感受寒邪,身体某部位必然表现出拘紧感,其脉象也必然会有拘紧的寒则牢坚的象,这个牢坚或者六部脉都有,或者只在某一部或两部脉中出现,我们必须找到这个奸的所在,如此脉证相应则诊断明确。这种明确的诊断是客观真实地看到、感受到,而非猜测或推理出来的,因此准确真实。读者朋友不妨再仔细读一读《平脉法》记载的这段脉诊精华,有很多深意是没办法用文字来解释的。

西方人做学问,先要把每一个概念设定清楚,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定义明确之后再进行探讨,这样大家在讨论时所说的同一个名词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古代的中医很重视人的体会,并没有形成严谨的探讨体系,同样一个描述脉的概念,往往有多个定义。比如说弦脉,教科书上说弦脉主肝胆、主痛症、主痰饮,这就给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临床中摸到了弦脉究竟主什么?这就是因为概念不清晰造成的误解。这三个病症虽然都用一个弦脉来表示,其实这三个病症的脉象感觉是不一样的。可以说这三个病症实际上是三种弦脉,而这三种感觉我们都用了一个词——“弦”。当一个医家说脉弦时,很难知道他到底是在说哪一种弦。在中医里,几乎每一种脉象都有多种定义,这就造成了脉学在学习与应用上的误解。王叔和都感慨这些混乱的脉学定义,造成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我们接下来会尽量客观地描述脉象,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定义我们会将其区分,这样有利于精确体会。我们要准确地学习古人的脉法,不能用西方的概念来推理,这只会给学习脉诊造成混乱,用心去体会,就能清晰地知道医家所描述的脉学概念的真实含义。

很多人总觉得脉诊很难,或者脉诊不够客观,其实如果形成中国人所固有的取象比类的思维,你会发现脉诊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客观的。只要找几十个病人,反反复复摸脉,体会什么脉会有什么样的证。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来看病人,绝大多数病人描述的症状与脉搏的感觉一定相统一,属于同一个天地之象。学习脉诊最难的是去除名利心,只要心是公正的,思维是取象比类的,稍加练习,便可运用自如。

天地的变化不外乎两个方面:春夏秋冬四时节气变化与刮风下雨高温降温等的气候变化。人体气血状态也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代表四季节气变化的气血太少与阴阳,这个用人迎气口脉法来测量既简单又准确;另一类是代表气候变化的气血与外邪的交感,这个用脉诊的搏指感觉可以准确简单的测量。放松下来体会脉象,这真的不难。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最简单最真实的看病方式,天地间的一切改变皆因四时节气与以寒热为代表的六淫之气,因此真实地观察天地,就是观察当下究竟是春夏秋冬的哪一节气与当下的天气情况,同样身体一切病理变化的根源皆因六经气血状态及以风与寒为代表的各种邪气。因此,简单说六经辨证就是看当下人体的变化相当于天地的哪个时象,是夏天降温了还是冬天降温了,是夏天刮大风了还是冬天刮大风了,等等。 61aKribh1wM4+pDNYeW8uAs4+QC93g2JnYfCWkn1QFSfXF4CkPXXzr0OQLc82L8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