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传述《易经》,大致分为义理及术数二派。后者重卜筮,前者讲哲理、重实践。术数《易》源流甚古,后世繁衍的支派也极多,没有专学的传承,一般很难窥其门径,也有不少沦入江湖,成为鬻技谋生的工具,不为士林所重。义理则历代皆有阐扬,影响中国思想文化甚巨。
义理与术数,学虽分途,道源仍一,可能的话,还是不宜偏废。有人尚且主张“未学《易》,先学筮”。其中的道理,往后讲述算卦自能体会。
我个人学《易》二十年,即从义理人手,受过科班的严谨训练,占筮之学虽知其大要,一直未曾深入。近些年,因行事上的特殊机缘,为谋解惑,破例开占,遂与筮法结缘。
无论义理或术数,都得研习原典。《易经》的内容,分为经、传两部分。经就是卦画、卦名与卦爻辞,传是最早解释经文的,有《十翼》之称。“翼”是辅助之意,读了《十翼》,能帮助我们了解经文,《十翼》为《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彖传》及《象传》的上下篇,依经文分上下而来。乾卦至离卦,前三十卦为上经;咸卦至未济卦,后三十四卦为下经。
《彖传》是解释卦辞的。例如: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就是解释“元亨利贞”的《彖传》,前面会以“《彖》曰”标明。“彖”有断的意思,依此论断一卦之义。乾《彖传》音韵铿锵,含蕴深厚,寥寥数字,道出《易经》思想的核心,值得学者深探。本书往后各章,阐述易理,多有述及。
《象传》又分《大象传》跟《小象传》。《大象传》仍就全卦卦象引申,鼓励学《易》,取法天道。例如:乾卦《大象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大象传》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段话,中国人可谓耳熟能详。进取与包容,宇宙间两种最基本的势用,阴阳调和,便能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又如困卦(
),上卦兑为泽,下卦坎为水,水在泽下,表示泽已枯竭。《大象传》据此卦象发挥:“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干涸的沼泽,了无生意,象征困苦的环境,资源耗尽。君子处此困境,不能怨天尤人,得奋力苦战,拼命也要达成既定的志向。
《小象传》解释每卦的爻辞。例如:乾卦初九,爻辞为“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就是《小象传》。初九之所以不能轻举妄动,是因为地位太低,发挥不了作用。上九爻辞为“亢龙有悔”,《小象传》云:“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阳气太盛,一定无法长久,必然招致遗憾。
《文言传》只有乾、坤两卦才有,对两卦的卦爻辞作更深一层的阐释与发挥。乾《文言》更是反复申论,不厌其详。“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元德是创造力的根源,所有善行的发轫点,多去培养、体会,人的智慧会有日新又新的成长。嘉美的事物会合在一起,彼此互敬互重,遵守游戏规则,便能亨通无碍。行事不走极端,分寸恰到好处,大家都可获益。坚持重大原则,不以处境顺逆变移操守,这样才能负责任事。创始、亨通、产生效益、择善固执,就是乾卦的四种德行。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潜龙是具有创造力,又耐得住寂寞的人,不随波逐流,不征逐虚名,安心隐遁,一点也不郁闷。别人不认同,他也不在乎,自己高兴的事就去做,不喜欢的就不做,世俗的习尚完全影响不了他。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乾文言》依循这样的体例,近八百字的剖析,将乾卦的特性讲得淋漓尽致,其中精义无穷,非常值得品读。乾、坤两卦是父母卦,其他六十二卦都有乾、坤的影子,透过《文言传》,深刻掌握其内涵,有助于对全《易》的了解。
《系辞传》长约四千五百字,上、下传各十二章,为通论《易经》的文字。过去讲《易经》,一般都先讲《系辞传》,以明学《易》指归。《系辞传》在中国思想史的价值很高,行文简练,音韵铿锵,也是极好的文章。我自己十几年前,曾利用上下班挤公交车的时间背诵过,至今非常受用,许多独到的心得都受其启发。
《说卦传》讲八卦成卦之理、方位、特性及其所衍伸的卦象。由于取象为列举式,无法涵盖尽易象的灵活多变,与经文所用的卦象也不尽相同。例如:“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相信现代的读者看了就很头疼。古今器制不同,物象日新又新,《说卦传》宜活看,不必拘执。
《序卦传》讲六十四卦依序相生之理。我们在第一章中讨论综卦时,已讲过“乾坤屯蒙需讼师”一段,原文是这样的:“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易经》最后一卦是未济卦(
),未济卦前是既济卦(
)。“济”是涉水渡河,古代交通不便,渡河是桩艰难的大事。爻辞中每多“利涉大川”之语,以喻勇往直前,克服困难。“既济”是已经度过艰难,从乾、坤开辟鸿蒙以来,历经长期奋斗,终获成功。按理全经应在此作结,从此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但《易经》偏偏在既济后,又以未济终结,这是先哲观察敏锐、高人一等之处。就像三画卦变六画卦,重卦的观念一样,始、壮、究之上再接始、壮、究。世事的变化,文明的演进,永远终而复始,生生不息。
《杂卦传》很短,才二百五十字,综合比较六十四卦的特性,言简意赅,值得重视。举例来说,同一“故”字,用以点明三个卦的特性:“丰,多故;革,去故;随,无故。”
“故”是已有的成就。既有资源很多,就是“丰”。过去的东西整个不要,就是“革”。完全没有过去的包袱,就是“随”。随和、随遇而安、随机应变,随卦是《易经》里很精彩的一个卦,含有极高的处世功夫。
《十翼》虽然是解释经的,千百年下来,已被后学视为经传一体,代表易学思想的核心。整部《易经》是集体创作,从发端到集大成,至少经过上千年的时间。这么多人的生命经验和生活智慧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现代人只要虚怀领受、慧心参悟,肯定对生涯规划有帮助。
我们在第一章中,已将《易经》的主旨及易象的基本规律介绍完毕,往下是如何运用的问题。在谈运用之前,有必要先阐扬儒家思想中两个重要而精彩的观念:一是权变,一是时中。
《论语·子罕》里有一段话:“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人一生中,可能会和许多人一起学习某项学问或技艺,这是共学。由于资赋不同,学习的兴趣和目的也有异,真正以此为专业,全力以赴的只有少数,而钻研有成,卓然自立的就更少了。专家、博士可算是适道的境界,以此为起点,继续进行窄而深的研究,在该领域内有创新突破,受同侪推崇承认,这就是所谓的有一套了,也就是立——站得住了。别人尽管嫉妒,也推你不倒。
但有一套的人往往也有盲点,就是能入不能出,碰到任何事都拿那一套来应付。由于对本身方法、技巧的娴熟,以及该领域基本假设的信念,甚至使他不易欣赏、接纳别的领域的长处。然而出现在实务中的问题,常常不是仅靠一套教科书中的方法就可获得圆满解决,必须针对实况做出不少修正。重大疑难还需要跨领域的通识与合作,配上高度综合的洞察力,才能做出适应的决策。这种既犀利又圆融、熟悉各种方法却不为任何方法所囿限的能耐,就叫作“权”,在《论语》中被推许为学道最高的境界。
“权”本是秤锤的意思,以秤杆称物时,随物体轻重不同,而做恰如其分的移动调整,以求平衡。一般我们说权衡事理,通权达变,就是由此衍生而来。
《易经》专讲变化,强调变动不居,我们在开章明义时已经说过。这里再引一些《系辞上传》的话,以资佐证:“《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者,趋时者也”,“变而通之以尽利”。灵活变通,就是因为死守成方无法解决问题,就是为了趋时尽利、切合事情。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经》这部书,讲的道理均切合人生实用,重点在诠释无所不在的变化。人间事总是不停地变来变去,每个领域、每一阶层都不例外,高居上位的可能失势,阶下囚摇身一变,位列朝班。当权派沦为非法政党,街头暴动反孕育出民意英雄。昔日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真是易学的精髓,若能彻底体悟,可以终生受用无穷。“典要”就是经过创新、锤炼的成套有系统的重要准则。一般成文法、典章制度,各门学科里的基本假设、定理公式,教派里的教义教规,政党的党章党纪,各种主义、意识形态都属之。这些东西当然重要,建立秩序、提供方便,是不可或缺的,但就是不宜把它神圣化,当成是绝对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自明公理,否则便会形成限制,阻碍创新与进步。真正伟大的创造心灵,是没有偶像、没有图腾的。时代不断往前变迁,怎样变化合适就怎样变。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伸足入水,已非前水,何来系恋,何来包袱之有?
这种毫无拘碍、权变无方的境界,在《论语》和《孟子》中时有强调。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 音 dí(《论语·里 仁》) ,“适”是专主,一定要如何如何,莫是绝对不行,二者都嫌固执,君子对天下事的态度,最好是不存成见,无可无不可,看怎样做合宜就怎样做。“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也是如此。
再如“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单一而废百也” (《孟子·尽心上》) ,认定一标准,死抠着不放,其实反而伤害了真理,也放弃了其他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正是因为随事权衡的重要,所以连一般的小诚小信都可以不必遵守:“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上》) ,“君子贞而不谅” (《论语·卫灵公》) 。“谅”就是小诚小信,“贞”则是为人做事的大原则。只要“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论语·子张》) ,何必“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人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
孔子自述其为学历程,从十五志于学开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最终境界是达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权的极致——更少分别心,一切自然流露,举手投足,怎么做怎么合适。
通权达变并非没有原则,任意妄为,它的标准就在于趋时尽利,就在于达到“时中”。中道是不走极端,恰到好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但中道不是个固定不变的死东西,在不同时位、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中道,这就是时中。《中庸》上说:“君子而时中。”“而”是能的意思,聪明的人能够随机应变,时时刻刻掌握中道,绝不会做不合时宜的事。
《中庸》上还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手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富贵、贫贱、夷狄、患难,是人生极可能遭遇的不同情境,有时容不得人选择。与其挑三拣四、怨天尤人,不如随遇而安、素位而行。“素”有本色、质朴、不尚虚饰之意,并非消极保守,反而是积极找出每一情境、每一时下该做的事,笃实尽责去贯彻。《大学》上说:“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有智慧的人在每一种环境下,都有用尽最高的办法。正因为这样,所以不论进入任何环境,都能得到他最想要的东西 (无入而不 自得) 。
掌握时中的概念后,再回头来看《易经》的爻位,就可体悟二、五爻的得中只是相对的,其实每一个爻位都有其时中。“潜龙”就该“勿用”,勿用就得中,若憋不住想一步登天,一定大凶。“飞龙”时就得“大人造也”——好好舞一舞;若再保留勿用,就是闽南语讲的假仙,就是矫情不识时务。“飞龙”和“见龙”还得懂得“利见大人”,君臣和合、群策群力的重要,不然就会发展成独夫,或断了继续上进之路。这就是二、五居中仍得守的时中之道。“亢龙”时要避免有悔,就得体会物极必反、盈不可久之理。彻底放下既往权势的包袱,勿提当年勇,也不要恋栈还想遥控九五,放手让九五发挥,这是“亢龙”的时中。所谓“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深懂时位的人,绝不会惹人嫌,拿捏分寸精准无比,到哪儿都受人欢迎。
不仅三百八十四爻有其时中,六十四卦也有其时中。例如屯卦就“利建侯”——创业时须培养干部,作人事部署;讼卦就“利见大人”——找到公正无私的仲裁者,排难解纷,但不“利涉大川” (大川比喻风险危难) 。内部意见不合时,绝不可以再往前硬干瞎闯。
由此看来,只要掌握时中之道,人生没有不可处之境,所有时位都能人所作为,都能自得其乐。不仅爻位没有尊卑贵贱 (群龙无首) ,卦象也无所谓绝对的吉凶。日日是好日,历程即永恒,道心康强勇健,得免诸劫轮回之苦。这样的彻悟、这样的修养,绝非旦夕可至,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
往下,我们来看看《易经》有什么用处。或者说,要怎样运用《易经》。
《论语》上记载孔子的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大概是《易经》最平实的效用。学了《易经》,可以让人不再犯重大的过错,这表示还是小过不断——因为时中之道的拿捏甚难。值得注意的是,五十以学《易》和五十而知天命的关联。“天命之谓性”,学《易》会对天人性命有重大体悟,积渐以往,可臻“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连小过都免了。五十以学《易》,不是说孔子五十岁才开始读《易经》,而是五十岁时各方历练已深,在社会上碰得鼻青脸肿,再回头来看《易经》,恍然大悟而发的感叹——早知有这种高招,以前就不会那样做了……
《史记》上载述,孔子晚而喜《易》,读《易》至“韦编三绝”。韦是牛皮,韦编是古代竹简穿孔捆扎的牛皮绳,等于是现代图书的装订线。孔子读《易》很用功,前后来回翻阅查证,把书都翻破了,牛皮绳断了好多次,竹简散了又装,装了又散。前面五十以学《易》那段话,在《史记》上的记载则是:“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彬彬是文质彬彬,即融贯配合得很好,知行合一的意思。在社会上有实际奋斗经验、饱历忧患的人,读起《易经》来感受肯定不同。孔子认为多给他数年时间,好好参研易理,再做事出手又会不同。易学的可贵,不在乎那几本破书,学究冬烘也于世道无补,而在于彻底实践易理于生活中,让身心确实受益。
《系辞上传》说,《易经》至少有四种用处:“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制器尚象,是说从易象中可以得到灵感,产生许多创造发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近年来也以此为一项探讨主题。一言一行,尊奉易理的指示,显然是义理之学的路数。辞变象占中,最神秘和引人注目的,恐怕还是占卜算卦。《易经》的魅力,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指点迷津。这点毋庸讳言,也不必排拒。
“极数知来之谓占”,易理术数推演精通到极致,且看《系辞上传》活灵活现的描述:“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一个人将要采取行动前,为了确认何种行动正确,提出心中的疑难。易理如响斯应般给出解答。不论所问的事情多远多近,多幽隐深微,都能切中肯綮,让人充分了解事情未来的走向。不是天下最精密的学问,怎么可能达到这种地步呢?
“受命如向”的“向”,除了如响斯应、对答如流外,还有双方面对面坦诚沟通之意。《易经》就像个可说体己话的老朋友,倾听你的疑难,帮你做分析,然后提出建言。有如明镜高悬,绝对公正客观。《礼记·学记》里讲:“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事。”《易》卦的天人问答,互动交感,与此相似,愈重大的疑难,获得的解答往往愈精彩。
光看《系辞上传》的推崇,即可见一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天地之道、幽明之故、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除了宗教外,世间一般学问是存而不论的。《易经》真有这种通天彻地之能吗?
《易》卦能在中国行之数千年,一定有其颠扑不破的道理。相关的法门和心得,往后谈占卜时再讲,这里先点出一些重要的观念,让大家知道分际。
首先,易占绝非宿命论,不然所谓趋吉避凶也就没有意义了。易占进行的方式,基本上是一问一答,占问者就某一特定的问题提出“天问”,这个问题必须明确,而且最好是萦绕心头,经过充分“人算”的重大疑难。推演的程序其实很简单,近似套公式和查表,最后会得出一卦或一爻,或需要合参两卦的贞悔相争的情形,然后根据卦辞或爻辞下判断。所谓“演卦容易断卦难”,真正难在判断上。卦爻辞通常都极精简,言有尽而意无穷,除了须具备良好的古文底子去诠解外,尚须通晓卦象的结构,掌握前述卦与卦、爻与爻间的整体关系,才好针对问题,作出适切的解答,这又非丰富的人生历练不为功。否则只是书生之见,隔靴搔痒而已。
卦爻辞通常会以寥寥数字挑明现状,指出未来可能发展方向,而对策便往往蕴含其中。例如屯卦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元亨利贞”,与乾卦卦辞完全相同,表明屯卦刚创生,却已具体而微,父母所有的德性一应俱全。
因为实力尚弱,不宜轻易生事,所以戒占者勿用。但中长期还是得有规划,得往前奋斗,不然,创业维艰所为何来?既然这样,现阶段最适合做的就是培养干部,作人事布置。侯是诸侯,也有斥候之意,古代诸侯本来就是天子的斥候,负责监听各地情报,整理分析后呈报中央,以为治理天下的参考。创业初期,必须竭力搜集该行业的各种情报吸收最新信息,以期跟上时代,保持竞争优势。这就是利建侯的精义。占得屯卦,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看了卦辞指示,应可一目了然。
如前所述,易占的结果,须经过人的诠释和判断,趋吉避凶也需要人去完成。而人是有感情和自由意志的,感情如果蒙蔽了理智,诠断卦象会有偏差,不信邪硬干到底,也会造成吉凶倒置。所以,从提问开始,就在进行极微妙的天人互动。不管天意如何显示,人的心志和行动会影响事件最终的结果。举措合宜,逢凶化吉;处置失当,作孽招灾。
人能、人智的重要,在《系辞传》中也有强调:“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真正能让易理发挥神效的还是人,俗云天助自助,守株待兔定会落空。这本是常识,但仍有不少人于此产生迷执。
《系辞上传》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前面说《易》之用在辞变象占,学《易》的君子深造自得,融会贯通后,生活行事,行住坐卧,都在易理的思维和变化中。“玩”字用得很传神,《易经》的占辞精简古奥,须不断思索玩味,才能得其三昧。但这样就能获得上天保佑,一切都大吉大利吗?
《系辞上传》有明确的说明:“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上天会帮忙的,是那些顺着天理、因应形势做事的人;别人会来帮忙你,是因为你做事有诚信。天天想着按天理行事、实践诚信原则,再加上懂得尊重和运用其他有智慧、有才德的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当然无往不利,若有神助。
履是脚踏实地。《易经》中有履卦,讲究敦笃实践,不尚空言,更不会心存侥幸,空候机运。诚信的重要,绝非迂腐的老生常谈。《中庸》讲至诚如神、不诚无物,诚信是整个人类社会能正常运作的基础,没有了诚信,就会失序甚至崩溃。现代金融体系中,各种票据就是讲信用的,不仅支票、信用卡如此,就是钞票现金,一样得有政府的信用做后盾。顺不是柔顺没骨头,而是遵循游戏规则,不逆天行事,尚贤是懂得欣赏运用别人的长处,“利见大人”就是尚贤。所有这些,仍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一点也不神秘。
所以,历代传《易》有句名言:“《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易经》再神,也是人作的,所有的爻辞皆为遏恶扬善、发挥人道着想。君子不保证不涉风险、不遭困厄,但会代为筹谋,指点迷津。小人可能走运,却不必想利用《易经》作恶,例如杀人越货能不能得手、设局陷害别人会不会成功之类。所谓“占者有是德,方应是占” (来知德:《周易集注》) ,问占者缺德,卦是不可能灵验的。
正因为德行如此重要,所以像孔子这种平日即注重修德、充满自信的人,不会迷信占卜。《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有次生病,子路想为他祈祷,孔子说:“丘之祷久矣!”另外,在《子路篇》中孔子还引用《易经》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强调平素修德的重要。只要问心无愧,举措合宜,“不占而已矣”!
再者,易占是针对一时一事起问,并非恒常不变。人常说:“怎么好端端,又变卦了呢?”变卦即从《易经》而来。卦是会变的。占者误解经文,应对失当,或客观环境再起变化,都会导致卦变。有些变化慢,尚可再起新占,从容应对,或作中长期的预测。有些则瞬息万变,例如海湾战局,或动荡激烈的股票市场,才刚占完又变了,可说根本就来不及算。易占所显示的变化,绝非机械的宿命论所能樊笼,而是刹刹生新,必须以极敏感、富创意的心灵,活活泼泼去应对。
易占只要不迷执,重实践,指引人趋吉避凶,确有神效。但《易经》的用途若仅此而已,那境界就太低了!历代儒林尊奉为群经之首,原因何在?
《系辞上传》有解答:“‘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开物,是开发各种自然资源及人力资源;成务,是组合运用这些资源,建功立业,完成许多有益群生的事情。《易经》真正的功能,还在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挣脱个人吉凶祸福的羁绊,而往博施济众的大我之道升华。只是天下之大,品类之众,各有其禀性及想法,求其大同谈何容易!通天下之志,深切了解所有人的需要,据此建立共识。定天下之业,这样才能奠定大事业的基础。断天下之疑,解决所有缠绕人心的疑难。蓍草的德行圆通神妙,《易》卦的德行方正智慧,六爻的意蕴提供大家参考。圣人诚心竭虑,潜修易理,研判世情,吉凶祸福,概以社会群体为依归。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归纳过去的成败经验,当我们走过从前,为的是明天要更好。知来藏往,《易》之大用,舍此何求?
《系辞传》末章下了结论:“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这真是《易经》十六字心法。圣人创作《易经》,是为了在天地间开发人智,造就人能。人谋是当代人的思想智慧,鬼谋是过去人的经验教训。易占易辞,并非溺古,而是要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今人的智慧,以因应当代的问题。但这种开物成务的事业,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全人类都可以参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