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 ◎ ◎ ◎ ◎ ◎ ◎ ◎ ◎

揭示清代的国家政治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力作
——常建华著《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序

1985年喜读常建华贤弟的关于清代以孝治天下的论文,现在他将包括这个论题在内的“清代国家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形成系统的专著,十分高兴,乐于说几句既是向他道贺又是向读者介绍他治学之道的话,或许对读者阅览此书有点用处。

《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讨论了清朝的基本国策——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和以孝治天下,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对策,对待民间群体、民间风俗习惯的政策及其归宿等。所研治的对象,是清代历史的基本内容,是清代史应当研究的基础性问题,研究得成功,清代历史的轮廓就显现了,所以建华弟用“国家与社会”来概括他的此项研究,我想是甚为精当的。而学术界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尚不多见,应当说这是建华弟的一种学术贡献。

建华治学之始,从《圣谕广训》研讨清朝的孝治政策,而及于民间社会;稍后考察溺婴史、汉族民众火葬史及岁时节日风俗史,是从民间活动讨论到政府政策。他这样研究方法的转换,用他在“前言”中的话说是,“从自上而下地由国家看社会,逐渐向自下而上从社会看国家转变”,希望结合两种视角全面认识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历史。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研究,是认识论的提高,更是方法论的完善,会使研究来得有成效。这种方法论的讲求,我想是建华的学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建华的研究以坚实的资料为基础,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前导,从而产生出新的见解,而且具有相当的深度。清朝的满族以文化落后而人数鲜少的不利因素,能够迅速适应汉人社会的传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大帝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建华纵观历代王朝的治理经验,发现清朝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巧妙地将满族本位的统治术融合与隐藏于汉族传统政治文化中;同时发现历代的勤政爱民和孝治观念,为清朝所发扬光大,使得这些儒家经典中的政治理念,成功地转变为政治实践,使清朝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产生这样的学术观点,比较能够回答清代历史前进的缘由。

“清代国家与社会”的题目相当大,很难,或者说不可能用一部著作来结束,建华的书在全面、系统、深入诸方面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需要做。建华说他的研究时有中断,“有些萦绕脑际多年的题目不能集中时间研究,致使本书的内容不够全面,如果今后假以时日,或许可以补充完善”。我们期待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他能有这方面的新作奉献给读者。

《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成就的获得,在于作者的勤于治学和他的独到的治学方法。说到建华的研究方法,为我夙所佩服,所以十多年前,我就请他给研究生讲解研究法,特别是介绍如何把握研究信息的问题。因为我在与他共同研讨课题、共同出席学术研讨会、共同主持演讲会时,我发觉他的发言是那样地具有新的学术信息、新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敏感性,以及条理清晰。我想这是他的成功之道的外在表现,内在的成分在于他对学术信息的深刻认知和相应的努力。在这方面,他有两个独特见解:其一是将掌握学术信息与掌握史料放在同等地位。如何研究历史,搜集与运用史料为基本手段,此乃治史者所共识,建华也是如此,并无异处。至于对学术信息的了解,在观念上说似乎人人懂得它的重要性,实际上不少研究者忽视它,对信息量的把握有限。建华不然,他将搜集信息放在与搜集史料同样的位置,认为在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与早先的学术研究状况大为不同,不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就不会做出前沿性的研究,或者做他人已经做过的事情,劳而无功,有了这种认识,就特别重视学术信息的搜集。其二是对各种学术信息的分类与反复揣摩。对搜集到的史料,治史者都知道要归类,并对其内容进行反复的理解,建华认为对待信息资料也需要这样处理,同样要做归类与分析,他就是这样做的,明乎此,知其对新信息脱口而出,就不是偶然的了。此外,建华认为运用学术信息,更是学术规范问题。诚然,事关学术研究的发展,当今建设学术规范之际,尤其值得关注。建华对知识信息的独到见解,我披露于此,与读者共享。写至此,我有个想法,建议建华就学术信息问题撰写专题论文,想来是对学术界有意义的事情。

上面说到建华勤于治学,我感到他在求学时代打好了基础,基本功扎实,阅读面较广,每研究一个课题,恨不得将有关史料搜求穷尽,如研治宗族史,不仅到国内各大公共图书馆阅览家族谱,还去韩国、日本访问索求。有了搜集史料和搜集学术信息的高强本领,撰著学术专著,自是情理中的事情了,所以建华继《宗族志》(1998年)一书之后,有《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之作,不仅如此,今年还将有《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朝鲜族谱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的问世。一年拿出四部学术著述,是“厚积”的必然结果。建华治史二十多年,前此没有接二连三地推出大部头著作,与他的某些同辈比较,似乎有点沉默。对了,只有耐得某种寂寞,而后才可能有有价值的读物奉献于世人,建华大约是走的这个路子。我以为走得好,走得有后劲。但凡学术根基厚重者,可以“薄发”,或者可以“不发”,可以“待发”,可以“晚发”。建华的学术态势显然不属于后三种。“厚积薄发”,是否应为学人的追求目标,这个问题在此存而不论,不过愚意厚积薄发的学术成果可能更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书此以与建华共勉。

学术著作问世,可能会有不一的反响,这是正常现象,似乎不必太在意。因为学术贵在独立思考,贵在具有“独见”,他人认可固然很好,不承认又有何关系呢?!让时间去检验它。要之,我行我素可也,不知建华以为然否?所谓“厚积薄发”,所谓“独立思考”,不必是此序文应有之内容,这是借建华给我写序的机会顺便一说而已。

(2004年3月4日于顾真斋,载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 A6btEucKayEFXxxHrRgfCXPF8Nz6+X4S4jNuS1Xdru/t8lRgbG8o+h5Z8mNm/i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