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缅怀来新夏师,学习他“不搁笔”的治学精神

2011年6月8日,在北京中华书局举行的来新夏师新书《书目答问汇补》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上,聆听八十八岁高龄来先生演说:“虽然我现在年事已高,大的工作做不了,但是,写一些小文章没有问题。我决不挂笔。我要像牧惠(“史鉴体”杂文作家)一样,死在笔下。”“不搁笔”,他实践了理想,九十二岁笔耕不辍,安祥地驾鹤西游。我在二十年前的六十初度,思人生之路,企图从“我的生命属于历史学”的意念中走出来,在研治史学同时,另觅生活园地,因而想在完成已有的项目和写作计划之后封笔,并将这一愿望向挚友俞辛焞教授道及,他不相信,笑着说你能做到吗?果然被他说中了。我今年逾八旬,仍在运笔撰文。来先生的“不搁笔”精神,我学定了,走定了。

我是来先生50年代的学生,1957年,来先生给我们讲授中国近代史基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课的条理性强和板书的整洁漂亮,回思讲授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杨翼骧先生,亦是这个特点,令我们既学到知识,也获得求知乐趣。记得我的考试作业,是写“鸦片战争大事日志”,这一选题,反映南开史学崇尚实证的精神和治学方法。我是来先生学生,但是为来先生宏著写的两个书评,均不提学生的事,为的是避免师生互相吹捧之嫌。虽如此,文中亦有所透露。在《读〈清人笔记随录〉的随笔》(《书品》2005年第3期)文中说,如果我的评论文章写得不好,“请来先生教导”,就是以学生的口吻求教的。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在1961年召开过中国土地制度史研讨会,那个时代极少有学术会,历史系举办了,表明那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其时,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教课用不了那么多人,于是在1963年成立“土地制度史研究室”,杨志玖师为负责人,学兄陈振江和我两个助教为成员,来先生自1959年开始有“内控”之灾,不能发表文章,也不能讲授主课,遂改教历史文选,亦被指派参加这个组,我们四人共处的一间小屋,被戏称为“土地庙”。每天上班,并且“天天读”,上班先学习“毛选”,联系思想实际和业务,汇报思想。记得来先生暴露思想,“向党交心”,希望党能按照传统的“恕道”,对人不为已甚。反映出他在“内控”中受压抑的心情。其时“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哪里还能讲“恕道”!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从此“恕道”铭刻在心。在“土地庙”,我们集体写文章,是杨先生主笔,来先生参与意见,使用“南文田”笔名发表。

“文革”中来先生在劫难逃,被批斗,抄家,下放农村,被侮辱、被迫害自不必说了,作为读书人,所积累的学术资料和文稿被抄没散失。来先生以学者的韧性,在农村,在“十年内乱”之后,坦然面对现实,愈益勤奋治学,1983年、1984年相继梓行《近三百年年谱知见录》和《结网录》。两部书问世之日,令我想起明末史家谈迁。谈迁著《国榷》,稿子为小人窃去,他不灰心,从浙江老家,到北京访书,搜集资料,再次成书,给后人留下研治明史的重要史源。谈迁不怕磨难、艰苦治学精神,鼓舞着来先生。来先生不愧是我国优良史学的传人。《知见录》出版之日,来先生赐书,我即用顾真笔名与夏至(张国刚教授)撰文评介,认为它是“一部有裨清史研究的目录学著作”(《清史研究通讯》1984年第2期)。及至2011年增订本枣梨,对近三百年来的人物年谱几乎搜罗殆尽,并一一详细解说,用“新夏按”告诉读者要点,因而我又说:不可以资料之书、工具书视之,它是学者研治和利用年谱资料的津梁。

2005年,来先生《清人笔记随录》面世,我立即以“读《清人笔记随录》的随笔”为题,写出学习心得。来先生不以文章浅薄,收入他的《邃谷师友》(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内。如今在此复述该文的内容,缅怀来先生的学术贡献。因为我认为《清人笔记随录》是古代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来先生的力作之一,是来先生十多部随笔之作的代表。此书是来先生长期丰厚文化积累的一种“物化”,80年代前期,听来先生讲,他外出开研讨会,在火车上,抓紧时间,点校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他还点校出版清人叶梦珠的《阅世编》,对清人笔记赋予如此精力,写作《清人笔记随录》,自然是资料信手拈来,皆成上乘之作,令人仰视。

来先生撰著该书,总是利用那些笔记图书的作者自序、后记,或者用其友人的序言,后世整理者、编辑者的题跋、前言、后记的文字,论说该书的内容、特点,以及著者的生平、观念和写作经历。他不是刻意讲解读书方法,可是他重视图籍的作者序跋和整理者的前言、后记,无意中告诉读者,首先阅读这方面内容,对这部书获取初步认识,再去读图书内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来先生的论述方法,不啻是金针度人,教给了初学者学习方法。《随录》信息量宏富,如述及刘献廷的《广阳杂记》,引用九位学人的著述,说明刘献廷的生卒年和该书学术价值。就此一例,表明《随录》是研究性著作。《随录》出版时,来先生82岁,让人读出他无穷的学术生命力。

学界公认来先生纵横中国历史、方志学和古典文献目录学三学,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无论生前身后,他的学术生命都将长存。

(2014年11月20日于旧金山,载焦静宜编《忆弢盦——来新夏先生纪念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 lon72qCukvP9EnxfPBQcmA6F5RnETriCxoYjNwat1lRI+KCAG5X1tXjXbfQwKCM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