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最重要的论断是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最鲜明的方向是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最关键的措施是完善评价机制、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最根本的目标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教育第一”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是建设“第一个南大”的总定向、总指引、总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自觉往心中走、往深里去、往实处落,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让建设“第一个南大”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建设“第一个南大”是总书记对南京大学的殷切期望。
大学为谁服务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其他一切问题都难以解决好。建设“第一个南大”不是抽象静止的,而是具体鲜活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滋有味、有始有终的不懈接续奋斗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这为建设“第一个南大”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明确遵循。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办让人民满意的南京大学。人民满意的南京大学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大学,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大学,是“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大学,是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贡献人类的大学,是今天 离开了、明天还想来、让人终生难忘的大学。
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就是要办让党放心的南京大学。让党放心的南京大学是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的大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占领学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大学,是立 德树人任务得以全面落实的大学。
坚持为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就是要办让时代点赞的南京大学。让时代点赞的南京大学是由面向现代化走向建设现代化的有“为”大学,是由面向世界走向融入 世界的有“根”大学,是由面向未来走向引领未来的有“魂”大学。
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是要办让社会称道的南京大学。让社会称道的南京大学,是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能够提供“最好本科”教育的大学;是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能够育出一流人才、建成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的大学;是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能够提供有情怀、有质量、有效益、有绿色社会服务的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期求、南大人自身的追求。南京大学的前身原中央大学,在194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榜中,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位居亚洲第1名、世界前50名。全校有7个学院、37个系、6个专修科、26个研究所,教职员1266人,学生4066人。其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全、师资力量之雄厚,均居全国 各大学之首,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大学、最好的大学、最牛的大学。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一波已过,一浪涌起。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南京大学跨入“双一流”建设新行列。目标宏伟,令人瞩目,要看自身强不强;任务艰巨,催人奋进,要看贡献大不大;要求具体,励人攻坚,要看世界认不认。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既要办“对”的南京大学,还要办“好”的南京大学,更要办“强”的南京大学。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南京大学,更应自觉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鲜明“南大风格”,靓丽“中国特色”,坚持一流引领不偏向,强化一流意识不含糊,围绕一流目标不动摇,贯彻一流标准不犹豫。坚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打造比较优势,先人一步,高人一着;打造特色品牌,高点定位,高峰迭起。坚持改革创新,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动力活力,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动态管理,加强绩效评估,把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推进成果转化落细、落小、落实,在全校上下形成聚焦一流、同创一流的强大合力,为率先建成“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南大方案、贡献南大智慧、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南大答卷。
大学之所以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是因为大学在本质上是从事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大学的首要问题。大学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大学共有260多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17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还有一大批像33年坚守在东海之滨一座孤岛气象站上的王同歌、中国第一位航母女军官韦慧晓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有用之才”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基础。
常言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树人”首先要“立德”,“立德”才能更好“树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让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围绕这个根本来设计,教师围绕这个根本来教,学生围绕这个根本来学,学校围绕这个根本来管,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为一流人才培养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基础。
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一流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是因为培养出了一流的本科生,无论哈佛、耶鲁,还是北大、清华,莫不如此。南京大学力行“最好本科”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得到普遍认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今年又有5 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的10%。前不久,我参观了南京大学“双创园”展览,在学校培养的众多“双创明星”中,既有“学霸超人”,也有“寻常学子”,展现了“最好本科”的价值取向就是“让每一位进入南京大 学的学生都发光”。
“最好本科”教育离不开最好的教师、最优的课程体系、最佳的教材、最齐备先进并满足教学需要的设施设备、最完备的实验与实践环节、最具激励效应的评价办法、最利于教育教学的制度环境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最好教师对“最好本科”而言,更为基础、最为关键、尤为根本。在钱学森生前写下深刻影响自己一生的17人中,教师就有12位!《哈佛琐记》作者黄进兴记述当年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选修罗尔斯教授《正义论》一课结束时的情形,当“罗尔斯教授离开教室已经走得很远了,但学生们还是原地不动地热烈鼓掌,说‘一直拍到罗尔斯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能听到为止’”。陈寅恪当年在清华大学国学院授课时做到“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是何等的有底气、显锐气、露霸气!我们常说: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合格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最好本科”教育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教 师由“教”的专家转变为“学”的专家,教学过程变成“学习共同体”建构过程。
“最好本科”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昨天最好不代表今天最好,今天最好不代表明天最好。我曾读过哈佛大学本科院院长哈瑞·刘易斯所著《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作者在书中叙说了“一所伟大的大学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他尖锐地批评哈佛大学“本科课程改革流于形式、课堂教学质量下降、道德教育总被忽略、盲目追求国际化教学、宿舍教育渐渐被 冷落、评分制度出现缺失”等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最好本科”教育在于教改不断地深化。深化教改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快乐还给学生,做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因材施教与因需培养、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统一。我曾有这样的体验:千累万累,教学改革最累;千苦万苦,提高质量最苦;千难万难,因材施教最难。化“累”为“舒”、化“苦”为“甜”、化“难”为“易”的关键在于造就一批又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造就一批又一批善于帮助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第一个南大”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我们要从南大实际出发,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不断抬高“人才高地”,不断增多“人才高峰”。
1931年,梅贻琦在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典礼上讲了一句名垂千古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竞争说到底是高端人才的竞争,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说到底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建立之初,不惜一切代价聘请英国皇家军校的数学教授塞尔维斯特等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使该校很快就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人们只要一说到MIT的名扬全球的“语言学”,就不得不说乔姆斯基组建的高端语言学研究团队;一说到哥伦比亚大学享誉世界的“教育学”,就不得不说著名教育家杜威;一说到南京大学的物理学,就不得不说冯端院士和闵乃本院士等。当年爱因斯坦加盟普林斯顿大学,郞之万为此发出了“世界物理中心将转移到美国”的感叹。我曾去过加州理工学院访问,接待我的校方代表告知我,加州理工学院的腾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引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立根和航空技术先驱者冯·卡门两位大师,使该校实验物理学和航天技术迅速迈入世界一流并取得领先地位。
建设“第一个南大”离不开一流人才的支撑。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一是寻觅人才求贤若渴。朱九思先生在年近百岁时回忆说“我当院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做了两件半事情”,其中一件就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为新时期华中工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二是发现人才如获至宝。匡亚明老校长改革开放初期礼贤下士从武汉大学延聘已退休赋闲的古典文学家程千帆教授来校执教,冒着风险聘请戴着“叛徒”帽子的著名剧作家陈白尘担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引发强烈反响,成为杏坛佳话。三是选拔人才不拘一格。蔡元培当年慧眼选才用才,聘请报考北大哲学系没有被录取、年仅24岁且只有高中学历的梁漱溟到北大哲学系担任“讲席”。四是使用人才各尽所能。1954年,陈景润由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四中当教师,因不善表达,难以胜任。王亚南校长发现后,将其调回厦门大学,一边读研究生,一边做助教。后被华罗庚发现,又将其调入中科院数学所工作,于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
一流人才竞争核心是制度和环境的竞争。建设“第一个南大”就要不遗余力地营造敬才重才的校园环境,不动声色地营造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不落俗套地营造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不懈努力地营造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集中资源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支持力度,促进更多更好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改革是决定南京大学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南京大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一是从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入手,克服唯分数顽瘴痼疾,就像当年闻一多凭“三句话的生活杂感”而破格录取“数学零分”的臧克家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学生那样。二是从改革人事制度入手,克服唯文凭顽瘴痼疾,就像当年熊庆来聘请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到清华任教、徐悲鸿聘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到北平美专任教那样。三是从改革评价制度入手,克服唯论文、唯帽子顽瘴痼疾,就像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名袁隆平为外籍院士的理由是“因为他,解决了4000万人吃饭问题”那样;就像今年10月2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副教授唐娜·斯特里克兰那样。
创新与改革是一对孪生兄弟。创新是南京大学存在的一种状态、发展的一种形态、完善的一种质态、跃升的一种能态。南京大学具有敢为人先、善为人新的光荣传统,如首创系科建设的多个第一、首家实行选科制与学分制、首开男女同校、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等。创新必须以问题为导向。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我想,读懂南京大学需要读懂南京大学所面对的问题,改变南京大学需要解决南京大学所面临的问题。问题既是实践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建设“第一个南大”的“牛鼻子”。南京大学的一切发展进步无不是在破解问题中实现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建设“第一个南大”的重要动力。
当前,建设“第一个南大”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面对繁重艰巨的实践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既有全校性的大问题,也有前瞻性的新问题,还有关注高的难问题。要以创新的思路,突破惯性思维,开阔眼界视野,通过集成创新,形成新办法,走出新路子。要以创新的举措,着力真抓实干,在落实“双一流”决策部署的过程中,立足自身实际,琢磨落地落实事项,把重点工作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抓手。要以创新的政策,破解建设“第一个南大”需要面对的挑战、需要化解的风险、需要克服的困难、需要补齐的短板。
效率就是生命,效率决定成败。资源可以替代,但没有任何资源可以替代失去的时间。低效率、无效率是建设“第一个南大”的天敌。
以科学定位提高效率。在学校管理体系中,校级层面侧重解决“做正确的事”的问题,院系层面侧重解决“正确地做事”的问题,教学科研基层组织侧重解决“把事做正确”的问题。只有层级分明、职责明确、各司其职,才能弹好钢琴,形成合力,事半功倍。
以完善制度提高效率。常言道:“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制度问题往往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各种制度,才能营造出追求“不知有之”、善为“亲而誉之”、防止“恐而畏之”、避免“辱而侮之”的良好氛围,才能切实落实学校章程、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才能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方法,让广大师生办事方便快捷、省时有效、舒心放心。
以提升素质提高效率。建设“第一个南大”是南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义无反顾的承诺。为何我们常感压力,其实就是自身能力不足,表现为“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为何我们常感困难,其实就是自己本领不强,陷入“本领不强被笑死,办法不多被急死,劲头不足被骂死,品行不正被搞死”的困境。我们要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要求,努力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切实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师生组织力,为建设“第一个南大”,硬着头皮,多争取资源;厚着脸皮,多争取理解;磨破嘴皮,多争取支持,促进站位高与职责明、思路新与要求严、理解深与抓得紧、看到人与揪住事、既出活又不出事的有机融合,创造无愧于“第一个南大”的“第一效率”。
真抓实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毛泽东以“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豪迈气概,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邓小平以“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的铿锵之声,引领中华民族“富起来”;习近平以“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坚定步伐,引领中华民族正在“强起来”。
真抓实干是建设“第一个南大”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第一个南大”这个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更需要真抓实干,视淡漠问题为最大问题、没有忧患为最大忧患,克服坐而论道的“讲话秀”、议而不决的“问题秀”、走马观花的“调研秀”,纠正“马大哈”的态度、“差不多”的标准、“过得去”的作风,自觉提高精准理解、精准发力、精准落实的能力,切记“千忙万忙,没有精准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没有精准落实就是虚招;千条万条,没有精准落实就是‘白条’”。
真抓实干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岗位做起。10月23日,我看到图书馆门前路上石板坏了几块,就说了一下,25日我再路过此地,发现已修补好了。我看到行政楼北楼广场随意停放汽车,就问有没有地下车库,第二天发现车全面进入地下车库了。这说明南大各部门各单位执行能力还是强的。一位老校长和我说起总务处原处长陈龙玉同志,他在任时每天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转,他对哪儿坏了一块砖、哪儿缺了一块玻璃、哪儿自来水龙头坏了、哪个厕所不通,了如指掌,及时解决。这是什么精神?就是真抓实干的精神。我想,每一个南大人应自觉树立这种精神,把兴校使命扛在肩上、把师生冷暖装在心中、把责任担当举过头顶,敢啃硬骨头,勇于闯难关,不允许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自己做起,注重做,更注重做好;从岗位做起,注重抽象思维,更注重具象思维;从细节做起,注重政策的精准性,更注重执行的有效性;从小事做起,注重量的积累,更注重质的提升,以真抓实干、雷厉风行、久久为功的拼劲和韧劲,去迎接“第一个南大”的“春暖花开”、收获“第一个南大”的“春华秋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对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态度鲜明、行动自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必须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
首先,在把方向、管大局上要多谋善断。多谋就是“民主”,善断就是“集中”;多谋就是深入群众“集思”,善断就是权衡利弊“广益”;多谋就是“十月怀胎”在“会下”,善断就是“一朝分娩”在“会上”,防止“见事迟,得计迟”,贻误时机、错过发展。
其次,在抓班子、带队伍上要知人善任。“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知人就是要知人的德与能、长与短、显与潜、内与外,善任就用其所长、用当其时、用在关键、人岗相宜。
再次,在作决策、保落实上敢为善成。自觉以“四个意识”定向,以“四个自信”奠基,以“两个维护”铸魂,始终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保证学校正确政治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深入研究学校党建工作特点和规律,加强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党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博大精深,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博采众长,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博为力行。建设“第一个南大”机遇难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挑战严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第一个南大”,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南大人自己的,它是流淌在南大人血液中、搏动在南大人心跳中、融入南大人奋斗中,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念想。我坚信,只要南大的教师德艺双馨、南大的学生红专并进、南大的干部德才兼备,“第一个南大”的美好蓝图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变成光辉灿烂的现实。
原载2018年12月《中国高等教育》
(https://mp.weixin.qq.com/s/lg3771H6C791YZiJP3tMZQ)
本学期学校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瞄准创建“第一个南大”的目标,遵循“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的办学思路,推进发展方式与管理体制转变,在加强与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融合中提升办学水平,全面开创“双一流”建设新局面。
1.着力优化学科布局。以“双一流”建设方案为依据,按照分类分层的学科建设思路,缩减学科整体规模,适当调整学科布局,审慎增设学位点,建立“国家占位型学科—稳中求亮型学科—战略储备型学科”的学科生态体系,推动学科高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进一步开展“学科亮点工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据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立足学科特点与发展规律,分层分类地推进实施学科亮点工程,构建个性化的学科发展路径,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机制。
3.推进实施“十百千”工程。协助凝练“十”层次项目,加大对优秀“百”层次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百”层次项目交叉整合,做好非头衔教授“百”层次项目的启动工作。
4.落实评估、验收等相关工作。认真完成各学科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并依据评估结果推进学科整改提升;高质量完成省优势学科二期建设项目验收,启动三期项目申报准备;积极争取江苏省双一流配套经费。
1.全面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坚持“质量和贡献”导向,以建设跻身学科发展前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目标,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与激励力度,提高人才工作精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校内人才体系建设;激发院系人才工作活力,推动院系统筹规划推进学科发展、平台建设与人才梯队建设,建立人才工作责任与奖励制度。
2.大力提高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在登峰人才激励计划的基础上启动“中青年人才高峰建设计划”,加大对青年人才开展交叉研究、校内及国际合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3.促进人才队伍分类发展。进一步完善专职科研制度,强化评审考核,建立专职科研队伍与博士后队伍的学术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各系列人员分类发展与管理方案;启动岗位设置和准聘长聘制度改革,提高岗位设置的科学性与资源配置的导向性;提高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建立国际访问教授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师德师风建设,构建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4.推动薪酬激励机制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体现人才导向和贡献导向,统筹兼顾效率和公平为指导思想,研究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优化薪酬待遇配置体系;完成薪级工资晋升、在编人员国家工资基本标准上调、事业编制人员(含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上报与退休金清算工作。
精细制定招生计划、招生政策和工作任务,强化宣传,规范监督管理,充实队伍,举办招生骨干培训班,实施百名教授对接百所中学计划,优化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实施方案,完成各类招生任务,巩固并扩大招生工作成果;制定江苏综合评价录取方案。
深化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兼顾学生志愿与学科需求,平稳做好学科专业分流;优化大类培养阶段学科平台课程体系,推进共通课、菜单课建设,完善大类课程体系与大类分流准入方案对接。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遴选首批通识核心课程,推进“悦读经典计划”,完善通识教育体系;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制定“卓越计划”2.0建设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推进就业培养招生联动改革,鼓励本研贯通、多学科融通的专业教育模式,推进专业认证;构建优质课程质量标准,完善评课评教体系,继续实施院系本科教学评估;加大教学动力机制落实力度,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及贯穿育人全过程的质量评价机制;着重做好教学成果奖相关工作。
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十百千”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评价标准,推动教学方法革新,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试点开展学业评价改革;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启动境外名校科研训练与跨学科国际化联合实习项目;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导学队伍等支持服务体系。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发布《南京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南京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五年发展规划(2018—2022年)》,构建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开拓优质实践教育资源,加强实验教学团队及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众创实训平台、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导向,合理调配招生资源;严格依据教育部招生管理规定,规范招生流程,做好各类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加强调研力度,组织修订2019年博士生、硕士生招生简章及目录。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深化学术硕士课程改革,推进硕士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构建全面、多维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课程建设,引导院系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贯通课程体系,建立学校、院系两级的贯通课程管理制度,试点研究生课程向本科生部分开放;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强化培养资格考核的质量监控效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深化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改革,加强课程、实践基地、教学案例建设,强化实习实践环节改革;开展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完善兼职导师聘任管理办法;推进教育部专业学位深化综合改革项目。
学位工作。稳步推进博士生指导教师制度改革;完善学位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实施优秀博士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改革开放40年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校园网络思政媒体矩阵,筹建大学生党员服务中心;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出台《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指导辅导员工作坊,提高学工干部能力;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完善学生工作体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推进学风建设,培育“管理育人示范岗”、“服务育人示范岗”;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健全发展型资助体系,优化跨院系大类新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案,推进研究生信息系统建设。
围绕立德树人、服务国家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推进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加强院系职业发展委员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夯实校院联动就业指导体系;推进精品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加强就业个性化指导与专项研究,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精品化就业指导为载体,提升学生求职行动力与竞争力;完善工作方案,启动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专项工作;推进“南星点亮”就业信息系统建设。
启动“留学南大”品牌专业项目建设,扩大学历生规模;推进留学生公共课教学体系改革,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探索留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留学生爱华友华意识培养;加强留学生语言教育研究,推动汉语教育与文化传播。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办学管理,着重加强非学历继续教育归口管理与涉外非学历培训办学管理;制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改革方案,激发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活力;加强课程建设,规范办学管理,提高继续教育、自学考试与网络教育办学水平。
1.推进实施“卓越研究计划”。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在考量重大科学问题原创性、交叉研究队伍互补性和预期成果标志性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项目遴选工作,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计划本年度启动3项“十”层次项目。
2.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基础,紧密联系研究机构和企业创新链,积极推进重点研究领域国家级平台的立项建设与转型升级;探索科研和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新机制,加大外部资源争取力度,开拓国际科研合作深度,推动科研工作从论文导向到问题导向转变,实现重要科技指标稳中有升。
3.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协同做好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化整合工作;加强重要科研平台的管理和建设,修订《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校内挂靠科研机构的管理,落实退出机制。
4.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优化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组织完成各类科技项目的预决算编制和财务验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构建良性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
1.加强特色学科群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参照学科评估结果,围绕“理论创新与社会治理”、“文化传承与创新”、“数据服务与经济管理”三大特色学科群,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和保障机制,培育重大成果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培育重大成果。继续启动文科“十百千”工程第二批“十”层次和“百”层次项目;加强对各在研标志性成果的培育与支持力度,推进南大校史工程。
3.推进平台建设。探索学科增长点,推进问题导向的整体性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重点组建大数据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加强各级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新型智库建设,支持长江产经研究院的实质化运行,加强“中国智库索引CTTI”二期开发建设;落实决策咨询类成果的汇总与奖励。
4.强化学术话语权与国际化建设。以中文期刊、中文图书、中国智库索引为支撑,重点建设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构建完备的中文学术综合评价体系,发布“C100”目录;加强培育海外中国研究计划等增长点,推进新汉学计划、中华学术外译等学术精品海外出版项目。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升管理规范化水平,落实完善双创激励政策,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校地合作、机构管理考核评估、教师兼职创业等系列规章文件;加强校地融合,加快成果转化,落实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相关工作。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展学生创业工作提升计划,扩充学生创业导师库,提升创业训练计划质量,推动学科创业体系化,加强学生创业生态建设;推进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国际创新创业学院建设。
3.推进平台、基地建设。加强对政产学研外平台的管理,深入落实巡视整改相关工作,落实政产学研平台的调整优化,推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与各类平台建设,建立平台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和考核管理体系;筹备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估等相关工作。
1.建立规范化工作机制。推进制度建设,出台或修订因公出国(境)审批、经费管理、国外专家聘请、国际学术会议、交换生管理等制度文件;加强对国际交流项目和合作协议的管理,强化数据收集存档,优化工作流程。
2.统筹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依据国外高校实力,研判合作基础与前景,征集并启动院系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持续推动相关合作项目执行;进一步拓展工作空间,加强国际大学组织的参与度;加强外事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
3.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推动实施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重点引智项目,培育优质创新型引智项目,着重做好人文社会科学类资深海外专家引进计划、南雍海外名家讲堂计划、高水平国际会议资助计划等双一流建设专项的实施工作;改善外国专家生活条件,成立外教外专俱乐部。
4.做好涉外办学。做好各类学生海外及台港澳地区交流项目;加强双学位项目建设,推进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合作办学项目的洽谈和申报工作,探索海洋学科国际化办学模式;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以汉语言项目评估研究为起点筹划孔子学院评估研究;筹备首届海外交流周。
加强对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的统筹管理,健全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2018—2020)、队伍建设方案、建设标准及评价体系,修订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启动信息化改革专项一期项目,完成云管平台二期、一卡通二期、数据清理、可视化数据中心与信息大屏建设;拓展网络带宽,提高教学科研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内控机制与稽核制度建设,构建财务会审机制;围绕“双一流”建设,加强经费统筹,推进预算与执行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编制本年度校级预算和上年度校级决算;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优化财务报销体系,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提升服务水平;做好财政项目绩效自评与会计制度改革转换衔接工作。
加强对全校招标采购工作的统筹管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流程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构建招标采购工作廉政风险预防控制的长效机制;完成招标采购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全流程动态实时管理;加强招标采购项目合同的审查、备案与跟踪管理;推进招标采购队伍建设,加强调研宣传,完成招标采购任务。
修订完善公用房管理、住房补贴等相关规章制度;推进文物建筑保护,继续实施“学生宿舍提升计划”;加强对公用房、土地、家具、住房等资产的管理力度,优化管理模式,推进信息化建设;做好公积金、住房补贴及提租补贴的管理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国有资产、仪器设备、危险化学品管理等规章制度;修订《南京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实验队伍和教学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落实实验室安全整改,推进实验室达标建设,加强对实验废弃物的规范化管理;完成全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的清查工作;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投资控制管理、设计管理、档案管理等相关规定;启动实施《鼓楼校区保护与发展规划》《仙林校区环境整治与提升规划》;推进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楼、新闻传播学院楼、留学生宿舍楼、博物馆和校友文化中心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拓宽筹资渠道,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进力度,强化学校资源与捐赠人需求的精准对接,完善社会支持长效机制;构建二级单位发展工作联络体系,完善全员筹资工作体系;做好校董会换届、全球发展年会等工作。
加强顶层设计,激发院系校友工作活力,制定校友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提高校友组织参与度,探索校友经济发展路径,重点协助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做好第六次全球校友代表大会筹备与校友总会换届工作;推进校友文化中心、“校友之家”与校友云数据中心建设。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落实古籍保护整理,健全院系资料室主任工作制度;构建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工作体系;举办“世界读书日”特色活动。
规范二级单位档案管理制度;筹备建设立德树人名人馆;推进档案馆条件改善与档案信息化;落实《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编》《抗战中的南大记忆》编写任务,筹划编写校史读本。
细化完善仙林博物馆设计方案,完成新馆施工招标;举办高水平文化展览活动,展现学校文化底蕴。
推进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技防体系建设,增强治安防范能力,加大校园交通秩序维护力度,强化校园消防安全,巩固“平安示范学校”创建成果。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部门联动与规范管理,提高服务保障能力;贯彻“三优双满意”服务理念,增强育人意识,落实质量安全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
继续落实校办企业专项整改,推进相关企业的关停并转与减亏扭亏,重点做好全民所有制企业清算注销工作;强化部门协作联动,加强对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提高内控水平;协助推进句容双创园及配套人才公寓项目建设并做好二期建设用地的招拍挂工作;做好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上市相关工作。
推进与附属医院的医联体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强化校园公共卫生服务,做好传染病防控和社区卫生工作;建立大学生医保管理系统;制定《南京大学公费医疗药品目录2018版》;与校心理中心联合开展心理咨询门诊。
建立健全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一岗双责”履职检查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到实处;加强整改落实督促力度,深入开展巡视整改中新制度落实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巩固巡视成果;加强党风廉洁教育与经常性纪律教育,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作用;加强纪律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执纪;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廉政档案数据库。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南京大学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重点做好对大型工程、经济责任、预算管理、江苏省优势学科二期结项等的审计工作;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完成审计信息系统升级改造。
全面落实依法治校,推进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做好学校重大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核与校内各单位规章制度废改立的组织工作;加强对各类合同的统筹管理,制定出台《南京大学合同管理办法》,定期对各单位合同进行分类统计,建立合同总台账;做好法律咨询与法律事务工作。
强化督促检查意识,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健全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重点工作汇集和任务分解制度,加强联合督查的谋划和组织,提升督查效能。
结合新时期办学要求,探索金陵学院发展路径,推动学院科学发展;加强内涵式发展,转变管理模式,落实二级管理,制定二级学院考核指标体系;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健全干部选聘考核机制,落实轮岗工作制度;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专业+”计划;构建“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精准就业”的育人模式,推动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优化。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精准对接需求,创新帮扶举措,进一步做好定点帮扶云南省双柏县工作与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
强化自身管理,深化校务公开、信息公开工作,提高工作透明度。
除上述重要工作外,学校其他方面的具体工作都是学校整体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由分管领导围绕学校整体工作进行具体布置。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南京大学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面对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把握“九个第一”,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管理方式转变,稳中求进,进中突破,“第一个南大”建设取得了振奋人心、可圈可点的阶段性成效。
2018年,学校根据文理工医特色发展的总体战略,着力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进一步优化五大学科高峰群布局。
作为首批入选教育部“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的高校,我们获得了增列和调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交叉学科的自主权;以此为契机,学校积极推进学科布局调整,增设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撤销2个一级硕士点、6个二级硕士点、6个交叉学科。学校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要求,谋划布局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努力打造新的学科高峰,正式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自然资源研究院、脑科学研究院。学校继续实施“学科亮点工程”,分解细化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建立目标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分层分类,精准施策,激发活力,激励帮助更多学科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跨越。2018年,学校全面启动与江苏省共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双一流”建设配套经费得到落实。
在2018年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数据中,南京大学共有1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两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在2018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中,南京大学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名。
2018年,学校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持续加大“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力度,积极营造“凡事问队伍、凡事提升队伍”的文化,着力打造人才队伍“双高峰”。
一是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成立职业道德与纪律委员会,研究制定师德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决贯彻落实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严肃查处师德问题。二是引育并举,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新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1个,团队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等;新引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近30人。校内新增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5人、“青年长江学者”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三是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动力机制改革,正式出台新一轮“登峰人才”支持计划,以高水平的聘期目标任务为导向,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为杠杆,重新整合我校高层次人才资源,充分激发高层次人才投身“双一流”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四是布局和加强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成功举办第二届“南京大学青年学者前沿论坛”,邀请了近两百名海内外知名高校优秀青年学者走进南大,论坛已逐步形成品牌,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力。开始谋划“青年人才跨越计划”,面向各学科青年领军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需求,逐步建立跨学科、多样化的交流与展示平台,不断营造适合青年学者稳步成长的良好氛围,力争给予有针对性的重点培育和综合性支持,发掘和培养一批能够引领大平台建设、大项目实施、大团队发展、大成果产出的青年学术领军人才,让他们迅速成长为南京大学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着力通过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放大南京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和特色。
2018年,学校本科招生工作稳中有进,全国各地文理科录取线对应考生平均名次连续三年提升,生源质量持续提升。大类招生培养联动改革顺利推进,2017级本科生大类分流第一志愿总体满足率达90.76%、前两位志愿满足率达97.12%,大类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以“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为着力点,“课堂革命”持续深化,立项建设的“百”层次优质课程已达31门、“千”层次优质课程已达326门。“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已达到10个,作为首批挂牌单位,我校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被教育部国际司评估为优秀,我校大学生创业园获批江苏省创业示范基地。博士生“四三三”培养改革、硕士生“二三三”培养体系改革持续推进,以教育部博士生综合改革和专业学位硕士生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继续实施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制定《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深化课程改革,启动“硕博”贯通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精准化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向国际组织推送学生实习任职工作全面开展,27名学生获得国际组织实习录用资格,生涯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学生就业率保持高位稳健,学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8年,南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5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十分之一,一等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另有4个项目获得二等奖。“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四三三’培养机制综合改革”荣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博士生教育改革相关研究论文荣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七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学校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人才评价委员会授予“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还有一大批南大金牌课程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其中,天文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宇宙简史”课程,有机融合专业知识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成功上线,吸引16000余人选课,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南大学生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最重要受益者,在一系列竞赛中摘金夺银,在诸多高级别奖项评选中成绩斐然。2018年,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我校一等奖获奖数是全国高校最多之一;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创业项目首获金奖;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校获得2项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刷新了奖牌纪录。此外,南大学子还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总决赛一等奖,摘得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一等奖。1人入选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1人荣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人获得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组金奖,1人获评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罗德奖学金”,等等。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推进实施转型提升战略,在保持基础研究与NI指数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创造技术再到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并以“卓越研究计划”为抓手,着力打造“理工医”、“大文科”科研双高峰。
在理科科研方面,2018年,南京大学在反映基础研究质量的“自然指数”榜单中,继续保持全球前列,位居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第18位、全球高校第13位、中国高校第3位。高峰性科研成果不断凸现,比如,物理学院万贤纲教授的相关系列工作已被 Nature 、 Nature Physics 、 Science Advances 杂志分别正式接收,并将于近期刊印发表。以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垂直电荷转移成像器件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方面形成新亮点;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斌教授团队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新突破;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选中,我校11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7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三;在江苏省科技奖评选中,我校11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6项、国际合作奖1项,获奖总数位列全省第一。
在文科科研方面,成功召开“文科工作会议”,印发《南京大学关于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构建文科工作的大格局;发布《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分类评价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激发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创新活力和创造贡献。“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数据研究院”成立,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长江产经研究院入选国家工信部“工信智库联盟”、入选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平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英文版)正式上线。学校的智库资源不断整合,中文学术综合评价体系不断创新,犹太文化研究、非洲研究等特色研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持续深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南京大学在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共计获奖69项,其中一等奖16项,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近1/3。
面对日益开放、竞争的外部环境,我们不断提升服务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力,积极谋划“双一流”建设与省市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内外互动、智慧关联的新格局。
在与地方区域互动层面,学校积极落实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政策,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包括南京大学江北新区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医学研究院、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学科高峰计划等在内的一系列校地融合发展重点项目,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共建24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16家已入选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名单。截至目前,“南大系”新型研发机构协议扶持金额已达9.5亿,孵化引进企业已达116家。南京大学与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江苏“创新驱动发展”主动关联、同向发力、正向聚合,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领航、护航和助航的技术创新引擎。
在与国家互动层面,学校积极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在大格局中展示和提升南大实力。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同志在江苏和上海调研期间,专程来到我校视察相关科研机构,了解创新发展工作。2018年,学校承担重大研究计划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4项,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军民融合发展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成为该主题领域的国家重要研究基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共85项,其中重大招标8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战略部署,定点帮扶双柏县工作力度大、措施新、效果好,全年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813万元,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40万元,双柏县已进入云南省楚雄州2018年贫困县退出公示名单。对口支援5所西部高校,工作成效显著,我校对口援建的伊犁师范学院已于2018年成功更名为伊犁师范大学。
在国际化互动层面,学校积极谋划聚集性突破的国际化互动新方案,与哈佛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等世界名校共建研究平台,开展实质性合作,正式启动“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发展计划”,21个项目获得立项。学校完成了外籍教师聘用管理顶层设计,出台《南京大学外籍教师聘用暂行办法(试行)》,加快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院士等在内的多位国际顶尖学者来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多位外籍专家经学校推荐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等诸多荣誉。
在发展筹资方面,学校全年新签协议177项,协议总金额超过2.1亿元,其中新签百万元以上捐赠项目25项;实际到账金额超过1.4亿元。2018年是南京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近五年来新签协议最多、到账金额最多、院系参与最多、校友捐款最多的一年,基金会净资产达12.64亿元。
2018年,学校始终把民生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全方位提升教师员工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福利待遇方面,学校实施新一轮“登峰人才”激励计划,继续发放全校教职工“双一流”奖励绩效,两者共计增资1.1亿元;及时落实上级文件政策,上调教职工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标准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南京大学·句容创新创业示范园人才公寓项目开工奠基,上海路148号项目主体完工,为改善各类人才居住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
及时落实上级文件,提高教职工节日慰问标准,扩大会员慰问支出范围;继续常态化开展医疗互助、困难帮扶工作,发放慰问金、补助金共计333万余元;放宽教职工子女学托费、医保费报销标准和范围,协助解决88名教职工子女的入托入园需求。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启动实施“信息化支撑水平提升计划”;建成统一自助服务平台,上线服务61项,累计服务师生1万多人次;建成南京大学微信信息门户,上线服务59项;增强基础网络服务能力,师生访问网络的速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完成校内IP地址和域名整体规划,完成校内“双非”信息系统清理,实现网络信息安全全天候监控,安全质量明显提升。
在校园建设方面,新闻传播学院大楼交付使用,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楼交付在即,南京大学博物馆、创新创业国际交流中心施工图设计完成,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研楼、军民融合研发中心项目顺利获批,相关学科科研办公用房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此外,学生宿舍提升计划顺利推进,学生宿舍26、27幢建设即将启动,鼓楼校区8舍等改造工程交付使用,功能齐全、舒适典雅的学生居住环境正逐步形成。
在校园安全方面,进一步巩固“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建设成果,持续强化治安管理、交通管理,全年未发生重大案件和伤亡事故;推进技防建设,全年共投入360余万元,完成了唐仲英楼安防系统改造、南园监控探头增补和仙林校区食堂、方肇周体育馆、学生公寓二、三组团等数字监控系统工程;积极落实消防维保工作,先后投入240多万元整改消防隐患、维护消防设备,组织开展消防检查180余次,全力为师生员工创造安全、舒适、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
在后勤保障方面,聚焦精品服务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促进高效运行的同时,实施“三优三满意三育人”工程;成功举办校园美食节,完成学生第五餐厅升级改造;物业管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涌现出了一批以新时代“最美保洁阿姨”为代表的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优秀员工;不断推进绿色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顺利通过住建部、教育部验收并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
在医疗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体检服务,开放全年自助分时段预约,免费提供体检早餐,增加体检项目,获得了广泛好评;邀请并安排鼓楼医院、泰康仙林鼓楼医院专家在两校区校医院分别定期开设专家门诊,努力满足师生医疗需求;增加血液CRP检查、口腔CT、全景摄片等检查项目,不断提高诊疗水平;提高教职工公费医疗待遇,增加挂钩医院,提高报销比例,增加药品目录,2018年公费医疗净支出4254.61万元,同比增加6.12%。
在管理服务方面,以“鼓楼校区综合服务大厅”“财务服务质量提升示范工程”为代表的各项服务举措相继实施和落地,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不断深化改革,相继施行以“公用房使用与调配制度改革”“信息化支撑水平提升计划”“预算管理改革”为代表的各项改革举措,逐步开启攻坚克难的工作模式,切实推进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
此外,2018年学校在资产管理、图书档案、继续教育、实验装备、审计监察、产业以及金陵学院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改革发展成绩。这些进展和成绩的取得,最核心的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引领,最重要的是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贯彻落实,最宝贵的是靠全体南大人迎难而上、众志成城的精气神。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的“第一个南大”,作为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名单的中国一流大学,南京大学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众多挑战。面对开放、复杂、竞争的外部环境,南京大学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比如,学术梯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科学研究硬实力的打造问题、学科生态体系的高峰建设问题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学校发展存在着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在发展方式的问题上,存在着发展路径方面的“小与大的矛盾”、总体布局方面的“内与外的矛盾”、发展策略方面的“近与远的矛盾”;在重点突破的问题上,存在着学科建设方面的“宽与高的矛盾”、四大功能方面的“稳与破的矛盾”、综合支撑方面的“前与后的矛盾”;在做事方式的问题上,存在着管理方式方面的“放与推的矛盾”、推动做事方面的“知与行的矛盾”、精神文化方面的“天与地的矛盾”。这些结构性矛盾与外部环境冲击交织叠加,构成了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京大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已有基础和特色,按照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总体部署,根据“九个第一”和“两个转变”的要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登高望远、居安思危、问题导向、勇于变革,着力破解九大结构性矛盾,努力创建具有“第一个南大”特征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打造具有南大风格的科研新舰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南大系”国家级学术带头人队伍,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促进与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在2019年的工作中,我们要根据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坚决以“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继续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以众志成城、毫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果敢坚决、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