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

1.桂枝汤证

原文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12)

桂枝湯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温,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温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释义

太阳中风证,脉轻取即见浮象,主卫阳浮盛于外;脉沉取而见弛缓,主荣阴虚损于内。卫阳浮盛的,自然会出现发热;荣阴内弱的,原是由于自汗出。于是出现了啬啬恶风寒,翕翕身发热,又见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等症的,应当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片)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捣碎前三味,用七升水,小火煮取三升,去掉药渣。等到冷热合适的时候,一次服一升。服药后片刻,接着喝一升多热稀粥,用来协助药力的发挥。再让病人盖棉被保暖两个小时左右,最好是使全身微微汗出,如小雨不停的样子,绝不可以使汗出像流水一样淋漓不断,那样病证必定不会解除。如果服一次药以后,就达到了如上述汗出的效果,病证就会痊愈,应当停服后面的药,不必要把一剂药都服完。如果不出汗,再接着服药的时候,仍要依照前面所说的方法。还是不出汗,下次就要缩短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间,在半天左右,让病人把三次药都服完。如果病重的,应当昼夜二十四小时连续给药,并随时观察。服完一剂药后,病证还在的,再开一剂药,让病人服用。如果仍然不出汗,就一直服到两三剂。禁止食用生冷、黏滑、肉面等食品以及刺激性蔬菜、酒类、奶制品和气味不良或有特异气味的食物等。

提要

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病机及证治。

解析

第12条冠以“太阳中风”,当与第1、2两条互相参看。“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和,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风寒袭表,卫阳外浮抗邪,故脉轻取显浮;由于汗出,营阴外泄,故脉沉取显不足。阳浮阴弱即脉浮缓之互称,是中风证的典型脉象。卫阳浮盛,故见发热,即所谓“阳浮者热自发”。中风证之发热,有似羽毛覆身而热势不盛,故原文用“翕翕发热”形容,为热在肌表之象,热势相对轻微。外邪侵袭,卫阳失固,营阴外泄,故见汗出,即所谓“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伤,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而肌疏,故见恶风、恶寒。既言“啬啬恶寒”,又言“淅淅恶风”,提示二者虽有轻重之别,又难截然区分。肺合皮毛,其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故见鼻鸣,即鼻塞而呼吸不畅之谓,另有一说指喷嚏,可以参考。营卫之气,生于中焦,外邪侵袭,营卫失和,胃气上犯,则见干呕。其治法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当以“桂枝汤主之”。

另外,本条原文明确指出外感病证的药物煎服方法与调护方法,非常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总结如下:

煎服法:①浓煎1次,分3次温服。②一服汗出病解,停后服,不必尽剂。③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④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两三剂。

调护法:①药后喝热稀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②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③微汗,以全身湿润,汗出极微为度,切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④病情较重者,昼夜服药,故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药。⑤药后忌口,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损伤胃气,降低抗邪能力,或发生其他变化。

方义

桂枝汤以主药命名。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散寒解表,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用主姜、大枣益脾和胃。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诸药相伍,不仅能外调营卫,而且内和脾胃,滋阴和阳,无论外感、杂病,只要符合营卫不和之机,皆可使用本方。

辨治要点

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外邪,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现代临床对桂枝汤的应用相当广泛,内科疾病如感冒、汗证、心肌炎、神经症、白细胞减少症,外科疾病如慢性溃疡、阑尾炎、荨麻疹、瘙痒症,妇科疾病如妊娠恶阻,儿科疾病如儿童遗尿症,只要辨证属卫强营弱或脾胃不和者,均可以加减化裁治疗。

医案选录

于某,女,15岁。1976年6月20日初诊。前月患“感冒”,体温38.5℃,经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类药物,体温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5℃左右,已20多天。血、尿常规,胸透,抗链“O”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2剂无效。现症:时有头痛,微恶风,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微弱。此乃外感……邪未尽解,邪恋肌腠,致使营卫不和而发热。治宜解肌退热法,投以张仲景桂枝汤治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2剂。服1剂后热退,2剂服完诸症悉除。追访未再复发。[柯利民。低热的辨证施治。中医药学报,1979;(2):23]

原文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

释义

太阳病,有头痛、发热、出汗、恶风的症状,就应当用桂枝汤治疗。

提要

进一步论述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表现和治疗。

解析

本条所述桂枝汤证的证候,虽已分别见于第2、12条,但以“太阳病”冠首,并直述桂枝汤的四个主症,重在示人运用桂枝汤应以证候为主,即凡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者,就是太阳中风证,可用桂枝汤主治。本条尚示人,头痛、发热、恶风是中风证与伤寒证所共有,惟汗出一症为两者鉴别要点。本条仅述症而未言脉,说明太阳中风证固然多见浮缓脉,但桂枝汤证却未必全是浮缓脉。因此,运用桂枝汤时必须脉症合参,全面分析。

原文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爲榮弱衛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95)

释义

太阳病,发热汗出的,这是荣气弱而卫气强,所以使病人汗出。要想解除这种风邪,宜用桂枝汤。

提要

进一步对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进行讨论。

解析

本条指出太阳中风证的主症是发热、汗出,并突出汗出对于营弱卫强的诊断价值。所谓卫强,并非指卫气的正常功能强盛,而是指卫气浮盛的异常亢奋的病理状态,亦即“阳浮者,热自发”之意。所谓荣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营阴与异常亢奋状态的卫阳相比呈现出的相对不足状态,亦即“阴弱者,汗自出”之意。荣弱卫强,相当于后人所谓的营卫不和或营卫失调,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原文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却與桂枝湯則愈。(24)

释义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而出现烦热不解的,应先刺风池、风府穴,然后服桂枝汤,病就会好。

提要

论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当针药并用的治法。

解析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病不但不解,反增烦闷不舒或症状如前,而未见缓解的,乃太阳中风邪气较重,服桂枝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欲驱邪外出,但病重药轻,邪滞不解,不足以驱邪外出。治疗之法可以选择针药并施,两效相合,先刺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督脉的风府,以疏通经脉,泄除外邪,再服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爲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脉中,衛行脉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53)

释义

病人常常自汗出的,这是荣气调和,在里的荣气虽然调和,但在外的卫气不协调,这是卫气不与荣气互相协调的缘故。因为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需要再发汗,使荣气和卫气协调病就会痊愈。宜用桂枝汤。

提要

论桂枝汤用于杂病营卫不和的证治。

解析

本条不言中风、伤寒,而冠称“病”,说明非专指外感病,而是包括杂病在内。患者常自汗出,而无恶寒、发热等表证,则属杂病之自汗,其病机是营卫不和。本证乃因卫气失其外固之职,致营不内守,流泄于外,而发自汗之症,非外邪侵袭所致。对这种营卫不和的自汗,治用桂枝汤可“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所谓“复发其汗”,即指病本有汗出,又用桂枝汤再次发汗之意。从“病常自汗出”到“复发其汗”,提示了自汗与发汗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54)

释义

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疾病,可是有时候就发热,自汗出,而且一直不愈,这是卫气不调和。应当在发热、自汗出之前先发汗,病就会痊愈,宜用桂枝汤。

提要

论述时发热、自汗出证的病机和证治。

解析

54条紧承53条而来,所论亦属杂病范畴。“病人”,是泛指已病之人,非专指中风患者而言。“脏无他病”指里气调和,而无脏腑的疾病。病人只见阵发性发热,自汗出,并无恶寒、头痛等表证,主要原因在于卫气失和,营卫不调。生理情况下,荣卫和谐,阴阳制约。病理情况下,卫阳亢盛则发热,是阳不得阴制;卫外不固则自汗,是阴不得阳护。治疗也应选用桂枝汤,和营卫而调阴阳。采用“先其时发汗”的原因主要在于病将发作之前服药,可调和营卫于失调之先,有截断扭转之意。

2.禁例

原文

桂枝本爲解肌,若其人脉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6下)

释义

桂枝汤本来是一个具有解肌祛风作用的方子,如果病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就不可以给他服用了。要常常铭记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提要

太阳伤寒证禁用桂枝汤。

解析

桂枝汤本是解除肌表风邪、调和营卫之方,用于太阳中风证。若病人发热、无汗、脉浮紧,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其病机为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治当用发汗峻剂麻黄汤开泄腠理,逐邪外出。而桂枝汤中不仅无开泄腠理之药,而且方中芍药酸敛,易致邪气闭郁而发生变证,因此应当时时牢记,以免发生错误。

3.桂枝汤证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原文

太陽病,項背强 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黄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黄,今證云汗出惡風,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湯證,云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释义

太阳病,有项背拘紧不灵活,反见汗出怕风的,应当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开) 桂枝二两(去皮)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先煮麻黄、葛根,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不须要喝热稀粥。其余调养护理方法和饮食禁忌等,与服桂枝汤的要求相同。

臣林亿等人看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太阳中风汗出者用桂枝汤,伤寒无汗者用麻黄汤,现在这个证候汗出恶风,而方中却有麻黄,恐不是张仲景本来意思。本书第三卷有葛根汤证,记载无汗、恶风,正好与本方一致,合用了麻黄。所以这里的桂枝加葛根汤,恐怕是桂枝汤中只加葛根,而无麻黄。

提要

论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解析

太阳病,汗出,恶风,是太阳中风证,应与桂枝汤治疗。本证突出强调“项背强 属于项强较重者,表现为项强连背,拘紧挛急,转动不灵,反映出病机的另一个侧面,即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以致经脉失于濡养。故以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方义

本方组成应依据林亿等人的校注,即桂枝汤加葛根而成。方中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甘辛而平,在此方中一则能升阳发表,解肌祛风,助桂枝汤发表解肌;二则可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三则升津液,起阴气,以缓解经脉之拘急。

辨治要点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挛急,转动不灵。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气不利,筋脉失养。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主要功效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现代多用此方治疗感冒、头痛、眩晕、面部偏侧浮肿、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僵人综合征、慢性多发性肌炎、特发性震颤、胃痛、痢疾初起、急性肠炎、落枕、颈椎病、风疹等,临证以营卫不和、津液不布为使用对象。

医案选录

王某,女,52岁。平素易汗出,1985年10月感下肢抽搐疼痛,渐至颈项强,下肢僵直瘛疭,不能下地,伴发作性呼吸困难,甚则窒息。经某医院诊断为僵人综合征。诊时头项强直,转侧不利,全身瘦弱,面色苍白,言语欠清,神情淡漠。双眼内收外展受限,双胸锁乳突肌、腹肌紧张,四肢张力高,反射活跃,双脚趾向足心拘挛,全身湿润有汗。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营卫不和,筋脉失养。治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3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5枚。连服30剂,汗止,周身有柔和感,加全蝎3克,研末冲服。又服30剂,全身拘急缓解,肌肉松弛柔和,语言清晰,虽有脚趾拘紧,已能下地行走。[陈明,张印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1998]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43)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芍藥三兩(擘) 厚朴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释义

太阳病,攻下以后出现轻微的气喘,是表邪未解除的缘故,应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掰开)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以上七味,用七升水,小火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

提要

论太阳病下后表不解兼喘的证治。

解析

太阳病,当用汗法解表,今用攻下,是属误治。本条下后,表证仍在,又见微喘,是因误下而肺气上逆所致。本证乃外有风寒束表,内有肺气上逆,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外解风寒,降气平喘。

方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即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厚朴苦辛温,化湿导滞,降气平喘。杏仁苦温,止咳定喘。全方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治疗太阳中风兼肺气上逆喘息之良方。

辨治要点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现代多用此方治疗呼吸系统之咳嗽、急性支气管炎、小儿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支气管哮喘,循环系统之冠心病、心绞痛,消化系统之胃溃疡等疾病,证属外邪未解并肺气上逆者,均有良效。

医案选录

刘某,男,33岁,内蒙古赤峰市人。1994年1月5日初诊。感冒合并肺炎,口服“先锋四号”,肌注“青霉素”,身热虽退,但干咳少痰,气促作喘,胸闷,伴头痛,汗出恶风,背部发凉,周身骨节酸痛,阴囊湿冷。舌苔薄白,脉来浮弦。证属太阳中风,寒邪迫肺,气逆作喘。法当解肌祛风,温肺理气止喘。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2克,杏仁10克,厚朴15克。服药7剂,咳喘缓解,仍有汗出恶风,晨起吐白稀痰。上方桂枝、白芍、生姜增至12克。又服7剂,咳喘得平,诸症悉除,医院复查,肺炎完全消除。[陈明,刘燕华,李芳。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1996]

(3)桂枝加附子汤证

原文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释义

太阳病,发汗,以致汗出太过而淋漓不止,病人怕风,小便少而不畅,手足有轻微的拘急,屈伸不自如的,应当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片) 大枣十二枚(掰开) 附子一枚(炮)

以上六味,用七升水,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加入附子。调养护理方法如前。

提要

论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的证治。

解析

太阳病发汗后,汗出更加严重。恶风本是太阳病之症,今复提出“其人恶风”,则说明其程度较前加重,一则为表邪未解,再则为过汗伤阳,腠理不固,不耐风袭之故。病人发汗后见“汗漏不止”,既是症状之一,又是导致小便难、四肢微急等的原因之一。作为症状,其反映了发汗太过,阳气受损,卫外不固之机。作为诱因,由于汗漏不止,致阴津外亡,使病证由阳及阴,形成了阴阳两虚。阳虚气化无力,阴虚膀胱津少,则小便少而不畅,故曰“小便难”。阳气虚不能温煦,阴津伤失于濡润,致筋脉失养,故见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证属太阳表虚而兼漏汗,是证虽有阳虚阴亏的双重病理机制,但主要矛盾在于阳虚不固,阴津亏耗,是阳虚汗漏所致,故治疗之法,当抓主要矛盾,以扶阳解表为主。

方义

桂枝加附子汤即桂枝汤加附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桂、附相合,温煦阳气,卫阳振奋,则漏汗自止,恶风亦罢。阳复汗止则阴液始复,小便自调,四肢亦柔,诸症自愈。

辨治要点

主症: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病机:表证仍在,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扶阳解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本方现代多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破伤风、白细胞减少症、自汗症、崩漏、带下、风心病、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肾盂肾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症等慢性疾病兼见汗出不止、恶风者,临证以营卫不调、卫虚不固为辨证要点。

医案选录

顾某,卫气素虚,皮毛不固,动则汗出,忽感风邪,始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继则翕翕发热,头项强痛,腰臀酸楚,间以恶心,自汗淋漓。迁延两日,病势有增,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手足发凉,十指尤冷。延余就诊,见其面带垢晦,怯手缩足,自汗颇多,气息微喘。此太阳表证,卫虚末厥,必需一鼓而克之,否则顾此失彼,难保无肢厥脉沉之虞。乃处以桂枝加附子汤:桂枝9克,赤芍12克,炙甘草7克,熟附片15克,生姜4克,大枣10枚。1剂而愈。[余瀛鳌。射水余无言医案。江苏中医,1959;(5):16]

(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原文

發汗後,身疼痛,脉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62)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释义

发汗以后,身体疼痛,脉沉迟的,应当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掰开)生姜四两

以上六味,用一斗二升水,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提要

论汗后气营不足身痛的证治。

解析

身疼痛为太阳病常见症状之一,为风寒束表所致,一般而言,每随发汗解表而减甚或消失,今发汗后其身疼痛不减或增剧,说明其已不单是表证的反映,证候已发生了变化。观察病人脉象沉迟无力,为气血不足,营阴耗伤之征已现,知其身疼痛之因主要为气血不足,经脉失养所致。当然,发汗之余,表邪未尽,亦有可能,从仲景仍用桂枝汤加味治之来看,本证营卫不和之病理机制不容忽视。本证身疼痛的辨证着眼点有二:一是“发汗后”,以甄别单纯表证之身痛。二是“脉沉迟”,反映在里气营亏虚。

方义

桂枝新加汤为桂枝汤加重芍药、生姜用量,再加人参而成。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有表证者可解肌祛风。重用芍药以增加和营养血之功;加重生姜用量,外则协桂枝有宣通阳气之用,内则和畅中焦,以利气血生化之源;人参味甘微苦,益气生津,以补汗后之虚。诸药合用,可调营卫,益气血,除身痛,扶正祛邪,故有无表证皆可使用。

辨治要点

主症:身疼痛,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等。

病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方用桂枝新加汤。

本方现代临床应用广泛,不仅可治疗体虚感冒、自汗及多种虚性身痛之证,而且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肩关节周围炎、失血性贫血及不安腿综合征等属营卫不和兼气营两虚者。

医案选录

兰某,女,31岁。1993年5月8日初诊。产后一月,身痛,腰痛,两脚发软如踩棉花,汗出恶风,气短懒言,带下颇多。曾服用“生化汤”5剂,罔效。视其舌体胖大,切其脉沉缓无力。刘老辨为产后气血两虚,营卫不和之证,为疏《伤寒论》桂枝新加汤加味,以调和营卫,益气扶营。桂枝10克,白芍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党参20克,桑寄生30克,杜仲10克。服药5剂,身痛止,汗出恶风已愈,体力有增,口干,微有腰部酸痛,乃于上方加玉竹12克,再服3剂而愈。[陈明,刘燕华,李芳。刘渡舟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1996]

(二)伤寒表实证

1.麻黄汤证

原文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黄湯主之。(35)

麻黄湯方

麻黄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箇(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释义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腰痛,骨节疼痛,怕风无汗而喘的,应当用麻黄汤治疗。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以上四味,用九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盖棉被保暖发微汗,不用喝热稀粥。其余调养护理的方法,与服桂枝汤的要求相同。

提要

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解析

本条症见头痛发热、恶风无汗,对照第3条,属太阳伤寒无疑。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然此处之恶风,为恶寒的互词,不得以轻重来分。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本条详症略脉,须与第1条、第3条合参。第1条言“脉浮”、第3条言“脉阴阳俱紧”,故太阳伤寒应见浮紧之脉。

方义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方中麻黄为主药,微苦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辛甘温,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杏仁味苦性温,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炙甘草甘微温,一者调和诸药,二者可缓麻、桂之性,防过汗伤正。全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

本方服药后需温覆使微汗出。由于本方发表之力猛,为防过汗伤正,不须啜热粥,其余调理遵桂枝汤法。

辨治要点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

本方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周围神经炎、衄血、泌尿系统疾病、皮肤病等,病机属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营阴郁滞者。

医案选录

刘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高德。伤寒论方选医案选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禁例

原文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83)

释义

咽喉干燥的人,不可以发汗。

原文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84)

释义

素患小便淋沥不畅的病人,不可发汗,误发其汗就会便血。

原文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85)

释义

素患疮疡的人,虽然有身体疼痛,不可发汗,误发汗就会出现痉证(原文“痓”《金匮玉函经》《脉经》均作“痉”,指的是经脉拘急之意)。

原文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脉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86)

释义

素患鼻衄的人,不可发汗,误发汗就会出现额两旁陷中之脉紧急,两目直视不能转动,也不得闭目静息。

原文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87)

释义

素常有失血证的人,不可发汗,误发汗就会出现从心里感到寒冷而身体振战。

原文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粮丸(本方阙)。(88)

释义

平素多汗的人,再发汗,就会出现精神迷惑而心中慌乱不安,小便以后尿道疼痛,可服禹余粮丸。

原文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89)

释义

病人胃中有寒,反而进行发汗,使胃中更加寒冷,很可能要吐蛔虫。

提要

以上七条论辛温发汗的禁例。

解析

83条论阴虚咽燥者禁用发汗。咽喉乃肺胃之门户,三阴经所循之处。若咽喉干燥,常为阴液不足之象,尤其是肺肾阴亏,虽有太阳表证,亦不可辛温发汗。因阴液不足,发汗无源,强行发之,不仅伤阴,更助阳热,以致阴伤热炽。

84条论淋家禁用发汗。久患淋病之人,多属湿热下注,久则伤阴,虽有太阳表证,亦不可用辛温发汗。若误发其汗,不仅助膀胱湿热,耗肾中之阴,且阴伤热炽,迫血妄行,损伤阴络,可发生尿血。

85条论疮家气血两虚者禁用发汗。久患疮疡之人,因脓血流失而致气血两伤。“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指疮家复感外邪而致身疼痛者,不可发汗。因血汗同源,发汗必伤营血,疮家已有气血两虚,复加发汗,则营血更伤。营血伤不能濡养筋脉,则导致筋脉强直、肢体拘挛的变证。

86条论衄家禁用辛温发汗。素患鼻衄之人,阴血亏虚者居多。虽有表证,亦不可发汗。若强发其汗,势必更加损伤阴血。血不濡养筋脉,则额两旁太阳穴处脉紧急;血虚不能上注于目,则目直视而睛转动失于灵活。血虚不养心,神不守舍,则不得眠。多衄之人,阴血素亏,又患外感,不可单纯使用发汗之法。

87条论亡血家气血虚弱,禁用发汗。亡血家,指平素经常失血之人,其阴血必虚,且气无所附而阳气亦不足。亡血家气血俱虚,即使患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妄用辛温发汗。盖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若强行发汗,必致气血更虚。血伤无以濡养筋脉,气伤阳虚,无力温煦肌肤,故寒栗而振。

88条论平素多汗者禁用发汗。汗乃心之液,系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平素常多汗出,无论自汗盗汗,均有阴血阳气之伤。若再与发汗,不惟伤阳,亦必损阴,以致阴阳两虚。心失所养,心神浮越,故恍惚而心乱。汗家重发汗,阴津受伤,阴中滞涩,故小便后阴疼,治用禹余粮丸。此方已佚,但从主药禹余粮推断,该方功效大概是敛阴止汗、重镇固涩。

89条论中焦虚寒者禁用发汗。病人有寒,指病人中焦脾胃虚寒。素有中寒,复感外邪,法当温中解表,切不可强发其汗。误用发汗,使脾胃已虚之阳更伤,必然导致“胃中冷”。胃寒气逆者,可见呕吐,若平日有蛔虫寄生者,则可吐蛔。

3.麻黄汤证兼证

(1)葛根汤证、葛根加半夏汤证

原文

太陽病,項背强 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31)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黄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倣此。

释义

太阳病,项部和背部拘紧不灵活,无汗怕风,应当用葛根汤治疗。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先煮麻黄、葛根,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漂浮的白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其余调养护理的方法和饮食禁忌等,与服桂枝汤的要求相同。所有的汤方都仿照这一要求。

提要

论太阳伤寒兼经腧不利的证治。

解析

太阳病无汗恶风,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又兼见项背拘急不舒者,此为风寒袭表,邪客太阳经腧,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以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方义

葛根汤方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组成。方中葛根为主药,升津液,舒筋脉;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加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力。故本方既能发汗升津,又无麻黄汤过汗之虞,且方中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又可补养阴血,助津液升发之源。

辨治要点

主症:项背拘急不舒,恶寒,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太阳经腧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方用葛根汤。

本方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脑膜炎、慢性鼻炎、颈椎疾病、腹泻、眩晕、脑梗死、血管紧张性头痛、面瘫、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机属风寒外束,太阳经气不舒,以恶寒、无汗、项背拘急不舒为辨证要点者。

医案选录

李某,男,38岁。患顽固性偏头痛两年,久治不愈。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经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治当发汗祛邪,通太阳之气,为疏葛根汤。麻黄4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汗,避风寒。3剂药后,脊背有热感,继而身有小汗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原方再服,至15剂,头痛、项急诸症皆愈。[陈明,刘燕华,李芳。刘渡舟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1996]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32)

释义

太阳和阳明两经同时发病,大便会发生下利,应当用葛根汤治疗。

提要

论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的证治。

解析

太阳与阳明合病,是太阳、阳明两经同时受邪发病,从主方用葛根汤分析,则本条当以太阳表证为主,自必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背强、脉浮紧等症。又因寒束于表,阳郁而不得宣达,致阳明腑气不和,传导失职,故自下利。此乃次要症,且明文点出。所谓“自下利者”,是既非误治,亦非里虚,而是因风寒所及,下利自然而作之意。其利多为水粪杂下,而无恶臭及肛门灼热感,并见于太阳伤寒证中。太阳病兼阳明下利,虽属表里同病,但以太阳病为主,故治当以发汗解表为先,使表解里自和,此亦称之为逆流挽舟之法。病虽涉及太阳、阳明两经,但仍以太阳表证为主,故治疗当以太阳为先,使表解则里自和。况且葛根汤所用主药葛根,既能辛散解表,又能生津止利,其于风寒邪气内迫阳明,致使大肠传导过速的下利,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33)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黄三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薑二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释义

太阳和阳明两经同时发病,不下利,只是呕吐的,应当用葛根加半夏汤治疗。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先煮葛根、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漂浮的白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

提要

论太阳与阳明合病呕逆的治法。

解析

本条承第32条,伤寒邪实于表,最易导致阳明胃肠升降失序,上逆则为呕逆,下迫则为下利。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当与上条自下利有异。上条外邪迫于肠,传导失职而下利;本条外邪内迫于胃,胃气上逆而呕逆。因呕与下利,皆是肠胃受病,从六经分证而言,属于阳明病范围,故谓之阳明。但本证重点,仍以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项背强等为主症,故治法仍用葛根汤,以解表发汗为主,惟加半夏以降逆止呕。

方义

葛根加半夏汤即葛根汤加半夏,以葛根汤外散风寒,加半夏,合方中的生姜,意在降逆止呕。

辨治要点

主症: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背强,呕逆,舌苔白,脉浮紧。

病机:外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

治法:发汗解表,兼降逆止呕。方用葛根加半夏汤。

本方现代多用治于胃肠型感冒,外见风寒表实,内有呕吐下利者。

医案选录

任某,女,21岁,1965年12月21日初诊。昨日感冒,头痛头晕,身疼腰痛,恶心呕吐,恶寒,并素有腹痛,大便溏泻。脉浮数,苔白。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加半夏汤适应证。葛根12g,麻黄10g,桂枝10g,生姜10g,白芍10g,大枣4枚,炙甘草6g,半夏12g。服1剂证大减,2剂证已。[冯世纶,张长恩编。经方传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2)大青龙汤证

原文

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爲逆也。(38)

大青龍湯方

麻黄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释义

太阳经感受了风寒,出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因不及时发汗而使病人烦躁不安的,应当用大青龙汤治疗。如果脉微弱,汗出怕风的,就不可服用大青龙汤,服后就要发生四肢厥冷,筋肉抽掣跳动,这是误治造成的逆证。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片) 大枣十枚(掰开) 石膏如鸡蛋大(打碎)

以上七味,用九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发微汗。如果汗出太多的,用炒热的白米粉敷在身体上来止汗。服一次药已出了汗的,应当停药。假如再服,汗出太多造成亡阳,于是正气虚衰,就会出现恶风、躁烦不安、不得闭目静息等症。

提要

论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的证治。

解析

38条“太阳中风”非前面所讲的太阳中风证,在这里系指风寒之邪伤人肌表。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紧是典型的伤寒表实证,应用麻黄汤治疗。然“烦躁”一症又与麻黄汤证有别。从“不汗出而烦躁”分析,“不汗出”,由于寒邪闭表,阳郁不得宣泄,郁而生热,热邪上扰,故“烦躁”。大青龙汤证为表寒里热,表里俱实之证。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若表里俱虚者,不得与之。原文言“脉微弱”示其里虚,“汗出恶风者”又为表虚,表里俱虚,则为大青龙汤之禁例。若误服,则亡阳损阴,产生厥冷,筋肉抽搐之变证。

方义

大青龙汤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另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方中麻黄用量较麻黄汤多一倍,为发汗峻剂,意在外散风寒,开郁闭之表;加石膏,清郁闭之里;重用炙甘草,加生姜、大枣,和中以滋汗源。麻黄、石膏相配,既相反相成,相互制约,又各行其道,为寒温并用、表里双解之剂。

依据原文本方服法需注意:①取微似汗出为佳,勿过汗伤阳。②若一服汗出者,停后服。③若汗出过多,可用炒热的米粉扑身以止汗。④若复服过汗,乃至亡阳伤阴,出现恶风、烦躁、不得眠等变证者,应及时救治。

辨治要点

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

现代多运用此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汗腺闭塞症、鼻衄、慢性肾盂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以外有表寒、里有郁热为辨证要点。由于本方为发汗之峻剂,其力较麻黄汤更强,故也用于表证见高热而无汗者。

医案选录

某医生在我院进修《伤寒论》课,家住农村,回家探亲时,时值抗旱打井,一壮年社员,汗出如洗,缒绳下井,井下阴冷,顿时汗消,因患身痛,恶寒发热,烦躁难忍,服药无效。其脉浮紧,面赤气粗,某医生辨为大青龙汤证,开大青龙汤原方,甫一服,汗出烧退霍然而愈。[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挈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3)小青龙汤证

原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小青龍湯方

麻黄(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去皮)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黄,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黄,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億等謹按:小青龍湯,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蕘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則止也。又按:《千金》,形腫者應內麻黄,乃內杏仁者,以麻黄發其陽故也。以此證之,豈非仲景意也。

释义

伤寒病,表证不解除,心下又有水气,于是出现了干呕、发热和咳等症,或者伴有口渴,或者伴有下利,或者伴有胸膈噎塞,或者伴有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者伴有气喘的,应当用小青龙汤治疗。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如果见口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如果见轻度下利,去麻黄,加荛花像一个鸡蛋大小,并炒成赤红色;如果见胸膈噎塞,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如果见小便不利,少腹胀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如果见气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掉皮尖。况且荛花不能治下利,麻黄主治气喘,现今这里却说的相反,怀疑这不是仲景的原意。

臣林亿等人看来,小青龙汤主要是用来治疗水饮病证的。本草说,荛花可以攻逐十二种水饮。如果水饮去除,下利就会停止。又有《千金》说,水肿的病人,应该使用麻黄,现在加杏仁,去掉麻黄,是由于麻黄有发越阳气的作用。如果这样看,怎么会不是仲景的意思呢?

提要

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解析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明确指出了本证外有表邪、内夹水饮的病因病机。“伤寒表不解”,除条中所载发热外,应见恶寒、无汗、脉浮紧等;“心下有水气”,是水饮停蓄于心下胃脘部。此处内近肺胃,水饮扰胃,胃气上逆则呕;水寒射肺,肺气失宣则咳。自“或渴”以下,皆为或然症。由于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故其症状也多有变化。水停为患,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不滋,也可口渴,但多渴喜热饮,或饮量不多;水走肠间,清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滞气,气机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水寒射肺,肺气上逆则喘。诸或然症,并非必然出现,但病机关键为水饮内停。本证为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故以小青龙汤发汗蠲饮,表里同治。

方义

小青龙汤由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而成。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力;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去痰;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为解表蠲饮、表里双解之剂。

辨治要点

主症: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

本方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肺炎、肺气肿、肺心病、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患,亦可用于肾炎、结膜炎、泪囊炎、过敏性鼻炎等,证属外寒内饮者。

医案选录

柴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支并发肺气肿”,选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黎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内温肺胃以散水寒。麻黄9克,桂枝10克,白芍9克,细辛6克,干姜9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9克,半夏14克。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要略》之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陈明,刘燕华,李芳。刘渡舟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1996]

(三)表郁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原文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脉微緩者,爲欲愈也;脉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虚,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湯。(23)

桂枝麻黄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黄湯三合,并爲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臣億等謹按: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黄湯方,麻黄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箇。今以算法約之,二湯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甘草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三箇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箇,合方。詳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湯。

释义

太阳病,已经八九天,像疟疾那样,发热恶寒,发热多而恶寒少,病人不呕,大便正常,一天发作二三次。脉来较前略和缓的,表明疾病将愈;脉象微弱而怕冷的,是表里皆虚,不可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等法治疗;反见有面红赤发热的,反映邪郁肌表而未能解除,这是因为病人没能得到小汗出,所以身体要出现瘙痒,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 麻黄各—两(去节) 大枣四枚(掰开) 杏仁二十四枚(汤水漫泡,去掉皮尖及两瓣未分开的)

以上七味,用五升水,先煮麻黄一两沸,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旧本原为,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并到一起为六合,一次服下。调养护理的方法如上。

臣林亿等人看来,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现在计算,是两个方剂各取剂量的三分之一,就得到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所以此方是三分之一,不是各取一半剂量,应称作合半汤。

提要

论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证治。

解析

本条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自“太阳病”至“一日二三度发”,所述的基本证候具有三方面特点:其一,“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说明患太阳病时日较久不愈;其二,“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即一日中,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可发作两三次,且发热重恶寒轻;其三,“其人不呕”,提示外邪未传少阳,“清便欲自可”,大小便尚属正常,邪未传阳明。综上所述,虽患病多日,但病仍在表。然病在太阳,何以寒热一日二三度发?此为病久邪微,正气欲抗邪外出,而邪郁不解,正邪交争较为轻微所致。

第二部分自“脉微缓者”至“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日久不愈,邪郁不解可能出现三种转归:其一,“脉微缓者,为欲愈”,即脉象由浮紧而渐趋和缓,反映了外邪渐退而正气抗邪外出,表里气和,故为欲愈之兆。其二,“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脉微为正衰里虚,恶寒为表阳不足,表里阳气皆虚,故称“阴阳俱虚”。治当急扶其阳,切不可再用汗、吐、下之法伤伐正气。其三,若病人见“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其身必痒”,为当汗失汗或汗出不彻,病邪不解,邪郁日久,不得宣泄之表郁轻证。此虽为转归之一,但内容是遥承第一段而加以补充。由于太阳表邪不解,阳气怫郁不伸,故病人面色发红;邪郁在表,气血周行不利,汗欲出而不得出,故身痒。治当小发其汗,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义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为桂枝汤与麻黄汤各取1/3量,按1∶1比例合方,或将两方各三合煎液合并。两方为小剂组合,旨在使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刚柔相济,剂量虽小,正所以发散邪气,扶助正气,属发汗轻剂。

辨治要点

主症:表证日久,证轻邪轻,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热、身痒。

病机:表郁日久,邪轻证轻。

治法:辛温解表,小发其汗。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本方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外感病、荨麻疹、皮肤瘙痒证、湿疹,邪郁日久,证轻邪微者。

医案选录

某女,47岁。1978年3月10日初诊。恶寒发热已9日。患者因三叉神经痛自服单方山茱萸汤,时痛时止,尚未停药,复于熟睡时受凉。症见每日午后三时许微恶寒,并发热,入夜体温达38.5℃左右,随后汗出烧退,如是发作已9天。体验、血象、胸透均无异常,服用一般解表剂、“APC”及抗生素无效。苔白,脉弦细。证属太阳伤寒,因病初误服补敛之剂,有碍“太阳为开”,以致邪留不退。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一剂,服后恶寒加重,并作寒噤,继而发热,遍体微汗,次日即未再发。[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原文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脉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27)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黄 甘草各十八銖(炙) 大棗四枚(擘) 生薑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當裁爲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爲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臣億等謹按: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越婢湯方,麻黄二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石膏半斤,大棗十五枚。今以算法約之,桂枝湯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藥、生薑各十八銖,甘草十二銖,大棗三枚。越婢湯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銖,生薑九銖,甘草六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一枚八分之七,棄之。二湯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藥、甘草、麻黄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四枚,合方。舊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當云桂枝二也。越婢湯方,見仲景雜方中,《外臺秘要》一云起脾湯。

释义

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多而恶寒少,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脉见微弱的,这是阳气已虚的表现,就不可以发汗。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掰开)生姜一两二铢(切片) 石膏二十四铢(打碎,薄布包裹)

以上七味,用五升水,先煮麻黄一两沸,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应当取越婢汤、桂枝汤两方煮取后的汤液相合,一次服一升。现今合为一个方,桂枝汤二份,越婢汤一份。

臣林亿等人看来,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个。现在计算,桂枝汤取全方剂量的四分之一,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全方剂量的八分之一,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掉不用。两方相加,共得到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两方相合。旧本说,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称为桂枝二也。越婢汤,出自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称此方为起脾汤。

提要

论太阳表郁内热轻证的证治和禁忌。

解析

本条“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应在“热多寒少”句后,此为倒装文法。由于原文述证甚简,须以方测证。原文提出“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说明太阳之邪未解,与23、25条表郁轻证相似。从方中用辛寒之石膏分析,本证应有轻度内热之证,如心烦、口微渴等。其病机为表郁内热,与大青龙汤证相似,然程度明显较轻。故以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热。“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是说上证如脉微弱,属阳气不足,故不可发汗,虽发汗轻剂亦不可轻易使用。

方义

桂枝二越婢一汤为桂枝汤与越婢汤之合方,取桂枝汤原方剂量的1/4,越婢汤原方剂量的1/8,两方之比为2∶1,药由桂枝汤加麻黄、石膏组成。桂枝汤外散表寒;越婢汤载于《金匮要略》,由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为解表清里之剂,发越郁热。二者合方,量小而力轻,为解表清里之轻剂,属小汗范畴。

辨治要点

主症: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

病机:表郁邪轻,外寒内热。

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郁热。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本方可加减应用于杂病之皮肤瘙痒、荨麻疹、变态反应性血管炎症性疾病、甲状腺炎、便秘、神经症等辨证属于表郁邪轻、外寒内热者。

医案选录

许某,男,35岁,工人。因劳动过剧,内蓄郁热,新寒外束,病初自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体痛,有时汗出,口干舌燥,面红耳赤,脉象紧而数。曾服辛凉解表剂加味银翘散,汗未出病不解,而寒热加剧。证属表邪未解,内有郁热。治宜散表邪,宣郁热。处方:生石膏15克,连翘12克,白芍10克,麻黄8克,生姜6克,甘草6克,桂枝5克。服药2剂后,遍身蒸蒸汗出,发热恶寒已解,身觉轻松,头已不痛,惟心中仍然觉烦热,身倦食少。后以清热和胃疏解之品,连进二剂,诸症霍然而解。[邢锡波。邢锡波医案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

二、太阳病腑证

(一)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

原文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爲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释义

太阳病,发汗以后,大汗出,使胃中干燥,以致造成烦躁不得闭目静息。如果想饮水,给他缓缓地饮水,使胃气得到调和,病证就可以痊愈。如果出现脉浮,小便不利,轻度发热,口渴而饮水不解渴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以上五味,捣碎为散,用白米汤和服一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多喝热水,汗出以后病就可以痊愈。按常规要求调养护理。

提要

论蓄水证的病因病机、脉症、治法与方药。

解析

本条讨论了太阳病发汗后形成的两种不同变化。太阳病用汗法,本为正治,若发汗太过,则会出现下列情况:一是汗后外邪虽解,大汗损伤津液,导致胃中津液一时不足,出现口微渴而烦躁不得眠。此时的救治之法是少量频饮,使津液渐复,胃气调和,则恢复正常。二是发汗后见到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等症。脉浮、微热是发汗虽甚,表邪未尽,部分稽留在表。小便不利、消渴是发汗后表邪循经入里,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上则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承于口而见口渴,下则膀胱气化失职,邪水互结,水道失调而见小便不利。本证外有表邪不解,内有水蓄膀胱,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兼以解表,表里双解。

方义

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通利小便;白术健脾利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以行水,并兼以解表。全方共奏化气行水、通里达表之功。本方既可作为散剂,也可作为汤剂服用。“以白饮和服”,含有服桂枝汤啜热粥之义;“多饮暖水”,意在助药力且行津液而散表邪。汗出则玄府通畅,利水则气化通行,表里气机畅通,蓄水得除,故曰“汗出愈”。此外,凡病机属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无论有无表证,皆可用本方治疗。

辨治要点

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甚则水入则吐,苔白滑。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表邪未解。

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五苓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①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炎、肾性高血压、肾盂肾炎、输尿管结石、遗尿、尿潴留、尿崩症等属于气化不利,见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者;②生殖系统疾病:睾丸鞘膜积液、卵巢囊肿、乳腺小叶增生、带下辨治属于本证病机者;③神经精神性疾病:脑积水、顽固性偏头痛、精神性尿频等可用本方加减治疗;④五官科疾病:眼睑非炎症性水肿、球结膜淋巴液潴留、青光眼、视网膜水肿、假性近视、中心性视网膜炎、中耳炎、过敏性鼻炎等可用本方加减治疗;⑤皮肤科疾病: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医案选录

吕某,48岁。患外感证,发热恶寒,肢体酸痛,自汗出,心烦腹胀,小便不利,四肢浮肿,两腿胫部按之凹陷,口干,舌苔白腻,脉象浮软,此系表邪外袭、水饮停蓄之证,因与五苓散变散剂为汤剂。处方:桂枝10克,猪苓12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服后令饮热水一杯,以助药力,温覆以取微汗。1剂后,汗出寒热减,小便稍畅,腹部轻松,而心烦较重,脉象略数,此系邪已化热。桂枝为辛温之品,能助热增烦,因外邪已解,遂减桂枝为5克,加滑石15克,大腹皮12克,以清热消胀利水。连进3剂,小便通畅,口亦不干,四肢肿消,腹亦不胀而愈,因此知五苓散之用桂枝是取其疏散表邪。[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

附:茯苓甘草汤证

原文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释义

伤寒汗出后见口渴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如果汗出而不口渴的,应当用茯苓甘草汤治疗。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以上四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成三次温服。

提要

以口渴与否辨水蓄下焦与水停中焦。

方义

本条依据口渴与否辨别水蓄下焦与水停中焦之不同。太阳病汗后,太阳经气受伤,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水不能化为津液上承,故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治用五苓散。若太阳病汗后,损伤胃中阳气,胃失腐熟,以致水停中焦之证,因不碍下焦气化,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

方义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炙甘草、生姜组成。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兼能健脾;桂枝通阳化气,与茯苓配伍,化气行水;生姜温中散寒化饮;炙甘草和中补虚,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中化饮、通阳行水之功。

辨治要点

主症: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可闻及水声,口不渴,脉弦,舌苔白滑。

病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

治法:温胃散水。方用茯苓甘草汤。

现代临床中,茯苓甘草汤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潴留、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心病等疾患,以心下悸、口不渴、手足不温、小便不利等为辨证要点。

医案选录

闫某,男,26岁。患心下筑筑然动悸不安,腹诊有振水音与上腹悸动。三五日必发作一次腹泻,泻下如水,清冷无臭味,泻后心下之悸动减轻。饮食、小便尚可。舌苔白滑少津,脉象弦。辨为胃中停饮不化,与气相搏的水悸病证。若胃中水饮顺流而下趋于肠道则作腹泻,泻后胃饮稍减,故心下悸动随之减轻。然去而旋生,转日又见悸动。当温中化饮为治,疏方: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药服3剂,小便增多,而心下之悸明显减少。再进3剂,诸症得安。自此之后,未再复发。[陈明,刘燕华,李芳。刘渡舟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1996]

(二)太阳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原文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106)

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箇(去皮尖) 大黄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消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释义

太阳病不愈,邪热随经下结于膀胱,病人好像发狂一样,如果病人便血,血排下来就可痊愈。如果病人表证不解,还不可攻下,应当先解除表证;待表证解后,只是少腹拘急而胀痛,才可攻下,宜用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以上五味,用水七升,先加入前三味,煮取二升半,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火上,微微煮开后离火,每次饭前温服五合,一日服三次。服药后应当出现轻度腹泻。

提要

论蓄血轻证的证治。

方义

本条可分两段理解。第一段自“太阳病不解”至“下者愈”,论述太阳蓄血证的成因、病变部位、辨证要点及病愈的机转。因太阳病不解,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依然存在,邪不外解而化热入里,与血结于下焦。热在血分,扰乱心神,神明不安,故其人如狂。由于血热初结,血结不坚不深,病证尚浅,则瘀血可自下,邪热随瘀而去,病证有自愈的机转。

第二段自“其外不解者”至“宜桃核承气汤”,强调蓄血轻证治疗当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并说明蓄血证不能自愈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太阳蓄血证,由表邪不解,内传化热入里与瘀相搏而成,多表现为表里同病。表证未解,先行解表,表证解除而蓄血证不去,再可治里。瘀热互结于下焦,气血凝滞不通,故小腹疼痛、胀满,拘急不舒,甚至硬痛拒按。此外,据124条等分析,则本证中亦应有小便自利。本条蓄血虽成,但病势较轻浅,可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

方义

桃核承气汤由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炙甘草组成,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方中桃仁为君药,活血化瘀;桂枝温通经脉,辛散血结,助桃仁活血;大黄苦寒,荡实除热,祛瘀生新;芒硝咸寒,软坚散结,与大黄共助桃仁导瘀热下行;炙甘草调和诸药,且防伤正气。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下瘀热之功,为治疗蓄血之轻剂。本方应在空腹时服用,因本证病位在下焦,先服药后进食,有利于药力直达病所。

本方的煎服法,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先煮诸药,后下芒硝烊化;二是饭前服用,即所谓“先食温服”;三是每次服药五合,一日3次,其每次服用量仅为每次煎出量的五分之一,可谓小量服用,且芒硝用量较小,泻下之力较轻,故服后“当微利”。

辨治要点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泻下瘀热。方用桃核承气汤。

现代临床中,桃核承气汤可用于治疗周期性精神分裂症、脑外伤后遗症、缺血性脑中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糖尿病、高脂血症、前列腺炎、痛经、子宫肌瘤、恶露不尽(实证)、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等,以少腹急结、神志改变、小便自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为辨证要点。

医案选录

刘某,女,15岁。3日前恶寒发热,周身不适,头痛,腹痛,腰痛。昨日热退,但出现胸中闷痛及腹痛难忍。当时血压测不出,输注葡萄糖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后血压上升。今日以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少尿期、重型)收入住院。查体:体温不高,血压10.64/9.31kPa,烦躁,球结膜水肿充血,软腭黏膜见出血点,双腋下皮肤见簇状出血点,上腹部压痛(+),肌紧张(+),尿蛋白(+++)。……吸氧、输液后血压上升到14.63/10.64kPa,面色转红,四肢末梢转温。中医辨证:据口渴不欲饮,目中不了了,其人如狂,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小便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诊为太阳表证已解,邪热随经入里,遂成太阳蓄血,乃用桃核承气汤加水蛭3剂。方中桃仁、桂枝各20克,大黄30克,芒硝5克,炙甘草、水蛭各10克。第2日病情缓解。第3日大便二次,腹痛减轻,精神转佳。第4日,诸症消失。[柯雪帆。伤寒论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抵当汤证

原文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124)

抵當湯方

水蛭(熬) 蝱蟲各三十箇(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箇(去皮尖) 大黄三兩(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释义

太阳病已六七天,表证仍然存在,脉微而沉,反而没有出现结胸证,病人发狂躁,是因为有热结在下焦,小腹应当坚硬胀满,小便自利,下血就可以痊愈。所以这样,是因为太阳病的邪热随经下行,以致邪热瘀结在里的缘故,应当用抵当汤治疗。

抵当汤方

水蛭(炒) 虻虫(去翅足,炒)各三十个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以上四味,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如果没有出现便血,可以再服。

提要

论蓄血重证的证治。

解析

本条运用了倒装文法,“抵当汤主之”一句,应接在“下血乃愈”之后。“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是作者自注句,指出了太阳蓄血形成的病因病机。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不解,外邪循经化热入里,与瘀血互结于下焦形成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故见少腹硬满;瘀热之邪上扰心神,神志错乱,故见其人发狂。脉微而沉,表明血蓄于里,气血受阻,脉搏沉滞不起,而非虚证微弱之脉。“反不结胸”,意在与结胸鉴别,两者同为实邪结聚,结胸为水热互结于中上二焦,而蓄血为瘀热互结下焦,自是不同。“小便自利”,提示病在下焦血分,膀胱气化功能未受影响。少腹硬满与蓄水证少腹里急类似,但小便利否为蓄血证与蓄水证二者鉴别要点。本证属表邪不解,里证已成,证情以里证为重为急,不同于前证106条“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此为表里同病治疗之变法,即里急者急当治里,故用抵当汤破血逐瘀。

方义

抵当汤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组成。水蛭、虻虫为虫类药,药性峻猛,直入血络,破血逐瘀;桃仁活血化瘀;大黄入血分,泻热逐瘀,推陈致新,与桃仁相伍,因势利导,使瘀血从下而出。全方共奏破血逐瘀、泻热除实之功。

辨治要点

主症: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

病机:瘀热互结下焦。

治法:泻热破血逐瘀。方用抵当汤。

现代临床中,抵当汤可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中风后遗症、精神分裂症、血管性痴呆、精神病、脉管炎、子宫肌瘤、闭经、顽固性痛经、急性尿潴留等病证,以瘀热互结下焦为辨证要点。

医案选录

郭某,女,37岁。素有痛经病史十余年,经前腹痛,连及腰背,经色紫暗,夹有瘀块,淋沥不畅,少腹硬满拒按,舌质有瘀斑,苔黄少津,脉象弦数。此为瘀血之重证。处以水蛭、大黄、桃仁各15g,虻虫4.5g。煎服后下瘀紫之血,少腹硬满疼痛减轻。续服4剂而愈。[唐祖宣。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5):26-28]

复习思考题

1.桂枝汤的煎服法和禁忌证有哪些?试述其对当今临床的指导意义。

2.试述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葛根汤证的异同。

3.简答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异同。

4.试述桃核承气汤证与抵当汤证主症、病机、治法及药物的差别。 G76bhAvmk2vmqOeFibOJZEaiok7E1AgtnvBxV7J8vtqZ4DY6nEf2HOIL9Jurr8P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