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消费环境影响的两个重要因素。不管是社会宏观消费结构还是居民家庭消费结构,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消费水平、改变消费模式和观念,最终通过消费结构组成上物化表现出来,使得越来越多的物质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使得物质代谢呈现多样化,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有害、不易降解、不易净化和处理的物质不断增多,使“三废”污染成分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剧增。
研究表明,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消费的物质规模和消费结构。世界银行报告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消费比重降低,医疗保险、教育支出等发展型和交通、通信、住房等享受型消费稳步增长(表2.1.5)(王健华,2007)。
表2.1.5 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的关系
续表
①资料来源: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1996, World Bank,1997;② 资料来源:王健华,2007。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当前的中国,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时的消费结构也基本相近(表2.1.6),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消费占有较大比重,反映了在较低收入水平下,消费结构受消费水平制约的基本特点。
表2.1.6 世界部分国家(地区)人均1000美元时的消费结构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梅洪常等,2007。
我国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演变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极端贫困到生存基本需求被满足的脱贫阶段;第二阶段,消费结构变动相对平稳,恩格尔系数仍有较大下降,消费支出中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增幅最大,医疗、教育、交通运输、燃料、电力等项目的消费持续增长;第三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耐用消费品和购置机动车辆的开支开始下降,教育、交通运输、通信和燃料、电力的支出仍持续上升,医疗保健费用则加速上升,家庭开支的中心已由购物转向购买服务。当前城乡居民消费在不断转型和升级,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正处于由以吃穿用为主的阶段向享受服务型消费阶段的过渡过程中,而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则处于以吃为主的阶段向穿用为主的阶段过渡过程中(李维超等,2004)。整体上看,是从生存需求向享受和发展转变;从食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从大众化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从传统消费观念到现代消费观念转变,但存在愚昧型消费、炫耀性消费、享乐型消费、灰色性消费(即用于各种人情关系中的消费)等不良消费倾向。
消费结构与环境影响的关系正在逐步引起关注。吕丹(2004)认为食品消费结构、数量和方式的变化,使得资源与能源消耗大量增加,引起环境财产的贬值。斯彭格伯和洛亚(Spangeberg and Lorea,2002)发现家庭消费主要包括三方面:住房、食物和交通,这三方面占到一个经济体物质产出和能量消耗的70%,占土地使用的90%。(1) 和住房有关的能量消耗通常由室内温度调节、房屋面积和电器拥有情况决定,估计占家庭能耗的49%,生命周期的阶段、财富、种族特点和技术(房屋的年限、类型、大小以及家用电器的数量)等因素都影响着家庭能耗。(2) 食物和营养需求直接决定了全球土地使用的大部分是用于食物生产和加工,用于食物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能耗为总能耗的20%~30%,食物生产的能耗实际仅占到10%,其余部分在加工和分流链条中消耗。(3) 私人汽车的使用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处于上升趋势。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强的人大多是中产阶层中的中年人,并且大部分的迁移活动是通过汽车或者飞机完成的(周纪昌,2006)。
从食品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的食品消费数量、结构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多,更高比例的食物通常是由动物蛋白制成,动物蛋白的效能比植物蛋白效能低很多,并且对环境有更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肉食者占用的耕地是素食者的14倍,因此食品消费结构中动物性消费量的增加将加剧畜牧业废气、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使得环境压力增大(吕丹,2004)。
另一种资源环境压力来自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和奢侈型消费。以粮食消费为例,1961年到现在,世界粮食产量增加了两倍,而人口只增加了一倍,但世上为什么吃不饱的人仍很多,甚至在喀麦隆、海地等国家引起社会动荡?主要原因是每年全世界生产的粮食只有不到一半被人类直接吃掉,其余的大部分做成了动物的饲料,还有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用于生产生物能源,仅美国2007年就有6500万t玉米(约占美国当年产量的1/5)被用于制造乙醇,加满一辆SUV车油箱的乙醇需要至少200kg玉米来生产,足够一个人吃一年。动物与人争粮,车与人争粮,而真正需要糊口的人却得不到粮食 。赫里格(Heilig,1994)考察了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消费项目影响全球土地覆盖的途径,他估计超过2114亿hm 2 土地用于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产品,例如兴奋剂、糖、烟草、油料和大豆(主要用作动物食品)。如果包括用于非法毒品生产的未知面积,他推测世界可耕地面积的20%被用于“奢侈”作物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