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感知觉训练及其发展

一、感知觉训练的含义

感知活动是儿童所有认知活动的开端,感知能力是日常生活运作及学习的先备能力,因而,感知觉训练在儿童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儿童对任何事物的学习或从事任何类型的认知行为,首先必须能够有效地通过感知系统地搜集与分析资料。而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有赖于敏锐的感官活动。因此,儿童是否能够学习从环境中接收与分析信息,从中摄取知识,予以记忆,并在适当的时间及场合应用所得到的知识,关键在于其是否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适当的选择和反应,以及良好的记忆能力。若个体的经验有了增加,其知觉范围也会随之扩大。这样,就更能从复杂的环境中摄取相关的知识,并察觉到这些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习更为充实有效。

事实上,儿童都需要接受感知觉训练,不过,大部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自然地学会了这方面的技巧;但是,对于一些有各种障碍或功能限制的特殊儿童来说,就需要通过特别的训练才能使其掌握相关的技能。

二、儿童感知觉训练的发展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开始对儿童进行感知觉训练,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伊塔德、谢根、蒙台梭利、弗劳斯蒂格以及爱尔丝等人开辟了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的领域,为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依塔德发明了“感觉训练法”

依塔德(Jean Marc-Gaspard Itard, 1774—1838):19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的医学家及特殊教育家。他利用5年时间开展了驯化野孩维克多的特殊教育实验(1800—1805),分阶段对野孩维克多进行了感觉、智力、情感等方面的训练,探索并开创了一套特殊教育的方法,在教育实验领域成功地进行了训练弱智 及多重残疾人的实践 。感觉训练法是其中之一。

1800年初,在法国中南部的阿韦龙森林地带,人们发现并抓住一个在野外长大,秉性似兽,似乎又聋又哑,约十二三岁的男孩,后起名叫“维克多”(Victor)。出于种种动机,野孩被抓住后受到了法国社会、政府、学者和一些学术机构的广泛关注。1800年7月20日,奉政府之命,维克多被送往巴黎国立聋校。经过3个月的训练,维克多进步很小。

1800年12月,维克多被转给依塔德。依塔德接收维克多后,为其制订了一个系统的训练、教育计划,并开始了长达5年的教育训练实验。实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训练(1800.12—1801.06)

依塔德在第一阶段为维克多设定了5个训练目标,其中包括通过大量的、强有力的刺激和偶尔的、集中的情感刺激,唤醒其神经感觉能力。在实施训练时,依塔德吸收了孔狄亚克及洛克(J.Locke)的观点,认为感觉器官必须进行大量的刺激,否则就不能与观念相联系。因而,他首先对维克多进行感觉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每天用热水给维克多洗澡;

(2)给他穿上暖和的衣服;

(3)注意他的床铺与房间的保暖;

(4)经常不停地揉搓维克多的脊柱和腰部。

同时,依塔德尝试使用奖励、惩罚、鼓励等方法,帮助维克多获得新需要,使其学会了可以坐在桌边,等待上菜,吃饭时用餐具,等等。为了引导维克多使用语言,依塔德还开始练习他的听力,使之有所进步。

依塔德在1801年6月向人类观察者委员会提交了第一阶段的总结报告。在报告中,依塔德对维克多的进步进行了描述:经过训练后,维克多可以自由地使用他所有的感觉,已具有注意力、反应力和记忆力,可以对比、分辨、判断,而且可以动用他所有的智力去了解与他的教育有关的物体。这些早期的成果足以证明对野孩维克多的教育是可行的。

2.第二阶段训练(1801.07—1806.03)

第二阶段的训练是对第一阶段训练的调整和提高。在这一阶段里,依塔德训练的目标之一是发展感觉。他运用“与榜样相一致”(matching to sample)的技巧,让维克多进行行为模仿以训练其听觉的明确性;通过打乱单词的顺序,让维克多分辨字母来训练其视觉;通过实物的触摸与辨别来训练其触觉;通过扩大食物和饮料的范围来训练其嗅觉和味觉。

依塔德在对维克多的教育实验中,采用医学的、心理的和教育的手段对其进行矫正和训练。他先对其失常进行原因诊断,认为是感觉失调、活动失调以及口头语言失调,然后确定了对维克多进行训练的发展起点。在实际操作中,从感觉活动开始,接着发展语言,最后发展抽象思维。由此,依塔德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医学-教学”(medicopedagogical)治疗模式,训练特殊学生。

依塔德在1806年发表了第二份有关维克多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经过5年的强化训练,维克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维克多养成了正常的睡眠、进食和个人卫生习惯;视、听、触、味觉都得到了发展;知道一些常用物品的法文单词,并能依单词拿回物品;学会了一些形容词与动词,可以抄写熟悉的单词;对周围的人产生一些眷念和依赖情感。

依塔德在教育实验中,受洛克白板说和孔迪亚克感觉论的影响,发明了感觉训练法。他深信,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通过感觉所进行的观察是人类知识的全部基础。人们所了解的一切无不是通过感觉提供的,人的需要因此而产生并且扩展了知识。他坚信“感觉是人的思维中最先起作用的,它使我们可以想象、沉思、记忆、反应、区别、对比、归纳、分析、假设、判断、归因”。

他还认为感觉器官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否则就不能与观念联系;触觉在所有的感觉中地位最重要,一旦触觉得到训练,它就会成为所有感觉的先导,通过训练触觉,可以使眼睛学会估计尺寸和判断距离。在实验中,依塔德也尽量对维克多进行多种感官功能训练,让他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嗅、用口品尝等,以帮助维克多提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能力。

(二)谢根设计了“整套系统感觉训练法”

谢根(Edouard Seguin,1812—1880):法国19世纪著名的精神科医生,依塔德的学生,智力落后教育最早的实践者。1837年,谢根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智力落后者训练教育学校。该校一直推行谢根自己设计的“整套系统感觉训练方法”训练智力落后儿童,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谢根深受法国传统感觉主义哲学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卢梭关于触觉能力是一切知识获得的基础的哲学对其影响特别深刻。他从感觉主义理论出发,认为人的大脑除非受到了严重损害,否则智力落后的原因更多是他们的各种感觉被长期剥夺、隔离的缘故,因为他们缺乏与正常人一样的体验。谢根提出,如果对智力落后的人的大脑进行有效的触觉和运动觉的反复刺激,激活其大脑运动,对智力落后者的感知觉唤醒是可能的。

在关于智力落后者是否可训练方面,谢根的观点与其师依塔德的观点一致,相信通过有效的生理刺激训练可以使智力落后者获得改善。因而,他采用了依塔德的感觉训练法,并将其扩展成三个组成部分,即:①运动觉和各种感觉的物理训练;②智力恢复训练;③道德和社会化的训练。他相信用他的生理学方法,特别是采用触觉训练和道德治疗法对所有障碍儿童训练都会有效。1842年,法国巴黎学术委员会承认了他的研究。

1848年,谢根移居美国,并继续从事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工作。1876年,谢根被美国智力落后协会任命为第一届理事。其教育观念是促进儿童在生理、智力和道德方面的和谐发展,特别强调儿童的感官经验。

(三)蒙台梭利发展了“感官教育法”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被誉为世界上自福禄培尔以来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也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运用病理学与自制的教具训练特殊儿童,潜心研究精神病患者和特殊儿童的行为特征,并亲自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她继承、吸收了依塔德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创制了成套的感官训练教具,发展出蒙氏感官教育法用于训练特殊儿童及幼儿,获得显著成绩。

蒙台梭利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发展能力,感官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反复练习改善对不同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官教育的技巧是训练时尽可能把各种感官孤立。 其感官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她发表的见解“缺陷儿童的教育问题比医疗问题更为重要”,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她自己同时还教儿童阅读和书写,取得了经验之后,将教育对象转向正常幼儿。1907年,她在罗马贫民住宅区为3~7岁的贫苦儿童开办了“儿童之家”幼儿学校,把训练特殊儿童的方法运用在这些普通儿童身上,不断地观察总结,出版了《蒙台梭利法》,全面阐述了她的自由教育和感官教育方法。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3~6岁儿童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阶段,也是感官活动和智力形成联系的时期。她认为,智能的培养首先依赖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对它们进行归类。感觉练习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她着重指出:通过感官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感觉能力缺陷;同时,能有效地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判断力等,为发展认知活动奠定基础。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感官的敏感性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也不同,儿童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她的感官教育主要是根据儿童不同感官发展出现的感觉期进行适当的感觉训练,并把感觉期分为五个阶段。

(1)秩序感觉期:3岁儿童对秩序有强烈的要求,看到东西放乱了便会吵闹,放得整齐便高兴,喜欢把东西放在原来的地方。

(2)细节感觉期:1~2岁的儿童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细小的枝节上,最初注意艳丽的物体,各种光彩夺目的颜色、图案。

(3)使用双手的感觉期:18个月~3岁的儿童喜欢抓东西,把东西打开、关闭,把物体放进容器中,一会儿又倒出来,还喜欢堆积物品。

(4)行走感觉期:幼儿学习行走,类似第二次降生,儿童在学习行走时,总是带着自豪心理走来走去。

(5)语言感觉期:儿童有一种接受语言的天赋,学习语言的能力非常强,不论儿童生长在什么地方,儿童语言的发展阶段是相同的。从咿呀学语到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以后进入更复杂的句子结构阶段。这些阶段是以连续的方式出现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根据儿童感觉期的发展,蒙台梭利设计了一整套对应的感官训练的教具与使用方法,见表1-1。

表1-1 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教具与使用方法

(四)弗劳斯蒂格提出了“动作教育”

弗劳斯蒂格(Frostig M)是动作教育的首创者,1964年编制了视知觉发展测验(Frostig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 Perception,DTVP),继而开发了“视知觉训练”课程,并于1970年出版《动作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一书,逐步建立动作教育的理论体系,并将之纳入特殊教育与幼儿教育,使这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广受瞩目,在欧美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弗劳斯蒂格于1964指出,儿童从出生至2岁便会通过他的感官和动作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由此认识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并学习在空间移动和控制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双手。从3.5~7.5岁期间,儿童的感知已经发展到开始认识世界、事物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感知发展主要是以视觉和听觉作为了解环境的渠道。通过不同的感知渠道,儿童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数据收集系统。而认知上的学习,便是儿童有效地察知所收到信息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人类所有的学习经历,都是依靠这个复杂系统进行。任何一个收集处理及发放信息的渠道,如果未能正常发展,便会形成感知活动上的障碍,使学习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也是部分儿童产生学习困难或读写困难的原因。

1970年,弗劳斯蒂格提出了动作教育(movement education),即:①动作的学习,包含基本的动作能力(稳定性、移动性、操作性动作能力)和身体能力(健康的身体、调整能力);②通过动作进行教学,包含对身体、周遭环境的探索,认知运动能力和概念化,以及情绪的发展(建立自我概念和培养同伴关系)。他还指出动作教育的目标在于:增进感觉运动技能,增进身体意识,增进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概念,增进各种心理机能。

动作教育可以使儿童在毫无身心负担的情况下,学到很多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动作”,又可以通过各种“动作”的操作,去获得将来学习更复杂事物的“预备条件”。所以,在特殊儿童身上积极推广动作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动作教育受物理环境、儿童发育与发展的程度以及指导者的兴趣与能力等所影响。因此,设计动作活动时,需考虑下述原则:

(1)重视儿童愉悦和自主性的原则:考虑儿童产生喜悦和兴趣的游戏,并与运动技能习得的成就感相结合,促进其情绪发展。

(2)重视创造性的原则:提供儿童的活动内容,不仅要有目的性地规划,还要考虑到对儿童本身能产生挑战性、心像化的运动。这样做不但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意识与身体意识的形成,还可以统合知觉、记忆、感情、思考的水平,促进智能的发展。

(3)重视成功感的原则:根据儿童的兴趣,配合其实际情况,准备活动的内容与主题,使其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

(4)重视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与集中度:规划安排儿童有兴趣、适合其能力的活动与空间。

(5)富有变化的反复原则:动作教育必须持续实施20~30分钟,要富有变化。

(6)节制的周期性原则: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均衡地循环,可以促进儿童适度地紧张,同时也能培养时间的感觉。

(7)排除竞争的原则:在重视儿童幸福感达成的动作教育上,除了竞技项目外,不需要个人或团体的竞争。

(8)方法采用弹性的原则:指导者对于指导量的多少,依据儿童的特殊行为或能力及其反应来决定,应给予最少量指导。

(9)有效地利用环境和器具的原则:动作教育不使用器具也能指导,但是器材的使用更能促进儿童运动属性与身体意识的发展。

(五)爱尔丝提出了“感觉统合训练法”

爱尔丝(A.J.Aryes):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家。她根据神经生理学的理论,于1972年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儿童行为理论和儿童心理学的完美结合。

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感觉刺激信息,个体通过感觉系统(包括视、听、触、味、嗅等)搜集周围环境中的这些信息,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的组合的过程,即对不同感觉通路传来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信号进行解释、联系和统一,这一过程即感觉统合。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单纯的各种感觉发展到初级的感觉统合,即身体双侧的协调、眼手协调、情绪的稳定及从事有目的性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到高级统合,即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发展等。人类感觉统合的能力是生来就有的,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这种能力,但需要从小与周围的事物接触,相互往来,并让身体和大脑顺应环境的挑战,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感觉功能。

倘若进入儿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有效的组合,而产生一种缺陷,即感觉统合失调,也称“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多发生在五六岁至十一二岁儿童的身上。爱尔丝认为,儿童之所以表现出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与其说是大脑皮质(上丘脑)的障碍,不如说是脑干(间脑、中脑、脑干、延髓)脊髓系(下丘脑)基本功能的统合障碍。

若感觉系统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即统合出现了失调,就需要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即感觉统合治疗。这种方法是以神经发展及神经生物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其本质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参加,以丰富感觉刺激。正常儿童在玩的时候可以获得大脑所需要的各种感觉刺激,不需要特别训练。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好的儿童,无法通过这一活动来组合大脑的顺应性反应,因而,需要针对性的环境、活动设计,进行统合训练。

爱尔丝认为,营养和药物都治不好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的脑功能障碍和学习困难,只有感觉统合训练式游戏才能治疗,才是对症治疗。她强调感觉统合训练的特点是以游戏的方式使儿童乐意参加,这种训练能够改善大脑的功能,训练的关键在于控制感觉的输入,着重于对深部感觉的刺激。因此,在指导儿童的活动过程中,重点应放在自动的感觉过程上,而非指导儿童如何做出反应。在活动中涉及的感觉系统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

为了强化训练的效果,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训练当中要让儿童感到愉快而不是压力和恐惧。

(2)训练中儿童是主角,要尊重儿童对感觉刺激的需要和选择。

(3)通过控制环境给儿童以适当的感觉刺激,从而改善其感觉统合能力,使儿童能做出适应性反应,不要教孩子如何做。

(4)训练过程中,给儿童以积极的反馈,并与家长分享儿童成功的喜悦。

(5)针对在学习与生活中感统失调的儿童先评估,后对症训练。

(6)为儿童创建丰富多彩的室内活动场所,在游戏中进行快乐教学。

(7)给儿童自由选择项目的权利,根据他们的自然活动,调动他们活动训练的积极性,从自选动作过渡到规定动作,以此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

(8)设计多样化的、有趣的活动,调动儿童乐此不疲的兴趣,以完成训练目标。

(9)对年龄幼小的儿童,在活动中要本着适应幼儿平等游戏特点的原则,用带领引导的方法与其沟通互动,以此帮助他们体验各种活动而达到训练目的。

(10)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加强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表扬他们的勇敢、自信、相互学习、欣赏、互相友好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调动他们的各种优良品质并加以赞扬,使他们感到自信、快乐,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hsUBDrniNYI5n8bJQdhi/Vf7CqsU4pctPr1g+Wbuze2Cr/V2fGAkvHqGeQq/wnT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