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缓和。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部分发散风热药分别兼有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止咳的作用,又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以及风热咳嗽等证。

薄荷 Bòhe (《新修本草》)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切段。本品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以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生用。

【药性】 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

1.风热感冒,风温初起 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其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十分常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配伍,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2.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喉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宜与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如上清散(《丹溪心法》)。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可与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蚕等药。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伍蝉蜕、牛蒡子、柽柳等药,如竹叶柳蒡汤(《医学广笔记》)。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荆芥、防风、僵蚕等祛风止痒药同用。

4.肝郁气滞,胸胁胀闷 本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行气,常配伍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和剂局方》)。

此外,本品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常与香薷、厚朴、金银花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挥发油:薄荷脑(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胡薄荷酮,α-蒎烯,柠檬烯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0%(mL/g),饮片不得少于0.40%(mL/g)。

2.药理作用 薄荷油内服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能对抗乙酰胆碱而呈现解痉作用。薄荷醇有利胆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痒、局部麻醉和抗刺激作用。此外,本品有祛痰、止咳、抗着床、抗早孕、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牛蒡子 Niúbàngzǐ (《名医别录》)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 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本品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药性】 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咳嗽痰多 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能疏散风热,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常配金银花、连翘、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与桑叶、桔梗、前胡等药配伍。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柽柳、竹叶等同用,如竹叶柳蒡汤(《医学广笔记》)。若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本品能散风止痒,常配伍荆芥、蝉蜕、苍术等药,如消风散(《外科正宗》)。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 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故可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咽喉肿痛等热毒病证。因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栀子、连翘等同用。治疗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可与金银花、栀子、瓜蒌等药同用。本品配伍玄参、黄芩、板蓝根等清热泻火解毒药,还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木脂素类成分:牛蒡苷,牛蒡醇A~F及H;脂肪酸类成分:花生酸,硬脂酸;挥发油:( S )-胡薄荷酮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牛蒡苷(C 27 H 34 O 11 )不得少于5.0%。

2.药理作用 牛蒡子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牛蒡子有解热、利尿、降低血糖、抗肿瘤作用。牛蒡子苷有抗肾病变作用,对实验性肾病大鼠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

蝉蜕 Chántuì (《名医别录》)

本品为蝉科昆虫黑蚱 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夏、秋二季采集,除去泥沙,晒干。本品气微,味淡。以体轻、色黄亮者为佳。生用。

【药性】 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解痉。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 本品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故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症见声音嘶哑或咽喉肿痛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牛蒡子、前胡等药。治疗风热火毒上攻之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与薄荷、牛蒡子、金银花等药同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宣散透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用治风热外束,麻疹不透,可与麻黄、牛蒡子、升麻等同用;用治风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常与荆芥、防风、苦参等同用,如消风散(《外科正宗》)。

3.目赤翳障 本品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故可用治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常与菊花、白蒺藜、决明子等同用,如蝉花散(《银海精微》)。

4.惊风抽搐,破伤风 本品甘寒,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故可用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证。治疗小儿急惊风,可与天竺黄、栀子、僵蚕等药配伍。治疗小儿慢惊风,以本品配伍全蝎、天南星、天麻等。用治破伤风证,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常与僵蚕、全蝎、天南星同用,如五虎追风散(广州中医学院主编《方剂学》,引山西省史全恩家传方)。

此外,本品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现代研究证明,该药能镇静安神,故用之有效。

【用法用量】 煎服,3~6g。

【使用注意】 《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含甲壳质、壳聚糖、蛋白质、组胺、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

2.药理作用 蝉蜕有解热作用,其中蝉蜕头、足较身部的解热作用强。蝉蜕具有抗惊厥作用,其酒剂能使实验性破伤风家兔的平均存活期延长,可减轻家兔已形成的破伤风惊厥,蝉蜕能对抗士的宁、可卡因、烟碱等中枢兴奋药引起的小鼠惊厥死亡,抗惊厥作用蝉蜕身较头、足强。本品具有镇静作用,能显著减少正常小鼠的自发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对抗咖啡因的兴奋作用。

桑叶 Sāngyè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 Morus alba L.的干燥叶。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搓碎。本品气微,味淡、微苦涩。以色黄绿者为佳。生用或蜜炙用。

【药性】 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甘寒质轻,轻清疏散,虽疏散风热作用较为缓和,但又能清肺热、润肺燥,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发热、咽痒、咳嗽等症,常与菊花相须为用,并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药,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本品苦寒清泄肺热,甘寒凉润肺燥,故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症。轻者可配苦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温病条辨》);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3.肝阳上亢,头晕头痛 本品苦寒,兼入肝经,有平降肝阳之效,故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者,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平抑肝阳药同用。

4.目赤昏花 本品既能疏散风热,又苦寒入肝能清泄肝热,且甘润益阴以明目,故常用治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可配伍菊花、蝉蜕、夏枯草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之品。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常配伍滋补精血之黑芝麻,如扶桑至宝丹(《寿世保元》)。若肝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本品亦可与菊花、石决明、夏枯草等清肝药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凉血止血,还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宜与其他凉血止血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桑叶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宜蜜制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黄酮类成分:芦丁,芸香苷,槲皮素,异槲皮苷,桑苷等;甾体类成分:牛膝甾酮,羟基促脱皮甾酮,油菜甾酮,豆甾酮等;香豆素类成分: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东莨菪苷等。还含挥发油、生物碱、萜类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定本品含芦丁(C 27 H 30 O 16 )不得少于0.10%。

2.药理作用 鲜桑叶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煎剂有抑制钩端螺旋体的作用。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动物高血糖症均有降糖作用,所含脱皮固酮能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但不影响正常动物的血糖水平,脱皮激素还能降低血脂水平。对人体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降低血脂。

菊花 Júhuā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菊科植物菊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由于花的颜色不同,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本品气清香,味甘、微苦。以花朵完整、色鲜艳、香气浓郁者为佳。生用。

【药性】 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3.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可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如杞菊地黄丸(《医级》)。

4.疮痈肿毒 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揣摩有得集》)。因其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力不及野菊花,故临床较野菊花少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黄菊花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清肝明目。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挥发油:龙脑,乙酸龙脑酯,樟脑,菊花酮,棉花皮素五甲醚等;黄酮类成分:木犀草素,刺槐苷等;有机酸类成分:绿原酸,3,5- O -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此外,尚含有菊苷、腺嘌呤、胆碱、黄酮、水苏碱、微量维生素A、维生素B 1 、维生素E、氨基酸及刺槐素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绿原酸(C 16 H 18 O 9 )不得少于0.20%,含木犀草苷(C 21 H 20 O 11 )不得少于0.080%,含3,5- O -二咖啡酰基奎宁酸(C 25 H 24 O 12 )不得少于0.70%。

2.药理作用 菊花水浸剂或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本品对流感病毒PR3和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菊花制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具有解热、抗炎、镇静、降压、缩短凝血时间作用。

蔓荆子 Mànjīngzǐ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 Vitex trifolia L.var. 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荆 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本品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饱满、气味浓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药性】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应用】

1.风热感冒头痛 本品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解表之力较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故风热感冒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常与薄荷、菊花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同用。若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细辛等祛风止痛药。

2.目赤多泪,目暗不明,齿龈肿痛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牙龈肿痛,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药同用。若肝肾不足,目暗不明,可与枸杞子、熟地黄等补肝肾、明目药配伍。

3.头晕目眩 本品药性升发,清利头目,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常与黄芪、人参、升麻等补气升阳药同用,如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此外,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风湿痹痛,每与羌活、独活、川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黄酮类成分:蔓荆子黄素,紫花牡荆素,蔓荆子蒿素,木犀草素,牡荆素等;脂肪酸类: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麻酸。还含挥发油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蔓荆子黄素(C 19 H 18 O 8 )不得少于0.030%。

2.药理作用 蔓荆子有一定的镇静、止痛、退热作用。蔓荆子黄素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蔓荆叶蒸馏提取物具有增进外周和内脏微循环的作用。

柴胡 Cháihú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切段。本品气微香,味微苦。以外表皮黑褐、切面黄白色者为佳。生用或醋炙用。

【药性】 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1.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对于感冒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常与防风、生姜等药配伍,如正柴胡饮(《景岳全书》)。若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柴胡多与葛根、黄芩、石膏等同用,以解表清里,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菊花、薄荷、升麻等辛凉解表药同用。现代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于外感发热,有较好的解表退热作用。若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本品用之最宜,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伤寒论》)。

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本品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若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致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常配伍当归、白芍、白术等,如逍遥散(《和剂局方》)。

3.气虚下陷,子宫脱垂,脱肛 本品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可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常与黄芩、常山、草果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疏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举阳气可生用或酒炙。

【使用注意】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大叶柴胡 Bupleurum longiradiatum Turcz.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皂苷类成分:柴胡皂苷a、b、d、f等;挥发油:2-甲基环戊酮,柠檬烯,月桂烯,香芹酮,戊酸,己酸,庚酸,辛酸,2-辛烯酸,壬酸,γ-庚烯酸等。还含多糖、有机酸、植物甾醇及黄酮类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北柴胡含柴胡皂苷a(C 42 H 68 O 13 )和柴胡皂苷d(C 42 H 68 O 13 )的总量不得少于0.30%。

2.药理作用 柴胡煎剂、注射液、醇浸膏、挥发油及粗皂苷等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动物实验性发热,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且可使正常动物的体温降低。柴胡及其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等有关。柴胡具有镇静、安定、镇痛、镇咳、降血脂、保肝、利胆、兴奋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抑制胰蛋白酶、抗病原微生物、兴奋子宫、影响物质代谢、抗肿瘤、抗癫痫、抗辐射及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

升麻 Shēngmá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 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 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Maxim.或升麻 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切片。本品气微,味微苦而涩。以外表皮色黑褐、切面黄绿色者为佳。生用或蜜炙用。

【药性】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应用】

1.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本品辛甘微寒,性能升散,有发表退热之功。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头痛等症,可与桑叶、菊花、薄荷等同用。若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者,可与麻黄、紫苏、白芷等药配伍,如十神汤(《和剂局方》)。若外感风热夹湿之阳明经头痛,额前作痛,呕逆,心烦痞满者,可与苍术、葛根、鲜荷叶等配伍,如清震汤(《症因脉治》)。

2.麻疹不透 本品能辛散发表,透发麻疹,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常与葛根、白芍、甘草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若麻疹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烦渴尿赤者,常配伍葛根、薄荷、牛蒡子等药。

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毒发斑 本品甘寒,以清热解毒功效见长,为清热解毒之良药,可用治热毒证所致的多种病证。因其尤善清解阳明热毒,故胃火炽盛成毒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肿喉痛以及皮肤疮毒等尤为多用。治疗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多与生石膏、黄连等同用,如清胃散(《兰室秘藏》)。治疗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肿痛,常与黄芩、玄参、板蓝根等药配伍,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治疗痄腮肿痛,可与黄连、连翘、牛蒡子等药配伍。用治阳毒发斑,常与生石膏、大青叶、紫草等同用。

4.气虚下陷,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下血 本品入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其升提之力较柴胡为强。故常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多与黄芪、人参、柴胡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又常以本品配柴胡、黄芪、桔梗等同用,如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气虚下陷,月经量多或崩漏者,则以本品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补中益气药,如举元煎(《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使用注意】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酚酸类成分:异阿魏酸,升麻酸A,B,C,D,E;三萜及苷类成分:兴安升麻醇,25- O -羟升麻环氧醇-3- O -β-D木糖苷;色酮类:降升麻素。《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异阿魏酸(C 10 H 10 O 4 )不得少于0.10%。

2.药理作用 北升麻提取物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惊厥、升高白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等作用。升麻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中度抗菌作用。升麻对氯化乙酰胆碱、组织胺和氯化钡所致的肠管痉挛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具有抑制心脏、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抑制肠管和妊娠子宫痉挛等作用。其生药与炭药均能缩短凝血时间。

葛根 Gěgēn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或甘葛藤 Pueraria thomsonii Benth .的干燥根。前者习称“野葛”,后者习称“粉葛”。野葛在秋、冬二季采挖,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在秋、冬二季采挖,多除去外皮,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或斜切成厚片,干燥。本品气微,味微甜。野葛以质疏松、切面纤维性强者为佳;粉葛以块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生用或煨用。

【药性】 甘、辛,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应用】

1.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 本品甘辛性凉,轻扬升散,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本品。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薄荷、菊花、蔓荆子等辛凉解表药同用。若风寒感冒,邪郁化热,出现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无汗、目疼鼻干、口微渴、苔薄黄等症,常配伍柴胡、黄芩、羌活等药,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本品既能辛散发表以退热,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故风寒感冒,表实无汗,恶寒,项背强痛者,常与麻黄、桂枝等同用,如葛根汤(《伤寒论》);若表虚汗出,恶风,项背强痛者,常与桂枝、白芍等配伍,如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2.热病口渴,消渴 本品甘凉,于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用治热病津伤口渴,常与芦根、天花粉、知母等同用。治疗消渴证属阴津不足者,可与天花粉、鲜地黄、麦冬等清热养阴生津药配伍;若内热消渴,口渴多饮,体瘦乏力,气阴不足者,又多配伍天花粉、麦冬、黄芪等药,如玉泉丸(《沈氏尊生书》)。

3.麻疹不透 本品味辛性凉,有发表散邪、解肌退热、透发麻疹之功,故可用治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畅,常与升麻、芍药、甘草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若麻疹初起,已现麻疹,但疹出不畅,见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者,可配伍牛蒡子、荆芥、前胡等药。

4.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本品味辛升发,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故可用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苔黄脉数,或湿热泻痢,热重于湿者,常与黄芩、黄连、甘草同用,如葛根芩连汤(《伤寒论》)。若脾虚泄泻,常配伍人参、白术、木香等药,如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5.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眩晕头痛 葛根味辛能行,能通经活络,用治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眩晕头痛,可与三七、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配伍。且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显降压作用,能较好缓解高血压病人的“项紧”症状,故临床常用治高血压病颈项强痛,如北京同仁堂生产的“愈风宁心片”即由葛根一味药组成。

6.酒毒伤中 葛根味甘能解酒毒,故可用治酒毒伤中,恶心呕吐,脘腹痞满,常与陈皮、白豆蔻、枳椇子等理气化湿、解酒毒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通经活络、解酒毒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黄酮类成分:葛根素,黄豆苷元,黄豆苷,黄豆苷元8- O -芹菜糖(1-6)葡萄糖苷等;香豆素类:6,7-二甲基香豆素,6-牻牛儿基-7,4′-二羟基香豆素等。《中国药典》规定野葛含葛根素(C 21 H 20 O 9 )不得少于2.4%;粉葛含葛根素(C 21 H 20 O 9 )不得少于0.3%。

2.药理作用 葛根煎剂、葛根乙醇浸膏、葛根素等对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均有解热作用。葛根煎剂、醇浸剂、总黄酮、大豆苷、葛根素均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能扩张冠脉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显降压作用,能较好缓解高血压病人的“项紧”症状。葛根素能改善微循环,提高局部微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葛根所含不同成分分别具有收缩与舒张内脏平滑肌的作用。并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作用。

附药:葛花 Gěhuā

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或甘葛藤 Pueraria thomsonii Benth .的未开放花蕾。性味甘,平。功能解酒毒,醒脾和胃。主要用于饮酒过度引起的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常用量3~15g。

淡豆豉 Dàndòuchǐ (《名医别录》)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 (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本品气香,味微甘。以色黑、质柔、气香者为佳。生用。

【药性】 苦、辛,凉。归肺、胃经。

【功效】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感冒,寒热头痛 本品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肘后备急方》)。

2.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本品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 烦热不眠,如栀子豉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异黄酮类成分:大豆苷,黄豆苷,大豆素,黄豆素等。还含维生素、淡豆豉多糖及微量元素等。

2.药理作用 淡豆豉有微弱的发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表8-2 发散风热药功用归纳小结表 GQ2ZMm3oWMVesVZ7vqFAUe/4Kgnt/toVkrKfCXE/YShBpfQs90+2tuzytStuI59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