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九回
|
却说我听见有人唤我,睁眼看时,却是继之立在床前。我连忙起来。继之道:“好睡,好睡!我出去的时候,看你一遍,见你没有醒,我不来惊动你。此刻我上院回来了,你还不起来么?想是昨夜作诗辛苦了。”我一面起来,一面答应道:“作诗倒不辛苦,只是一夜不曾合眼,直到天要快亮了,方才睡着的。”披上衣服,走到书桌旁边一看,只见我昨夜作的诗,被继之密密的加上许多圈,又在后面批上“缠绵悱恻,哀艳绝伦”八个字。因说道:“大哥怎么不同我改改,却又加上这许多圈?这种胡诌乱道的,有什么好处呢?”继之道:“我同你有什么客气,该是好的自然是好的,你叫我改那一个字呢?我自从入了仕途,许久不作诗了。你有兴致,我们多早晚多约两个人,唱和唱和也好。”我道:“正是,作诗是要有兴致的。我也许久不作了,昨晚因看见报上的诗,触动起诗兴来,偶然作了这两首。我还想誊出来,也寄到报馆里去,刻在报上呢。”继之道:“这又何必!你看那报上可有认真的好诗么?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自己便狂得个杜甫不死、李白复生的气概。也有些人,常常在报上看见了他的诗,自然记得他的名字。后来偶然遇见,通起姓名来,人自然说句久仰的话,越发惯起他的狂焰逼人,自以为名震天下了。最可笑的,还有一班市侩,不过略识之无,因为艳羡那些斗方名士,要跟着他学,出了钱叫人代作了来,也送去登报。于是乎就有那些穷名士,定了价钱,一角洋钱一首绝诗,两角洋钱一首律诗的,那市侩知道什么好歹,便常常去请教。你想,将诗送到报馆里去,岂不是甘与这班人为伍么?虽然没甚要紧,然而又何必呢?”我笑道:“我看大哥待人是极忠厚的,怎么说起话来,总是这么刻薄?何苦形容他们到这份儿呢?”继之道:“我何尝知道这么个底细,是前年进京时,路过上海,遇见一个报馆主笔,姓胡,叫做胡绘声,是他告诉我的,谅来不是假话。”我笑道:“他名字叫做绘声,声也会绘,自然善于形容人家的了。我总不信送诗去登报的人,个个都是这样。”
继之道:“自然不能一网打尽,内中总有几个不这样的,然而总是少数的了。还有好笑的呢,你看那报上不是有许多题画诗么?这作题画诗的人,后幅告白上面,总有他的书画仿单。其实他并不会画,有人请教他时,他便请人家代笔画了,自己题上两句诗,写上一个款,便算是他画的了。”我说道:“这个于他有甚好处呢?”继之道:“他的仿单非常之贵,画一把扇子,不是两元,也是一元,他叫别人画,只拿出两三角洋钱去,这不是‘尚亦有利哉’么?这是诗家的画。还有那画家的诗呢。有两个只字不通的人,他却会画,并且画的还好。倘使他安安分分的画了出来,写了个老老实实的上下款,未尝不过得去。他却偏要学人家题诗,请别人作了,他来抄在画上。这也罢了。那个稿子,他又誊在册子上,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这也还罢了。谁知他后来积的诗稿也多了,不用再求别人了,随便画好一张,就随便抄上一首,他还要写着‘录旧作补白’呢。谁知都被他弄颠倒了,画了梅花,却抄了题桃花诗;画了美人,却抄了题钟馗诗。”
我听到这里,不觉笑的肚肠也要断了,连连摆手说道:“大哥,你不要说罢。这个是你打我我也不信的。天下那里有这种不通的人呢!”继之道:“你不信么?我念一首诗给你听,你猜是什么诗?这首诗我还牢牢记着呢。”因念道:
隔帘秋色静中看,
欲出篱边怯薄寒。
隐士风流思妇泪,
将来收拾到毫端。
“你猜,这首诗是题什么的?”我道:“这首诗不见得好。”继之道:“你且不要管他好不好,你猜是题什么的?”我道:“上头两句泛得很,底下两句,似是题菊花、海棠合画的。”继之忽地里叫一声:“来!”外面就来了个家人。继之对他道:“叫丫头把我那个湘妃竹柄子的团扇拿来。”不一会,拿了出来。继之递给我看。我接过看时,一面还没有写字;一面是画的几根淡墨水的竹子,竹树底下站着一个美人,美人手里拿着把扇子,上头还用淡花青烘出一个月亮来。画笔是不错的,旁边却连真带草的写着继之方才念的那首诗。我这才信了继之的话。继之道:“你看那方图书还要有趣呢。”我再看时,见有一个一寸多见方的压脚图书打在上面,已经不好看了。再看那文字时,却是“画宗吴道子,诗学李青莲”十个篆字。不觉大笑起来,问道:“大哥,你这把扇子那里来的?”继之道:“我慕了他的画名,特地托人到上海去,出了一块洋钱润笔求来的呀。此刻你可信了我的话了,可不是我说话刻薄,形容人家了。”说话之间,已经开出饭来。我不觉惊异道:“呀!什么时候了?我们只谈得几句天,怎么就开饭了?”继之道:“时候是不早了,你今天起来得迟了些。”我赶忙洗脸漱口,一同吃饭。饭罢,继之到关上去了。
大凡记事的文章,有事便话长,无事便话短。不知不觉,又过了七八天。我伯父的回信到了,信上说是知道我来了,不胜之喜。刻下要到上海一转,无甚大耽搁,几天就可回来。我得了此信,也甚欢喜,就带了这封信,去到关上,给继之说知。入到书房时,先有一个同事在那里谈天。这个人是督扦的司事,姓文,表字述农,上海人氏。当下我先给继之说知来信的话,索性连信也给他看了。继之看罢,指着述农说道:“这位也是诗翁,你们很可以谈谈。”于是我同述农重新叙话起来。述农又让我到他房里去坐。两人谈的入彀。我又提起前几天继之说的斗方名士那番话。述农道:“这是实有其事。上海地方,无奇不有,倘能在那里多盘桓些日子,新闻还多着呢。”我道:“正是。可惜我在上海往返了三次,两次是有事,匆匆便行;一次为的是丁忧,还在热丧里面,不便出来逛逛。这回我过上海时,偶然看见一件奇事,如今触发着了,我才记起来。那天我因为出来寄家信,顺路走到一家茶馆去看看,只见那吃茶的人,男女混杂,笑谑并作的,是什么意思呢?”述农道:“这些女子,叫做野鸡的人,就是流娼的意思,也有良家女子,也有上茶馆的,这是洋场上的风气。有时也施个禁令,然而不久就开禁的了。”我道:“如此说,内地是没有这风气的了?”述农道:“内地何尝没有?从前上海城里,也是一般的女子们上茶馆的,上酒楼的,后来被这位总巡禁绝了。”我道:“这倒是整顿风俗的德政。不知这位总巡是谁?”述农道:“外面看着是德政,其实骨子里他在那里行他那贼去关门的私政呢。”我道:“这又是一句奇话。私政便私政了,又是什么贼去关门的私政呢?倒要请教请教。”
述农道:“这位总巡,专门仗着官势,行他的私政。从前做上海西门巡防局委员的时候,他的一个小老婆,受了他的委屈,吃生鸦片烟死了。他恨的了不得,就把他该管地段的烟馆一齐禁绝了。外面看着,不是又是德政么?谁知他内里有这么个情节,至于他禁妇女吃茶一节的话,更是丑的了不得。他自己本来是一个南货店里学生意出身,不知怎么样,被他走到官场里去。你想这等人家,有什么规矩?所以他虽然做了总巡,他那一位小姐,已经上二十岁的人了,还没有出嫁,却天天跑到城隍庙里茶馆里吃茶。那位总巡也不禁止他。忽然一天,这位小姐不见了。偏偏这天家人们都说小姐并不曾出大门,就在屋里查察起来。谁知他公馆的房子,是紧靠在城脚底下,晒台又紧贴着城头,那小姐是在晒台上搭了跳板,走过城头上去的。恼得那位总巡立时出了一道告示,勒令沿城脚的居民将晒台拆去,只说恐防宵小,又出告示,禁止妇女吃茶。这不是贼去关门的私政么?”
我道:“他的小姐走到那里去的呢?”述农道:“奇怪着呢!就是他小姐逃走的那一天,同时逃走了一个轿班。”我道:“这是事有凑巧罢了,那里就会跟着轿班走呢?”述农道:“所以天下事,往往有出人意外的。那位总巡因为出了这件事,其势不得不追究,又不便传播出去,特地请出他的大舅子来商量。因为那个轿班是嘉定县人,他大舅子就到嘉定去访问,果然叫他访着了,那位小姐居然是跟他走的。他大舅子就连夜赶回上海,告诉了底细。他就写了封信,托嘉定县办这件事,只说那轿班拐了丫头逃走。嘉定县得了他的信,就把那轿班捉将官里去。他大舅子便硬将那小姐捉了回来。谁知他小姐回来之后,寻死觅活的闹个不了。足足三天没有吃饭,看着是要绝粒的了。依了那总巡的意思,凭他死了也罢了。但是他那位太太爱女情切,暗暗的叫他大舅再到嘉定去,请嘉定县尊不要把那轿班办的重了,最好是就放了出来。他大舅只得又走一趟。走了两天,回来说那轿班一些刑法也不曾受着。只因他投在一家乡绅人家做轿班,嘉定乡绅是权力很大的,地方官都是仰承他鼻息的,所以不到一天,还没问过,就给他主人拿片子要了去了。那位太太就暗暗的安慰他女儿。过了些时,又给他些银子,送他回嘉定去。谁知到得嘉定,又闹出一场笑话来。”正说到这里,忽听得外面一阵乱嚷,跑进来了两个人,就打断了话头。正是:
一夕清谈方入彀,何处闲非来扰人。
要知外面嚷的是甚事,跑进来的是甚人,且待下回再记。
![]() |
第十回
|
原来外面扦子手查着了一船私货,争着来报。当下述农就出去察验,耽搁了好半天。我等久了,恐怕天晚入城不便,就先走了。从此一连六七天没有事。
这一天,我正在写好了几封信,打算要到关上去,忽然门上的人送进来一张条子,即接过来一看,却是我伯父给我的,说已经回来了,叫我到公馆里去。我连忙袖了那几封信,一径到我伯父公馆里相见。我伯父先说道:“你来了几时了?可巧我不在家,这公馆里的人,却又一个都不认得你。幸而听见说你遇见了吴继之,招呼着你。你住在那里可便当么?如果不很便当,不如搬到我公馆里罢。”我说道:“住在那里很便当。继之自己不用说了,就是他的老太太,他的夫人,也很好的,待侄儿就像自己人一般。”伯父道:“到底打搅人家不便。继之今年只怕还不曾满三十岁,他的夫人自然是年轻的,你常见么?你虽然还是个小孩子,然而说小也不小了,这嫌疑上面,不能不避呢。我看你还是搬到我这里罢。”我说道:“现在继之得了大关差使,不常回家,托侄儿在公馆里照应,一时似乎不便搬出来。”我这句话还没有说完,伯父就笑道:“怎么他把一个家,托了个小孩子?”我接着道:“侄儿本来年轻,不懂得什么,不过代他看家罢了,好在他三天五天总回来一次的。现在他书启的事,还叫侄儿办呢。”伯父好像吃惊的样子道:“你怎么就同他办么?你办得来么?”我说道:“这不过写几封信罢了,也没有什么办不来。”伯父道:“还有给上司的禀帖呢,夹单咧,双红咧,只怕不容易罢。”我道:“这不过是骈四俪六裁剪的工夫,只要字面工整富丽,那怕不接气也不要紧的,这更容易了。”伯父道:“小孩子们有多大本事,就要这么说嘴!你在家可认真用功的读过几年书?”我道:“书是从七岁上学,一直读的,不过就是去年耽搁下几个月,今年也因为要出门,才解学的。”伯父道:“那么你不回去好好的读书,将来巴个上进,却出来混什么?”我道:“这也是各人的脾气,侄儿从小就不望这一条路走,不知怎么的,这一路的聪明也没有。先生出了题目,要作八股,侄儿先就头大了;偶然学着对个策,做篇论,那还觉得活泼些;或者作个词章,也可以陶写陶写自己的性情。”
伯父正要说话,只见一个丫头出来说道:“太太请侄少爷进去见见。”伯父就领了我到上房里去。我便拜见伯母。伯母道:“侄少爷前回到了,可巧你伯父出差去了。本来很应该请到这里来住的,因为我们虽然是至亲,却从来没有见过,这里南京是有名的‘南京拐子’,稀奇古怪的光棍撞骗,多得很呢,我又是个女流,知道是冒名来的不是?所以不敢招接。此刻听说有个姓吴的朋友招呼你,这也很好。你此刻身子好么?你出门的时刻,你母亲好么?自从你祖老太爷过身之后,你母亲就跟着你老人家运灵柩回家乡去,从此我们妯娌就没有见过了。那时候,还没有你呢。此刻算算,差不多有二十年了。你此刻打算多早晚回去呢?”我还没有回答,伯父先说道:“此刻吴继之请了他做书启,一时只怕不见得回去呢。”伯母道:“那很好了,我们也可以常见见。出门的人,见个同乡也是好的,不要说自己人了。不知可有多少束脩?”我说道:“还没有知道呢,虽然办了个把月,因为……”这里我本来要说,因为借了继之银子寄回去,恐怕他先要将束脩扣还的话,忽然一想,这句话且不要提起的好,因改口道:“因为没有甚用钱的去处,所以侄儿未曾支过。”伯父道:“你此刻有事么?”我道:“到关上去有点事。”伯父道:“那么你先去罢。明日早起再来,我有话给你说。”我听说,就辞了出来,骑马到关上去。
走到关上时,谁知签押房锁了,我就到述农房里去坐。问起述农,才知道继之回公馆去了。我道:“继翁向来出去是不锁门的,何以今日忽然上了锁呢?”述农道:“听见说昨日丢了什么东西呢。问他是什么东西,他却不肯说。”说着,取过一叠报纸来,检出一张《沪报》给我看,原来前几天我作的那三首《戍妇词》,已经登上去了。我便问道:“这一定是阁下寄去的,何必呢!”述农笑道:“又何必不寄去呢?这等佳作,让大家看看也好。今天没有事,我们拟个题目,再作两首,好么?”我道:“这会可没有这个兴致,而且也不敢在班门弄斧,还是闲谈谈罢。那天谈那位总巡的小姐,还没有说完,到底后来怎样呢?”述农笑道:“你只管欢喜听这些故事,你好好的请我一请,我便多说些给你听。”说着,用手在肚子上拍了一拍道:“我这里面,故事多着呢。”我道:“几时拿了薪水,自然要请请你。此刻请你先把那未完的卷来完了才好,不然,我肚子里怪闷的。”述农道:“呀!是呀。昨天就发过薪水了,你的还没有拿么?”说着,就叫底下人到帐房去取。去了一会,回来说道:“吴老爷拿进城去了。”述农又笑道:“今天吃你的不成功,只好等下次的了。”我道:“明后天出城,一定请你,只求你先把那件事说完了。”
述农道:“我那天说到什么地方,也忘记了,你得要提我一提。”我道:“你说到什么那总巡的太太,叫人到嘉定去寻那个轿班呢,又说出了什么事了。”述农道:“哦!是了。寻到嘉定去,谁知那轿班却做了和尚了。好容易才说得他肯还俗,仍旧回到上海,养了几个月的头发,那位太太也不由得总巡做主,硬把这位小姐许配了他。又拿他自家的私蓄银,托他的舅爷,同他女婿捐了个把总。还逼着那总巡,叫他同女婿谋差事。那总巡只怕是一位惧内的,奉了阃令,不敢有违,就同他谋了个看城门的差事,此刻只怕还当着这个差呢。看着是看城门的一件小事,那‘东洋照会’的出息也不少呢。这件事,我就此说完了,要我再添些出来,可添不得了。”我道:“说是说完了,只是什么‘东洋照会’我可不懂,还要请教。”述农又笑道:“我不合随口带说了这么一句话,又惹起你的麻烦。这‘东洋照会’是上海的一句土谈。晚上关了城门之后,照例是有公事的人要出进,必要有了照会,或者有了对牌,才可以开门。上海却不是这样,只要有了一角小洋钱,就可以开得。却又隔着两扇门,不便彰明较著的大声说是送钱来,所以嘴里还是说照会,等看门的人走到门里时,就把一角小洋钱,在门缝里递了进去,马上就开了。因为上海通行的是日本小洋钱,所以就叫他作‘东洋照会’。”
我听了这才明白。因又问道:“你说故事多得很,何不再讲些听听呢?”述农道:“你又来了。这没头没脑的,叫我从那里说起?这个除非是偶然提到了,才想得着呀。”我说道:“你只在上海城里城外的事想去,或者官场上面,或者外国人上面,总有想得着的。”述农道:“一时之间,委实想不起来。以后我想起了,用纸笔记来,等你来了就说罢。”我道:“我总不信一件也想不起,不过你有意吝教罢了。”述农被我缠不过,只得低下头去想。一会道:“大海捞针似的,那里想得起来!”我道:“我想那轿班忽然做了把总,一定是有笑话的。”述农拍手道:“有的!可不是这个把总,另外一个把总。我就说了这个来搪塞罢。有一个把总,在吴淞什么营里面,当一个什么小小的差事,一个月也不过几两银子。一天,不知为了什么事,得罪了一个哨官。这哨官是个守备。这守备因为那把总得罪了他,他就在营官面前说了他一大套坏话。营官信了一面之词,就把那把总的差事撤了。那把总没了差事,流离浪荡的没处投奔。后来到了上海,恰好巡捕房招巡捕,他便去投充巡捕,果然选上了,每月也有十元八元的工食,倒也同在营里差不多。有一天,冤家路窄,这一位守备,不知为了什么事到上海来了,在马路上大声叫‘东洋车’,被他看见了。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明。正要想法子寻他的事,恰好他在那里大声叫车,便走上去,用手中的木棍,在他身上狠狠的打了两下,大喝道:‘你知道租界的规矩么?在这里大呼小叫,你只怕要吃外国官司呢!’守备回头一看,见是仇人,也耐不住道:‘什么规矩不规矩!你也得要好好的关照,怎么就动手打人?’巡捕道:‘你再说,请你到巡捕房去!’守备道:‘我又不曾犯法,就到巡捕房里怕什么!’巡捕听说,就上前一把辫子,拖了要去。那守备未免挣扎了几下。那巡捕就趁势把自己号衣撕破了一块,一路上拖着他走。又把他的长衫褫了下来,摔在路旁。到得巡捕房时,只说:‘他在当马路小便,我去禁止,他就打起我来,把号衣也撕破了。’那守备要开口分辩,被一个外国人过来,没头没脑的打了两个巴掌。
“你想,外国人又不是包龙图,况且又不懂中国话,自然中了他的‘肤受之愬’了。不由分说,就把这守备关起来。恰好第二天是礼拜。第三天接着又是中国皇帝的万寿,会审公堂照例停审,可怜他白白的在巡捕房里面关了几天。好容易盼到那天要解公堂了,他满望公堂上面,到底有个中国官,可以说得明白,就好一五一十的伸诉了。谁知上得公堂时,只见那把总升了巡捕的上堂说了一遍,仍然说是被他撕破号衣。堂上的中国官,也不问一句话,便判了打一百板子,押十四天。他还要伸说时,已经有两个差人过来,不由分说,拉了下去,送到班房里面。他心中还想道:‘原来说打一百板,是不打的,这也罢了。’谁知到了下午三点钟时候,说是坐晚堂了,两个差人来,拖了就走。到得堂上,不由分说的,劈劈拍拍打了一百板,打得鲜血淋漓。就有一个巡捕上来,拖了下去,上了手铐,押送到巡捕房里。足足的监禁了十四天,又带到公堂,过了一堂,方才放了。你说巡捕的气焰,可怕不可怕呢!”
我说道:“外国人不懂话,受了他那‘肤受之愬’,且不必说。那公堂上的问官,他是个中国人,也应该问个明白,何以也这样一问也不问,就判断了呢?”述农道:“这里面有两层道理:一层是上海租界的官司,除非认真的一件大事,方才有两面审问的;其余打架细故,非但不问被告,并且连原告也不问,只凭着包探、巡捕的话就算了。他的意思,还以为那包探、巡捕是办公的人,一定公正的呢,那里知道就有这把总升巡捕的那一桩前情后节呢。第二层,这会审公堂的华官,虽然担着个会审的名目,其实犹如木偶一般,见了外国人就害怕的了不得,生怕得罪了外国人,外国人告诉了上司,撤了差,磕碎了饭碗,所以平日问案,外国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巡捕是外国人用的,他平日见了,也要带三分惧怕,何况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问青红皂白,要惩办被告了。”
我正要再往下追问时,继之打发人送条子来,叫我进城,说有要事商量。我只得别过述农,进城而去。正是:
适闻海上称奇事,又历城中傀儡场。
未知进城后有什么要事,且待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