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秣陵

秣陵是南京著名的古称。作为县级政区,秣陵县前后历时六百余年。作为江宁所辖乡镇之专名,秣陵镇(今秣陵街道)相沿亦有千载。而作为南京别名之一,秣陵至今仍为思古抒怀之士所津津乐道,常见于诗词曲赋之中。

秣陵一名始于秦代。南宋《景定建康志》对于秣陵具体的得名时间给出了两种说法:一说引《吴志》云,在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二一〇)第五次东巡期间,始皇帝自江乘(在今栖霞区境内)渡江过金陵,“望气者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为了泄此“王气”,遂令“掘断连冈,因改名秣陵”;另一说则称,始皇帝二十五年(前二二二)灭楚后,“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孰是孰非,已难究其详。前人多谓“秣陵”之名含有贬义,盖“秣”为草料,改称秣陵,意为以此地为牧马之所。二〇〇三年胡阿祥重新指出:“秣陵”与秦国号取义近同,“秦”即养马的草谷,秦人祖先以养马得以立国,故定国号为“秦”;“秣”乃牲口的饲料,秣陵自为秦帝国看中的东南形胜。如此,“秣陵”不仅没有贬损之义,反倒深具褒义。

明周天球《入秣陵关》诗扇

西汉元朔元年(前一二八),武帝一度改秣陵县为侯国,封江都王子刘缠为秣陵侯,后复为县。王莽新朝改称宣亭县,东汉复旧名。建安十六年(二一一),孙权将政治中心由京城(今江苏省镇江市)迁至秣陵,次年改名建业,随后在今南京市区一带开始了新的都城建设。长期偏于一隅的秣陵,由此成为孙氏割据江东、三分天下的统治根本。

西晋灭吴后建业复称秣陵县,太康三年(二八二)又分淮水北为建邺,淮水以南仍为秣陵。至东晋南朝立都建康后,秣陵遂成为“京邑二县”之一,历代相沿不变。“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当时秣陵县境包含了建康城重要的居民区和众多官署、篱门、城垒等城市标志景观,是首都建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丹阳郡治也位于秣陵境内。隋开皇九年(五八九)平陈,秣陵县亦随建康城之平毁而废入江宁县。

清陈文述《秣陵集》书影

在秣陵县存在的数百年间,县治多有迁移。楚之金陵邑原在石头山上,意在控扼江防。秦汉秣陵县治则置于今秣陵街道,其地位于秦淮河中游,水陆交通便利,平原开阔,适于农耕开发,较之有利军事防守的石头山,更适宜作为全县中心。孙权建都秣陵并更名建业后,县治北迁至今南京城内,西晋重设秣陵时还迁秦汉旧地。东晋义熙九年(四一三),秣陵县又北迁建康城东南之斗场里,数年后又迁至小长干巷内。总体而言,以今江宁区秣陵街道作为县治的时间最为长久,因此“秣陵”一名在此影响深远,得以相沿至今。

县治迁走后的秣陵旧县,仍为南京南郊重要的聚邑,号称“宁邑东南要隘”。南朝宋永初元年(四二〇)六月,刘裕受禅称帝,奉晋恭帝为零陵王,筑宫于秣陵县故址。晋恭帝在此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一载幽禁之期。由于地处交通要道,秣陵故县自赵宋以降皆设秣陵驿、秣陵铺,元代元贞元年(一二九五)设巡检司,明代置税关,称秣陵关。清人郭贻汾有诗云:“策马秣陵关,回头路几弯。”秣陵还是南京南郊著名的市镇,北宋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始设秣陵镇。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蚤起秣陵镇》中,有“人趁村中市,鸡鸣檐上笼”之句,描绘了秣陵早市之繁荣。至清代,秣陵镇号为江宁县三大镇之一。一九五七年建秣陵乡,次年改为人民公社。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九年先后复置乡、镇。二〇〇四年改为秣陵街道。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忆当年,孙吴三分之基业,实肇基于秣陵。及至东晋南朝,淮水两岸高门麇集,多有居于秣陵者,“横塘查下,邑屋隆夸。长干延属,飞甍舛互。”作为都城门户的方山埭、新亭、劳劳亭、国门皆在秣陵县境之内。六朝豪华虽名归建康,秣陵亦有荣焉。上溯秦汉,降至今时,历尽沉潜、繁华、废弃与重生,作为政区地名的秣陵仍以古镇之名存留于今世,并具厚重与常新之意。“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秣陵之历史归于沧桑,秣陵的今日唯显繁华落尽之平实,其气质恰如吴敬梓诗所云:“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

链接:《秣陵怀古三首》明·刘秩

其一

别家杨柳正依依,回首西风木叶飞。乡梦已随云北散,客心先逐雁南归。

三秋边境仍烽火,九月征衫尚绤衣。莫向穷途叹牢落,料应青眼故人稀。

其二

秣陵风物近如何,兵后登临感慨多。云净石头秋嶂出,月明淮口暮潮过。

离人暗滴青衫泪,商女空怀玉树歌。忽忆旧时骢马客,于今白发老山阿。

其三

酣酒狂歌思欲飘,久从江国驻兰桡。芙蓉隔浦听秋雨,杨柳长亭看晚潮。

过客有时来问字,美人何处觅吹箫。题诗欲写殷勤意,搔首西风雁影遥。

明《金陵古今图考》秦秣陵县图

秣陵杏花村 BUAJ0cJnbcJsl4YTqk7x8tFq6OW2tNqKZX4kQ5RfmHgeI4ioDSGIcwqDXI5KlUF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