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六经脉法

我们要想知道现在天地的季节,很简单,只要放松下来感受一下外界的空气,看一下四周自然的景象,就知道了,很准确,但却很难言说。这种“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的准确判断源自于心的清明与长时间对周围的观察体会。但是有时候这种认识在心不清明的状态下很难公正判断,故古人找了一个准确的可测量的方法公正客观地判断当下的季节,古人的方法是在一个空旷的场地里立一个日晷,立一个固定长度的杆子,通过日中太阳照射日晷影子的长度精确地测量出当下的季节,这种测量准确无误。

我们观察人体也是如此。一方面要静下来,通过病人描述的不适感觉来客观地感受病人的身体状态,判断当下病人所处的六经病的状态。另一方面,必须要找到一个非常准确的测量标准,来准确地测量出病人当下的病态,而且这种测量方法必须便于操作且绝对客观准确。如果我们能静下来读经典就会知道这个准确如日晷的测量方法就是脉诊。我们看《伤寒论》每一篇都写的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证即证据,就是用脉准确地“测量”出当下的病态,然后在人体找寻到相应的证据也同样证明了脉诊的准确,那下一步就可以探讨如何治疗了。

看一下《伤寒论》的书写体例,有很多条文都是先说某某病,然后再说某某病当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时该怎么治疗。就是说张仲景是有办法先明确知道这个病人是什么病的,然后才有进一步的辨证论治。如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应用,张仲景是先知道这个病人是太阳病,然后是太阳伤寒用麻黄汤,中风用桂枝汤。那怎么知道这个人是什么病?提纲证是绝对不可能用于判断病的,那一定是脉诊,而且这种脉诊必须能够给绝大部分的疾病准确地定位出究竟是哪经病,而且这种脉诊不是张仲景发明的,是古脉法,只是张仲景运用得最纯熟。

在《内经》《难经》《伤寒论》中提到的有关诊断六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浮沉分阴阳的六经脉法,另一种是人迎气口对比诊六经法。

以浮沉分阴阳的六经脉法

先说第一种以浮沉分阴阳的六经脉法,以《伤寒例》里的记录为代表,我们说一下这个脉诊的始末。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首先说明《伤寒例》一定不是《伤寒论》原书的内容,是宋臣在整理《伤寒论》的过程中,在其他医书中搜集到有关张仲景的论述,把这些论述汇集形成的《伤寒例》:“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这种脉法以浮沉分阴阳,脉浮就是阳病,脉沉就是阴病,然后再根据脉浮兼见的不同脉象分三阳,脉沉并兼见的不同脉象分三阴。这种方法的问题是有很多病人脉象并非尺寸俱怎样,如果尺寸不一致是否就没办法分阴阳了?再看看《伤寒论》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等等,有很多的条文说明太阴病可以脉浮,太阳病可以脉微,更不用说还有如桂枝汤脉证的阳浮而阴弱之类的条文很多,因此我们初步判断张仲景应该不是通过整体脉的浮沉来作为六经脉法诊断六经的。

不过先别急着下完结论就匆匆了事,我们再进一步深入地探究一下这种浮沉分阴阳的脉法。这种脉法在《难经》与《内经》里都有,最系统的论述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 ;太阳之至,大而长。”虽然这段文字与《伤寒例》的文字有差异,但从整体来看所描述的应为同一种脉法,只是描述的方式不同。

我们进一步分析这里的脉象所反映的六经状态究竟是什么,与《伤寒论》的六经是否一致?以“厥阴之至”来分析一下,《至真要大论》中当病人脉象显现厥阴之至的时候,病人的症状表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这两段与厥阴之至有关的症状与《灵枢·经脉》所描述的脾经与胃经的是动所生症状几乎一致,因此这里的厥阴之至是脾胃病,与《伤寒论》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完全不是一回事。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我们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来判定对错。这种观点的不同只是因为描绘疾病的角度不同,我们要搞清楚他们究竟以怎样的阴阳视角来观测疾病,角度虽然不同但都是对疾病客观公正的观测。《至真要大论》所用的阴阳是“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用这种方法测量出来的阴阳,厥阴不是代表数量上阴到了交尽状态,而是代表了木克土的土病象,是用象来分阴阳的。

人迎气口对比诊六经法

第二种是人迎气口对比诊六经法。《内经》里最重要的阴阳六经诊法,提到次数最多,多次上升到很重要的地位来提的就是人迎气口对比诊六经法。

关于人迎气口脉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很多,主流的认识为人迎脉的位置在喉旁动脉的人迎穴位置,气口为手太阴寸口位置。在我的第二本书《拨开迷雾学中医2——〈灵枢经〉针灸入门》里详细讨论过这个认识的错误,详细探讨了人迎气口脉的发展过程,在这里我不想再多讨论这个问题。接下来我所谈论的人迎气口脉法不仅在经中有真实的记载,而且是我静下心来读经典文字所形成的摸脉方式。将这套脉法所得到的六经结论应用到临床中,可以准确无误地反映病人当下的状态,用这套脉法能够清晰地认清人体,并高效地运用经方原方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这套脉法之于我,就像我看一下钟表就知道现在的时间一样。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人迎气口的具体位置,古代大部分临床大家都认同《脉经》中引用的《脉法赞》所记载的“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有这种认识者包括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等,而认定人迎为喉旁动脉的多是一些注解经典的文人。王叔和的《脉经》首先是一本文献集成,在这么大部头的文献集成里,只记载了“人迎气口为左右手关前一分”这一种说法,而且《脉经》中人迎气口出现多次,所有与之有关的脉诊文献都一致地把定位指向关前一分的位置,因此在王叔和的认识里,关前一分为人迎气口位置是不需要考证的,在当时是没有异议的。

“关前一分”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们不需要采取非常刻板的标准化的定位,因为人胳膊的长度不同,很难分清一分究竟的长度,如果我们回到古人的思维里来认识就容易多了。桡动脉搏动就是古人认为的肺经气血的搏动,古代人认为经脉就如同河流一样,我们摸一下脉管底部组织,就相当于河流的河床。动脉底下是桡骨,桡骨的末梢有一个高高的鼓起名为桡骨茎突,这个茎突所在的位置就是关。茎突到手腕的位置是桡骨与腕骨的连接处,这里由于骨连接形成一个很宽的间隙,这个间隙的长度大约一寸,这个一寸长的口子就是寸口。这个位置由于有个间隙,河流流经间隙便汇集成渊,故又名太渊。关前一分,就是寸和关之间的位置,就是过了桡骨茎突之后刚到寸脉的位置。经脉经过桡骨茎突就相当于河流流经到了一个小山上,一过桡骨茎突地势陡降,就相当于河流经过小悬崖之后形成的小瀑布,这个陡降的位置就是关前一分,河流陡降之后汇集于寸形成太渊。不要总是怀疑自己摸脉的位置准不准,每个人都可以准确地找到关前一分的位置,这是人命之主,是判断气脉走行的关键位置。

找到了“关前一分”的位置,我们双手同时摸关前一分的脉搏,对比两手脉搏的大小。通过左右手经脉中的气血多少来判断阴阳是如何相倾的。我们将关前一分位置的脉搏压至“波动最强大的力度”来感受两手脉的大小,有人轻轻一压脉搏就很大,再用力按压反倒脉力变小;有人需要压到很深的位置脉搏才变最大。总之就是要让脉搏在指下充分展开,互相对比,如果左手脉大则病在阳,右手脉大则病在阴。左手脉大说明病人正处于阳道实的状态,右手脉大说明病人正处于阴道虚的状态。这里的左右手是指病人的左右手而非医者的左右手。

病人的主观不适症状越重,说明病人的阴阳相倾越重,左右手的差异越明显,越容易轻松准确地区分出左右手关前一分的盛衰。相反,如果病人没有特别明显的不适症状,说明病人阴阳相倾较轻,左右手的差异就很微小,需要细心摸才能判断阴阳的盛衰。至于病情的轻重,我们需要通过病人脉象的胃气情况判断,不能以阴阳相倾的轻重判断病情的轻重。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通过摸脉判断出病人是阴病还是阳病只是诊断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知道气血的多少,如果阳病同时气血特别多就是阳明,气血比较多就是太阳,气血比较少就是少阳。同样道理,如果阴病同时气血比较多就是太阴,气血比较少就是少阴,气血特别少就是厥阴。判断气血多少的方法就是通过“关前一分”的大小来判断:

如果关前一分特别大,说明气血很多,如果是阳病就是阳明,是阴病就是太阴;

如果关前一分中等大,说明气血中等多,如果是阳病就是太阳,是阴病就是少阴;

如果关前一分特别小,说明气血特别少,如果是阳病就是少阳,是阴病就是厥阴。

“盛”字为容积大小的计量单位,一盛、二盛、三盛分别代表特别少、中等多、特别多。

这里的问题来了,由于人和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很难以一个标准的大小来定义为标准的一盛大,就如同我们不能用固定的尺子来测量人体穴位的位置,而要用同身寸来定位。我们也需要在脉诊中找到同身标准盛数,这样以便于对比究竟是一盛、二盛还是三盛。

那究竟怎样来定标准的一盛脉的大小呢?我们在经典和相应的古籍中找不到答案。既然在古籍中找不到,我们就需要在临床中自己摸索。在临床中先通过病人的描述症状判断是哪一经病,然后再摸脉,记录关前一分的大小以及其他脉的大小,再按照这一经病治疗,病人服药后如果对症则记录下来。比如我们通过病人描述的症状判定是非常典型的少阳病,非常像春天气郁的象,并且按照少阳病给病人开柴胡剂方后得到的反馈非常好,这说明病人就是少阳病,这时就可以详细记录下病人的脉象特征。用这种方法要不了太多的临床案例就可以找到关前一分的标准盛数。我通过长时间的大量临床总结出来的规律是这样的: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二盛,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就是三盛,如果明显小于关脉就是一盛。注意这里的比较是“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不是寸与关的比较。我们通过无数次的验证,这种方式准确无比,以此脉诊诊断六经病简单,指导经方应用疗效极好。

下面详细说一下人迎气口脉的诊断流程。

首先找到患者左右手“关前一分”的位置,适当用力将关前一分的脉搏压至“波动最大最强的位置”感受这个波动,此时对比左右手波动的大小,如果左手脉大就是三阳病之一;右手脉大就是三阴病之一。

再对比患者“关前一分”与“关脉”的大小。假设病人左手脉大,我们再对比左手关前一分与左关脉的大小,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说明人迎三盛,病在阳明;如果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说明人迎二盛,病在太阳;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说明人迎一盛,病在少阳。同样道理,假设人迎气口对比病人右手气口脉大,我们再对比右手关前一分与右关脉的大小,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说明气口三盛,病在太阴;如果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说明气口二盛,病在少阴;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说明气口一盛,病在厥阴。

多找几个病人摸一下,很容易就能熟练掌握这套脉法,快速准确地判断六经,把握人体大的状态。再通过病人的表现和两手寸关尺的脉象综合判断出病人当下的状态,再选择相应的经方加减治疗。判断六经是诊脉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人迎气口脉法在《内经》中是非常重要的诊法,需要斋戒沐浴后,择正阳之日,选择密室,经割臂歃血的发誓之后才能传授,因此这个脉法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a434n/S7KpOYgGEZom7K3bXMW3WcM55jt4Wx1z+35ErWa+yOwjNZkD5eog3DBl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