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满汉民族问题贯彻有清一代,宜高度关注

清朝是以满人为主体的王朝,满族是统治民族;满洲皇帝为治理以汉人、汉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刻意联络蒙古族,为此又信仰、利用藏传佛教,形成满、蒙、藏的联合。因此,满汉民族问题(包含蒙古及藏传佛教的相关内容)始终是清代的重大社会问题,它像一条线贯穿于有清一代,有时还是社会矛盾的焦点,今日编纂“清史”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甚至可以视之为清代历史发展变化的主线之一,不能以“应从现在‘民族团结’出发叙说历史”而掩盖历史上的民族斗争。其实多民族国家是在斗争中融合形成的,我想从四个方面对清代民族问题做出说明:

其一,满汉斗争时显时隐,贯穿全部清史。清朝对汉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满汉民族矛盾、斗争、调整、缓解贯彻于有清一代的历史。满洲的成功在于用武力征服、压服了汉人,同时采用许多政治怀柔手段;汉人也是利用民族意识进行反抗斗争,最终取得成功与以反满为旗帜关系甚大。

满汉矛盾斗争的史实,清史研究者耳熟能详,这里仅须提及一二:清太宗剃发令,吴三桂降清剃发,顺治朝衣冠、剃发令,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满汉复职制、旗缺与汉缺之分,明遗民与迫害遗民,迁海与海禁、出海逾期不归者严厉处罚(“化外之民”),招揽遗民与康熙博学鸿词科,康熙南巡与安抚汉人,哭庙案与士民一体当差(绅衿,尤其是生员特权减少与满族当政、不加爱护有关),“明史案”等康雍乾文字狱,乾隆朝制作《贰臣传》,编辑《四库全书》中的篡改历史文献,太平天国的“奉天讨胡檄”,曾国藩胜利后的畏惧与困境,“反清灭洋”与“扶清灭洋”,同光间汉人督抚增多的同时是满洲人、蒙古人引荐官员的激增, 孙中山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的提出与作用,宗社党的出现,等等。

其二,蒙古人地位的重要性。满蒙关系,清朝尤其看重,关键是将整个蒙古族牢固地纳入其统治秩序之中,仅从“亲征”一事可知:蒙古人布尔尼之乱本是小事件,可是因近在咫尺(察哈尔),朝廷商议康熙亲征;康熙帝为打击噶尔丹势力三次亲征;为策旺阿拉布坦用兵之事,康熙帝表示,若在年轻之时,早就亲征解决问题了;而吴、耿、尚“三藩”之乱,占有半个天下,康熙帝却无亲征之举,只是发兵争战而已。再则,清朝皇室采取与蒙古王公联姻的政策,巩固与蒙古的联盟,令蒙古起到政治助手的作用,这一点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战争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清代历史分期的问题,我觉得需要看重蒙古的作用,清朝前期、中期的分期标志,是乾隆朝解决北疆准噶尔问题,而不是许多学者所说的康熙朝的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其实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远远不及蒙古人的问题。

蒙古问题影响及于中俄关系及条约的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当索额图第一次受命去签约时,康熙帝指示,尼布楚等地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俄罗斯”,而在索额图出发途中,噶尔丹兵进漠北喀尔喀,迫使索额图使团撤回。第二次索额图再去,所订的条约就将尼布楚让给俄国,这不会是索额图擅自做主,而是清朝政府的让步。《恰克图条约》的签订,正是康熙末年、雍正期间与策旺阿拉布坦对峙之际,清朝有“逃人”问题,只得对俄国作某种让步。清朝特别允许东正教使团驻北京,以致后来西方人引以为例,作为借口,提出派遣使团常驻北京的要求。

其三,藏传佛教既是清朝皇家的信仰,又是联络蒙藏的工具。清朝皇帝信奉藏传佛教,由乾隆地宫可知:乾隆帝遗体盖陀罗尼经被,拱券雕刻佛教图像,而非儒家语类和圣贤画像。可见乾隆帝是真实信仰,而非伪饰。雍正帝以章嘉呼图克图为师,皇子时期如此,继位之后文书保持原貌,表明观念未变。皇家成员有“替僧”,不信教何必有此举动。

蒙古人早于满洲人信仰藏传佛教,清朝皇帝深知准噶尔人利用藏传佛教,便与之针锋相对,也是要用藏传佛教稳定蒙古与西藏,故而康熙帝在西北用兵时特别在意对藏传佛教领袖的控制。大将军王允禵在前线执行这项政策,宣布“扫除准噶尔人,收服藏地,以兴黄教”。事情是两面的,皇帝信仰藏传佛教,也要蒙古人信仰,并不让它控制,确实是信仰与政治并存。

其四,满洲的统治最终奠定、巩固中国的疆域,其功大焉。我曾作文《由清代满族文化特性想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 ,认为满族在发展时期,其文化具有开放、吸收性,统一中国的初期,其文化具有扩张性,统一后则是努力保持民族文化的坚韧性。正是由于满族文化的进取性,密切了满、蒙、藏关系,拓展边疆,巩固边疆,奠定、稳定了我国辽阔的疆域。

(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mK9ApR1wm8bhrO/nAu3mwIXv11jaHIa1zGvI/vvddQEzsvuolX6UDshTOAq15G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