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初叶起,我与沈绍功学长多有交往。沈学长为中医学科与学术建设贡献颇丰,先是辅佐焦树德与路志正,出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后继任该二级学会主任委员。沈学长既重视临床实践又拓新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与我共同组织协调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于行业开创了良好的局面。沈学长一生也曾遭遇坎坷但对事业矢志不移朝向光明;沈学长敢担当,法儒学,常知足,顺自然。后虽年迈但勇于面对疾病而坚守明医之德,求和善以治身治心并重。沈学长确是我心中敬仰的中医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让吾辈互相勉励将其做人治学之道传于后学。
21世纪,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健康理念正面临着重大变革。以还原论为主体的西医学正在从诊治“人的病”向关怀“病的人”转变。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医学研究不仅要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医疗需求和获得实在的疗效,更要提高生活满意度与生存幸福感。循证医学提出的在取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诊疗方案,值得中医借鉴,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晚近叙事医学兴起,重视情绪情感、认知心理的观察与化解,让医生与患者逐渐成为道德的共同体。现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实现健康促进与医疗活动中的道德至关重要。人性的升华将医德理解为对医生单方面的品格塑造和职务奉献是片面的,其实应把医患关系从“道德异乡人”过渡到“道德共同体”。这是一个进步的历程,是和谐之旅,也是患者与医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中医药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土之中的整体医学,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原创成就与原创优势及整体思维模式、多维恒动的关系本体认识论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广阔天地。为此,中医药学科建设要弘扬我主人随的理念,重视传承和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沈绍功学长行医50余年,坚持“一切服务群众,一切为了临床”,强调“疗效是硬道理,辨证要准,论治应活”。他祖传师授,幼承家学,又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创新,毫无保留地将沈氏女科的精髓推广应用,是卓有建树的著名中医临床大家。今其弟子将其治学与临证思路以讲稿的形式,编纂著述,实为后辈学人之幸事。本书是涉及中医学全科诊治的基础与临床著作,不仅有临床辨证、遣方用药的经验与技巧,更有诸多理论创新,其中强调辨证重视舌诊,创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深化临床诊治思维,总结临证巧治方法,诚为提高临床疗效的佳作。近闻《沈绍功临证经验辑要》将出版面世,甚感欣慰,庆梨枣之寿世,谨志数语爰之为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央文史馆馆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甲午仲夏
学术流派的传承在中医药长期发展中独具特色和优势。很多新学说、新治验的诞生都伴随着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众多学术流派及医家的质疑和争鸣亦时有涌现。2013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沈氏女科名列其中。沈绍功教授为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秉承650余年的家学,继承中不断创新,在临床50余年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了沈氏女科的优势,使沈氏女科不只是局限于妇科病,并能拓展至临床各科。本人与沈绍功教授共事50余年,深知他学验丰富,辨证精要,论治规范。难能可贵的是,他疏方灵变,多有圆机活法;经治病证,效验卓著,深为同道和广大患者所赞佩。
沈绍功教授毕生为医,勤勉笃学。他在深研沈氏女科的基础上,重视传承创新,博采诸家之长。其为人爽朗豁达,力求以“仁心仁术”处人处事,这是众口交誉的。
欣闻沈绍功教授的弟子们将其临证讲稿整理纂辑,汇编成《沈绍功临证经验辑要》一书,其学术继承人韩学杰与沈绍功教授的哲嗣沈宁贤侄等光临我的办公室邀请撰序,翻阅后受益良多。其中如“95味妙药”和“52首奇方”等皆为沈绍功教授多年诊疗经验总结所得,有助于中医临床后学快速提高临床疗效;“38种巧治”与“全科治要”充分体现了沈绍功教授不独擅长妇科,对内、外、儿、五官、皮肤、骨伤、肛肠、肿瘤等诸科皆有独到见解,书中所载诸法同仁们可在临床中实践。
沈氏女科在沈绍功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今日之成就,实乃幸事。韩学杰等众弟子积极整理老师经验,通力编纂成书,体现了他们专心致志、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对发展沈氏女科及丰富中医诊疗体系均大有裨益。值此书即将付梓之际,见沈绍功教授学术思想得以总结,众弟子倾心传承,相信沈氏女科一定能惠及更多患者。欣慰之余,特撰序荐介此书。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国医名师
全国古籍领导小组成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年8月于北京
当今的主流医学是在还原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检测手段,故科室越分越细,疾病却越来越多,医生认为这是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治疗方法和手段更加精准,但人们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却越来越重,因为病人面临着看病需要去数个科室的窘境,既不方便,疗效也非预期。全科是中医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的优势。只要把内科辨证论治的基础打好,除了需采取外科手术办法,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肛肠、肿瘤9个科系都能汇通和关联,且治疗也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以中医首先要做到精于内科,就是精在辨证论治,辨证要准,论治要活。内科精了,全科就通,就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沈氏女科全称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自明初至今已传承20代,历经逾600年之久。其名为“女科”者,即除不育外只治女性患者。传承到先父祥之先生18世后则并不仅仅局限于女性患者,发展成以妇、内科为主,涉及外、儿、肿瘤、肛肠、皮肤、骨伤、五官各科,除了需采取手术之外,凡处方用药之病均予诊治。沈氏女科传承650余年的秘诀就是崇德重效,坚持中医的原生态,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临床诊病时,除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更注重舌脉,故本人提出舌脉是中医的金标准,其中舌诊最为客观,可以“一锤定音”,围绕“单元组合辨证论治法”,将繁琐的诊病思路简单化、实用化,临床中易学可行,收效甚佳。
本书为韩学杰等众弟子根据我在沈氏女科经验讲授班中的数次讲稿编辑整理而成,书中分别讲述了辨证与论治的具体方法。希望有志于中医临床的青年才俊能够从本书中收获一些中医诊病的思路及方法,惠泽当地百姓,以慰吾先辈之愿。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承蒙永炎学长、瀛鳌前辈赐序鼓励,深表谢忱!同时,由于本人学识有限,一些观点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广大中医同仁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有感于众弟子敏而好学,勤于总结,师徒共勉,乐以为序!
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首届主任委员
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沈氏女科流派工作室建设项目负责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甲午仲夏于京都崇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