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学校里就没有这些问题。13在中文里读作shi san,21读作er shi yi。例如,我们从数字21就能看出,中文没有用德语那样的独立单词表示20、30,中国孩子也因此受益。一个人要表达20,就直接说er shi,要表达30,就直接说san shi。
我跟数学家的观点不一致。我认为,多个0的总和是一个危险的数字。
——斯坦尼斯洛·勒克,波兰诗人
“中国人的数字表达方式,在逻辑上是通顺的。”波鸿的数学教授洛塔尔·格里岑(Lothar Gerritzen)说道,“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他长期致力于德语数词改革。他的目标就是让zwanzigeins(21)取代einundzwanzig(1-20)。格里岑的“Zwanzigeins(21)”协会致力于在德语里采用不颠倒的数字说话方式,虽然迄今为止只是徒劳。也许这是因为协会并没有努力去实现目标?毕竟,他们协会叫作Zwanzigeins(21),而不是Zwei-zehn-eins(2-10-1),而后者明显更容易理解。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计划要废除不符合逻辑的数词,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样我们就能减轻刚走进数学大门的孩子们的负担。不过,我对德国能否真正进行如此彻底的改革抱持怀疑态度。“我也是这么学过来的,”长辈会对孩子们说,“你们还是得努力学。”保守派的力量很大,即使它们挺不合逻辑的。眼下,这场关于德国正字法改革的争论就足够说明这一点了。
德国小学生们在继续跟烦琐的数词做斗争的路上,又遇到了新的困难:乘法表。他们要花好几个月练习乘法,考试时,他们必须解答出5×6、9×7之类的乘法。我们成年人在生活中也会经常跟乘法打交道。
然而,尽管做过许多练习,我们的计算技巧仍然很平庸。像6×8这类题,一个好的心算者也需要约1秒时间来做出反应。除去输入时间的话,用计算器明显会更快些。另外,我们总是会算错。我偶尔也会搞错:7×8是等于54还是56来着?
心理学家会仔细研究我们在什么时候算错,为什么算错。我们犯的错,揭示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存储乘法表的。我们再次以7×8来举例。如果有人没有回答56,而是说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那这个数字通常就是48、49或54,也许还有63、64。但是,基本没有人会回答47、51、59、61。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数字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