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突发事件是任何时代不能逃避的话题,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方式会有所不同。现在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风险与信息的共生性,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应急管理的认识正在从过去的体制机制变革转变为对情报支持的关注。情报支持是应急管理的关键力量,应急管理也越来越依赖于情报信息的先导性支持和嵌入型服务。尤其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环境影响下,面向应急管理的情报支持愈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性,推动应急管理走向应急“智”理,实现极“智”守护。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旧矛盾与新问题相互交织并复杂多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总体呈高压态势。为此,2018年4月,我国新挂牌成立了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事业走进了一个新阶段,这对数据信息共享融合也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4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应急基础信息管理的通知》,提出将牵头规划建设全国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旨在整合各方资源,推进信息共享共用,要求做好风险和隐患信息数据库建设和大数据应用平台相关工作等。在此背景下,面向应急管理的情报支持建设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已经显示出迫切性。为此,立足本土化、彰显现代性、对应急管理情报支持这一现实命题进行思考和阐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前的世界越来越关注“未来安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直是一个敏感性、战略性、综合性的研究领域。本书从情报学与情报工作视角关注这个方向,并以本土应急管理为语境和背景,可谓是一种新的尝试。本书是一项旨在探索应急管理情报支持思潮、理念、理论、方法、应用、方向、路径的研究成果。在我们来看,情报支持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兴起并不是一个偶然,其未来发展也并不会一蹴而就。情报支持作为一种思维、手段、模式,必将催生新一轮应急管理的变革,支持智慧型应急管理的实现。

除了“导论”和“结论与展望”的部分外,本书的主体架构是按照“基础知识解读→情报工作实践现状→情报支持范式提出→情报‘体能’解析→实现路径分析”的基本逻辑展开。本书主要包括九个章节: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相关问题界定、研究综述、逻辑路线、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等。第二章是“应急管理基本概述”,主要介绍突发事件内涵与特征、应急管理基本理论、应急管理主要内容、大数据与应急管理、智慧应急等相关内容。第三章是“从情报视角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通过典型案例的情报应用强调应急情报的重要性,主要介绍应急情报相关概念与特征、情报与应急管理关联性、情报需求与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情报资源观等内容。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属于基础知识解读部分,从“外”和“内”两个维度为本书的核心内容提供最基本的研究基础。第四章是“应急管理情报工作实践现状”,首先介绍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情报缺失”现象,然后概述国外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应急管理情报工作实践,最后重点围绕我国应急管理建设背景,对我国应急管理情报工作相关进展、问题、成因等进行考察与思考。第五章是“应急管理情报支持范式提出”,主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定位和建构应急管理情报支持范式内容,包括命题提出、目标与困惑、关键科学问题、发展路线、范式逻辑与案例解析等。第六章是“应急管理情报体系构建”,主要介绍情报体系与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情报体系构建原则、应急管理情报体系要素、应急管理情报体系框架等内容。第七章是“应急管理情报能力提升”,主要介绍情报能力与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情报能力内涵与特征、应急管理情报能力功能表现、应急管理情报能力建构逻辑等,并分析了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综合评价以及应急管理情报资源保障能力影响因素两个具体的应用性研究问题。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是对情报支持路线——情报“体能”问题,进行分别阐释和解析。第八章是“应急管理情报支持实现路径”,主要从战略导向和情报践行两个维度出发,提出面向应急管理的情报支持提升策略。第九章是“结论与展望”,对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不足之处等进行总结,分析了未来新一代应急管理情报支持的发展趋势,并对相关方向和领域的研究做了简要分析。

应急管理情报支持是一种科学图景,也是一种现实图景。本书既是作者过去几年来的奋斗历程和研究成果的具体写照,也是相关研究团队的智慧结晶的一部分。本书所探讨的相关研究内容,旨在为下一代应急情报发展的理论选择、实践逻辑等提供参考。在新时代,随着应急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情报支持正是打开应急管理“真理”之门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我们希望呵护好这道应急管理的情报之“光”,并期望通过这个领域示范促使情报学在更多的应用领域崭露头角,增加学科话语权。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剧晓红、吴柯烨、权昭瑄、张靖雯等研究生也参与进来,在资料搜集、案例分析、文字校正等方面做了一些支持性工作,在此非常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应急管理情报支持是一个新兴领域和方向,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在相关方向倾注了大量心血,产出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基本共识,这些成果和共识也给本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在此向他们表示真挚的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本人才疏学浅,相关研究工作可能还有不足和粗疏之处,还请专家与读者不吝批评和指正。 +jCwULhyWruLK1MlFHtzWQuqcvM8hw2m+SYzIgpzU/jJ9fqR6y7ww0YoDjH6XDT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