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统计概述

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统计的产生

社会经济统计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就有了计数的概念和原始的计量方法。这可以说是统计的初步萌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统计实践和统计思想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据《尚书》记载,公元前两千多年之前,在国家所进行的天文观测和居民生活条件的调查、贡赋制度和劳役制度中,已有“四极”调查点的选择和年、季、月、“二分二至”与365日的划分;已有“九州”地理区划、“九山九水”治理方案和“上中下三等九级”贡赋标准,数量和分组概念已经形成。在封建社会时代,据《商君书》记载,我国公元前三百多年前,已有了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登记制度和按年龄、按职业的人口分组;已有了调查研究中的各种数量对比分析,并把掌握反映基本国情国力的“十三数”定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统计的发展,“统计”一词已约定俗成,在《清文献通考》中有明文记载。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历代出现过不少杰出的具有统计思想的人物。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李悝、管仲、商鞅、范蠡等,以及后来的王安石、张居正、顾炎武等,他们都对中国统计的思想和业绩有极大的贡献。

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的历史中,有关国情国力的调查研究中,统计发展同样十分发达。资本主义最早产生于欧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统计有了很大发展,包括人口、工业和农业的“国情普查”,逐渐形成了制度。畜业、工业、农业、海关、外贸、物价等方面的统计,先后都得到了发展。为了适应经济活动和统计实践的需要,一门新兴的统计科学便应运而生了。

(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统计实践是随着计数活动而产生的。因此,对统计发展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但是,使人类的统计实践上升到理论予以总结和概括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统计学,却是近代的事情,距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回顾一下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从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统计学的萌芽期、统计学的近代期和统计学的现代期。

1.第一个时期:统计学的萌芽期

统计学初创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当时主要有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

(1)国势学派

国势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康令(H. Conring)、阿亨瓦尔(G.Achenwl),代表作是《近代欧洲各国国情学概论》,他们在大学中开设了一门新课程,最初叫作国势学。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国家重要事项的记录,因此又被称为记述学派。这些记录记载着关于国家、人口、军队、领土、居民职业以及资源财产等事项,偏重于事件的叙述,而忽视量的分析。严格地说,这一学派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不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只是登记了一些记述性材料,借以说明管理国家的方法。

当然,国势学派对统计学的创立和发展还是做了不少贡献的:首先,国势学派为统计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起了一个至今仍为世界公认的名词“统计学”(statistics),并提出了至今仍为统计学者所采用的一些术语,如“统计数字资料”“数字对比”等。国势学派建立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显著事项”,它事实上是建立统计指标和使统计对象数量化的重要前提;国势学派在研究各国的显著事项时,主要是系统地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各国实力的强弱,统计图表实际上也是“对比”思想的形象化的产物。

(2)政治算术学派

该学派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在英国,当时从事统计研究的人被称为政治算术学派。虽然政治算术学派与国势学派的研究,都与各国的国情国力这一内容有关,但国势学派主要采用文字记述的方法,而政治算术学派则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政治算术学派作为统计学的开端更为合适,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W. Petty, 1623~1687年)和约翰·格朗特(J. Graunt, 1620~1674年)。17世纪的英国学者威廉·配第在他所著的《政治算术》(1676年)一书中,对当时的英国、荷兰、法国之间的“国富和力量”进行数量上的计算和比较,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从数量方面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称配第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配第的朋友约翰·格朗特,通过对伦敦市50多年的人口出生和死亡资料的计算,写出了第一本关于人口统计的著作《对死亡表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1662年)。从此,统计的含义从记述转变为专指在“量”的方面来说明国家的重要事项。这就为统计学作为一种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政治算术学派在统计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它并不仅满足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登记、列表、汇总、记述等过程,还要求把这些统计经验加以全面系统地总结,并从中提炼出某些理论原则。这个学派在收集资料方面,较明确地提出了大量观察法、典型调查、定期调查等思想;在处理资料方面,较为广泛地运用了分类、制表及各种指标来浓缩与显现数量资料内含的信息。其次,政治算术学派第一次运用可度量的方法,力求把自己的论证建立在具体的、有说服力的数字上面,依靠数字来解释与说明社会经济生活。然而,政治算术学派毕竟还处于统计发展的初创阶段,它只是用简单的、粗略的算术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和比较。

2.第二个时期:统计学的近代期

统计学的近代期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这时期的统计学主要有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1)数理统计学派

最初的统计方法是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而初步得到发展的,直到概率论被引进之后,才逐渐形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在统计发展史上,最初把古典概率论引进统计学领域的是法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统计学家拉普拉斯(P.Laplace)。他发展了对概率论的研究,阐明了统计学的大数法则,并进行了大样本推断的尝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统计被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统计学逐步走向昌盛。比利时统计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凯特勒(A. Quetelet)完成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结合。从此,统计学开始进入更为丰富发展的新阶段。国际统计学界有人称凯特勒为近代“统计学之父”,就在于他发现了大量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并开创性地应用了许多统计方法。凯特勒把统计学发展中的三个主要源泉,即德国的国势学派,英国的政治算术派和意大利、法国的古典概率派加以统一与改造,并融合成具有近代意义的统计学,促使统计学向新的境界发展。可以说,凯特勒是古典统计学的完成者,又是近代统计学的先驱者,在统计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地位。同时,凯特勒也是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基人,因为数理统计就是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统计学的发展,对概率论的运用逐步增加;同时,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数理统计方法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样,数理统计学就从统计学中分离出来自成一派。由于这一学派主要在英美等国发展起来,故又称英美数理统计学派。

(2)社会统计学派

自凯特勒后,统计学的发展开始变得丰富而复杂起来。由于在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统计学被运用的对象不同,统计学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方向和特色。19世纪后半叶,正当致力于自然领域研究的英美数理统计学派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在德国竟异军突起,兴起了与之不同的社会统计学派。这个学派是近代各种统计学派中比较独特的一派。由于它在理论上比政治算术学派更加完善,在时间上比数理统计学派提前成熟,因此它很快占领了“市场”,对国际统计学界影响较大,流传较广。

社会统计学派由德国大学教授克尼斯首创,主要代表人物为恩格尔(C.L E. Engel)和梅尔(G.V. Mayr)。他们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目的在于明确社会现象内部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统计应当包括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对其分析研究。他们认为,在社会统计中,全面调查包括人口普查和工农业调查,居于重要地位;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的抽样调查,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这个学派融合了国势学派与政治算术学派的观点,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变动原因和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同数理统计学派的通用方法论相对立;统计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而不是个别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必须对总体进行大量观察和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才能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该学派以德国为中心,在国际统计学界占有一定的地位,对日本等国的统计学界都有一定影响。主要代表作有《作为独立科学的统计学》《社会生活中的规律》《比利时工人家庭的生活费》等。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社会统计学派在欧洲大陆占有优势,并在世界各国传播,对于美国、苏联、日本、中国等国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882年起,社会统计学派与数理统计学派展开了关于实质科学的争论。受数理统计学派的影响,社会统计学派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实质科学向方法论科学转变。

3.第三个时期:统计学的现代期

统计学的现代期是自20世纪初到现在的数理统计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来,数理统计学发展的主流从描述统计学转向推断统计学。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统计学主要是关于描述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资料的收集、整理、图示和分析等,后来逐步增加概率论和推断统计的内容。直到20世纪30年代,R.费希尔的推断统计学才促使数理统计进入现代范畴。

现在,数理统计学的丰富程度完全可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但它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一般统计方法论。传统的统计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在实际统计工作中运用仍然极广,正如四则运算与高等数学的关系一样。不仅如此,数理统计学主要涉及资料的分析和推断方面,而统计学还包括各种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制度和核算体系的方法理论、统计学与各专业相结合的一般方法理论等。由于统计学比数理统计在内容上更为广泛,因此数理统计学相对于统计学来说不是一门并列的学科,而是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世界范围看,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统计学的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趋势:第一,随着数学的发展,统计学依赖和吸收的数学方法越来越多;第二,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或者说,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边缘学科不断形成;第三,随着统计学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借助电子计算机后,统计学所发挥的功效日益增强;第四,统计学的作用与功能已从描述事物现状、反映事物规律,向抽样推断、预测未来变化方向发展。它已从一门实质性的社会性学科,发展成为方法论的综合性学科。

二、统计的含义

统计的产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不过在早期还没有出现“统计”这样的用语。统计语源最早出现于中世纪拉丁语的Status,意思指各种现象的状态和状况。由这一语根组成意大利语Stato,表示“国家”的概念,也含有国家结构和国情知识的意思。根据这一语根,最早作为学名使用的“统计”,是在17世纪德国政治学教授阿亨瓦尔(G. Achenwall)在1749年所著《近代欧洲各国国情学概论》一书绪言中,把国家学名定为“Statistika”(统计)这个词,原意是指“国家显著事项的比较和记述”或“国势学”,认为统计是关于国家应注意事项的学问。此后,各国相继沿用“统计”这个词,并把这个词译成各国的文字,法国译为Statistique,意大利译为Statistica,英国译为Statistics,日本最初译为“政表”“政算”“国势”“形势”等,直到1880年在太政官中设立了统计院,才确定以“统计”二字正名。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由钮永建、林卓南等翻译了四本横山雅南所著的《统计讲义录》一书,把“统计”这个词从日本传到我国。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彭祖植编写的《统计学》在日本出版,同时在国内发行,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本“统计学”书籍。“统计”一词就成了记述国家和社会状况的数量关系的总称。

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在不同场合,统计一词可以具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是指统计数据的收集活动,即统计工作;也可以是指统计活动的结果,即统计数据资料;还可以是指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即统计学。

1.统计是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是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工作在人类历史上出现比较早。随着历史的发展,统计工作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使统计成为国家、部门、事业和企业、公司和个人及科研单位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统计工作,可以简称为统计。

2.统计是统计数据资料

统计数据资料,是统计工作活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的主体及最终成果。不管是个人、集体和社会,还是国家、部门和事业、企业、公司及科研机构,都离不开统计数据资料。个人要进行学习、工作和家政管理,需要对有关的统计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公司和企业要管理好生产和销售,必须进行市场调研、生产控制、质量管理、人员培训、成本评估等,这就需要对有关的生产资料、市场资料、成本资料、人员资料、质量数据等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国家要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离不开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资料。国家统计局编辑、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每年一册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每年初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即是统计数据资料。

3.统计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以显示其总体的特征和规律性的学科。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据资料。统计学是以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等统计技术为手段,对所研究对象的总体数量关系和数据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达到显示、描述和推断被研究对象的特征、趋势和规律性的目的。

统计数据的收集是取得统计数据的过程,它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离开了统计数据,统计方法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如何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统计数据的整理是对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过程,目的是使统计数据系统化、条理化,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数据整理是介于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可见,统计学是一门有关统计数据的科学,统计学与统计数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英文中,“statistics”一词有两个含义:当它以单数名词出现时,表示作为一门科学的统计学;当它以复数名词出现时,表示统计数据或统计资料。从中可以看出,统计学与统计数据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统计学是由一套收集和处理统计数据的方法所组成的,这些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目的也在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首先,统计数据不用统计方法去分析也仅仅是一堆数据而已,无法得出任何有益的结论。其次,统计数据不是指单个的数字,而是由多个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单个的数据显然用不着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仅凭一个数据点,我们也不可能得出事物的规律,只有经过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次观察或计量得到大量数据,才能利用统计方法探索出内在的规律性。 LmzDLNVGsZPsA9movc0iUdzAnb0/VE3eXoQV85Wp8fFBpiP6SR8Ps6oatOa18L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