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伤寒论》的学术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学术地位

《伤寒论》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也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继《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论著作之后,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伤寒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晋代以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称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二、《伤寒论》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约于150~219年在世。据宋·林亿《伤寒论·序》载:“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由此可知,仲景少时即有才名,曾受业于同郡名医张伯祖,后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最终成为一位极有成就的医学大家。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200—219年)。当时封建割据,政治昏暗,战争频起,灾疫连年,以致民不聊生,贫病交加。曹植在《说疫气》中形容当时的惨状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在大疫流行之际,张仲景家族亦未能幸免,正如《伤寒论·自序》中所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民众的苦难,亲人的伤痛,激发了张仲景精研医术及著书救世的责任感,于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三、《伤寒论》的流传与发展

《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由于兵火战乱的洗劫,原书散佚不全,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搜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使此书得以幸存。王叔和距仲景去时未远,他所编次的《伤寒论》应基本符合历史原貌。其后,又经东晋、南北朝,该书仍然流传于民间。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千金要方》时,由于未能窥见此书的全貌,故仅征引了该书的部分内容,并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感慨,直至晚年撰写《千金翼方》时,始收载了《伤寒论》全书的内容,并载于卷九、卷十之中,此可视为现存《伤寒论》的最早版本。北宋年间,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人奉朝廷之命校正《伤寒论》,在其《校定伤寒论·序》中云:“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此书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刊行,成为后世流行的《伤寒论》。

现今通行的《伤寒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宋治平年间经林亿等人校正的刻本。但宋代原校本现在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简称赵本)。因其系照宋版复刻,所以保存了宋版《伤寒论》的真面目。另有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由成无己所著的《注解伤寒论》,称为“成注本”,该本经明代嘉靖年间汪济川校定复刻而流行于世,亦可称汪校本。

《伤寒论》自王叔和重编之后,即受到了历代医家的普遍重视。自晋迄宋,研究《伤寒论》且卓有成就者有八大家。这八大家及其代表著作分别是:晋·王叔和之《脉经》,唐·孙思邈之《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韩祗和之《伤寒微旨论》、朱肱之《南阳活人书》、庞安时之《伤寒总病论》、许叔微之《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郭雍之《伤寒补亡论》、成无己之《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其中,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对《伤寒论》原文逐条加以注释,并运用《内经》理论进行阐述与发挥,对后世学者影响很大,且开创了注解《伤寒论》之先河。

明清以降,张仲景被尊为医圣,《伤寒论》被尊为医经之一,成为医家必读之书,故整理和注解《伤寒论》者更是名家辈出。如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伤寒尚论篇》)、张隐庵(《伤寒论集注》)、张路玉(《伤寒缵论》)、柯韵伯(《伤寒来苏集》)、钱天来(《伤寒溯源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徐大椿(《伤寒论类方》)、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等都为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注家或循原书之旧而加以阐释(如张隐庵、张遂臣、陈修园),或打乱原书之序而重新撰次(如方有执、喻嘉言、周扬俊),或以法类证(如尤在泾),或以方类证(如徐大椿),虽仁智之见各异,然皆能阐发仲景学术而有所成就。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所纂的《医宗金鉴》,集医学各科之大成,而以《订正仲景全书》揭诸篇首,实可昭示《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清末民初之际,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唐容川、恽铁樵、陆渊雷、曹颖甫、张锡纯等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中医为本体而参以新说来研究《伤寒论》,为《伤寒论》的研究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政府大力提倡继承与发扬中医药学遗产,使《伤寒论》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的重点主要是经方的临床应用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医高等院校成立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研究重点逐渐朝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及病机、方药的探讨方向转移,许多疑难问题得以解决,许多不同观点得以统一,并且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稳定的《伤寒论》的研究队伍。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中医学术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又将现代实验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论引入了《伤寒论》研究的领域,开始了利用现代科研手段探索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机理、分析经方配伍规律的尝试,并借助现代科学方法论阐释六经的实质及其辨证论治的规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复习思考题

简述《伤寒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沿革。 bufMGkVl3jobNiEDmvbQEVhqWTyZy+9mpZtxa9Xam+j4EVMETh3XEz5SvGlw7z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