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反对西方殖民主义、汉民族主义与中华中心论的纠缠

(一)殖民主义的侵略罪恶

西方殖民主义的战争、赔款、割地、领事裁判权,使中国几乎被列强瓜分,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罪恶的鸦片贸易令中国上上下下陷入灾难深渊,吃鸦片成为社会中上层时尚风气,甚而波及社会下层,极其可悲。

(二)清朝中国被迫走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清朝政府在被迫资本主义世界化与反世界化中摇摆、挣扎。魏源首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主张工业技术近代化的含义。曾国藩倡导自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从事洋务运动,希望走富国强兵之路,制造轮船、枪炮,而后修铁路、铺设电报电话线。冯桂芬结合儒家大同思想,宣扬西方社会救济观念,社会上出现教养院、习艺所、育婴堂,收养、教育贫民、乞丐、妓女、弃婴。信教、吃教人群出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晚清对待西方文化的纲领性方针,本位文化不变,只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可是从总体情形看,中国被迫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学习资本主义文明。美国公使夫人萨拉·康格在自己的通信录《北京信札》 中认识到了这种状况,收录其中的1900年12月12日《致侄儿》信中说:“外国人来华后会把他们的生活强加给中国人,破坏让他们的政府有序运行的车轮上的嵌齿……外国人已经把他自己、他的国家、他的习惯和他的物产都强加给了中国,而同时也总是遭到强烈的抵抗。”

(三)外忧与内患、反帝与反清的孰先孰后论

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形势下,汉人和清朝之间,出现“外忧”与“内患”、“反帝”与“反清”先后论,即政府安内、攘外孰先孰后?民间反帝、反清孰先孰后?当外国武装入侵时,清朝、民间捐弃前嫌,一致抗敌,民众乃“扶清灭洋”“保清灭洋”。没有外国武装入侵的平常时期,双方都是先内后外,洪秀全根据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与形式,组织拜上帝会,发动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范围内、一个时间内改变人们的生活;此时,清朝除用自身力量从事镇压,还接受华尔的洋枪队;民间掀起“扫清灭洋”运动,清朝一贯镇压民间反抗运动。内忧与外患、反帝与反清,孰先孰后,这可能是古今中外任何国家都难以处理好的难题,人类智慧难于有圆满的方案。

(四)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意识,在清代,同满汉矛盾、中外矛盾(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纠缠在一起,情况错综复杂;民族主义又同爱国主义密切关联,时而交织在一起,因为国家是民族的国家。清朝人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简单地说,笔者以为清代以来发生变化,经历三个阶段:热爱以汉人王朝政权为标志的汉族国家,不满甚至反对以满洲人为主体的清朝;热爱汉人为主体的国家,反满、反帝(加进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内容);热爱中华民族的共和政体的国家(“五族共和”的国家、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爱国同国家政体从来联系在一起,同民族也联系在一起。

反帝爱国的民族主义,社会背景可归结为两大因素:一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激起国人的愤怒;二是传统的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论意识特别强烈。鸦片战争之后,国人承认洋枪洋炮、火轮厉害,但是不服气,以为都是渊源于我们的老祖宗,我们在多少多少年前就有什么什么,这种观点早在顺治、康熙年间产生的“西学中源”论中表现出来。嘉庆四年(1799)阮元主编的《畴人传》中仍然如此。这是不智之见,表明信守中华文明中心论。后来国人从中国世界文明中心论心态中逐渐走出,有所清醒,同时开始出现积贫积弱的悲愤心态与自卑心态,于是形成不断“革命”、造反的情结,以寻求中国富强之路。积贫积弱的现实与根深蒂固的中华中心论的反差,所导致的民族主义情绪后来愈演愈烈。

(2009年6月2日初稿,2010年3月10日修订于顾真斋。载韩国《明清史研究》第33辑、《历史教学》2010年9月号) bfmX3xLT3dZzqBe+jN/LXuGLkv2dLmn8/tKY4+SBNMcxVmquHeqXKURCoDgv4I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