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一、《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至东汉末年,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已渐趋完善,大量的复方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如《内经》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辨证论治、方剂配伍、药性理论等已基本完备;《难经》的脉法诊断、针刺腧穴和脏腑病传理论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专门论述药物产地、功用、主治之书的《神农本草经》及专门论述药物和合、汤液治病之书的《汤液经》亦已问世;同时,东汉以前中医学的临床治疗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战国时的名医扁鹊、西汉的仓公淳于意、东汉的太医丞郭玉等,均属理论上有高深造诣、临床上具相当水平的医学大家。这些无疑为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从《伤寒论》的自序、条文并结合有关史料分析,《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途径:其一,基础理论主要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其二,诊法是从《内经》《难经》而来,不过其间的脉诊系将《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简化为上中下三部(人迎、趺阳、少阴)诊法,并将其与《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其三,药学理论系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的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挥;其四,方剂主要来源于上古的《汤液经》,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其五,诊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在充分综合前人理论、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亲身反复的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

综上所述,张仲景是在系统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人民群众同疾病作斗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著成了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它既是对前人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学术理论的再创造。

二、《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其一,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典籍。

其二,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进一步确立了脉症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四,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系统地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范例。

其五,创制与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用药精当,配伍严谨,加减灵活,功效卓著,故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这些方剂不仅成为后世医家组方用药的典范与临床处方用药的基础,而且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切入点与重要课题。

其六,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的剂型,为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创立了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不仅为外感病及某些杂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而后世各个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无一不从《伤寒论》中受到启发,汲取营养。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书中亦难免有不尽正确与不够完备之处,因此我们应仔细分析,继承并发扬其精华,使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再做贡献。

复习思考题

请论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及成就。 iqxLsQa+Hw2W6geFaZuCbOFlT2cl+1gw901SqWgq3/3WIPpzvX9PdZYJ207+6ER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