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禛”“祯”形、音不同,清世宗可以叫胤禛

金承艺推断清世宗不叫胤禛的最重要的理由,是清圣祖不可能用祯、禛二字给两个皇子命名。他说祯、禛两字字形接近,发音“完全相同”,满文“完全一样”,若用这两个字给同时生存的皇子命名,则宫里无法呼唤,所以不会在十四子胤祯名之外,再有四子的胤禛一名。这种说法值得推敲。禛和祯,在康熙年间不是同音字。《康熙字典》示部的禛字,“之人切”,“音真”(即今拼音zhēn,注音 ,国际音标tsan);祯字,“知盈切”,“音贞”(即zhēng, ,国际音标tsəŋ),是两个不同读音的字。且我们知道禛属真韵,祯在庚韵,韵不一致。禛、祯字义也不同。是以禛、祯异形、异音、异义、异韵,清圣祖用以分别给他两个儿子取名,不用担心把两个人的名字分不开、叫不清。《康熙字典》的注音是标准音,民间对此二字读音有无变化是另一件事,我们不妨也略作考察。乾隆时,王鵕作《音韵辑要》,其第十七卷《庚亭》韵中列有祯字,与征字同音,注音“知仍切”(即拼音zhēng),庚韵;第九卷《真文》韵有真、珍等字,未及禛字,因作者在《例言》中交待“至圣讳俱应恭避”,属于真文等六韵中应避之字,“概不敢书”,故禛字虽应在真韵而未敢载。作者还说,遇有南北音异之字“悉为注明”,可是祯字下无注,表明乾隆时,就王鵕所知,禛、祯仍为两个读音。但上述《圣讳实录》把祯、禛列为同音字,实际将禛、祯也视为同音了。可见乾隆时禛、祯二字,有读音不同和相同的两种情况。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一些地区的人,祯字zhēng音发不准,而与禛字zhēn发音混同了。金承艺说禛、祯完全同音,是否有根据呢?1967年台北出版的《中文大辞典》第二十四册,谓祯:“知盈切,音贞, ,jen,庚(韵),平声”;禛:“之人切,音真, ,jen,真(韵),平声。”将祯、禛二字都读作真( ,zhēn),发音没有区别了。我们推测,如果这就是根据,那他也是把部分地区后人对祯、禛读音的不分,扩大到康熙时代的所有地区的人了。

满文的祯、禛也是两个字。笔者在一史馆藏康熙间数度修纂的《宗室玉牒》的满文本中看到,皇四子胤禛,一概写作 ,满文的 ,音zhēn,读真,就是汉文“禛”的对音。同一玉牒,在记载皇十四子时,满文书作 (这是同汉文胤禵对音的),但有一处例外,即康熙四十五年玉牒直格本中,十四子名字写作 音zhēng,读征,这 同十四子另一汉名胤祯对音, 即祯。就是说玉牒把皇四子 与皇十四子 的满文名字区别开来了。再说, 在满文十二字头中属于不同字头。舞格作于雍正八年的《清文启蒙》,在第四字头列有 ,注音“遮额恩”,即今拼音zhēn,读真;第五字头中有 ,注音“遮额鞥”,鞥音eng,“遮额鞥”,即今拼音zhēng,读征。乾隆四十五年的《三合便览·十二字头》, 入第四字头, 在第五字头。很明显, 为第四字头内的字,读音真, 则属第五字头,读征音,是两个不同的字。因此从满文上讲,皇四子胤禛与皇十四子胤祯的名字,在字形和读音上都不是同一的。 [1]

“最令人生疑的是僧人弘素收贮的金刚经序文案”,这是金承艺的又一个论据。雍正二年(1724),弘素弟子称有清世宗在雍邸时赐给其师的金刚经及序文,清世宗否认这回事,说:“文与字俱非联笔,且将朕名皆书写错误。” 金承艺断言,清世宗不承认的那个名字,正是他的真名——“这个‘雍亲王’下面‘胤’字后的与‘禛’字不同的那个字,其实就正是世宗的庐山真面貌。”读者请注意,清世宗说的是“将朕名皆书写错误”,这“皆”字不可放过,世宗的名字是由胤字下加另一字组成,他说都写错了,即胤字也不对。金承艺认定胤字写对了,只是后一字不同于禛字,符合史料本意吗?这是否先有世宗窃禛字为名的疑心,见到一说他名字不对,不管名中的胤字如何,就单挑禛字的错,以印证自己的疑惑呢!弘素弟子所称雍亲王赐的金刚经及序文的真伪,今日实难断定,以世宗与僧道密切关系而言,很可能有此事,但因其同僧道接近的事实,僧人借之作伪以招摇撞骗也非完全不可能。其作伪中把御名写错了也不难理解。因为把世宗的名字弄错的事屡经发生,前述《永宪录》不就把胤禛误书为胤祯吗!而且萧奭是雍乾时期关心政治的读书人,他可以写错御讳,为什么和尚就不能搞错呢!和尚的错,何以一定是皇帝名字本身有问题呢!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清世宗颁布康熙遗诏,只宣读满文本,未及汉字本。此一事被金承艺认为遗诏名字上有破绽,百官多不懂满文,可以唬弄,而汉文则不同,所以世宗不敢拿出来。其实百官中懂满文的虽然比识汉文的少,但是也不要以为懂得的人太少。我们知道,清初注重满文的教育,“顺治九年,选庶常四十人,择年青貌秀者二十人习清书,嗣每科派习十数人不等,散馆试之” 。康熙中,由庶常出身的官员一部分通满文,当时满洲官员多保持入关之初的传统,懂本民族的语文。以为清世宗宣读满文遗诏没人懂;不是那么回事。须知满语在清代是“国语”,满文是“国书”,宣读满文遗诏是正常现象,很难说其中含有骗人的阴谋。

金承艺因“辅国公阿布兰擅将玉牒底本私交隆科多” 案,相信玉牒底本有清世宗的真名,隆科多收藏它,就是要后世之人知其本名及篡位真相。我们今日看到的康熙年间修撰的《宗室玉牒》,清世宗的名字是胤禛,金承艺说这是上了清世宗的当:今存玉牒是被清世宗窜改了的假玉牒,只有隆科多收藏的底本才有世宗的真名。然笔者所见康熙历次纂修的玉牒,没有被世宗改动,它的记载是可以信赖的。再说玉牒底本,就是《清世宗实录》所说的“清本” ,雍正朝《起居注册》和《永宪录》所记的“清底” 。玉牒清本(清底),笔者未克获睹,但在一史馆见过雍正朝《起居注册》的稿本、底本,并把它们同正本作过比较,发现稿本修改较多,而底本抄写得比较整洁,很少再有改动,因而它同正本文字极少差异,只是纸张质量、开本及抄录工整程度不及正本。因此玉牒清本(清底)不同于稿本,它应当是稿本的誊清本,正式玉牒就是根据它誊录的,如果抄写不发生错误,玉牒正本与玉牒清本应完全一致,清本不会比正本有更多的内容,或在正本之外还有什么秘密。笔者查过康熙十八年(1679)、二十七年(1688)、三十六年(1697)、四十五年(1706)、雍正二年(1724)等年所修的玉牒,它们都将世宗的名字写作胤禛,玉牒中没有也不可能有册立胤祯为皇太子的暗示,没有伤害清世宗的内容。因此,它也就不可能被隆科多用作要挟、暴露他的主子的武器,清世宗无须乎惧怕它,更改它。

《永宪录》卷2上“雍正元年(1723)五月辛卯”条记革贝子胤禵禄米事:“云贵总督高其倬奏疏,误以大将军王与皇上并写。上以贝子在军惟以施威僣分为事,以致声名赫奕,官吏皆畏惧如此,其禄米永行停止。其悼降职留任。”金承艺据此认为,高其倬必是不知清世宗登极,见到遗诏,皇帝名字叫禛(或祯),他因皇四子从不叫胤禛,误认为即位的新君就是大将军王胤祯,所以把皇帝与大将军王并写了。这是所谓从当时官僚的眼光看,世宗不叫胤禛。此种说法,是对《永宪录》记录的惊人误解。萧奭明明是在说高其倬把大将军王胤祯(即胤禵)与皇上清世宗两个人并排写了,他的错误就是不该将胤祯抬写,以致同皇帝用了一样的敬体。也即是说奏疏书写不当,从而受了处分,并非把大将军王与皇上当作一个人而犯了过失。况且高其倬也不会有那种误解,他知道新君是世宗。他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二月署理云贵总督,十二月实授。 他的出事的奏疏是在实任总督之后写的,此时他当然晓得是谁把他提升的。再说高其倬把大将军王抬写,也是遵循惯例,原没有错。且看类似事例。雍正三年(1725)三月,宗人府参奏“工部将廉亲王(按即胤禩)字样抬写行文”,大学士议奏,以胤禩作威福故有此事,请革其王爵,世宗未允禵。 四年(1726)七月二十一日,世宗因民间滥称皇子为王爷的事,发出上谕,涉及王公抬写问题:“至于彼此衙门咨文往来,凡王公字样,自应抬写。礼部称咨文中不应抬写之处,亦属过刻,著照旧例行。” 由此可见,公文中凡遇王公处抬写本是旧例,不但康熙时合法,世宗也同样允许,只是在胤禵、胤禩处例外,乃因他们是世宗政敌,有意打击他们,自然不许别人对他们尊崇,高其倬和工部官员误犯禁忌,才得了不是。王公抬写既为惯例,高其倬依之把大将军王与皇上并写之事的出现,本不足怪,如何能把它与世宗的名字联系起来,想到他的“夺名”,又如何能将胤祯与世宗二人合而为一呢!

金承艺还从王士禛的避讳事,认定世宗不叫胤禛。王士禛死于康熙五十年,雍正中避御讳,被改称王士正。清高宗因他是“流派颇正” 的名诗人,所改的名字,“与原名字音太不相近,恐流传日久,后世几不能复知为何人”,遂命改称王士祯。 金承艺由此得出结论:祯字不是世宗御名要求避讳的字,故胤祯之改名胤禵与避讳无关;由王士正改士祯证明祯、禛无别,故有胤祯,则不会有胤禛;准王士禛改名之理,高宗不给胤祯复名,是怕透漏乃父窃名的实情。这样的分析似是丝丝入扣,实则全不合辙。正字,《康熙字典》有两种读音:一是之盛切,音政(zhèng, );另一之盈切,音征(zhēng, )。读征音的正字,只表示首月,此外的意思都念政音,所以王士正的正只能发政音。据《辞源》《辞海》《新华字典》《中文大辞典》所示,读政音的正字,系去声字,它与祯字音相同,但调不同,与禛字音、调俱异,乾隆说王士正之名与原名音太不相近,即系指音、调之异,而祯虽与禛字音也不同,但都是平声字,比较起来,正音与禛音远,而祯与禛为同调字,所以乾隆要王士正与原名字音相近,又考虑他兄弟名字都从示旁,才改“正”为“祯”。 因此,这一改名不意味着祯、禛二字相同,不可用作两兄弟的名字。而且这一易名仍然符合避御讳的原则。不能由此得出祯字不是避讳字、胤祯更名也不是避讳的结论。还须明了,高宗给王士祯改名,不是要搞一次运动,把避其父皇御讳的人名统统变过来,因此就不能要求他给胤禵也改一改,更不能因为没有改,就说有什么问题。

清世宗曾命臣下交还保存的康熙谕旨,金承艺说他的唯一理由是“惧怕他本名泄漏在外”。保留在官僚手中的圣祖朱批、朱谕,绝大部分应是涉及保存者的政事和其私事,可以肯定关乎世宗的极少。世宗一再催交,应同他的施政方针是否和康熙朝抵触有关。

综上所述,祯、禛二字形、音俱不相同,当然可以用作两兄弟的名字,皇十四子叫胤祯,自不能排除皇四子叫胤禛。据此所谓世宗盗名篡位之说应属不实。


[1] 金承艺举出康熙遗诏满文本两次提到“崇祯”皇帝,将“祯”书写为 ,因而认为胤祯的满文应是 ,与胤禛的满文 之无法区别。此与玉牒不同,确是问题。但笔者看到乾隆三十七年奉敕纂修的《钦定清汉对音字式》,其第五字头内有 字,注音“正、征,俱平声读”。第四字头应该出现 的地方,没有这个字,却有“ ,珍、振、禛、振、禛二字平声读”。这反映 字特殊,有两个读音,一是在第五字头中,读征,一是在第四字头中,读真;当其在第四字头时,与 同音异形。 的特性如何,笔者弄不清楚,一并书此,恳切烦请满文专家帮助解决这一疑难。在《清文启蒙》《三合便览》《钦定清汉对音字式》等书中查找 二字,得到王文郁同志的帮助,特此致谢。 YhQilDKlRf8OlrB4aitWLCUTmN5VcS9Rmffr63cBdyKJ9ljYV5KhfYgkztw3Gp7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