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引言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一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管理者、研究者和公众:谁在破坏环境?环境危机的根源是什么?谁应该为资源、环境问题负责?如何破解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很多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认为不负责任的企业生产行为是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企业应对目前的环境危机承担责任;有人认为政府的管制不力,造成违法者逃避了环境责任,解决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是关键;有人认为是市场在配置环境资源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应进一步规范市场;等等。然而,人的发展问题一直是研究资源、环境问题时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考察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再生产……可以看到,生产是一个社会再生产循环周期的起点;消费是目的,是终点,同时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一个物质供应不足的社会里,生产能力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起主导作用;而在物质供应充足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决定着生产,在社会再生产的往复循环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马克思指出:“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需求、作为动力和目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2007)也指出:“一切需求的最终调节者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可见,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促进消费发展,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一直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物质供应不断丰富,大众消费兴起;资源环境问题随之凸显出来,消费活动逐步进入人们对资源、环境问题研究的视野。那么,消费对资源、环境问题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施里达施·拉尔夫在《我们的家园:地球》一书中指出:“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影响是通过人们使用或浪费能源和原材料所产生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提出:我们要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因为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国际措施,必须考虑目前消费模式的失调;考虑到不可持续消费所产生的资源消费,我们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此后,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兴起。
消费问题成为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这一观点逐步成为共识(秦鹏,2008)。正是人类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和对物质消费无止境的追求,才使得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最终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沉重的压力;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也使得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相关资料显示:1990—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数量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几乎同步增长(耿莉萍,2004)。
与中、高收入国家居民以及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相比,我国整体上还处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但消费的增长速度较快。1990年世界人均住户最终消费支出2806美元,2005年增长到3425美元,年均递增1.3%;其中高收入国家人均住户最终消费支出13188美元,2005年增长到17153美元,年均递增1.8%;中等收入国家人均住户最终消费支出863美元,2005年增长到1293美元,年均递增2.7%;而我国人均住户最终消费支出1990年只有211美元,2005年增长到592美元,年均递增7.1%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经济规模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条件,但是在经济起步初期,人均物质产量与消费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已经拥有了巨大的生产和消费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不断丰富,环境污染和资源占用会给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带来更沉重的负担。因此,改变消费方式,调整消费结构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
消费问题成为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消费活动都可能对环境问题产生着影响,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公众的问题;公众问题应该依靠公众来解决,预示着环境保护进入了公众时代。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目标。随后,国家发改委等国家十七个部委局办等单位联合制定和发布《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号召全体公民通过自身的行动参与到节能减排行动中来,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消费的环境影响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1994年,联合国在挪威奥斯陆召开了“可持续消费专题研讨会”。会上指出: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和对待可持续消费,因为它连接着从原料提取、预处理、制造、产品生命周期到影响产品购买、使用、最终处置诸因素等整个连续环节中的所有组成部分,而其中每一个环节的环境影响又都是多方面的 。而当前,研究者对消费的环境影响问题研究尚不深入、系统;可持续消费的实践和政策实施尚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