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说独立思考是学术研究的首要准则 |
1.独立思考是人类生存本能、人的本能品质,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素养。胎教,就包含谋生能力,婴儿就知道找母奶吮吸,动物也一样,不给奶吃,就哭,就叫,要想你重视他,也是哭叫,是以有“好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俗语,这是本能,是独立思考的,没有人教给他。儿童成长过程中有逆反期,不愿意受家长和幼稚园、中小学老师过时的、过度的约束,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发展(虽然还不成熟),儿童的能力和愿望,就是要求独立思考,不要干扰他,帮助他,让他形成自己的个性。
2.独立思考是谋生、谋求高品质生活所必须。人为生存,为提高生活水准,独立思考,走与众不同的道路,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寻觅生活资源,这是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天生的本领,但是需要后天发展,用心开发智力,独立思考,走向理想。
3.独立思考,是人生权利,与生俱来,所谓自由,就包含独立思考。
4.独立思考,既然是人的本能,既然对人的生活有好处,社会就应当尊重独立思考,鼓励、提倡独立思考,而不是压抑,更不是禁止。
1.政治干扰,亟须解放思想。政治干扰严重,不许独立思考,有人代你思考。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岂能容你独立思考,结果是不存在个人的独立思考,于是鹦鹉学舌,力求不要歪嘴和尚念经,就阿弥陀佛。解放思想,就要独立思考。
2.迷信学术权威,权威压抑后学。权威观点不许碰,不敢碰;应当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
3.社会存在的守旧观念、轻视年轻人的观念压抑独立思考。家庭、学校对年轻人的新奇思索,以为是幼稚、荒唐、不可思议,不但不鼓励,反而压制,将独立思考的、创造性的想法扼杀在萌动中。
4.碍于情面,不敢辩论。如对老师、家长、上司,其实“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不必害怕,不必不好意思,当然辩论中讲求方式方法,是对长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对任何人都应抱持的态度。
5.处理好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积累知识。不过需要明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学习中思考问题,同时学是思的基础,提供思的资源,资源越丰富,思索才能有所得,或大有收获,取得独立思考的效果。
6.勤学中的独立思考需有敢想敢说态度。这是进一步明了学与思的关系。苦学、勤学,成功有大小之别,若能巧学,会成果多一些;敢想,合于逻辑,沿着创造性的方向前进,会出大成果,珍惜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当然,敢想不是胡思乱想、妄想。
7.克服从众心态与习惯,才能独立思考,才有创造发明的可能。从众心态,似乎是民族性,传统的家庭、家族观念,著籍(籍贯)形成的地域观念,是大大小小的集体观念,于是形成随大流习俗,不要成为另类人,免得成为“枪打出头鸟”的对象,设若不警惕,不克服从众心理,就扼杀了独立思考精神和能力。
明了学术研究中影响独立思考的因素,是为有意识地加以克服,不受其干扰。
1.唯有具有独立思考精神,才有可能学术创新。即独立思考与勤学结合,并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下(如社会稳定,拥有图书资料,所在范围的学术环境等)才可能有学术创新。
2.具有独立思考精神,敢于坚持新观点,不怕压抑,不怕打击。
3.具有独立思考精神,避免人云亦云的无所作为;避免小有成就而自我满足,裹足不前。
4.独立思考地进行学术研究,需要处理好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关系。任何创造性,都是借鉴前人提供的条件,站在前人肩膀上前进。即使与你观点截然相反,你也获得素材,从另一面去说明你的观点。因此不必轻狂,不要浅薄。二十世纪有大批判特色,否定一切,小人得志就发狂,无大出息;做厚道人,实事求是的人,加上独立思考,可能有所成就,可能大有成就。
1.独立思考精神一度泯灭与有所恢复。那个有人代你思考的时代,独立思考成了违禁品,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之后,独立思考精神有所恢复,思想有所解放,于是进行并呼吁开展社会史研究。不满意阶级论主导下史学研究的僵化,哈巴狗的处境,就是以史学文章注释经典著作,解说现行政策,曾对已故宁可教授说史学注解新经典,他说够不上注经,是注疏,即注是注解,解释注解,是注疏,是等而下之的注解。倡议研究有血有肉的史学,令其复原历史的丰富多彩面貌,接近民众生活,为丰富民众生活提供资源,为民众开发智慧提供素材。
2.强调等级论以及自耕农和庶民地主历史地位。认为古代社会研究,用等级论比阶级分析更能解释历史。提出多层级土地所有制观点,强调自耕农在历史上的地位,它与庶民地主共同构成农民主体,是主要纳税人,因此认为古代社会存在两种基本矛盾,第一是农民(纳税人庶民地主、自耕农)与国家的矛盾,第二是佃农与地主的矛盾,不能简单地说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因为农民包含庶民地主、自耕农、佃农、雇农,佃农不是农民主体。学术史上批判土地国有制论,是政治目的的要求,并非学术研讨。
3.从宗族史研究角度质疑秦汉以降的社会是封建社会说。近期质疑封建社会说最力的是冯天瑜的《封建考论》。我是从宗族性质提出疑问,认为周代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是为封建社会,周天子既是国君,又是姬姓宗主,是双重身份,秦汉以降,废除分封制,没有封建的诸侯,宗法制不行,皇帝只是皇族宗主,不是宗法制下的国君、宗主双重身份,所以秦汉以降之社会,是变异型宗法性社会,不是封建宗法社会。
4.思与学方面的体会,以及对苦学与灵感辩证关系之认识。如冥思苦索,得拟制血亲论题,前人似无专论,余之提出,因多年研讨宗族史之故。如雍正继位史研究法,跨越康熙帝死亡当夜的考索范围,扩大到康熙帝在废太子事件后对诸皇子的态度,以及雍正继位后重大政策与前朝关系、与继位关系考察。
5.对独立思考之自我估计。没有到此境界,是半拉子的独立思考,这种状况,真乃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故无大成就,只能是史匠,是为“小打小闹”而已。不过,基本态度是仍在追求,是为研究动力。
(2014年10月11日草就,在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生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