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主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实热证,症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脏腑实热证。

石膏 Shígāo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 4 ·2H 2 O)。随时可采挖,去除杂石及泥沙,打碎。本品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纵断面纤维状、有光泽、无杂石者为佳。生用,或煅用。

【药性】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应用】

1.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本品性大寒,归肺、胃二经。既可外解肌肤之热,又能内清肺胃实火,并善于通过清热泻火而达到除烦止渴之效,为温热病气分证,症见高热、汗出、心烦、口渴、脉洪大有力等症之要药。每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如温热病热伤气津,烦渴不止者,又常与人参同用,以收清热养阴、益气生津之效,如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2.肺热喘咳证 本品主入肺经,能清肺热,善治热邪壅肺之气急喘促者,常与麻黄、杏仁等止咳平喘之药同用,共收清肺平喘之效,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若治痰热咳嗽,则常配伍浙贝母、瓜蒌、桑白皮等清肺化痰止咳药。

3.胃火亢盛,牙痛头痛,内热消渴 本品也归胃经,有清胃热之功,常用于胃火上炎所致的多种病证。治胃中积热,循经上犯,牙龈红肿疼痛,或牙周出血,甚至腐臭溃烂,或口疮,口臭,常与黄连、升麻等长于清阳明热毒之品同用,如清胃散(《兰室秘藏》)。若胃火上攻,症见头痛者,又常与川芎、白芷等长于止头痛之药配伍,如芎芷散(《仁斋直指方》)。若胃火上炎,症见咽肿或口渴等,又常分别与牛蒡子、薄荷等药配伍。治胃热上蒸,耗伤津液之消渴,常与知母、生地黄、麦冬等同用,如玉女煎(《景岳全书》)。

4.疮疡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 本品煅后研末外用,有收湿敛疮生肌之功,既能收敛水湿,使创面分泌物减少,又可促进创面愈合,故多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等证。既可单用,也可与清热解毒、收湿敛疮药同用以增效。还常作为升药等其他外用药的赋形剂或稀释剂,如九一丹(《医宗金鉴》)。兼能止血,用治外伤出血,可单用或与止血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多火煅研末。

【使用注意】 虚寒证、阴虚内热者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含水硫酸钙(CaSO 4 ·2H 2 O),并常含黏土、有机物、硫化物及钛、铜多种微量元素。《中国药典》规定生石膏含含水硫酸钙(CaSO 4 ·2H 2 O)不得少于95.0%,煅石膏含硫酸钙(CaSO 4 )不得少于92.0%。

2.药理作用 生石膏对发热动物有解热作用。石膏浸剂小剂量可兴奋血管系统,使心率加快,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血压升高,大剂量则抑制。石膏上清液能促进血液凝固,缩短血凝时间。并有抑制神经应激能力、减轻骨骼肌兴奋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胆汁排泄、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抗病毒、抗炎、免疫促进及加强骨缺损愈合等作用。

知母 Zhīmǔ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春、秋季采挖。晒干,切片。本品气微,味微甘、略苦。以肥大、坚硬、断面黄白色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药性】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

1.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本品苦寒清泄,甘寒止渴,既清气分实热,又除烦止渴。治外感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脉洪大,每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本品苦泄甘润,主归肺经,既能清肺热,又可滋肺阴、润肺燥,故肺热咳嗽及阴虚燥咳,皆可使用。治肺热咳嗽,咯痰色黄,多与桑白皮、地骨皮、石膏等配伍,如知石泻白散。治肺热伤阴,燥咳少痰,宜与麦冬、天冬、贝母同用,如二冬二母汤。

3.津伤口渴,消渴 本品归胃经,既善清胃泻火以存津液,又擅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不论是胃热内盛,还是阴虚燥热所致的津伤口渴,皆为常用。治胃中火盛,阴虚牙痛,常与石膏、麦冬、熟地黄等配伍,如玉女煎(《景岳全书》)。治阴虚内热,津伤引饮之消渴,每与葛根、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4.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本品也归肾经,能滋肾降火、除热退蒸。治肾阴亏虚,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常与黄柏、熟地黄、山茱萸等同用,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使用注意】 本品滑肠,脾虚便溏者慎用;虚寒证不宜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知母皂苷等多种甾体皂苷。另含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类以及有机酸类物质。《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芒果苷(C 19 H 18 O 11 )、知母皂苷BⅡ(C 45 H 76 O 19 )含量分别不得少于0.70%和3.0%。

2.药理作用 知母浸膏有解热作用,能防治大肠杆菌所致家兔高热且作用持久;知母煎剂对多种致病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知母水浸物能降低血糖,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糖、抗炎、利尿、祛痰、抗癌、抗溃疡作用。所含皂苷能明显降低甲状腺素造成的耗氧量,抑制Na + -K + -ATP酶活性。还能调整β-肾上腺素受体及M-胆碱能受体的相互关系。

芦根 Lúgēn (《名医别录》)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鲜或干燥根茎。春、夏、秋季采挖,洗净,切段。本品气微,味甘。以条粗壮、表面黄白色、有光泽、无须根、体轻质韧、不易折断者为佳。鲜用或干燥后用。

【药性】 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 本品性寒清热,味甘润燥生津,既能清热泻火除烦,又可生津止渴。治疗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常与天花粉、麦冬、石膏等配伍。

2.胃热呕吐 本品归胃经,善清胃热、止呕吐。治疗胃热呕吐,可单味煎汁饮服,或与竹茹、枇杷叶等同用,如芦根饮子(《千金要方》)。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本品归肺经,具有清肺祛痰、消痈排脓之功。治疗肺热咳嗽,痰稠色黄,常与黄芩、瓜蒌等配伍。治疗肺痈咳吐脓血,每与薏苡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千金要方》)。

4.热淋涩痛 本品有清热利尿之功。治疗膀胱湿热之热淋、小便涩痛,常配伍白茅根、车前草等清热利尿、通淋之品。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烂取汁服。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碳水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木聚糖等多种多聚糖类化合物。尚含黄酮、蛋白质、脂肪及多聚醇、甜菜碱、薏苡素等。

2.药理作用 本品有镇吐、解热作用。体外能抑制β-溶血链球菌。所含天门冬酰胺有镇咳作用。多糖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天花粉 Tiānhuāfěn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 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春、秋季采挖。洗净,刮去外皮。本品气微,味微苦。以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粉性足者为佳。切厚片,生用。

【药性】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

1.热病口渴,消渴 本品性寒、味甘微苦,清中有润,既能清热泻火,又可生津润燥,为治热病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之良药。治疗热病伤津口渴,常与石膏、知母等配伍,如栝楼根汤(《症因脉治》)。治疗阴虚内热,消渴多饮,每与葛根、知母、五味子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肺热燥咳 本品主归肺经,有清肺热、润肺燥之功。治疗肺热咳痰黄稠,咽喉不利,多与射干、马兜铃、贝母等同用,如射干兜铃汤(《痧胀玉衡》)。治疗燥邪伤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则配伍沙参、麦冬、玉竹等,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3.热毒疮痈 本品兼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治疗疮疡初起之红肿热痛,或脓成未溃者,每与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饮(《妇人大全良方》)。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孕妇慎用。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淀粉、皂苷、天花粉蛋白、多种氨基酸、天花粉多糖、酶类等。

2.药理作用 天花粉水煎液有抑菌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天花粉蛋白可抑制乙型脑炎、麻疹、乙肝、单纯疱疹等多种病毒及艾滋病毒在感染的免疫细胞内复制;并有致流产和抗早孕、抗肿瘤等作用。天花粉蛋白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双向作用;天花粉提取液有降血糖等作用。

竹叶 Zhúyè (《名医别录》)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Munro var. henonis (Mitf.)Stapf ex Rendle的干燥叶。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本品气微,味淡。以色青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生用。

【药性】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 本品甘寒,主归心、胃经,功善清心泻火以除烦、清胃生津以止渴。用治热病伤津烦渴,常与石膏、芦根、麦冬等同用。若治热病后期,气津两伤,则与人参、石膏、麦冬等配伍,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2.口舌生疮,尿赤涩痛 本品也归小肠经,能上清心火,下利小便。治疗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或心热下移于小肠之尿赤涩痛,常与生地黄、木通、甘草同用,如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用法用量】 煎服,6~15g。鲜品15~30g。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氨基酸、涩味质、酚性成分。

2.药理作用 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作用及增高血糖作用。

淡竹叶 Dànzhúyè (《本草纲目》)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茎叶。夏末抽花穗前采割。晒干,切段。本品气微,味淡。以色青绿、叶大、梗少、无根及花穗体轻、质柔韧者为佳。生用。

【药性】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应用】

1.热病烦渴 本品甘寒清泄,主归心经,能清泻心火、除烦止渴。治疗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常与石膏、芦根、知母等配伍;或与黄芩、知母、麦冬等同用,如淡竹叶汤(《医学心悟》)。

2.口舌生疮,尿赤淋浊 本品性寒能清泻心、胃实火,甘淡能渗湿利尿通淋。用治心、胃火盛,口舌生疮及热移小肠之热淋涩痛,常与滑石、车前子、海金沙等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芦竹素、白茅素、蒲公英赛醇等三萜类化合物,以及甾类物质如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蒲公英甾醇等。

2.药理作用 淡竹叶水浸膏对实验动物有退热作用。利尿作用虽弱,但能明显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出量。其水煎剂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还有抗氧化性、抗心肌缺血、收缩血管、保护肝损伤等药理作用。

栀子 Zhīzǐ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梗杂质,微蒸或置沸水中略烫,干燥。本品气微,味微酸而苦。以个小、完整、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生用、炒用或炒炭。

【药性】 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应用】

1.热病烦闷 本品苦寒降泄,善清心火及三焦之火,为治热病烦闷之要药。治疗热病心烦、躁扰不宁,每与透热除烦之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若治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则与黄芩、黄连、大黄等配伍,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2.湿热黄疸,热淋 本品性寒清利,既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又能清利下焦湿热以通淋。治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的黄疸,常与茵陈、大黄等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热淋涩痛,每配伍萹蓄、滑石、车前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3.血热出血 本品入血分,能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每与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配伍,如十灰散(《十药神书》)。若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则配黄芩、黄连、黄柏等。用治血淋、尿血,宜与小蓟、蒲黄、生地黄等同用,如小蓟饮子(《济生方》)。

4.热毒疮疡,目赤肿痛 本品功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疗疮疡红肿热痛,常配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用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每与大黄同用。

5.跌打肿痛 本品外用有消肿止痛之效。用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取生栀子研粉,用黄酒调成糊状,外敷。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生用清热泻火,炒焦或炒炭止血。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环烯醚萜苷类,其主要成分为异栀子苷、去羟栀子苷、山栀子苷等。尚含绿原酸、熊果酸等多种有机酸,栀子素等黄酮类,藏红花素等三萜类,D-甘露醇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栀子苷(C 17 H 24 O 10 )含量不得少于1.8%,饮片不得少于1.5%;焦栀子栀子苷含量不得少于1.0%。

2.药理作用 栀子的不同提取物均有保肝、利胆、促进胰腺分泌作用,尚有抑制胃酸分泌及胃肠运动,以及抗菌、解热、抗炎、镇静、镇痛、降血压等作用。

夏枯草 Xiàkūcǎo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夏季果穗半枯时采收。晒干,本品气微,味淡。以穗大、色棕红、摇之作响、体轻柔、不易破裂者为佳。生用。

【药性】 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本品苦寒,主归肝经,善清泄肝之火热而明目,既是治肝热目赤肿痛、头痛眩晕之常品,又是治目珠疼痛之良药。治疗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常配伍菊花、决明子等。治肝热目珠疼痛,每与香附同用,如夏枯草散(《张氏医通》)。

2.瘰疬,瘿瘤 本品辛散寒清,能清肝泻火、解毒散结而消肿。常用治肝郁化火,灼津为痰,痰火郁结而致的瘰疬、瘿瘤、乳癖等,多与海藻、贝母、玄参等同用,如内消瘰疬丸(《疡医大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三萜皂苷、芸香苷、金丝桃苷等苷类物质,尚含熊果酸、咖啡酸、游离齐敦果酸等有机酸;花穗中含飞燕草素、矢车菊素的花色苷、d-樟脑、d-小茴香酮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迷迭香酸(C 18 H 16 O 8 )含量不得少于0.20%。

2.药理作用 夏枯草的煎剂、水浸出液、乙醇浸剂、乙醇-水浸剂均有降压作用;且有免疫抑制作用;其煎剂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人型结核杆菌、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有抗病毒、抗肿瘤及降血糖等作用。

决明子 Juémíngzǐ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豆科植物决明子 Cassia obtusifolia L.或小决明 Cassi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本品气微,味微苦。以颗粒饱满、色绿棕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药性】 苦、甘、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 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润肠通便。

【应用】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本品苦寒清热,味甘补益,主归肝经,善清肝明目,又兼益肝阴,治目疾无论肝热或阴亏,皆为要药。治疗肝经风热上攻,目赤羞明,常与菊花、木贼等同用,如决明子散(《银海精微》)。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常配伍车前子、青葙子等,如决明散(《医宗金鉴》)。若治肝肾阴亏,目暗不明,或青盲内障,则与山茱萸、生地黄、枸杞子等同用。

2.头痛眩晕 本品既清肝泄热,又平抑肝阳。治肝火或肝阳头痛眩晕,可单味略炒,水煎代茶;或与菊花、钩藤、生牡蛎等同用。

3.肠燥便秘 本品富含油脂,能润肠通便。治内热肠燥,大便秘结,常与瓜蒌仁、郁李仁等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大便溏薄者慎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决明素、美决明子素等蒽醌类化合物,并含决明苷、甾醇类及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维生素A类物质及蛋白质、糖类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大黄酚(C 15 H 10 O 4 )和橙黄决明素(C 17 H 14 O 7 )含量分别不得少于0.20%和0.080%。

2.药理作用 决明子所含蒽醌类化合物有致泻作用。水浸液、乙醇浸液、醇水浸液均有明显的降压、降脂和利尿作用。醇浸出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石膏样毛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注射液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

表9-1 清热泻火药功用归纳小结表

续表 sl+bjW8jqE4q/6IhSoea+cnAAqKMvHnE9EU6/oQCiHtabmYk3guvvUuOx4Yf2HL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