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金承艺教授连续著文论述清世宗继位问题。笔者见到的有《从“胤禵”问题看清世宗夺位》《胤祯:一个帝梦成空的皇子》《胤禛非清世宗本来名讳的探讨》等三篇,分别刊登在台湾《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6年出版的第5期、1977年的第6期和1979年的第8期。作者在这些论文中表述了清世宗篡夺乃弟、清圣祖第十四子胤禵的皇位的观点。他试图证明胤禵原叫胤祯,进而认为清圣祖遗诏是“皇位传十四子胤祯”,被清世宗做了手脚:改“十”字为“于”字,改“祯”字为“禛”字,窃取了帝位。他以为祯、禛二字同音,清世宗窜改遗诏时,为盗用祯音,改用原来不是其名讳的胤禛一名,并因此强令乃弟改称胤禵。他还怀疑世宗在位时径直盗用过“胤祯”的名字。对于世宗的本名,他说由于世宗隐没、窜改了有关历史记录,已不易得知;他还提出若干调查线索,呼吁各方面学者协力进行查找。
金承艺从清世宗及其十四弟原名着手,研究嗣位问题,别开生面,把孟森先生、王钟翰同志等人所主张的窜改遗诏说推进了一步。但就笔者所见,康熙十四子原由乃父赐名胤禵,更名胤祯,后经世宗复名胤禵。复名并非特别不合情理的事情,亦非“窜改诏书”的需要,而是皇帝不允许同他的名字字形相近、发音易混的他人名字的存在,即是避讳制度的产物。至于说遗诏原文是“皇位传十四子撒祯”,它的书写方法首先就不合清朝制度。因为皇帝的儿子,一定要称为“皇子”,如果有传位胤祯的诏书,就应写作“皇位传皇十四子胤祯”,若将它的“十”“祯”二字加以改易,则原文变为“皇位传皇于四子胤禛”,显然不通,反倒暴露出作伪者的阴谋,清世宗就不能以此继承帝位了。所以这样的窜改遗诏说极不可信。关于改诏及十四子更名问题,本文不拟再谈,下面仅就盗名说作些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