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特殊儿童的感知发展常常具有一定的缺陷。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其感知觉的缺陷也不尽相同,相互之间会存在一些差异。即使是同类别的特殊儿童,其障碍的轻重程度不同,感知觉的限制也有差异。
智障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感官刺激的敏锐性、辨别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动作的平衡性、协调性等方面发展都比较迟缓、迟钝。具体表现在:
(1)感官的感受性普遍较差;
(2)感知速度慢、范围窄、容量较小;
(3)感知分化较弱,主动选择性差;
(4)感知恒常性、整体性差,感知水平和质量都低于健全儿童;
(5)在感知动作协调性方面比健全儿童差;
(6)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发展较落后。
自闭症儿童对感官刺激的反应或是过敏或是迟钝。具体表现在:
(1)视觉方面:害怕与人目光接触,却过分留意窗帘、灯、手电筒及其光线转移等;
(2)听觉方面: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却喜欢自己制造声音,如拍桌子、晃椅子;有的对耳语或某些其他声音过分敏感;
(3)触觉方面:对痛觉、寒冷、烫凉等表现,或者敏感或极迟钝,有些还会出现严重自伤,如咬手指(甚至咬破)、吃手指等;
(4)嗅觉方面:特别注意物体的气味,不断去嗅东西,吃饭时还会先闻后舔,最后吞吃;
(5)动觉方面:喜欢无意义地走动、转手或不停地拍手等;
(6)对周围环境感知能力差。
尽管学障儿童有完好的感官,但却不能精确地反映各种刺激。具体表现在:
(1)难以从背景中觉察出对象,在视觉识别或听觉理解方面有困难;
(2)空间知觉发展很差,在判断距离、方向和大小方面有困难,难以区别部分与整体、左与右等;
(3)走、跑姿势不佳,动作协调性差,不自然,常常表现为同手同脚;
(4)运动技巧差,不灵活,动作不是太快就是太慢,经常跌倒,撞伤自己;
(5)眼—手协调不好,经常打翻东西,弄脏或损坏作业本;
(6)本体感较差,身体或肩部肌肉僵硬,不能放松。
除了上述三类特殊儿童外,其他如视障、听障、脑瘫、多重、言障以及情障等类别的特殊儿童,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感知觉问题,只不过问题的类型不同、轻重不同。即使是相同类别的特殊儿童,其感知问题也不相同,因人而异。
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发展了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才能为其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而认知能力的发展又为特殊儿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感知觉障碍严重地阻碍着特殊儿童的发展与适应。因此,通过感知觉训练提高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在特殊儿童训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特殊儿童因其障碍的程度、类别不同,其感官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响。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感知觉训练,充分发挥其感官功能,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感知的敏锐性、辨别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等,形成敏锐的感觉反应力。如:低视力儿童虽有残余视力,但其视功能较差,因而,也影响其日常的学习、生活等,若对其视觉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则可以提高其视觉的敏锐性和适应性,充分发挥其视觉的功能,提高其生活、学习的适应性与效率;拥有残余听力的儿童,佩戴助听器以后,通过听觉能力训练,则可以提高其听觉的敏锐性和辨别能力等;智障儿童经过感知训练,则可以拓宽其感知的范围、灵敏性以及身体的协调性等。
特殊儿童感知活动的协调性往往较差,如:有些智障儿童身体双侧的协调、上下肢的协调不好,或者视动协调和听动协调较差,这就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通过针对性的感知训练,则可以改善其身体活动的协调性。盲生经过感官定向训练,则可以矫正其盲态和刻板动作,促进其感知活动能力的协调发展。
学生需要认识及运用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才可以发展身体平衡及协调的技巧,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活动能力,去从事不同的观察及学习活动,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因此,帮助特殊儿童认识身体左右两边各部分的配合,对其发展空间关系、概念尤为重要。若特殊儿童能掌握身体活动协调技巧,便能随心所欲地去进行不同的活动,也有助于建立其自信。
由于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如智障儿童感知迟钝、感知范围狭窄,听障儿童听不到外界各种声音,视障儿童看不到五彩斑斓的颜色,学障儿童看东西不平顺、听声音不理解等,这些功能障碍导致特殊儿童失去探索环境的兴趣。因此,通过针对性的、有效的、有趣的感知能力训练,提高其感官功能,激发其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特殊儿童不同的感官功能的限制,导致其缺乏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赏,如:绚丽的色彩、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旋律,等等。在感知训练活动设计中,加入这些视听元素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其相应感官的功能,也可以培养其欣赏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意识,提高其生活的乐趣。
特殊儿童可能在感知觉发展方面比普通儿童迟缓,有些还伴有生理上的缺陷,严重者更不会主动与环境接触。这样,他们获得、加工感觉刺激信息就受到限制,难以形成正确、有效的反应,因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参与和融入。因此,为了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为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学习能力的特殊儿童安排适当的环境,有计划地促进这些儿童在感知能力方面的发展,并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索和学习,使他们能够利用学习到的感知协调技巧,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技能并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
|
|
普通儿童可以在日常活动、游戏中发展和完善其感知力,而特殊儿童因其感官的障碍或身体功能限制或发育迟缓等原因,导致其感知能力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同步发展完善。这就需要给予他们特殊的、针对性的训练,充分开发其感知能力,为其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使特殊儿童的感知训练具有针对性、计划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实施特殊儿童感知训练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要使特殊儿童感知训练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对特殊儿童进行感知觉能力的诊断性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为其订立明确的训练方向和目标,按照目标和方向来进行训练。因为,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很大,即使是同类别的特殊儿童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甚至,特殊儿童个体内的感知能力差异也很大,这就需要通过评估来确定具体的训练目标。有了目标才能设计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并设置环境实施训练和进行训练效果的评估,以及训练方案的调整。
对特殊儿童实施感知觉训练,其训练目标、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选择,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基本学习能力开始延伸。切忌不切实际,不了解学生感知、身体能力的现状与局限,生搬硬套一些训练目标、活动设计与方法,人为拔高或降低儿童的能力,违背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导致训练无效,甚至对儿童造成伤害。
对特殊儿童进行感知觉训练时,要依据特殊儿童的各自特点,在教、学和评估中,运用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方法,突出针对性,设计恰当、有趣的活动,精心布置安全、适宜、有益的环境,灵活选择适性的、多元化的训练方法,尽可能把训练项目融入生活流程中,避免与日常生活及其他课程的学习脱节。
对特殊儿童实施感知觉训练,在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步骤上要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低级到高级地螺旋上升。在训练中,若发现儿童停止反应,则需分析原因。如果是难度太大,则需要再进行任务分解,降低难度;如果是难度太低,儿童没有兴趣或是活动设计缺乏趣味性,则需改进活动设计,增加难度,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
对特殊儿童实施感知觉训练,要尽可能设计那些能让特殊儿童多感官参与的综合活动,尽可能使同一个训练活动中体现更多的训练目标和方法,尽可能实现单位时间内训练效益的最大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特殊儿童感觉整合的作用,更有利于其感知能力的发展。同时,在感知训练中,将知识、技能与培养特殊儿童正确的态度及较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并重。
在特殊儿童感知能力和感知训练的评估中,需用客观的标准衡量儿童的现有能力及其进步。评估标准的制订因人而异,评估结果的分析也因人而异。前后的评估结果只作个体的纵向比较,来反映个体在感知训练中是否有进步、进步速率如何,训练目标、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等是否具有适切性、针对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等。评估结果通常不作儿童之间的横向比较。
对特殊儿童实施感知训练,训练前应做好充分的调查、观察,了解儿童的喜好,准备好训练中所需要的强化物。在感知训练中,要认真观察,及时肯定、强化与激励儿童的正确反应,重视儿童在训练中的点滴进步,激励其进一步练习。训练结束时,对训练中反应正确的儿童要给予一个有力的肯定与强化,帮助其建立自信心,激发其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对特殊儿童实施感知训练,训练计划结束后,需用评估结果或报告的形式,用事实数据、视频等呈现特殊儿童的感知训练效果及其进步情况。因此,在制订训练方案的同时需明确阶段评估与终结评估的客观标准,用来衡量儿童训练的实况,还要使儿童的训练进度和结果能清楚地显示出来,以便向家长、教师和学校(机构)提供更多数据。
【本章小结】
特殊儿童的感知觉训练离不开感觉和知觉这两个基本的概念。因此,本章开篇就介绍了感知觉的概念、感知觉的生理基础和感知觉的作用。
接着,本章分析了感知觉训练的含义,梳理了感知觉训练发展的历程,重点分析了依塔德发展的“感觉训练法”、谢根设计的“整套系统感觉训练法”、蒙台梭利发展的“感官教育法”、弗劳斯蒂格提出的“动作教育”以及爱尔丝提出的“感觉统合训练法”。
随后,本章列举了智障、学障、自闭症三类特殊儿童的感知觉特点,说明特殊儿童感知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差异性,并从六个方面阐明感知觉训练对特殊儿童的重要意义。
最后,本章阐述了对特殊儿童进行感知觉训练需要遵循的八个原则,确保训练的针对性、适切性、科学性。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二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2.感知觉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3.什么是感知觉训练?
4.历史上哪些人物对儿童感知觉训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做出了哪些贡献?
5.特殊儿童的感知觉有何特点?
6.对特殊儿童进行感知觉训练的意义何在?
7.对特殊儿童进行感知觉训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