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社会结构理论与中国社会结构史分期

(一)关于社会结构理论

社会结构的产生与变化,究其原因,需在社会经济中寻找。笔者以为是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分工与职业诸因素联合起作用。古代社会的农业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府的重农抑末政策,使得家庭成为社会细胞,宗族成为社会核心组织,民间社团组织不发达,特别是缺乏全国性组织。而随着商品经济制度对社会阶级结构有着规定性的作用,在实行领主制时产生领主、农奴不同的社会集团,并使它们分别处于特权等级与贱民等级,而当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后,出现地主与佃农两个社会集团,但地主已不一定是等级结构中的特权者,佃农则是等级结构中的半贱民或平民,并逐渐成为平民中的重要成分。这种经济制度还影响着政府结构——是分封制下的君主专制,还是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专制。

有学者认为,有关职业组成要素的知识,“乃是了解社会结构的前提”“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一种职业的本来结构,是随着职业的扩展或紧缩、权势消长相关联的”。 在古代,职业决定人的社会身份、群体的社会地位,如乐人就是贱民,剃头匠也是贱民,士兵身份常常低于农夫。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动,往往带来社会要素的变化,导致社会结构的演变,如近代工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产生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等级制度消失,政权结构也发生变化。由此可见,研究社会结构,不能忽视导致其产生及变化的原因——社会经济因素。

上述对社会结构的多方面理解,影响我对写作中国社会结构史内容和任务的规范。笔者认为社会结构及其演变史的写作内容应是:

(1)中国历史上社会结构的诸种要素;

(2)诸要素的连接方式;

(3)社会结构稳定状态下的结构模式;

(4)社会结构内部的矛盾和变迁;

(5)社会结构及其演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笔者充分注意到研究社会结构应该重视社会要素冲突的理论,并且认为它是正确的,希望能在研究中加以贯彻,因此笔者在篇名中强调“演变”,意在反映社会结构的内部矛盾和变迁。

(二)中国社会结构历史的分期及其标准

社会结构的历史分期,似乎要考虑以下四种因素:

(1)社会结构要素的增减变化,特别是主要要素——等级成分的变化。各个时期社会要素有简单与复杂、量多与数少的差别,同时每一种要素自身也会有变异,这种结构成分的变化,自然要引起结构整体的某种改变。这中间等级要素的新生与消失,内部成分的变化,对社会结构的状态、性质、内部冲突又起特殊作用。

(2)社会结构要素相互关系的变化,即结构要素之间的冲突及造成结构状态的变动。结构要素的变异只能引动社会结构的微弱变化,而要素之间关系的易位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结构的状态。

(3)导致社会结构发生演变的社会其他因素的变化,比如生产力的发展与职业分工的复杂化,政治体制及一些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更。这种社会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助于确认结构状态的改变。

(4)社会结构变化引起与之相关联的社会成分的变化。

前两条是主要的,后两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结构的变化状态,以便作辅助性的说明,但不是分期的主要依据。

上述标准的具体运用,殷周到近代的社会结构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即:

(1)两周时代;

(2)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代;

(3)宋辽金元明清(前期)时期;

(4)清朝后期的中国近代社会时期。 2Rqk29xdYfp3Mw19kBYYWC31eK0+E909/aKNEF+HJr6kMS5KMATPmfau76NAacm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