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感念何炳棣先生

在互联网上读到何炳棣先生仙逝的文章,心情立即沉重下来,隔天,常建华教授转来相关的两篇网上报道文字,立即给他复函,说到我对他的“愧疚”,已经无法弥补。为何“愧疚”,有两个原因,一是愧对他的托付,二是愧对他奖掖后学。

说他奖掖后学,只是个人的感受。1980年先师郑毅生天挺教授在南开大学主持召开“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何炳棣教授应邀与会,并出任大会组织委员会委员。我是大会秘书组成员,为研讨会提交《论清世宗的思想和政治》论文,并在小组会上宣读。在这次会上,我见到包括何炳棣教授在内的众多学术名家,我敬佩他们,但是没有向何教授请益。若干年后,约在80年代末,我收到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寄来的何教授名著《明清人口论》,除书之外没有任何关于寄书的说明,我纳闷于心。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北戴河召开学术研讨会,两岸学者参加,我亦应邀出席,会间常建华教授告诉我,他听台湾学者说,何炳棣教授说他本想研究雍正皇帝历史,因为冯尔康写了书,他就不写了。由此我想到联经出版公司的寄书,可能是作者给出的寄书名单,由出版社代邮。因此内心十分感激何先生奖掖后学的大爱之心,后来向台湾学友打听到何先生通信地址,想给他写问候信,但终因怕打搅他而未动笔。

21世纪初,何教授撰写《读史阅世六十年》,将部分内容的打印稿寄到南开大学,虚怀若谷地让郑克晟教授、王敦书教授和我提意见,令我再次敬仰不已。2004年,我应台湾纯智文教基金会和中正大学的邀请(承汪荣祖教授面邀),为“萧公权学术讲座”作演讲,这个讲座的第一讲是何炳棣教授主讲的,第二讲是一次学术研讨会,我是第三次演讲,感到特别荣幸:一在于讲座本身,二在于继何教授之后。是以在演讲文集的《叙说》中写道:“这个讲座是由我所景仰的史学大师何炳棣教授开讲的,他考证出《孙子》早于孔子和老子,而‘老子’辩证思想源于‘孙子’,发出‘石破惊天’之论。宏论一出,浅学晚辈实在难以为继。”因此特别怕把讲座讲砸了。拉杂写了个人因何教授而感受的几件事,没有一件是个人与何教授直接交往的,仅仅是忖度之间的关联。是否何教授让联经给我寄书,是否说过冯某人写了《雍正传》他就不再进行相关研究的话,对我来讲都不必求证了,自我感觉是他奖掖后学,我把他当作一种动力,坚持不懈地进行史学探讨。

2010年6月1日,中国社科院清史所举行学术报告会,由吴秀良教授报告雍正帝继位史研究,何炳棣教授作评论,常建华教授和我从天津赶去参加。会间休息,在走廊,我和何教授相遇,他向我表示,愿意到南开大学授课,他有退休金,不需要南开大学负担什么。这是需要同南开大学校方协商的事,然而我已退休,说话无力,而常建华教授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联络校方较为方便,在征得何教授同意后,即将常教授请来,一起商谈邀请何教授执教南开的事。其间,何教授惠赠他于5月在清华大学演讲的《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他还说到在南开中学求学的往事。会后聚餐,我挨着何教授坐,聆听他谈论天津一些老字号商店和小吃。间有即兴照片,兹选出二帧,一帧是何先生、吴秀良教授和我,另一帧是何先生、吴教授、常教授和我,藉此作永恒的纪念。会后回校,常教授即向历史学院提出聘请何教授来校执教的建议,学院即向学校提出申请。我将网上下载的有关何先生信息的文章打印出来,在便中交给学院院长陈志强教授,请他促成邀请何教授之事。此事尚未办妥,何先生骤归道山,我对不住老人家,愧疚之至!

李伯重在《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追忆何炳棣先生》(《中华读书报》2012年6月20日)文中说:“何先生对清华感情极深。他对我说:他很羡慕杨振宁先生晚年回到北京,将终老于清华。何先生自己也很想叶落归根,在清华传道授徒,将自己一生的学问贡献给清华。”何先生在清华、南开叶落归根的愿望未能实现,这两所学校已非他求学时代的面貌,就个人讲或许多少有点遗憾,而对负责教育事业的学校来讲则是更宜研讨的憾事。

何先生是极具个性的史学大师,傅建中的《忆颇有性格的史学大师何炳棣》(《中国时报》2012年6月20日)说,“何老性情刚烈,属于Don't suffer fools easily(不易容忍蠢人)的那一类”。又说“何炳棣是唯一担任过美国亚洲学会会长的华裔学者,自他以后尚无来者,就此而言,他已是不朽了”。何先生做学问,向来是创造性的,是挑战性的,这种求真的史学方法论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学术遗产,将永远激励我们推动史学研究的前进!

(写于2012年8月17日,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4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sI5WzdJgTb9eOpFGcafHaXy38es/Z6cvFglUBdHi/d3THQ9+VbcxVRK/2ruKWS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