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
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南京大学文科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既有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还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以及文科院系、重点基地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在此,我向大家,向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各位获奖的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南京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110余年来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虽历艰难曲折而文脉不绝、生生不息,名家大师与名品佳作交相辉映,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南京大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文化基业和精神动力。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本次会议是在全校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加速实现“两个转变”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大会,对于明确我校文科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开创南大文科繁荣发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刚才,吕建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文科工作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待。朱庆葆副书记做了有关近年来文科工作成就和下一阶段推进文科工作设想的报告。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各自的经验理念和建言。大家讲得都很好,听后很受启发。下面,我想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学校文科工作谈几点想法,与同志们共勉。
首先是要讲政治。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灵魂、有生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要始终牢记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时代课题,胸怀人民情愫,回应时代呼声。 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各个学科的发展,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把历史与现实贯穿起来,把问题与举措衔接起来,才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著书立说、建言献策。 三是要注重加强马克思主 义学科自身建设 。要加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计划,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在全体师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其次是要讲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使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另一方面,学校正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文科作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百尺竿头、更上层楼。这些,都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迎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南大人要有南大的人的担当。四十年前,我们有胡福明老师主笔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十年间,我们有以匡老为代表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四十年后,我们仍有80多岁的老一辈学者在担纲“双一流”的“卓越计划”。贯穿其中的是南大人一以贯之的担当精神。今天,南大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竞争态势和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令人感动的是,我们的大多数教师仍以南大整体利益为益,以南大荣誉为重,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得过且过,没有小富即安,在双一流“十层次”“百层次”任务中,勇挑重担,扶掖后学。尤其让我心动的是,一批70后、80后学者,站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度,自觉为文化传承创新、为文科繁荣发展,以自己的方式坚持学术创新,坚持教书育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南大仍然是传承有序、担当有为的南大。
第三是要讲重点。 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办要事,才能做到以点带面,实现重点突破。做好我校文科工作的创新发展,四面出击不行,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行,要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布局需要,着重区分轻重缓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变“五指张开”为“握指成拳”,找准特色、突出亮点、精确发力,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一是 要重点抓学科体系建设 。要以“学科亮点工程”为支撑,统筹国家占位型学科、稳中求亮型学科、战略储备型学科,重点建设理论创新与社会治理、文化传承与创新、数据服务与经济管理等三大学科群,优先支持高峰学科持续发展。要重视交叉学科培育,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研究机构和文科数据库、实验室平台建设,打造一批跨学科的重点研究机构,支持交叉学科科研活动,不断提高综合创新能力。要关注“绝学”的发展与存续,确保民族边疆、古汉语和方言、非洲史地、犹太文化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代有传承。 二是要重点抓话语体系建设。 要深入推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建设,完善中文学术期刊引文索引(CSSCI)、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BKCI)、中国智库索引(CTTI)三位一体的中文学术综合评价系统,增强中文学术综合评价的主体性和话语权。要鼓励学者参与国际规则的咨询、制定,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国际期刊等重要工作,支持南大文科成果、学术辑刊的海外出版,着力推动优秀成果走向世界,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发出南大声音。 三是要重点抓青年人才培养。 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我们各个学科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早做规划、提前布局,大力推进青年拔尖人才的梯队建设,为青年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不仅要将其“扶上马”,还要努力“送一程”。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有成绩要鼓励,有困难要解决,有顾虑要化解,有缺点要点拨和宽容。我要强调的是,所谓学科生态、学术生态,应该是和谐共生的每个个体的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我们反对一棵大树下的生态荒芜,我们也反对唯我独尊的孤芳自赏,我们更反对随顺于时弊的一切功利主义、实利主义的人才观。
最后是要讲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建设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理想与情怀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切实加强对文科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组织领导,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 一是要完善资金保障。 一方面,顺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现代科技方法、手段日益交叉的趋势,根据诸多重大项目的物力和人力需求,我们要努力盘活校内存量,提高文科经费在学校经费分配中的比例,重点支持“十层次”重大项目和重点学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校外资源,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捐赠办学,扩大社会合作。今天,我们成立了文科发展基金,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后面我们还将通过多种渠道,继续筹措和吸纳社会资金通过捐赠、设立学术基金会等方式不断支持文科发展。 二是要完善环境保障。 要充分尊重文科发展的规律,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建立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尊重学科自主生长的内生需要。要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要优化科研管理与服务流程,加强调查研究与执行督查,定期听取文科工作者意见和建议,确保管理工作发挥服务学术、服务学科、服务学者的作用。 三是要完善政策保障。 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遴选、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制度,建立合理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宣传那些不计得失、默默奉献、德业双馨的普通教师。要逐步建立和推行学术休假制度,鼓励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要充分关心和爱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薪酬待遇、住房条件、身心健康、子女教育等方面设身处地、想方设法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文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让南大成为所有人都有归宿感、成就感和获得感的南大。
老师们、同志们: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文科工作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让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面向新时代、迈上新征程,牢记历史使命,抢抓战略机遇,遵循文科规律,扎根中国大地,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神气质和朴茂平实的工作作风,为南京大学文科事业的发展再创辉煌,为早日建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一个南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