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分工是交换的基础。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当然也就没有国际贸易。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的状态。氏族公社内部人们依靠共同的劳动来获取十分有限的生活资料,并且按照平均主义方式在成员之间实行分配。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就没有对外贸易。

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逐步改变了上述状况。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离,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在氏族公社的部落之间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但这还只是偶然的物物交换。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些直接引致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超出国家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二、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

(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制度最早出现在古代东方各国,如埃及、巴比伦、中国(殷、周时期已进入奴隶社会),但以欧洲的希腊、罗马的古代奴隶制度最为典型。奴隶社会的特征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具有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完整的国家机器。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文化等有了较大的发展,国际贸易也获得初步发展。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由于水上交通便利,地中海沿岸的各奴隶社会国家之间就已开展了对外贸易,出现了腓尼基(PHOENICIA)、迦太基(CARTHAGE,今突尼斯境内)、亚历山大、希腊、罗马等贸易中心和贸易民族。例如,古代腓尼基是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国家,当时它的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能够制造出玻璃器皿、家具、染色纺织品和金属用品。腓尼基人以他们的手工产品同埃及人交换谷物、象牙、驼毛,从塞浦路斯贩运铜,从西班牙贩卖金银和铁,从希腊贩运奴隶,从东方贩运丝绸、香料和一些奢侈品。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腓尼基已成为一个依靠对外贸易而繁荣起来的民族。腓尼基衰落之后,希腊约在公元前1000年成为地中海的第二个商业国家。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分工精细,其手工业品不仅销售到了北非、西欧和中欧,甚至流传到了遥远的东方。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运输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上文提到的那些商业发达的民族或国家,在当时仍只是一种局部现象。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奴隶是当时欧洲国家对外交换的一种主要商品。希腊的雅典就是当时贩卖奴隶的一个中心。此外,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如宝石、香料、各种织物和装饰品等,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国际贸易的地域范围也仅局限于欧洲的地中海和黑海沿岸,以及欧洲大陆和西北欧的少数城市和岛屿。尽管奴隶社会对外贸易的影响有限,但对手工业发展的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又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到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了明显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国际贸易中心。早期的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君士坦丁堡、威尼斯和北非的亚历山大是中世纪著名的三大国际贸易中心。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意大利北部和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的兴起,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当时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在欧洲各国内部的迅速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对外贸易已有所发展。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代,我国就开辟了从新疆经中亚通往中东和欧洲的“丝绸之路”。中西商人沿“丝绸之路”互通有无,中国的丝、茶和瓷器等转销到地中海沿岸各国,西方各国前来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开创了中国同西方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往来的良好先例。明朝时代,郑和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足迹遍及今印度支那、马来西亚半岛、南洋群岛以及伊朗、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了非洲东部海岸。这些远航把我国的绸缎、瓷器等输往国外,换回了香料、象牙、宝石,等等。通过对外贸易,我国的火药、罗盘和较先进的手工业技术输往了亚欧各国,同时也引进了不少土产和优良种子,这不仅推动了各自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亚欧间的经贸交往,也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封建时代仍主要是奢侈消费品,例如,东方国家的丝绸、珠宝、香料,西方国家的呢绒、酒,等等。手工业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与此同时,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船只有了较大发展,使得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进入了国际贸易领域。不过从总体上来说,由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比较小。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虽然源远流长,但真正具有世界性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之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遍及全球,贸易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其特征。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16~18世纪中叶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这为国际贸易的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的地理大发现更是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从而大大扩展了世界贸易的规模。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由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发现了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迦马从欧洲绕道南非好望角通往印度,这些对欧洲的经济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理大发现使西欧国家纷纷走上了向亚洲、美洲和拉丁美洲扩张的道路,在殖民制度下进行资本的血腥原始积累。殖民主义者用武力、欺骗和贿赂等办法,实行掠夺性的贸易,把广大的殖民地国家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空前扩大了。

地理大发现还导致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伊比里亚半岛上的里斯本、塞维利亚,大西洋沿岸的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取代远离大西洋海上商路的威尼斯、亚历山大和君士坦丁堡,而成为新的世界贸易中心。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也开始转变,工业原料和城市居民消费品的比重上升,一些从未进入欧洲市场的新商品,如烟草、可可、咖啡、茶叶等,都加入国际商品的流通范围里来了。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先后爆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得以建立并广泛发展。而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商品产量大大增加,可供交换的产品空前增多,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大工业使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极大地便利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1.国际贸易量显著增加

在1720~1800年的80年间,世界贸易量总共增长了1倍。而进入19世纪之后,国际贸易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见表2-1)。19世纪的前70年中,世界贸易量增长了10多倍。其中,头30年国际贸易的增长慢一些,主要受到了英法战争的影响,增长最快的是1860~1880年。

表2-119世纪的世界贸易额、贸易量

资料来源:汪尧田、健中:《国际贸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2.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垄断地位

在19世纪的世界贸易中,英、法、德、美居于重要地位,其中又以英国居最前列。依靠工业革命所造就的雄厚技术基础,英国取得世界工业的霸主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19世纪50年代的世界生产中,英国冶炼的铁约占一半,采掘的煤占一半多,纺织的棉布将近一半,机器制造几乎处于独占地位。当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要从英国取得先进技术和设备。英国的机器制造商承包了全世界的机器、火车车辆、铁路设备的制造。187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达25%,几乎相当于法国、德国和美国的总和。与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相适应的是,1870年英国拥有的商船吨位也占世界第一位,超过荷、法、美、德、俄等国商船吨位的总和。依靠强大的海运业,英国从其他国家获得廉价的原料,控制着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并取得了巨额的“无形收入”。由于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使伦敦成了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英格兰银行成为各国银行的银行,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直接影响着全世界的信用系统。

3.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工业品的比重显著上升

18世纪末以前的大宗商品,如香料、茶叶、丝绸、咖啡等,虽然绝对量在增加,但所占份额已经下降。在工业品的贸易中以纺织品的增长最为迅速并占有重要地位。以前欧洲国家都从中国和印度进口棉布,19世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棉布的主要出口国,其出口商品中有1/3~1/2是纺织品。煤炭、钢铁、机器等商品的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同时,粮食也开始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由于工业发展的需求和运输费用的降低,粮食占当时国际贸易额的1/10左右。

4.国际贸易的方式有了进步

国际定期集市的作用下降,现场看货交易逐渐转变为样品展览会和商品交易所,根据样品来签订合同。1848年美国芝加哥出现了第一个谷物交易所,1862年伦敦成立了有色金属交易所,19世纪后半期在纽约成立了棉花交易所。期货交易也已经出现,小麦、棉花等常常在收获之前就已经售出,交易所里的投机交易也应运而生。

5.国际贸易的组织形式有了改进

19世纪以前,为争夺殖民地贸易的独占权,英国、荷兰、法国等纷纷建立了由政府特许的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公司享受种种特权,拥有自己的机构、船队等。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特权的外贸公司逐步让位于在法律上负有限责任的股份公司,对外贸易的经营组织日趋专业化,成立了许多专门经营某一种或某一类商品(如谷物、纺织品、金属等)的贸易企业。同时,为国际贸易服务的组织也趋向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等,银行信贷业务在国际贸易中也开始广泛运用。

6.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出现了转变

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在国内主张自由放任,这反映在对外贸易上,就是政府对具体经营的干预减少。而在国际上,为了调整各国彼此间的贸易关系,协调移民和其他待遇方面的问题,国家之间开始普遍签订贸易条约。这些条约最初是为了资本主义国家能公平竞争、发展相互的贸易往来,后来逐步变成在落后国家谋求特权、推行侵略扩张的工具。在这一时期,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确立后,大力鼓吹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对推动英国的出口起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又一次工业增长高潮。而在德国和美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则极力充当民族工业发展“保护人”的作用,采用各种措施限制进口、抵制英国产品的强大竞争。但当本国工业发展起来之后,就转向了自由贸易。总之,这一时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阶段政府直接经营对外贸易有很大不同。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国际贸易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国际贸易仍在扩大,但增长速度下降,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

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技术有了一系列新的发明和创造,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结果是国际贸易的规模、商品结构和贸易格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截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国际贸易仍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同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较,速度已经下降了。例如,在1870~1913年的43年期间,世界贸易量只增加了3倍(其中,1870~1900年只增长1.7倍,1900~1913年也只增加62%),而在1840~1870年的30年自由竞争期间,国际贸易增长了3.4倍多(参见表2-2)。这主要是由于垄断的统治——划分市场和垄断高价——对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影响。随着世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重工业产品以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石油等矿产原料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由于大城市的发展,食品贸易的比重也有所上升。

表2-2 世界工业生产和贸易量(1820~1948年,指数:1913年=100)

资料来源:汪尧田、健中:《国际贸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第48页。

在这一时期内,美国和德国迅速崛起,工业生产上取得了跳跃式的发展,而英国则相形见绌,其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已逐步丧失,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显著下降。1870~1913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只增长了1.3倍,而德国和美国则分别增长了4.6倍和8.1倍。反映在国际贸易中,则是英、法等国的对外贸易增长也落后于德、美等国,英、法等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德、美等国的比重却逐步上升。到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所占比重最高的3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占36%,德国占16%,英国占14%;同年,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最高的3个国家分别是:英国占15%,德国占13%,美国占11%。

2.垄断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严重影响

一方面,少数国家垄断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例如,1880年和1900年,英、美、法、德四国出口总额在世界出口额中占53%左右;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在各国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在控制国内贸易的基础上,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据了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使国际贸易成为垄断组织追求最大利润的手段。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明显形成了大型垄断组织瓜分世界市场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存在大约114个国际卡特尔,他们通过相互缔结协定,彼此承担义务,按一定比例分割世界市场,确定各自的销售区域,规定垄断价格、生产限额和出口数量,攫取高额利润,合力排挤局外企业,以维持对市场的垄断,等等。当然,垄断并不能排除竞争,而是使世界市场上竞争趋于更加激烈。

3.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开始资本输出

为了确保原料的供应和对市场的控制,少数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殖民地输出资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法国是两个主要的资本输出国。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了本国商品出口,还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原材料,同时资本输出也是在国外市场上排挤其他竞争者的一个有力手段。 LB0S1Thi0t3/BxzL24FgLFxAjkmIWcXsz8n2frc7TcDxIGp09g92KbqgCWpibTX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