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以一人治天下”的君主至治思想

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清世宗从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他继位之初,为寝宫养心殿西暖阁亲书的对联曰:“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以一人治天下”,是他对自己政治思想的高度概括。这个思想的具体内容,我们从清世宗的言论和政治实践中不难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治人,即有治法”

雍正元年(1723),御史汤之旭奏请划一律例条款,颁示天下。清世宗回答说:所奏“未尝不是,但天下事,有治人,无治法,得人办理,则无不允协;不得其人,其间舞文弄法,正自不少,虽条例划一,弊终难免” 。法令制度和制定、执行法令的人,两者与国家治乱的关系,清世宗把人看成最重要的因素,而法制的作用则取决于从政的人的状况,是次要的。他认为很好的法制也要守法的人来推行,若碰到坏人,反倒被他利用为“贪营巧取” 的工具。他又认为法久弊生,故法不可恃,还要靠人把它改过来,才能免除弊病。至于法不完善并不要紧,只要有好人来执行,自然会“因时制宜”,加以补充调整,使之成为善法,所以他说“有治人,即有治法” 。“有治人,无治法”,自从荀子提出来之后,历来被统治者所信奉,清世宗信之弥坚,他的“有治人,即有治法”之说,越发明确地把法治从属于人治,进一步说明人治的重要。

“人治”,作为清世宗的政治思想的内涵,主要是帝王的励精图治。清世宗说他勤于治事,“即动静食息之间”,“未尝不孜孜以勤慎自勉也”。 他以“朝乾夕惕”自诩,不止一次地在朱批谕旨中叙述他“日间刻无宁晷”,半夜还在批阅奏折的勤政情况。 他绝不似乃父乃子四出巡幸,“励精图治,惟日孜孜”地埋头政务。 他的思想和他的践履表明,帝王的励精图治,是他的人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清世宗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支叶事耳。” 又说:“择相之道,惟在得人。” 很清楚,他把得人、用人视为帝王治理政务的大纲。清世宗强烈主张选用有才干的人,他说官员只具备“清、慎、勤”三项条件,不会治理好国家,必须具有才技、远识和勇于任事的品格才能胜任。 与此相适应,他力主不秩用人,自称“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 。他要求大吏推荐人才,“不必拘定满汉,亦不限定资格,府县官亦可被破格保举为封疆大僚” 。看来,在皇帝的指导下,建设好政权班子,是他人治思想的另一项内容。

清世宗有这样的思想是很自然的。本来,君主的权力要多大有多大,法律是他制定的,法律如不完备,或同他的意志相抵触,他会用令、式、格来补充,他的话就是法令,就是施政方针,当然法治从属于人治了,从属于君主之治了。

(二)为政“当宽则宽,当严则严”

历代统治者常说,施行政治,要宽严结合,要宽中有严、严中有宽。清世宗批评这种见解是“参杂于宽严之间”的折中说法,他认为宽就是宽,严就是严。他说在处理事情时,“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如果十个人该赏,就都给赏,不能因赏的太多,就少赏几个,同样,十人当罚,就全要处罚,也不要因罚的太多,而少罚几个。 清世宗所说的宽严也是指恩威使用“得当” ,比如对苗民,他说“地方有司实意矜恤,令其知感”是施恩,“营伍严肃,令其知畏”是用威。

宽政、严政怎样选择,清世宗说要“观乎其时,审乎其事” ,要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形、具体事物的情况,给予确定。他又说:“察吏贵乎严明不懈,临民须宜宽猛兼施。” 就是说对官吏要严,对百姓既要实行仁政,又要移风易俗。对于他的政治,当时人多所批评,有人说他“刻薄” ,“烦苛琐细” ,“好抄没人之家产” 。他明白地回答说:“朕治天下,不肯以妇人之仁弛三尺之法。” 他又争辩说,为了整饬官方,该惩罚的官吏就要惩治,这不是苛刻。 大臣之间互相揭发,是“言所当言,亦非刻薄” ,也不是“专引君主于刻薄” 。这些事实说明,清世宗认为严是应该的,他所要实行的就是严猛政治。

(三)为政在于务实,不可虚文邀誉

清世宗在他继位一周年之际,告诫臣工说:“为治之道,在于务实,不尚虚名。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 要治理国家,是尚虚,还是务实?他的观点非常鲜明,那就是务实,注意吏治、民生。他要求臣下“筹国是,济苍生” 。学校教育要“实行”“文风”两者并重。 所以他的尚实,就是要求君臣共同关心国家大计,去解决民生、吏治的实际问题。“好高人招妒”,那些实心任事的官员,往往遭到诽谤,被攻击为多事喜功。清世宗敏锐地看到这种情况,告诉大吏,属员中振作有为、整理事务的,不要听信谗言限制他们办事,而应该鼓励他们,这样政事才能有成效。 可见,保护、支持官员实心办事,是清世宗务实思想的一项内容。

要务实,必然反对沽名钓誉。清世宗对官场中流行的“名实兼收”状况非常不满,他看到官员讲的“实”是“货财”,是“肥家”,不是国计民生的“实”;官员讲的“名”,是“官爵”,是“钓誉”,不是由于实心实政而应得的美名。 他分清“名实兼收”的“名”和“实”,与为政务实以及由此而得名的“名”和“实”,是两种“名实”观,他反对不顾吏治、民生的“名实兼收”,要求官员“言行相符”。 这种名实观,进一步丰富了清世宗为政务实的思想。

(四)臣工唯知尊君,不能结党

清世宗说“朋党最为恶习” ,三番五次地训诫臣下,阐明他的反对朋党的政治观念。

孔子的君子“群而不党”学说,被君主奉为不可动摇的真理,用之为控制臣工的思想武器,打击臣子结党的棍棒。欧阳修对它作了点修正,认为小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党,只有君子因道同而结党,因此他要求君主“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清世宗说这是欧阳修“掉弄笔舌”“害理伤道”,他认定“君子无朋,惟小人则有之”,结党哪里是卫道呢!他说欧阳修的观点被小人利用为结党的口实了,必须驳斥,“以正其惑” 。对欧阳修的伐挞,表现了清世宗不允许任何臣子(君子或小人)以任何原因(为国或为私)植党的思想。

清世宗反对朋党思想之产生,是他痛感朋党祸国乱家之害,他说人臣应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若敢于“树朋党,各徇其好恶以为是非”,“是罔上行私,”犯了背叛君主的不忠之罪。又说人臣结党,讥讪朝政,扰乱君主之视听,不利于坚持既定的政策。至于朋党之间互相攻击,则干预了君主用人去人的权柄。一句话,朋党干扰了朝政,妨碍君权的充分发挥,所以他说“朋党之恶,可胜诛乎!”

清世宗希望臣下成为忠君之纯臣,以便根绝朋党。他在《御制朋党论》中写道:“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为人臣者,义当惟知有君。” 中心的意思是强调臣子要尊守君臣之分、尊卑之分,绝对忠于皇帝,维护君主的最高利益。

综上所述,人治的思想,是清世宗政治思想的核心,反对朋党的理念,反对臣工为政沽名钓誉而不务实的观点,以及对官吏严明不懈的主张,都为实现君主至治所要求。所以清世宗的“以一人治天下”的思想,就是君主至治的思想,也就是说,他要实现高度集权的政治,建立比较廉洁的政府,建成比较富裕的国家。

如何评价清世宗的政治思想呢?他所笃信的人治观念虽然为历代君主所共有,但在他之前,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已经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黄宗羲猛烈抨击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传统观念,认为法制对国家的兴衰比人重要,因此要求“治人”服从法制。毫无疑问,黄宗羲的观点比清世宗们先进,清世宗在他之后还强调人治,从思想体系上讲当然是反动的了。但是法治在封建社会不可能真正实现,政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视执政者状况为转移。清世宗的人治,强调君主励精图治,重视官吏的任用得人,要求官员有才能、勇于任事,为此不论资历,不拘出身,以期有一个比较好的政权班子,实现清明政治。因此,从实践的角度看,清世宗的人治又有着某些合理内容。同时,清世宗并不忽视法治,本文即将讲到的他的改革就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在人治与法治之间,他强调抓官僚队伍罢了。清世宗为政务实与“当宽则宽,当严则严”的思想,重视解决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比那些沽名钓誉的空头政治家,惟知剥民害民的执政者当然要好。清世宗反对朋党的观点是帝王思想,然而朋党在历史上没起多少好作用,往往同政治黑暗相联系,清世宗为避免政治混乱,反对朋党,无可非议。总之,清世宗的君主至治是统治阶级官方哲学的一种观念,原无足道,但是他主张勤政,任人尚才,为政务实,反对朋党,有利于发挥人才的作用,有利于形成比较清明的政治,有利于解决国计民生中的某些问题,则是应当肯定的。用这种思想指导行政,会有积极效果。 Fv11GjybsDeylnyBK8zhnQpcsUDZG9QIlteZMKxgLyz5+lllgoJSfRqqagB9a6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